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刘凤林;唐兆庆;汪学非;沈振斌;秦新裕;孙益红

关键词:胃肿瘤, 预后, 淋巴结转移
摘要:目的 寻找适用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比较的简单指标.方法 选取1999-2005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肿瘤组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48例患者3年累计总生存率为62.8%,生存率随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增加而下降,当胃周转移淋巴结数超过6枚时,3年生存率降至15.4%,与全组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周转移淋巴结数与总阳性淋巴结数存在线性关系(r=0.94,P<0.01),但与总切除淋巴结数不存在线性关系(r=0.18,P=0.2).结论 胃周转移淋巴结是一个简单有效判断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胃周转移淋巴结对淋巴结切除技术要求低,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间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脾切除治疗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的疗效

    目的 探讨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98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16例进展期胃上二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D2根治术,其中联合脾切除术者(切脾组)73例,未联合脾切除术者(保脾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N0.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切脾组和保睥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0.0%和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是否联合脾切除、肿瘤浸润深度和胃切除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3期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和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4%和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7%和17.5%,病死率则分别为4.1%和3.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脾切除有利于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清扫.对于T3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全胃联合脾切除能够提高疗效,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家镔;黄昌明;卢辉山;郑朝辉;李平;谢建伟;张祥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2009年开始标注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的制订与胃癌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

    胃的淋巴回流系统特殊而复杂,研究观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正确评价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一直在困扰着我们.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认识到淋巴结转移是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以单纯的胃切除术治疗胃癌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时,许多欧美学者就着手研究胃的淋巴回流系统,探索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当时已经发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不仅在胃周,也常出现在胰腺上缘等部位.有些学者曾尝试对相关淋巴结进行手术切除,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临床操作规范.

    作者:李国立;季加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麦纤维素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目的 研究小麦纤维素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国8家临床协作医院选择2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口服小麦纤维素治疗2周,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服药前后便秘症状及大便性状情况,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随访,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14 d时,排便不尽感和肛门阻塞感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P<0.05;排便困难、粪便形状和排便频次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口服小麦纤维素7 d时总有效率为82.1%;14 d时,总有效率为90.7%.医生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83.8%,不满意率为2.9%;患者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83.3%,不满意率为3.8%;患者比较满意率为高(53.3%).结论 小麦纤维素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刘宝华;杨新庆;任东林;丁义江;赵克;钱群;杨关根;王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横结肠巨大黏膜下脂肪瘤一例

    患者男,70岁.2008年3月31日因腹痛、腹泻、大便带血5 d入院.查体于中上腹可扪及一12 cm×5 cm条索状包块,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可,伴触痛.CT检查示慢性结肠-结肠套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和降结肠脾曲及网膜系膜可能套入),管壁增厚,考虑合并结肠壁间质来源占位性病变.

    作者:陈维香;费绍华;孙宏夫;杨玲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脐部单孔法免气腹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术

    作者:张庭澍;罗蓬;李利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 cm不等,平均7.0 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l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 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刘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CD97蛋白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D97蛋白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7例胃MALT淋巴瘤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D97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时间之间关系.结果 CD97在肿瘤中呈弥漫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7.2%;其中肿瘤浸润超过肌层病例表达率为100%,高于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者的71.4%(P<0.01);Ⅱ、ⅡE和Ⅳ期患者表达率为96.4%,显著高于Ⅰ期患者的73.7%(P<0.05);肿瘤大于5 cm者表达率为96.4%,显著高于肿瘤小于或等于5 cm者的73.7%(P<0.05).CD97强阳性表达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39.2个月,较非强阳性表达者(100.3个月)短(P<0.01).结论 CD97在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程骏;韩少良;吴秀玲;陈周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消化性溃疡穿孔带蒂网膜修补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疗效比较

    自1990年Mouret等[1]首先报道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后,该术式得到迅速推广.本文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方法,探讨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带蒂网膜修补术的应用价值.

    作者:颜松龄;张道建;吴锦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

    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术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了开展.1997年,Goh等[2]首次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近期疗效好,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可行性得到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也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展至今已有10多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国内外报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日益增多.本文就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余佩武;罗华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胃癌综合治疗的几个关键问题

    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处于全部恶性肿瘤的前位.虽然,各单位都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胃癌的整体疗效仍然未臻满意,除人们普遍关注的诊疗技术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些理念与工作机制上的因素也需进一步加强,本文仅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与同道讨论与交流.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晚期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后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C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然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伊马替尼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为局部晚期原发肿瘤,10例为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有效(RD组)的5例中有4例、疾病进展(PD组)的8例中有1例共计5例(38.5%)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24.8个月,PD组的PFS为2.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组和PD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

    作者:王春萌;师英强;叶延伟;傅红;赵广法;周烨;杜春燕;董锐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磷酸钠盐和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溶液用于肠道准备的研究

    目的 评价比较口服磷酸钠和聚乙二醇电解质法对肠道清洁的效果及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15例住院需行肠道准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分别应用磷酸钠盐口服液(NaP,试验组)和聚乙二醇(PEG,对照组)进行肠道清洁,通过患者的主观和客观感受、水电解质检测指标和结肠镜肠道清洁效果的评估,对两种肠道准备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耐受性评估为(13.5±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7)分(t=4.91,P<0.05);试验组未饮完率1.8%,与对照组的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96.6%,对照组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准备前后血清无机磷、血钾和血钙变化百分比分别为64.49±63.83与0.32+12.41、-8.22±6.52与-2.64±12.38和-3.22±5.10与0.83±2.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变化在24 h内恢复正常,未发现显著性临床效应.结论 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液相比,口服磷酸钠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及肠道清洁有效性.

    作者:杨关根;吴小昌;廖秀军;刘智勇;沈忠;金永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手术结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Ⅳ期直肠癌

    目的 探讨姑息性手术结合125I粒子植入对Ⅳ期直肠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间45例Ⅳ期直肠癌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术后1个月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1例(2.2%)患者外,其余4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结论 对Ⅳ期直肠癌应争取积极手术切除,结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

    作者: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62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探讨其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收集62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浅表广泛型EGC和224例一般型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本组浅表广泛型EGC位于胃体中部及全胃者占45.2%.混合型占48.4%(ⅡC加ⅡA 5例、ⅡC加ⅡB 16例、ⅡC加Ⅲ9例);全胃切除术者占16.1%,扩大手术者40.3%.单因素分析发现,浅表广泛型与一般型EGC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生长方式、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和胃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表广泛型EGC术后10年无瘤生存率为91.4%,与一般型EG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282).结论 浅表广泛型EGC具有与一般型EG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但预后与一般型EGC没有明显差异.防止胃切断端癌残留和胃内多发癌在残胃内遗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以施行标准根治术(D2)为宜.

    作者:黄宝俊;徐惠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转录因子S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CD34的表达与浆膜浸润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在浆膜浸润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浆膜浸润胃癌组织中SP1、VEGF和CD34[以微血管密度(MVD)值表示]的表达.结果 SP1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和52.9%.VEGF阳性率在SP1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为73.5%,在SP1阴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则为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1).SP1和VEGF表达水平与MVD值显著相关(P<0.01);SP1表达与肿瘤大小和肿瘤生长方式显著相关(P=0.01);VEGF表达和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方式显著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SP1、VEGF、MVD值、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方式与S1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SP1、MVD值和肿瘤生长方式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P1、VEGF和MVD值对于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价值,SP1和MVD值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临床指标.

    作者:魏玉哲;李春峰;薛英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18F-FDG PET-CT对结直肠癌原发灶检出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PET-CT对结直肠癌病灶检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23例结直肠癌的PET-CT和肠镜检查、手术及病理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为PET-CT首先检出结直肠癌.其PET-CT表现:CT表现为结直肠的局限性肿块、肠壁增厚或结节.PET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局限性浓聚灶,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1.7±9.5;延迟采集SUVmax为14.8+11.0;肿块越大,SUVmax越高,高可达44.8.病灶部位:回盲部5例,升结肠4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4例,直肠6例.结肠外表现:远处单器官或多器官转移者15例.结论 PET-CT能较敏感地检出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

    作者:宋建华;赵晋华;陈香;邢岩;汪太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巴柳氮对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巴柳氮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C57BL/6J小鼠分成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模型组、巴柳氮不同剂量组(42、141、423 mg/kg),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5%DSS溶液,巴柳氮灌胃给药.每日予以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分,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活性(GSH-Px)、丙二醛(MDA)含量,小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Evans蓝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DSS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体质量减轻、便血和腹泻,DAI评分和病理(HI)评分增高(P<0.01).同时,结肠黏膜MPO活性和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透射电镜检查小鼠回肠黏膜绒毛变短、萎缩、稀疏和排列极不规则,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缩短、变宽及细胞间隙扩大;小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增高.巴柳氮给药组小鼠一般情况明显改善,DAI评分与HI评分降低(P<0.05),MPO活性减低,MDA含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增高.随着巴柳氮剂量的增高,回肠黏膜微绒毛形态接近正常,小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明显减少.结论 DSS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巴柳氮可改善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

    作者:刘晓昌;梅俏;许建明;胡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乙状结肠间疝一例

    患者男,14岁,因腹痛10 h,加重6 h于2008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18日凌晨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不向他处放射,伴恶心,未呕吐,无畏寒发热,无排气排便,予山莨菪碱静滴及抗炎补液处理,疼痛无明显缓解.凌晨4时患者自觉腹痛加剧,呈持续性钝痛,呕吐多次,初为黄色液体,后为无色透明液体.患者近20 d来曾有过多次类似腹痛发生,均于当地卫生院对症处理后好转.此次入院查体:腹肌紧张,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减弱.初步诊断:肠梗阻,肠扭转可能.

    作者:宣卓琦;蒋小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胃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及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

    目的 研究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价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与临床适用性,探讨对伴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行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NRS 2002评分.将NRS阳性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术前3 d在正常饮食基础上每天口服能全力1000 ml(4184 kJ/L),对照组继续日常饮食.术后观察各组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胃癌患者NRS阳性率70%(42/60),NRS阴性组(无营养不良风险)18例.NRS阴性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血清IgA、IgM水平亦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5);体质量也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NRS阳性试验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和IgA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高(P<0.05和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少(P<0.01);感染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S 2002评分方法适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其术后的营养状态和提高其胃肠道免疫功能.

    作者:丁国平;陈平;易占波;郑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