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春;李瑞红
患者男,68岁.因腹痛、腹胀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 d于2006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20 d,患者曾空腹进食大量新鲜柿子.查体:全腹膨隆,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立位X摄片:小肠梗阻.
作者:李金茂;邱波;郭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新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TP-MCT(Nutrison MCT)和能全力(Nutrison MF)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择219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需要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以上的成年患者,按照前瞻、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MCT组(108例)和MF组(111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用肠内营养第1天直至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连续用药并观察7-9 d.两组全量均为104.6 kJ(25 kcal)·kg-1·d-1.术前1d、术后用药前1 d及全量用药5 d后清晨6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收集尿、粪及引流液样本,计算氮平衡.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用药前1 d检测的各蛋白和血脂指标明显下降,肠内营养治疗后各项血浆蛋白和氮平衡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并且MCT组患者前白蛋白的改善明显优于MF组(P<0.05);而对术后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影响两组基本相似.结论 Nutrison MCT能安全有效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王新颖;潘诗海;柳欣欣;吴国豪;王亚农;刘玉秀;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人们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低位直肠癌的患者采用保肛手术显得十分必要.2001年2月至2005年10月,我院应用三吻合器技术进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效果满意.
作者:胡超华;胡若男;沈雄山;李卫民;樊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经皮X线下胃造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经皮X线下胃造口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8.3%(1/12),与置管程序无关,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皮X线下胃造口放置营养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德春;李瑞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β-catenin表达与肿瘤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17例结直肠癌的肿瘤主体、浸润前缘及肿瘤芽β-catenin核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的肿瘤主体、浸润前缘β-catenin核表达体阳性率(肿瘤主体分别为49.1%和42.3%、浸润前缘分别为45.3%和38.5%)高于黏液或印戒细胞癌(14.3%,P=0.003;17.9%,P=0.02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芽(-)组5年累计生存率为78%,肿瘤芽(+)、β-catenin(+)组5年累计生存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肿瘤芽(+)、β-catenin(+)组5年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肿瘤芽(+)、β-catenin(-)组(76%,53%,P=0.031).结论 β-catenin(-)、肿瘤芽(+)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翟梅娟;黄琼;徐芳英;董健康;汪芬娟;金以森;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P16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对62例随访资料完整的GIST患者,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瘤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本组进展性疾病(PD)21例,非PD 41例.Fletcher分级:极低度侵袭危险性(Ⅰ级)13例;低度侵袭危险性(Ⅱ级)12例;中度侵袭危险性(Ⅲ级)19例;高度侵袭危险性(Ⅳ级)18例.P16甲基化19例,非甲基化43例.P16蛋白阳性细胞数小于50%20例,50%~75%15例,大于75%27例.在Fletcher分级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P16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Ⅳ级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占50%,P16阳性细胞数小于50%者占65%.P16蛋白表达阳性不同强度之间P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阳性细胞数小于50%者PD占95%;而50%以上者组间PD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阳性细胞数小于50%者的肿瘤组织P16甲基化占75%,而P16阳性细胞数大于50%者P16甲基化仅占1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GIST组织中,P16蛋白低表达、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预示肿瘤预后差.
作者:梁建芳;郑绘霞;李宁;程彩霞;肖虹;王宏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Vater壶腹癌根治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5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状况.结果 65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380枚.有33例患者发现116枚淋巴结转移,随访83个月,发现20例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49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43%;13例有4枚或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23个月内全部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和位置(P<0.01)是显著的预后指标.多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07).结论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患者根治手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刘宁;梁寒;张汝鹏;潘源;刘勇;邓靖宇;王晓娜;丁学伟;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1世纪外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微创时代,目的在于减少外科治疗中的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手术探查、麻醉用药等环节给患者机体带来的副损伤.要减少或消除这些副损伤,外科手术须由传统走向微创,再由微创走向极微创,这是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周总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进行MSCT检查.图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阅读,术前判断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并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MSCT普通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法判断胃壁侵犯程度的总准确率为72.3%,其中T1判断准确率为90.0%,T2为82.8%,T3为69.6%,T4为52.4%;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总准确率为53.0%,其中N0判断准确率为44.0%,N1为72.0%,N2为46.4%,N3为2/5.MSCT对有远处转移即M1的患者判断准确率为90.0%.结论 MSCT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胃癌患者术前提供一种无创且易于被接受的检查方法.
作者:曹晖;刘骅;陆明辉;陈治平;吴志勇;龚红霞;许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的56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患者意愿非随机分为腹腔镜组(26例)和传统开腹手术组(30例).观察两组病例术中及术后恢复和肿瘤根治程度及预后.结果 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开腹组(均P<0.05);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随诊12-54个月,除1例横结肠脾曲肠病型T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并结肠穿孔再次行开腹手术外,其余病例随访至今均未发生肿瘤转移、局部复发、Trocar处和小切口处肿瘤种植.结论 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同样可以达到肿瘤根治程度,并具有微创化的优势,
作者:宁忠良;黄强;梁伟;朱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为探讨HOX基因能否成为食管癌分子标记物寻找证据.方法 应用针对HOX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39个HOX基因在人食管癌细胞系EC109和CAES中的表达.结果 全部39个成员中有15个成员在该两个细胞系中表达,它们是HOXA2、HOXA7、HOXA9、HOXA10、HOXA13、HOXB7、HOXB9、HOXC4、HOXC5、HOXC6、HOXC8、HOXC9、HOXD9、HOXD10和HOXD13.与前期研究发现的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异常者重叠(11个).结论 从细胞系水平再次验证了HOX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异常,为利用HOX基因作为食管癌标记物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作者:顾振东;陈小妹;张蔚;顾晋;陈克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低位直肠癌患者常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为了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往往需要以牺牲肛门括约肌功能为代价.近年来,随着对低位直肠癌病理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发现只有3.6%的直肠癌病例通过壁内途径向直肠远端播散超过2 cm.因此目前认为,肿瘤远端切缘大于2 cm、甚至1 cm即属安全[1].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我院于1995年2月至2006年1月间,共施行食管癌手术462例,发生吻合口瘘12例(2.5%),其中9例在第2次手术时,采取瘘口内放置T型管引流同时结合应用胸腔闭式引流及空肠造瘘肠道内营养等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晨光;叶玉祥;娄熙彬;林琳;许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 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钟芸诗;高卫东;何国杰;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远端切缘的定位.方法 总结分析5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远端切缘定位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术中直接定位、经肛门定位和直肠CT水成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与腹腔镜手术中能看到的正常解剖结构(参照物)的关系,并根据参照物对肿瘤及远端切缘进行定位并完成手术.本组行Miles术16例,Dixon术29例,Hartmann术2例,Parks术4例及Bacon术1例.其中33例肿瘤远端切除长度大于2 cm,肿瘤远端切除长度不足2 cm者3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1例发生吻合口瘘,并发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套管孔肿瘤种植;2例死于肿瘤转移,其中1例伴术后吻合口局部复发;其余无肿瘤复发等情况.结论 术中根据参照物对肿瘤及远端切缘进行定位能较好的保证肿瘤与切缘的距离.
作者:董米连;林祖朝;陈光;屈统红;王先法;虞哲科;朱乃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直肠阴道瘘是肛肠外科比较棘手的问题.推移瓣修补直肠阴道瘘创伤小、恢复快,不需切断括约肌,避免了锁眼畸形和肛门失禁,文献报道成功率83%~100%[1].我们自2001年3月至2007年1月,采用这一技术治疗直肠阴道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万金;孙桂东;陈邑歧;杨柏林;钱剑秋;施正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进口双吻合器价格昂贵,在目前条件下很难在我国广大地区普及使用.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对7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使用国产荷包缝合器和吻合器行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苏国森;李维;湛建伟;张少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6月2-6日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行.会议邀请了约150位著名结直肠外科专家及来自45个国家的近2100位代表与会.会议针对结直肠外科新技术和新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王颢;金黑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在体研究CD4+CD25+调控T(Treg)细胞对小鼠胃癌的影响.方法 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相点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法)分选、纯化小鼠Treg细胞;以不同剂量的Treg细胞及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注入荷瘤小鼠,3周后观察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及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正常小鼠脾脏Treg细胞为(3.86+0.07)%,在小鼠胃癌模型中Treg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第3周时为(4.12±0.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在体应用Treg细胞达到2.0×105时,小鼠移植瘤的体积明显增大(P=0.013),胃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2).当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剂量为100 μg时,种植瘤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8),其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结论 在胃癌小鼠模型中,随着胃癌的进展,Treg细胞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应用Treg细胞能促进小鼠胃癌生长,降低胃癌细胞的凋亡;相反、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可以提高小鼠机体的抗胃癌作用.
作者:曾冬竹;余佩武;雷晓;石彦;王自强;郑峻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胃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的胃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5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上腹部不适和贫血.术前有9例进行了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其中仅1例确诊;2例行胃癌手术时发现,误诊率90.9%.全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胃远端大部切除术6例,胃部分切除术3例,胃近端大部切除术2例.全部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2例死于术后复发,其余患者预后均较好.结论 胃神经源性肿瘤术前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作者:马振海;戴冬秋;李世正;陈峻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