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理;郑成竹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于2007年4月讨论制订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对客观诊断便秘、合理治疗便秘、提高和改善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杨新庆;刘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营养不良的结肠癌患者血清蛋白和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30 g/L)的结肠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肠内营养治疗)和对照组(20例,普通饮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肿瘤组织PCNA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CNA无明显变化(P=0.244).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 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结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有效,且并未刺激肿瘤生长.
作者:安大立;谭嗣伟;赵团结;李志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癌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ax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和Runx3蛋白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频率(55.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2.5%)(P<0.01);胃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阳性率(37.5%)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P<0.05);Runx3基因甲基化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 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表达失活的主要机制,有望成为胃癌分子诊断和病期评估的标志之一.
作者:李利义;李继坤;沈云;于亮;张建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的腹部外科疾病,其主要病变为肠脂垂扭转、急性炎性反应、粘连形成及坏死脱落.目前认为该病系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1].临床上肠脂垂炎几乎都是由于误诊或漏诊而在剖腹术中被发现才得到诊断[1].我院自1997年10月~2006年12月共收治11例肠脂垂炎患者,现将临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谢锷;陈锐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人类结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30例患者的结肠癌组织及其正常组织,提取总RNA,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DRG2 mRNA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分析NDRG2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别提取30例组织的总蛋白,应用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NDRG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T-PCR结果显示,30例结肠癌组织中,有12例的NDRG2 mRNA表达明显降低.蛋白印迹结果显示,30例结肠肿瘤组织中有12例NDRG2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RT.PCR结果一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NDRG2阳性率分别为90.0%(27/30)和53.3%(16/30),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G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而与肿瘤组织分化级别相关,高、中分化组NDRG2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组(P<0.05).结论 NDRG2在某些结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而且其表达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其可能对结肠癌的发生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为研究结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
作者:初大可;张健;施海;董光龙;刘新平;王为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女性,59岁.因反复黏液稀便1个月,症状加剧3 d于2006年10月30日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黏液稀便,色淡红,大便5~8次/d.自服止泻药物症状无缓解.3 d前症状加重伴呕吐及腹泻,大便10余次/d,以水泻及大量黏液稀便为主,并感乏力、头晕,尿量减少.
作者:从志杰;傅传刚;于恩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男性,5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5月余,进食后呕吐半月于2007年3月19日入院.14年前曾因食管下段癌行经胸近端胃加食管下段切除加食管残胃吻合术.查体:消瘦,中重度营养不良,左胸部第7肋间可见一长约25 cm切口瘢痕.胃镜检查:胃窦癌伴幽门梗阻.腹部超声检查:肝脏有肝硬化征象.
作者:薛绪潮;张旭魁;卢正茂;方国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主要的转移方式之一,胃癌根治术中清除淋巴结的多少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我们对41例胃癌患者术中应用纳米微粒活性炭,在癌组织周围局部注射,根据局部淋巴结黑染的情况,了解胃的淋巴走行规律,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现对其淋巴结清扫后病理和黑染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作者:黄美雄;苏伟;肖刚;周新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患者的hMLH1、hMSH2和hMSH6种系突变特征和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方法 对前瞻性收集的34例MSI结直肠癌患者检测其hMLH1、hMSH2和hMSH6种系突变.并研究其肿瘤的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 34例MSI结直肠癌中,共检测到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19例(55.9%).19例MSI-H结直肠癌中检测到MLHI基因的甲基化14例(73.7%);15例MSI-L结直肠癌检测到MLH1基因的甲基化5例(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共发现8个hMSH2和hMSH6基因的突变,其中hMSH6基因突变3个.hMSH2基因突变5个.结论 中国人MSI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未测到MLH1基因14突变)和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检出率可能有别于国外MSI结直肠癌.
作者:倪敏;金黑鹰;丁义江;刘飞;丁曙晴;樊志敏;王业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男性,58岁.因进食油腻食物后,突发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3 h,伴恶心呕吐于2004年8月1日急诊入院.18年前因胃溃疡曾行胃大部切除术.查体:急性痛苦貌,强迫卷屈卧位,上腹正中可见长约12 cm手术瘢痕,腹壁静脉无曲张,腹式呼吸减弱,无胃肠蠕动波,全腹肌卫,压痛伴反跳痛(+).右下腹穿刺阴性.腹部X线透视未见异常.
作者:周信永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与临床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对141例GIST进行基因检测,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c-kit基因第9、11、13和17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外显子的序列,分析基因突变与GIST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41例GIST中共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108例(76.6%),其中11号外显子突变99例(70.2%,99/141);9号外显子突变8例(5.7%,8/141);13号外显子突变1例(0.7%,1/141);未检测到17号外显子突变病例.97.0%为杂合性突变,3.0%为纯合性突变,11外显子突变方式以缺失突变常见65.7%(65/99),其次为点突变(24.2%)和插入突变(串联重复)(10.1%);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区,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共检测到4例PDGFRA基因的突变,占无c-kit突变病例的12.1%(4/33),占CD117阴性GIST的40%(4/10),均为外显子18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GIST不同原发部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9,P=0.027;x2:7.000,P=0.03),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恶性潜能分级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IST中存在c-kit及PDGFRA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不同原发部位间有差异.
作者:杜春燕;师英强;周烨;傅红;赵广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相控阵列线圈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术前指诊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有25例患者诊断为复杂性肛瘘,1例为骶前囊肿合并与直肠相通的瘘道,2例肛瘘伴癌变.25例肛瘘Parks分类显示:经括约肌肛瘘3例,括约肌间肛瘘10例,括约肌外肛瘘5例,括约肌上肛瘘7例;MRI与术前指诊检查结果比较,内口检出符合率为84%比48%:原发主管、支管或脓腔检出准确率为100%比76%、94.7%比57.9%;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MRI相控阵列线圈能准确定位复杂性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排除肛瘘伴其他肛管直肠周围病变具有确切意义.
作者:杨柏霖;谷云飞;祝新;邵万金;孙桂东;丁曙晴;金黑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国内文献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3年至2006年收治的4例和检索1979年至2006年国内文献报道的54例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男女发病比例为100:1.0,43.1%的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发病,98.3%的患者表现为反复血便,纤维结肠镜、直肠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91.4%的患者病变呈弥漫浸润性,8.6%的病变表现为局限性.82.8%的患者接受了外科干预治疗,3.5%的患者未接受治疗.结论 纤维结肠镜是诊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诊断方式.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肖毅;邱辉忠;周皎琳;徐协群;林国乐;吴斌;杨宁;杨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口服万古霉素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肠梗阻的58例患者,根据时间和治疗方法分成A组(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31例,给予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适当胃肠内、外营养以及应用抗生素的常规治疗)和B组(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27例,同A组常规治疗措施外,配合采用生长抑素及口服万古霉素).结果 本组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为13%(58/441).B组患者恢复肠鸣音及排气、排便的时间分别为(7.1±2.0)d和(8.4±2.4)d,A组则分别为(9.1±3.0)d和(10.8±3.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胃肠减压引流量[(298±58)ml/d]明显比A组[(485±106)ml/d]减少;B组发生菌群失调的比例(55%)比A组(77%)明显降低;两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口服万古霉素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肠梗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
作者:蔡常洁;李敏如;易述红;汪根树;陆敏强;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全胸段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是治疗食管癌的常用手术方式,但颈部吻合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6%~26%),一直是困扰国内外胸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1,2].自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62例患者采用机械缝合器结合手工缝合行食管胃颈部侧侧吻合,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冯明祥;谭黎杰;蒋伟;钱成;王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直肠系膜与盆腔筋膜和神经的关系,以明确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合理的切除平面.方法 对24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 直肠周围的层次是连续的,可以分为2段3层,2段指耻骨联合至坐骨棘和坐骨棘至骶岬;3层分别为脏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壁筋膜.在膀胱腹下筋膜与脏筋膜之间存在盆丛及其膀胱、子宫神经分支,而在脏、壁筋膜之间存在腹下神经和盆内脏神经.结论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层次在直肠后方为脏、壁筋膜之间,而在直肠侧方实际上位于脏筋膜和膀胱腹下筋膜之间.侧后方的腹下神经、侧前方的盆丛及其分支是正确层次的标记.
作者:林谋斌;金志明;尹路;丁文龙;陈伟国;倪俊声;朱正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袖带胃减容术起源于胆胰转流手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BPD)的改良术式.Scopinaro等[1]首先报道BPD手术,但BPD存在腹泻严重、吻合口溃疡、营养不良等缺点.
作者:蔡景理;郑成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所收治的98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腹痛为本组病例常见的临床症状,占51.0%.患者全部为Ⅰ、Ⅱ期肿瘤;PGL术前的确诊率为56.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1%、86.0%和73.0%;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9.5%,Ⅱ期患者为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手术治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77.2%,非手术治疗组患者为7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4).结论 对于PGL,可首选全身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在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无明确活检病理诊断或化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周海涛;周志祥;张海增;毕建军;赵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由于术前或手术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患者在术后可能并发短暂的急性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共进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1200例,其中术后并发谵妄者18例(1.5%),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毅;武民;昂春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Endostatin和SU6668联合氟尿嘧啶(5-FU)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将6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种植12 d后分别自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Endostatin(E组)、SU6668(S组)、Endostatin加SU6668(E加S组)、Endostatin加SU6668加5-FU(E加S加F组),1次/d,共4周.种植后第6周末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瘤重、抑瘤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观察肿瘤肝腹膜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出现情况.结果 对照组、E组、S组、E加S组、E加S加F组抑瘤率分别为0、64.9%、63.5%、76.4%和88.2%;MVD分别为(18.10±5.65)、(2.75±0.75)、(3.17±0.58)、(0.94±0.42)和(0.36±0.45);腹膜转移率分别为90%、16.7%、25%、0和0;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0%、0、0、0和0.E组、S组、E加S组、E加S加F组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0.05);尤以E加S加F组明显(P<0.01).结论 Endostatin和SU6668联合5-F1U具有协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抑制结肠癌的生长和转移.
作者:曾庆黎;楚朝辉;周凯;罗小江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