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组织中Ki-67和c-erbB-2的表达及意义

陈余钿;朱建东;卓文方;王佩飞;陈建武

关键词:胃肿瘤, 基因, Ki-67, C-erbB-2, 临床病理学
摘要:目的 探讨Ki-67和c-erb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95例胃癌组织石腊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Ki-67和c-erb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95例胃癌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为84.2%,其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胃癌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为66.3%,其表达与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胃癌大体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Ki-67表达与c-erbB-2的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Ki-67和c-erbB-2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分化水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Peutz-Jeghers综合征胃肠道息肉的36例诊治经验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由LKB1/STK1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胃肠道错构瘤样息肉、皮肤黏膜色素斑和家族遗传性是其主要临床病理特点.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共收治PJS患者36例,对其胃肠道息肉进行了手术加内镜治疗,尤其是双气囊电子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eopy,DBE)的应用,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石林;顾国利;毛高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热休克蛋白70和90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化疗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分析52例手术切除了原发病灶而未能切除肝转移病灶并进行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及四氢叶酸钙化疗方案(FOLFOX4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T检查比较化疗前后肝转移病灶数目及大小的变化:采用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原发肿瘤组织HSP70和HSP90的表达:分析HSP70和HSP90的表达与化疗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HSPT0高表达者.部分缓解(PR)率为33.3%,低表达者PR率为6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90高表达者,PR率为50%,低表达者PR率为5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HSP70低表达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FOLFOX4方案化疗的疗效可能优于HSP70高表达者:HSP90的表达与其疗效无关.

    作者:陈超武;黄忠诚;刘云;袁志军;宁国庆;谭立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病理特点

    目的 了解胃癌手术切缘癌残留的病理特点,以探讨相应预防对策.方法 整理分析1964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胃癌术后108例发生切端残留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手术切端残留癌患者占同期有完整资料的胃癌手术患者1670例的6.5%.男女比例为1.4:1.0:年龄23~82(中位年龄54)岁.根治性、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切端残留癌发生率分别为3.6%(48/1333)和17.8%(60/337)(P=0.000).早期和进展期胃癌切除术切端残留癌发生率分别为2.3%(3/129)和6.8(105/1541)(P=0.046).远、近端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4.5%(37/815)和8.0%(55/689)(P=0.000).胃上部癌、Borrmann Ⅲ、Ⅳ型、进展期癌、癌肿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低和未分化癌以及癌肿侵破浆膜者,易发生癌残留(均P<0.05).结论 癌残留与患者病期及肿瘤的Borrmann分型、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

    作者:李威;孙晓卫;詹友庆;关远祥;陈映波;徐大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生长抑素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肠梗阻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常规保守治疗组相比,加用奥曲肽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胃肠引流量减少,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治愈率提高,住院时间缩短(均P<0.01);然而,两组中转手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能明显改善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张文斌;冷尹;王云海;李涛;文西年;肖开提;阿不都卡德尔;许新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53、c-erbB-2、VEGF和CD44蛋白表达与无化疗放疗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目的 研究P53、c-erbB.2、VEGF和CD44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与无化疗放疗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159例根治术后未接受化疗、放疗并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Ⅱ期结直肠癌原发病例,取患者的存档石蜡块,切片后进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53、c-erbB-2、VEGF和CD44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4%.P53、c-erbB-2、VEGF和CD44蛋白在15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93/159)、26.4%(42/159)、57.9%(92/159)和40.0%(54/159),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阴性表达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c-erbB-2、VEGF和CD44蛋白的表达与术后无化疗放疗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无关.

    作者:应杰儿;滕理送;张谷;吕汪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口服钡剂滞留致乙状结肠坏死穿孔一例

    患者 女,74岁.因突发左下腹疼痛3 h于2008年7月6日入院.患者有慢性便秘史,1周前因上腹饱胀不适来我院行钡餐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钡餐检查后5 d患者突发性左下腹疼痛.伴恶心,无呕吐及畏寒发热,1周来仅大便1次.颜色正常.入院体格检查:腹部平软,左下腹耻骨上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腹部X线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肠道未扩张,无气液平面.

    作者:顾剑峰;王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体位和不同压力的CO2气腹对腹腔镜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特殊的体位及CO2气腹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8年9月,通过彩色多普勒测定37例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气腹前3种体位(平卧位、头低脚高位和头高脚低位)及平卧位气腹建立后的3种CO2气腹压(8、12和16 nm Hg)时股静脉直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结果 与气腹前平卧位比较.头低脚高位患者股静脉直径显著减少(P<0.05),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增加(P<0.01,P<0.05);头高脚低位及平卧位气腹建立后股静脉直径均显著增大(P<0.01),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显著减少(P<0.01.P<0.05),且随着气腹压的增加,股静脉直径逐渐增大,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逐渐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低脚高位有利于血液的回流,而头高脚低位及CO2气腹压均可使血液回流不畅,可能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作者:王瑜;王燕婷;蒋彦彦;林亚华;邹忠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转染结肠癌Lovo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肉子受体1(sFlt-1)基因转染结肠癌Lovo细胞后对其细胞生长及培养上清液VEGF含量的影响.方法 使用脂质体介导方法把含sFlt-1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sFh-1转染Lovo细胞.通过RT-PCR及ELISA法鉴定sFlt-1的表达,MTT比色法及ELISA法检测该蛋白对Lovo细胞生长及VEGF含鼍的影响.结果 pcDNA3-sFlt-1成功转染Lovo细胞,ELISA法检测到转染后培养上清液中sFlt-1蛋白的表达,MTT实验显示此培养上清液可抑制Lovo细胞的生长,转染后2、14、21和28 d细胞培养上清的抑瘤率分别为(23.92±9.16)%、(13.98±10.21)%、(22.54±11.92)%和(33.43±9.34)%,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LISA证实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降低,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将sFlt-1基因转染至结肠癌Lovo细胞后,可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sFlt-1蛋白,抑制癌细胞生长.

    作者:郑朝旭;吴荣耀;陈流华;谭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辅助性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

    目的 评价猪同种异体辅助性肝肠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监测方法.方法 将50头杂交长白猪分为3组.A、B组各20头各完成lO次猪辅助性带胰头及十二指肠的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术.其中B组术后予以免疫抑制治疗;c组lO头完成交互的同种异体节段性小肠移植术10例.术后1、3、5、7、14、21及30 d经移植肠远端造口取小肠黏膜经常规处理后,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排斥反应评分.结果 术后A组出现排斥反应的中位时间为8(7~12)d,迟于C组的5(3~5)d(P<0.05).术后1周,A组的排斥反应评分为1.11±0.20,低于C组(2.56±0.18,P<0.05);但比B组高(0.20±0.13,P<0.05).A组移植术后中位存活时间为9(7~25)d,C组为12(7~20)d,而B组术后全部成活超过30 d,与以上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移植术后排斥反应通过肠造口取材进行监测方便有效.

    作者:尹震宇;王效民;李宁;黎介寿;李幼生;倪小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6669例结直肠癌同时陛和异时性肝转移患者不同治疗策略的预后分析

    目的 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同类型及治疗策略对肝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收治的66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同时性肝转移379例,异时性[发生肝转移中位时间(21.0±19.6)个月]肝转移290例.患者性别、年龄和肠道原发病灶的部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灶特征(累及肝叶类型、病灶个数和病灶直径)和术前CEA、CA19-9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53例,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23例,异时性肝转移130例.以2008年10月31日为随访终点,随访率100%.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和23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4%和11.4%(P<0.01):手术病例与各种非手术治疗(介入、化疗、射频、无水酒精注射和中医中药)病例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个月和5~26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35.6%和0~3.6%(P<0.05).结论 手术治疗目前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好于同时性肝转移.

    作者:任黎;吕世旭;钟芸诗;许剑民;韦烨;樊嘉;钦伦秀;王建华;程洁敏;钱晟;秦新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Toll样受体4信号对结肠癌细胞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调控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s)对原位结肠癌细胞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RT-PCR和蛋白印迹法对HT-29细胞中TLRs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经LPS刺激后及NF.KB被抑制后,HT-29细胞所分泌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 HT-29细胞可表达不同TLRs,以TLR4的表达为高.经LPS刺激后,HT-29细胞中TLR4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以及所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VEGF、IL-8、CCL20和IL-6均显著升高(P<0.01 o TGF-β、VEGF、IL-8和CCL20的上调表达不能被NF-k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所抑制.但IL-6的上调表达则依赖于NF-kB的活性.结论 结肠癌细胞TLRs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启动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作者:戚灶明;朱铁明;王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会议简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C反应蛋白及体液免疫影响的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54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成腹腔镜组(26例)和开腹组(28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2、3、7 d清晨检测患者静脉血CRP、免疫球蛋白(Ig):IsG、IgA、IgM及补体C3、C4、CH50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Ig及补体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CRP术后3 d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术后2 d达峰值,腹腔镜组术后3 d内CRP显著低于开腹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I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但IgG和Ig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g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补体C3C4及CH5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血清补体在术后48~72 h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开腹组在术后72 h尚未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的开腹手术均可导致术后机体C反应蛋白浓度增加和免疫水平降低,但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程度轻.

    作者:何威;邓海军;余江;张策;王亚楠;程侠;李国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原因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7例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发生率为1.8%(7/395).其中1例患者行手术8字缝扎止血:另外6例行急诊内镜下止血.其中3例单用高频电凝止血,2例通过高频电凝后于溃疡周围注射硬化剂,1例行高频电凝并用止血夹夹闭溃疡面,同时在溃疡周围注射硬化剂.6例内镜下止血的手术时间为(28±7)min,住院时间(1.5±1..22)d,医疗费用(1700±1016)元.所有患者均一次止血成功.随访至2008年8月,未见再次出血.结论 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少见,急诊肠镜止血简单、有效.

    作者:陈巍峰;姚礼庆;周平红;徐关东;张轶群;钟芸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RNA干扰树突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表达后诱导抑制性T细胞对小肠移植耐受的影响

    目的 探讨RNA干扰树突细胞(Dc)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MHC-1)表达后获得的CD8+CD28-抑制性T细胞1(Ts)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的影响.方法 通过siRNA干扰DC MHC-Ⅰ表达后,诱导获得CD8+CD28-Ts.建立南Wistar大鼠移植到SD大鼠的小肠移植模型36例,随机分为A组(转染实验组)、B组(未转染组,注射普通T细胞)和C组(移植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4 d,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取移植大鼠小肠和血液标本行移植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移植大鼠血清TGF- β、IFN-γ水平及回肠黏膜Na+-K+-ATP酶活性,观察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结果 术后第14天,A组移植大鼠血清中TGF-β和IFN-γ表达水平高于B、C组(P<0.05).A组大鼠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为(6.3±1.0)kU/g,明显高于B组的(3.6±0.9)kU/g和C组的(2.9±1.3)kU/g(P<0.05).A组移植小肠病理Parks评分分级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和C组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0、17.5和21.0 d,A组存活时间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将RNA干扰DC MHC-Ⅰ表达所获得的CD8+CD28-Ts过继小肠移植大鼠.可以减轻移植大鼠的损伤程度.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薛利军;尹路;陈春球;张贵阳;万方军;金志明;倪俊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I~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9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84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预后.结果 84例GIST位于胃42例,小肠24例,食管5例,直肠6例,胃肠道外7例;肿瘤直径(5.6±4.8)cm,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4%.79例行肿瘤完全切除,5例行姑息切除或肿瘤活检.78例获随访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9.2%和72.0%,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像计数分级的Fletcher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1).极低度风险组、低度风险组生存率与高度风险组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及0.000).结论 GIST的Fletcher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对高度风险者.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

    作者:张威;叶再元;邵钦树;王跃东;许晓东;赵仲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结直肠癌代谢组模式特征性研究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的代谢表型改变,寻找与结直肠癌发病过程密切相关的小分子代谢物.试图建立应用于结区肠癌诊断的特征性代谢模式.方法 利用代谢组学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方法对比结直肠癌患者(肠癌组)31例和正常成人(对照组)8例血清的代谢谱变化,同时利用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质谱数据库对所有共有的内源性代谢物做鉴定,应用数学模型PLS-DA进行模式特征性分类,同时对肠癌组与对照组的区分率利用监督性的聚类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34个内源性代谢物(包括糖类、氨基酸、脂肪酸及一些中问代谢小分子).与对照组代谢物相对含量相比,肠癌组血清中L-valine、L-threonine、1-deoxyglucose、Glycine和Ribitol的含量显著下降,其中3-hydroxybutyric acid的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P<0.05).同时PLS-DA和聚类分析均能把肠癌组和对照组很好地区分开,利用上述6种结直肠癌相关代谢物进行监督性的聚类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的诊断率达93.5%,结论GC-MS作为代谢组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肿瘤牛物学领域中可行,利用GC-MS所发现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特征性代谢谱的变化及相应的代谢分子标志物,将有利于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延磊;刘伟杰;彭佳远;张鹏;陈红旗;秦环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Ki-67和c-erbB-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Ki-67和c-erb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95例胃癌组织石腊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Ki-67和c-erb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95例胃癌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为84.2%,其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胃癌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为66.3%,其表达与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胃癌大体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Ki-67表达与c-erbB-2的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Ki-67和c-erbB-2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分化水平.

    作者:陈余钿;朱建东;卓文方;王佩飞;陈建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切缘宽度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同期肝切除术合适的肝转移瘤切缘宽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12月行肝肠同期切除的39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肝转移瘤切缘宽度小于1cm和大于或等于1 cm分为A、B两组.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术后的生存期.结果 A组患者14例,B组患者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数日和分布及大直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和37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1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肝切除术时应力争肝转移瘤切缘宽度大于或等于1 cm.

    作者:向军;黄奕华;崔冀;黄美近;王磊;杨祖立;彭俊生;汪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生物降解吻合环在140例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生物降解吻合环(BAR)在肠道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7月间140例肠吻合术中使用BA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完成手术吻合(2例因小肠管的口径太小致吻合失败),无手术死亡者.术后无吻合口出血及切口感染,但有2例(1.4%)分别于术后5 d和7 d 出现吻合口瘘,另有1例(0.7%)术后9 d出现肠梗阻.15例(13.8%)术后2周将BAR排出体外.80例(74.1%)术后3周排出,13例(12.1%)术后4周排出.随访3~83(平均38.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结论 肠吻合术时使用BAR安全可靠.

    作者:邱辉忠;吴斌;林国乐;肖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