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方式的选择

郑民华

关键词: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 保肛, 手术方式, 选择, 肿瘤, 远端播散, 肌功能, 根治性, 病理学, 癌患者, 牺牲, 特征, 肛门, 病例, 安全
摘要:低位直肠癌患者常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为了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往往需要以牺牲肛门括约肌功能为代价.近年来,随着对低位直肠癌病理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发现只有3.6%的直肠癌病例通过壁内途径向直肠远端播散超过2 cm.因此目前认为,肿瘤远端切缘大于2 cm、甚至1 cm即属安全[1].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KiSS-1和E钙黏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KiSS-1及上皮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贲门癌、20例正常贲门组织中KiSS-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KiSS-1的表达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均P<0.05),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均P>0.05);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KiSS-1与E钙黏蛋白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22,P<0.05).结论 KiSS-1与E钙黏蛋白可能在抑制贲门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战会;冯笑山;王公平;高社干;米建强;孙江涛;曲智峰;韩晶;张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胃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的胃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5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上腹部不适和贫血.术前有9例进行了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其中仅1例确诊;2例行胃癌手术时发现,误诊率90.9%.全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胃远端大部切除术6例,胃部分切除术3例,胃近端大部切除术2例.全部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2例死于术后复发,其余患者预后均较好.结论 胃神经源性肿瘤术前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作者:马振海;戴冬秋;李世正;陈峻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短肠综合征患儿血清微量营养素状况评价

    目的 评价短肠综合征患儿不同状态下的血清微量营养素状况.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间收治并获随访的17例短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儿年龄为3个月至18岁.其中完全脱离肠外营养(PN)11例,6例仍靠部分PN支持;保留回盲瓣11例,无回盲瓣6例;剩余小肠在75 cm以上者5例,小于或等于75 cm者12例.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清维生素A、E和β-胡萝卜素水平.11例已脱离PN的患儿中有9例测定了血清铁、锌和铜.维生素低于参考值的发生率:维生素A占23.5%,维生素E占35.3%,β-胡萝卜素占58.8%.在未脱离PN、无回盲瓣和剩余小肠小于或等于75 cm的患儿中,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低于参考值的发生率较高.在脱离PN和剩余小肠大于75 cm的患儿,维生素E低于参考值发生率较高.而在有或无回盲瓣患儿中,上述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血清锌浓度低于正常,1例血清铁浓度低于正常.结论 短肠综合征患儿无论在PN支持时还是恢复正常饮食时,均可能发生微量营养素缺乏,应密切随访并补充有关微量营养素.

    作者:冯一;蔡威;汤庆娅;吴江;陶晔璇;唐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CD44V6及E钙黏蛋白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44V6和E钙黏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ICAM-1、CD44V6和E钙黏蛋白在78例胃癌、30例胃良性病变和30例正常胃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ICAM-1、CD44V6蛋白表达阳性率:胃癌组织显著高于胃良性病变及正常胃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T3、T4组明显高于T1、T2组,Ⅲ、Ⅳ期组明显高于Ⅰ、Ⅱ期组(P<0.05).E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率:胃癌组织显著低于胃良性病变及正常胃组织(P<0.01);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T1、T2组明显高于T3、T4组,Ⅰ、Ⅱ期组明显高于Ⅲ、Ⅳ期组(P<0.05).胃癌组织中ICAM-1蛋白表达水平与CD44V6、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联合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E钙黏蛋白和ICAM-1的表达,对胃癌转移的敏感度为97.78%,明显高于单项测定指标.结论 黏附分子ICAM-1、CD44V6、E钙黏蛋白的阳性表达预示胃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联合检验这3种指标能更准确地判断胃癌的转移情况.

    作者:郑宝军;潘立峰;邵建富;冯俊伟;王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乙状结肠癌并发脱肛一例

    患者男性,66岁.发现肛门肿物脱出3 h于2005年8月25日入院.入院前3 h因用力大便致肛门排出一肿物,当时排便感强烈,遂持续用力致肿物继续脱出,无法复位.既往无脱肛的病史,无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查体:腹软,下腹轻压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

    作者:李良辉;罗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柿石性肠梗阻2次手术一例

    患者男,68岁.因腹痛、腹胀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 d于2006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20 d,患者曾空腹进食大量新鲜柿子.查体:全腹膨隆,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立位X摄片:小肠梗阻.

    作者:李金茂;邱波;郭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结直肠肿瘤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对比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的56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患者意愿非随机分为腹腔镜组(26例)和传统开腹手术组(30例).观察两组病例术中及术后恢复和肿瘤根治程度及预后.结果 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开腹组(均P<0.05);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随诊12-54个月,除1例横结肠脾曲肠病型T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并结肠穿孔再次行开腹手术外,其余病例随访至今均未发生肿瘤转移、局部复发、Trocar处和小切口处肿瘤种植.结论 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同样可以达到肿瘤根治程度,并具有微创化的优势,

    作者:宁忠良;黄强;梁伟;朱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两种结肠造口方式的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LAPR)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手术方式,以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63例患者中,低位直肠癌53例,直肠肛管癌10例.有61例用圆形吻合器行乙状结肠与腹壁皮肤吻合造口,2例手工缝合乙状结肠造口.腹腔内腹直肌型结肠造口37例(A组);腹膜外隧道腹直肌型结肠造口26例(B组).结果 全组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分离以及会阴部的直肠肛门开放性切除.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人工肛门排气时间[A组(2.4±1.1)d与B组(1.9±0.8)d比较,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A组(19.9±7.8)d与B组(14.5±3.9)d比较,P<0.01]及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29.4%,B组4.0%;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较A组短,造口相关并发症低于A组.结论 LAPR手术中,采用圆形吻合器经腹膜外隧道和腹直肌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可有效地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手术后的住院时间.

    作者:丁卫星;杨平;邓建中;程龙庆;廖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综合治疗对中低位直肠癌功能保护的意义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1].西方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40岁以下年轻人占30%以上[2,3],因此,在中国关注结直肠癌、尤其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状况非常有意义.

    作者:邓艳红;兰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

    自1994年Kitano等[1]报道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对于早期胃癌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已成为日本Ⅰ a期胃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2].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报道逐渐增多,近期疗效尚好,远期疗效还在观察中[3-6].

    作者:余佩武;赵永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阑尾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治疗慢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224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按其个人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98例)与开腹手术组(126例),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中发现和处理的差异,并随访患者术后慢性腹痛的改善情况.结果 开腹组手术时间(54.8+21.8)min,腹腔镜组则为(51.8±18.0)min(t=0.80,P>0.05);开腹组术中出血(18.6+23.3)ml,腹腔镜组则为(9.8±4.7)ml(t=3.13,P<0.05);开腹组住院时间(8.9±5.3)d,腹腔镜组则为(6.8±3.0)d(t=2.66,P<0.05).腹腔镜手术组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粘连25例(25.5%),其中阑尾与周围粘连9例,回盲部与前侧腹壁粘连6例,大网膜与腹壁及肠管粘连4例,升结肠与周围及腹腔内其他粘连6例,均在术中给予松解;开腹手术组发现阑尾与周围粘连14例(11.1%),松解粘连行阑尾切除术(x2=7.95,P<0.05).术后开腹手术组慢性腹痛发生率24.5%(24/98例),而腹腔镜手术组仅占10.3%(9/87例),两组比较x2=6.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慢性阑尾炎的治疗同样具有一定优势,且能降低术后慢性腹痛的发生率.

    作者:许峰峰;肖隆斌;吴文辉;张兴伟;龙硕;谭进富;谭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进行MSCT检查.图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阅读,术前判断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并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MSCT普通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法判断胃壁侵犯程度的总准确率为72.3%,其中T1判断准确率为90.0%,T2为82.8%,T3为69.6%,T4为52.4%;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总准确率为53.0%,其中N0判断准确率为44.0%,N1为72.0%,N2为46.4%,N3为2/5.MSCT对有远处转移即M1的患者判断准确率为90.0%.结论 MSCT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胃癌患者术前提供一种无创且易于被接受的检查方法.

    作者:曹晖;刘骅;陆明辉;陈治平;吴志勇;龚红霞;许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肠外科的微创实践与探索

    21世纪外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微创时代,目的在于减少外科治疗中的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手术探查、麻醉用药等环节给患者机体带来的副损伤.要减少或消除这些副损伤,外科手术须由传统走向微创,再由微创走向极微创,这是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周总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一代国产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进口双吻合器价格昂贵,在目前条件下很难在我国广大地区普及使用.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对7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使用国产荷包缝合器和吻合器行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苏国森;李维;湛建伟;张少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直肠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直肠间质瘤(R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诊治的18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8例临床表现为便血,3例肛门疼痛,3例肛门肿物脱出,1例大便变细.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4例,Actin阳性4例,S-100阳性2例,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4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3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3例行探查术.术后14例(77.8%)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其中9例完整切除者中5例生存超过5年;2例不全切除者中1例带瘤生存33个月;3例未能行切除肿瘤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 CD117、CD34是诊断RST有价值的诊断指标,手术是RST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利生;何纯刚;梁君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7年年会纪要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6月2-6日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行.会议邀请了约150位著名结直肠外科专家及来自45个国家的近2100位代表与会.会议针对结直肠外科新技术和新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王颢;金黑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术12例

    目的 总结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重建的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自2006年2-10月间对12例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直线切割器成功施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吻合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247.0±13.1)min,其中吻合耗时(43.5±10.4)min,术中出血量(107.5±44.9)ml,吻合口距肿瘤近端距离(3.4±1.2)cm,残端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瘘发生,术后短期随访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腹腔镜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法是腹腔镜全胃切除后一种简单、安全、经济的消化道重建吻合方式.

    作者:王自强;余佩武;钱锋;陈军;罗华星;雷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皮X线下胃造口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经皮X线下胃造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经皮X线下胃造口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8.3%(1/12),与置管程序无关,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皮X线下胃造口放置营养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德春;李瑞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低位直肠癌的患者采用保肛手术显得十分必要.2001年2月至2005年10月,我院应用三吻合器技术进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效果满意.

    作者:胡超华;胡若男;沈雄山;李卫民;樊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胃癌早期发现较为困难,手术切除是目前惟一可能根治的手段,即使是姑息性切除也较未切除疗效好.目前,在胃癌外科已经初步达成了这样两个共识:(1)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便是扩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2)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姑息切除的效果较之未手术者效果要好.

    作者:季加孚;武爱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