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骏;韩少良;吴秀玲;陈周洵
胃的淋巴回流系统特殊而复杂,研究观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正确评价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一直在困扰着我们.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认识到淋巴结转移是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以单纯的胃切除术治疗胃癌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时,许多欧美学者就着手研究胃的淋巴回流系统,探索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当时已经发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不仅在胃周,也常出现在胰腺上缘等部位.有些学者曾尝试对相关淋巴结进行手术切除,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临床操作规范.
作者:李国立;季加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728例胃癌患者的术前状态、肿瘤病理学因素和手术方法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营养不良、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脏病、凝血酶原时间、淋巴细胞计数、肿瘤长径、腹水、侵及周围脏器、TNM分期、胃切除方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16个因素与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有7个独立危险因素与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淋巴结清扫范围(N2<'+>~N3和N2)、肿瘤侵及周围脏器、糖尿病、手术时间、年龄、淋巴细胞计数.结论 应针对胃癌术后IAI发生的上述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陈士远;周岩冰;王浩;李世宽;毛伟征;王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70岁.2008年3月31日因腹痛、腹泻、大便带血5 d入院.查体于中上腹可扪及一12 cm×5 cm条索状包块,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可,伴触痛.CT检查示慢性结肠-结肠套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和降结肠脾曲及网膜系膜可能套入),管壁增厚,考虑合并结肠壁间质来源占位性病变.
作者:陈维香;费绍华;孙宏夫;杨玲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行D2手术的369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肿瘤大体类型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肿瘤分化类型,其中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对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需综合患者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分化程度和性别等因素来制定.
作者:方仪;赵东兵;周建国;蔡建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98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16例进展期胃上二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D2根治术,其中联合脾切除术者(切脾组)73例,未联合脾切除术者(保脾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N0.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切脾组和保睥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0.0%和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是否联合脾切除、肿瘤浸润深度和胃切除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3期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和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4%和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7%和17.5%,病死率则分别为4.1%和3.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脾切除有利于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清扫.对于T3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全胃联合脾切除能够提高疗效,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家镔;黄昌明;卢辉山;郑朝辉;李平;谢建伟;张祥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6年至2006年间182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例中,术前误诊率67.6%.单纯穿孔修补术7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76例,根治性胃切除术3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3%,手术死亡率7.1%.144例得到随访,其中65例为单纯穿孔修补术者,5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者,25例根治性胃切除术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2%、0、0,59.3%、38.9%、1.9%和100%、80%、20%.结论 选择合理术式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杨维良;张好刚;闫朝岐;张浩民;王惠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预防克罗恩病(CD)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接受病灶切除的静止期CD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2周内分别接受雷公藤多甙(60 mg/d,雷公藤组,21例)和柳氮磺胺吡啶(4 g/d,柳氮磺胺吡啶组,18例)治疗.于服药后0、13、26、52周或出现临床症状时,测CDAI评分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52周或出现临床症状时行肠镜检查,同时行Rutgeeert术后内镜复发评分.结果 雷公藤组1例失访,2例因不规律服药而剔除,随访成功率为85.7%.柳氮磺胺吡啶组2例失访,随访成功率为88.9%.1年内出现临床症状复发者雷公藤组1例(5.6%),柳氮磺胺吡啶组4例(25.0%);内镜复发者雷公藤组4例(22.2%),柳氮磺胺吡啶组9例(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多甙预防CD术后复发的疗效较好,可以用来维持静止性CD缓解及预防术后复发.
作者:廖南生;任建安;范朝刚;王革非;赵允召;黎介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术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了开展.1997年,Goh等[2]首次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近期疗效好,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可行性得到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也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展至今已有10多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国内外报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日益增多.本文就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余佩武;罗华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价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与临床适用性,探讨对伴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行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NRS 2002评分.将NRS阳性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术前3 d在正常饮食基础上每天口服能全力1000 ml(4184 kJ/L),对照组继续日常饮食.术后观察各组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胃癌患者NRS阳性率70%(42/60),NRS阴性组(无营养不良风险)18例.NRS阴性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血清IgA、IgM水平亦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5);体质量也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NRS阳性试验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和IgA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高(P<0.05和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少(P<0.01);感染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S 2002评分方法适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其术后的营养状态和提高其胃肠道免疫功能.
作者:丁国平;陈平;易占波;郑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探讨其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收集62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浅表广泛型EGC和224例一般型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本组浅表广泛型EGC位于胃体中部及全胃者占45.2%.混合型占48.4%(ⅡC加ⅡA 5例、ⅡC加ⅡB 16例、ⅡC加Ⅲ9例);全胃切除术者占16.1%,扩大手术者40.3%.单因素分析发现,浅表广泛型与一般型EGC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生长方式、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和胃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表广泛型EGC术后10年无瘤生存率为91.4%,与一般型EG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282).结论 浅表广泛型EGC具有与一般型EG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但预后与一般型EGC没有明显差异.防止胃切断端癌残留和胃内多发癌在残胃内遗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以施行标准根治术(D2)为宜.
作者:黄宝俊;徐惠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寻找适用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比较的简单指标.方法 选取1999-2005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肿瘤组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48例患者3年累计总生存率为62.8%,生存率随胃周转移淋巴结数增加而下降,当胃周转移淋巴结数超过6枚时,3年生存率降至15.4%,与全组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周转移淋巴结数与总阳性淋巴结数存在线性关系(r=0.94,P<0.01),但与总切除淋巴结数不存在线性关系(r=0.18,P=0.2).结论 胃周转移淋巴结是一个简单有效判断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胃周转移淋巴结对淋巴结切除技术要求低,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间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凤林;唐兆庆;汪学非;沈振斌;秦新裕;孙益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比较口服磷酸钠和聚乙二醇电解质法对肠道清洁的效果及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15例住院需行肠道准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分别应用磷酸钠盐口服液(NaP,试验组)和聚乙二醇(PEG,对照组)进行肠道清洁,通过患者的主观和客观感受、水电解质检测指标和结肠镜肠道清洁效果的评估,对两种肠道准备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耐受性评估为(13.5±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7)分(t=4.91,P<0.05);试验组未饮完率1.8%,与对照组的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96.6%,对照组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准备前后血清无机磷、血钾和血钙变化百分比分别为64.49±63.83与0.32+12.41、-8.22±6.52与-2.64±12.38和-3.22±5.10与0.83±2.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变化在24 h内恢复正常,未发现显著性临床效应.结论 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液相比,口服磷酸钠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及肠道清洁有效性.
作者:杨关根;吴小昌;廖秀军;刘智勇;沈忠;金永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例资料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3~2007年经外科手术治疗16例直肠NE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手术治疗的222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6例直肠NEC患者占同期直肠恶性肿瘤392例的4.1%,其中非典型类癌10例,小细胞NEC3例,大细胞NEC3例.仅12.5%的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25.0%的患者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43.8%行低位前切除术(LAR),12.5%行联合脏器切除术,18.8%的患者肿瘤经肛门局部切除(LR);有脉管癌栓者占37.5%,有淋巴结转移者占68.8%,43.9%的患者术中发现远处转移或肿瘤播散.222例直肠腺癌患者中,行根治性APR 19.4%,行根治性LAR 68.5%,行姑息性LAR 5.4%,行结肠造口术2.7%,行剖腹探查术4.1%:有脉管癌栓者占20.7%,有淋巴结转移者占56.3%.直肠NEC患者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5%、25.0%和0.6%,明显低于直肠腺癌患者的83.1%、61.7%和46.1%(P<0.01).结论 直肠NEC临床少见,较易发生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生存率低于直肠腺癌:其外科手术原则与直肠腺癌相似.
作者:彭亦凡;薛卫成;顾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 cm不等,平均7.0 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l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 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刘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幽门保护胃切除术(PPG)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日本国立癌中心病院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间行PPG的29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餐后无消化道不适症状.25例(86.2%)患者接受了6个月随访,有2例餐后出现不适:1例为上腹痛,另1例为呕吐;未出现肿瘤复发患者.结论 早期胃癌患者行PPG手术,短期观察效果良好.
作者:陈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ET-CT对结直肠癌病灶检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23例结直肠癌的PET-CT和肠镜检查、手术及病理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为PET-CT首先检出结直肠癌.其PET-CT表现:CT表现为结直肠的局限性肿块、肠壁增厚或结节.PET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局限性浓聚灶,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1.7±9.5;延迟采集SUVmax为14.8+11.0;肿块越大,SUVmax越高,高可达44.8.病灶部位:回盲部5例,升结肠4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4例,直肠6例.结肠外表现:远处单器官或多器官转移者15例.结论 PET-CT能较敏感地检出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
作者:宋建华;赵晋华;陈香;邢岩;汪太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PAK1基因在80例CRC和30例结直肠良性腺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扩增及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的结直肠良性腺瘤和62%的CRC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CRC中PAK1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90%低分化(G3级)CRC中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显著高于中-高分化CRC(G1/2级)的51%;78%的临床晚期(Dukes C、D期)CRC组织呈PAK1蛋白过度表达,也显著高于临床早期(Dukes A、B期)的53%.PAK1蛋白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呈显著负相关(P<0.0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只有3%的CRC出现PAK1基因扩增.结论 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CRC的组织学和临床浸润表型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CRC恶性程度与进展的新分子标记物之一.
作者:黎志勋;曾穗德;刘泳冬;廖奕佶;花文峰;林锋;谢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在浆膜浸润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浆膜浸润胃癌组织中SP1、VEGF和CD34[以微血管密度(MVD)值表示]的表达.结果 SP1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和52.9%.VEGF阳性率在SP1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为73.5%,在SP1阴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则为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1).SP1和VEGF表达水平与MVD值显著相关(P<0.01);SP1表达与肿瘤大小和肿瘤生长方式显著相关(P=0.01);VEGF表达和MVD值与肿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方式显著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SP1、VEGF、MVD值、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方式与S1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SP1、MVD值和肿瘤生长方式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P1、VEGF和MVD值对于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价值,SP1和MVD值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临床指标.
作者:魏玉哲;李春峰;薛英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基础医学的迅猛发展和推动下,临床医学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胃癌外科领域新的观点和理念逐步形成,在循证医学的检验下,很多传统理念发生的转变在胃癌外科发展中逐渐体现.
作者:秦新裕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