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萌;师英强;叶延伟;傅红;赵广法;周烨;杜春燕;董锐增
目的 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例资料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3~2007年经外科手术治疗16例直肠NE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手术治疗的222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6例直肠NEC患者占同期直肠恶性肿瘤392例的4.1%,其中非典型类癌10例,小细胞NEC3例,大细胞NEC3例.仅12.5%的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25.0%的患者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43.8%行低位前切除术(LAR),12.5%行联合脏器切除术,18.8%的患者肿瘤经肛门局部切除(LR);有脉管癌栓者占37.5%,有淋巴结转移者占68.8%,43.9%的患者术中发现远处转移或肿瘤播散.222例直肠腺癌患者中,行根治性APR 19.4%,行根治性LAR 68.5%,行姑息性LAR 5.4%,行结肠造口术2.7%,行剖腹探查术4.1%:有脉管癌栓者占20.7%,有淋巴结转移者占56.3%.直肠NEC患者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5%、25.0%和0.6%,明显低于直肠腺癌患者的83.1%、61.7%和46.1%(P<0.01).结论 直肠NEC临床少见,较易发生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生存率低于直肠腺癌:其外科手术原则与直肠腺癌相似.
作者:彭亦凡;薛卫成;顾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D97蛋白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7例胃MALT淋巴瘤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D97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时间之间关系.结果 CD97在肿瘤中呈弥漫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7.2%;其中肿瘤浸润超过肌层病例表达率为100%,高于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者的71.4%(P<0.01);Ⅱ、ⅡE和Ⅳ期患者表达率为96.4%,显著高于Ⅰ期患者的73.7%(P<0.05);肿瘤大于5 cm者表达率为96.4%,显著高于肿瘤小于或等于5 cm者的73.7%(P<0.05).CD97强阳性表达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39.2个月,较非强阳性表达者(100.3个月)短(P<0.01).结论 CD97在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程骏;韩少良;吴秀玲;陈周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幽门保护胃切除术(PPG)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日本国立癌中心病院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间行PPG的29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餐后无消化道不适症状.25例(86.2%)患者接受了6个月随访,有2例餐后出现不适:1例为上腹痛,另1例为呕吐;未出现肿瘤复发患者.结论 早期胃癌患者行PPG手术,短期观察效果良好.
作者:陈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预防克罗恩病(CD)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接受病灶切除的静止期CD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2周内分别接受雷公藤多甙(60 mg/d,雷公藤组,21例)和柳氮磺胺吡啶(4 g/d,柳氮磺胺吡啶组,18例)治疗.于服药后0、13、26、52周或出现临床症状时,测CDAI评分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52周或出现临床症状时行肠镜检查,同时行Rutgeeert术后内镜复发评分.结果 雷公藤组1例失访,2例因不规律服药而剔除,随访成功率为85.7%.柳氮磺胺吡啶组2例失访,随访成功率为88.9%.1年内出现临床症状复发者雷公藤组1例(5.6%),柳氮磺胺吡啶组4例(25.0%);内镜复发者雷公藤组4例(22.2%),柳氮磺胺吡啶组9例(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多甙预防CD术后复发的疗效较好,可以用来维持静止性CD缓解及预防术后复发.
作者:廖南生;任建安;范朝刚;王革非;赵允召;黎介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比较口服磷酸钠和聚乙二醇电解质法对肠道清洁的效果及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15例住院需行肠道准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分别应用磷酸钠盐口服液(NaP,试验组)和聚乙二醇(PEG,对照组)进行肠道清洁,通过患者的主观和客观感受、水电解质检测指标和结肠镜肠道清洁效果的评估,对两种肠道准备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耐受性评估为(13.5±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7)分(t=4.91,P<0.05);试验组未饮完率1.8%,与对照组的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96.6%,对照组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准备前后血清无机磷、血钾和血钙变化百分比分别为64.49±63.83与0.32+12.41、-8.22±6.52与-2.64±12.38和-3.22±5.10与0.83±2.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变化在24 h内恢复正常,未发现显著性临床效应.结论 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液相比,口服磷酸钠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及肠道清洁有效性.
作者:杨关根;吴小昌;廖秀军;刘智勇;沈忠;金永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张庭澍;罗蓬;李利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在浆膜浸润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浆膜浸润胃癌组织中SP1、VEGF和CD34[以微血管密度(MVD)值表示]的表达.结果 SP1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和52.9%.VEGF阳性率在SP1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为73.5%,在SP1阴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则为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1).SP1和VEGF表达水平与MVD值显著相关(P<0.01);SP1表达与肿瘤大小和肿瘤生长方式显著相关(P=0.01);VEGF表达和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方式显著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SP1、VEGF、MVD值、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方式与S1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SP1、MVD值和肿瘤生长方式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P1、VEGF和MVD值对于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价值,SP1和MVD值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临床指标.
作者:魏玉哲;李春峰;薛英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转移率(ML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121例胃癌患者MLR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血管浸润和淋巴管浸润是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P<0.05).MLR高低与病检淋巴结数(大于或等于7枚)无相关性(P>0.05),但MLR影响术后生存时间,两者间存在直线关系(P=0.001).MLR预测术后3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与N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LR预测胃癌患者术后3年内死亡的准确性与N分期相当.
作者:吴巨钢;倪晓春;俞继卫;张彪;卞邦健;姜波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 cm不等,平均7.0 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l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 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刘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14岁,因腹痛10 h,加重6 h于2008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18日凌晨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不向他处放射,伴恶心,未呕吐,无畏寒发热,无排气排便,予山莨菪碱静滴及抗炎补液处理,疼痛无明显缓解.凌晨4时患者自觉腹痛加剧,呈持续性钝痛,呕吐多次,初为黄色液体,后为无色透明液体.患者近20 d来曾有过多次类似腹痛发生,均于当地卫生院对症处理后好转.此次入院查体:腹肌紧张,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减弱.初步诊断:肠梗阻,肠扭转可能.
作者:宣卓琦;蒋小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PAK1基因在80例CRC和30例结直肠良性腺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扩增及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的结直肠良性腺瘤和62%的CRC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CRC中PAK1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90%低分化(G3级)CRC中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显著高于中-高分化CRC(G1/2级)的51%;78%的临床晚期(Dukes C、D期)CRC组织呈PAK1蛋白过度表达,也显著高于临床早期(Dukes A、B期)的53%.PAK1蛋白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呈显著负相关(P<0.0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只有3%的CRC出现PAK1基因扩增.结论 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CRC的组织学和临床浸润表型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CRC恶性程度与进展的新分子标记物之一.
作者:黎志勋;曾穗德;刘泳冬;廖奕佶;花文峰;林锋;谢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的效果,为解决直肠癌手术盆腔植物神经损伤所致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备用.制作比格犬盆腔内脏运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3组予以修复.A组:将BMSCs与胶原蛋白海绵混合移植于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共聚物(PLGA)导管中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桥接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段;B组:仅将胶原蛋白海绵移植于PLGA导管中桥接神经缺损段;C组: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移植段神经通过大体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电镜扫描、轴突计数等方法评价各组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 术后12周,PLGA导管基本吸收,各组再生神经均能通过缺损区长至神经远端,A组再生神经纤维密度和神经结构与C组相近,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与PLGA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用于修复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效果好,与自体神经移植效果相当.
作者:李明哲;宋新明;张漓;陈志辉;何裕隆;黄奕华;蔡世荣;詹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姑息性手术结合125I粒子植入对Ⅳ期直肠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间45例Ⅳ期直肠癌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术后1个月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1例(2.2%)患者外,其余4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结论 对Ⅳ期直肠癌应争取积极手术切除,结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
作者: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寻找适用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比较的简单指标.方法 选取1999-2005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肿瘤组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48例患者3年累计总生存率为62.8%,生存率随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增加而下降,当胃周转移淋巴结数超过6枚时,3年生存率降至15.4%,与全组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周转移淋巴结数与总阳性淋巴结数存在线性关系(r=0.94,P<0.01),但与总切除淋巴结数不存在线性关系(r=0.18,P=0.2).结论 胃周转移淋巴结是一个简单有效判断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胃周转移淋巴结对淋巴结切除技术要求低,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间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凤林;唐兆庆;汪学非;沈振斌;秦新裕;孙益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小麦纤维素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国8家临床协作医院选择2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口服小麦纤维素治疗2周,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服药前后便秘症状及大便性状情况,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随访,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14 d时,排便不尽感和肛门阻塞感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P<0.05;排便困难、粪便形状和排便频次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口服小麦纤维素7 d时总有效率为82.1%;14 d时,总有效率为90.7%.医生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83.8%,不满意率为2.9%;患者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83.3%,不满意率为3.8%;患者比较满意率为高(53.3%).结论 小麦纤维素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刘宝华;杨新庆;任东林;丁义江;赵克;钱群;杨关根;王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脂类水平变化,探讨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92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及5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和1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总胆固醇(TCH)、游离胆固醇(F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po)AI和ApoB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FCH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及良性病组比较明显升高,而TCH、LDL-C、ApoAI、ApoB明显降低;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FCH、TG水平降低,而HDL-C水平升高(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CH、TG、LDL-C水平和肿瘤组织TCH、HDL-C水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肠癌患者血清FCH、TG水平与直肠癌患者比较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脂水平出现异常变化,可能是肿瘤异常代谢的结果.探讨脂类水平的变化对揭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原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詹建民;赵先文;刘东博;韩存芝;刘秀英;雷敏生;荆洁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 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任明;元刚;朱森林;曾志荣;陈白莉;陈旻湖;胡品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自1990年Mouret等[1]首先报道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后,该术式得到迅速推广.本文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方法,探讨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带蒂网膜修补术的应用价值.
作者:颜松龄;张道建;吴锦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6年至2006年间182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例中,术前误诊率67.6%.单纯穿孔修补术7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76例,根治性胃切除术3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3%,手术死亡率7.1%.144例得到随访,其中65例为单纯穿孔修补术者,5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者,25例根治性胃切除术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2%、0、0,59.3%、38.9%、1.9%和100%、80%、20%.结论 选择合理术式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杨维良;张好刚;闫朝岐;张浩民;王惠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周岩冰;禚洪庆;李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