方仪;赵东兵;周建国;蔡建强
目的 探讨手术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C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然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伊马替尼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为局部晚期原发肿瘤,10例为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有效(RD组)的5例中有4例、疾病进展(PD组)的8例中有1例共计5例(38.5%)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24.8个月,PD组的PFS为2.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组和PD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
作者:王春萌;师英强;叶延伟;傅红;赵广法;周烨;杜春燕;董锐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14岁,因腹痛10 h,加重6 h于2008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18日凌晨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不向他处放射,伴恶心,未呕吐,无畏寒发热,无排气排便,予山莨菪碱静滴及抗炎补液处理,疼痛无明显缓解.凌晨4时患者自觉腹痛加剧,呈持续性钝痛,呕吐多次,初为黄色液体,后为无色透明液体.患者近20 d来曾有过多次类似腹痛发生,均于当地卫生院对症处理后好转.此次入院查体:腹肌紧张,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减弱.初步诊断:肠梗阻,肠扭转可能.
作者:宣卓琦;蒋小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周岩冰;禚洪庆;李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姑息性手术结合125I粒子植入对Ⅳ期直肠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间45例Ⅳ期直肠癌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术后1个月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1例(2.2%)患者外,其余4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结论 对Ⅳ期直肠癌应争取积极手术切除,结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
作者: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幽门保护胃切除术(PPG)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日本国立癌中心病院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间行PPG的29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餐后无消化道不适症状.25例(86.2%)患者接受了6个月随访,有2例餐后出现不适:1例为上腹痛,另1例为呕吐;未出现肿瘤复发患者.结论 早期胃癌患者行PPG手术,短期观察效果良好.
作者:陈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PAK1基因在80例CRC和30例结直肠良性腺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扩增及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的结直肠良性腺瘤和62%的CRC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CRC中PAK1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90%低分化(G3级)CRC中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显著高于中-高分化CRC(G1/2级)的51%;78%的临床晚期(Dukes C、D期)CRC组织呈PAK1蛋白过度表达,也显著高于临床早期(Dukes A、B期)的53%.PAK1蛋白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呈显著负相关(P<0.0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只有3%的CRC出现PAK1基因扩增.结论 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CRC的组织学和临床浸润表型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CRC恶性程度与进展的新分子标记物之一.
作者:黎志勋;曾穗德;刘泳冬;廖奕佶;花文峰;林锋;谢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寻找适用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比较的简单指标.方法 选取1999-2005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肿瘤组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48例患者3年累计总生存率为62.8%,生存率随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增加而下降,当胃周转移淋巴结数超过6枚时,3年生存率降至15.4%,与全组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周转移淋巴结数与总阳性淋巴结数存在线性关系(r=0.94,P<0.01),但与总切除淋巴结数不存在线性关系(r=0.18,P=0.2).结论 胃周转移淋巴结是一个简单有效判断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胃周转移淋巴结对淋巴结切除技术要求低,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间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凤林;唐兆庆;汪学非;沈振斌;秦新裕;孙益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 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任明;元刚;朱森林;曾志荣;陈白莉;陈旻湖;胡品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基础医学的迅猛发展和推动下,临床医学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胃癌外科领域新的观点和理念逐步形成,在循证医学的检验下,很多传统理念发生的转变在胃癌外科发展中逐渐体现.
作者:秦新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张庭澍;罗蓬;李利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价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与临床适用性,探讨对伴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行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NRS 2002评分.将NRS阳性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术前3 d在正常饮食基础上每天口服能全力1000 ml(4184 kJ/L),对照组继续日常饮食.术后观察各组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胃癌患者NRS阳性率70%(42/60),NRS阴性组(无营养不良风险)18例.NRS阴性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血清IgA、IgM水平亦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5);体质量也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NRS阳性试验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和IgA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高(P<0.05和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少(P<0.01);感染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S 2002评分方法适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其术后的营养状态和提高其胃肠道免疫功能.
作者:丁国平;陈平;易占波;郑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处于全部恶性肿瘤的前位.虽然,各单位都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胃癌的整体疗效仍然未臻满意,除人们普遍关注的诊疗技术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些理念与工作机制上的因素也需进一步加强,本文仅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与同道讨论与交流.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术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了开展.1997年,Goh等[2]首次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近期疗效好,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可行性得到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也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展至今已有10多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国内外报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日益增多.本文就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余佩武;罗华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巴柳氮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C57BL/6J小鼠分成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模型组、巴柳氮不同剂量组(42、141、423 mg/kg),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5%DSS溶液,巴柳氮灌胃给药.每日予以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分,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活性(GSH-Px)、丙二醛(MDA)含量,小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Evans蓝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DSS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体质量减轻、便血和腹泻,DAI评分和病理(HI)评分增高(P<0.01).同时,结肠黏膜MPO活性和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透射电镜检查小鼠回肠黏膜绒毛变短、萎缩、稀疏和排列极不规则,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缩短、变宽及细胞间隙扩大;小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增高.巴柳氮给药组小鼠一般情况明显改善,DAI评分与HI评分降低(P<0.05),MPO活性减低,MDA含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增高.随着巴柳氮剂量的增高,回肠黏膜微绒毛形态接近正常,小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明显减少.结论 DSS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巴柳氮可改善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
作者:刘晓昌;梅俏;许建明;胡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7岁,因进食后腹胀、腹痛1个月,恶心、呕吐15 d于2008年7月1日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肝脾肋下未及,右下腹轻压痛,可疑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CA19-9:65.65 U/ml,其余血、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立位平片示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胃肠造影示造影剂通过十二指肠空肠曲较慢;CT检查示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梗阻伴靶征可能,空肠及部分回肠内多个脂肪样密度影,见图1;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示空肠起始端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
作者:高明;裘华森;张勤;余建法;茅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探讨其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收集62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浅表广泛型EGC和224例一般型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本组浅表广泛型EGC位于胃体中部及全胃者占45.2%.混合型占48.4%(ⅡC加ⅡA 5例、ⅡC加ⅡB 16例、ⅡC加Ⅲ9例);全胃切除术者占16.1%,扩大手术者40.3%.单因素分析发现,浅表广泛型与一般型EGC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生长方式、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和胃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表广泛型EGC术后10年无瘤生存率为91.4%,与一般型EG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282).结论 浅表广泛型EGC具有与一般型EG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但预后与一般型EGC没有明显差异.防止胃切断端癌残留和胃内多发癌在残胃内遗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以施行标准根治术(D2)为宜.
作者:黄宝俊;徐惠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70岁.2008年3月31日因腹痛、腹泻、大便带血5 d入院.查体于中上腹可扪及一12 cm×5 cm条索状包块,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可,伴触痛.CT检查示慢性结肠-结肠套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和降结肠脾曲及网膜系膜可能套入),管壁增厚,考虑合并结肠壁间质来源占位性病变.
作者:陈维香;费绍华;孙宏夫;杨玲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D97蛋白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7例胃MALT淋巴瘤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D97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时间之间关系.结果 CD97在肿瘤中呈弥漫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7.2%;其中肿瘤浸润超过肌层病例表达率为100%,高于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者的71.4%(P<0.01);Ⅱ、ⅡE和Ⅳ期患者表达率为96.4%,显著高于Ⅰ期患者的73.7%(P<0.05);肿瘤大于5 cm者表达率为96.4%,显著高于肿瘤小于或等于5 cm者的73.7%(P<0.05).CD97强阳性表达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39.2个月,较非强阳性表达者(100.3个月)短(P<0.01).结论 CD97在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程骏;韩少良;吴秀玲;陈周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6年至2006年间182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例中,术前误诊率67.6%.单纯穿孔修补术7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76例,根治性胃切除术3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3%,手术死亡率7.1%.144例得到随访,其中65例为单纯穿孔修补术者,5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者,25例根治性胃切除术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2%、0、0,59.3%、38.9%、1.9%和100%、80%、20%.结论 选择合理术式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杨维良;张好刚;闫朝岐;张浩民;王惠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胰腺和胰周间隙的活体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远端胃癌D2切除术提供技术指导.方法 按照腹腔镜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基本步骤,对132例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 患者的大网膜与横结肠系膜之间的间隙在胰腺下缘与胰前间隙和胰后间隙相通,后两者在胰腺上、下缘相互贯通并向周围延伸.在胰尾上缘的胰前间隙,可定位胃网膜左血管.在胰颈下缘的胰后间隙,可定位肠系膜上静脉;在胃窦下方的胃系膜和胰前间隙中,可定位胃网膜右血管.在胃窦-胰头间隙,可定位胃十二指肠动脉,并依此追溯肝总动脉.在胰体上缘的胰后间隙,可定位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腹腔动脉和脾动脉.肝胰襞和胃胰襞是定位肝总动脉和胃左动脉的解剖标志.这些血管及其鞘内间隙是相互延续的整体.结论 腹腔镜远端胃癌D2切除术中,胰腺是总的中心标志,胃周血管主干和分又是具体和局部标志,各向延伸的胰前间隙和胰后间隙是宏观外科平面,相互延续的胃周血管鞘内间隙是微观外科平面.
作者:张策;余江;王亚楠;胡彦锋;李国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