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状结肠癌并发脱肛一例

李良辉;罗琪

关键词:乙状结肠癌, 肛门排出, 大便, 入院前, 肠鸣音, 脱肛, 排便, 男性, 患者, 复位, 查体, 便血
摘要:患者男性,66岁.发现肛门肿物脱出3 h于2005年8月25日入院.入院前3 h因用力大便致肛门排出一肿物,当时排便感强烈,遂持续用力致肿物继续脱出,无法复位.既往无脱肛的病史,无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查体:腹软,下腹轻压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术后显著的预后指标

    目的 探讨Vater壶腹癌根治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5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状况.结果 65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380枚.有33例患者发现116枚淋巴结转移,随访83个月,发现20例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49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43%;13例有4枚或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23个月内全部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和位置(P<0.01)是显著的预后指标.多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07).结论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患者根治手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刘宁;梁寒;张汝鹏;潘源;刘勇;邓靖宇;王晓娜;丁学伟;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进行MSCT检查.图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阅读,术前判断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并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MSCT普通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法判断胃壁侵犯程度的总准确率为72.3%,其中T1判断准确率为90.0%,T2为82.8%,T3为69.6%,T4为52.4%;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总准确率为53.0%,其中N0判断准确率为44.0%,N1为72.0%,N2为46.4%,N3为2/5.MSCT对有远处转移即M1的患者判断准确率为90.0%.结论 MSCT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胃癌患者术前提供一种无创且易于被接受的检查方法.

    作者:曹晖;刘骅;陆明辉;陈治平;吴志勇;龚红霞;许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阑尾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治疗慢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224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按其个人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98例)与开腹手术组(126例),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中发现和处理的差异,并随访患者术后慢性腹痛的改善情况.结果 开腹组手术时间(54.8+21.8)min,腹腔镜组则为(51.8±18.0)min(t=0.80,P>0.05);开腹组术中出血(18.6+23.3)ml,腹腔镜组则为(9.8±4.7)ml(t=3.13,P<0.05);开腹组住院时间(8.9±5.3)d,腹腔镜组则为(6.8±3.0)d(t=2.66,P<0.05).腹腔镜手术组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粘连25例(25.5%),其中阑尾与周围粘连9例,回盲部与前侧腹壁粘连6例,大网膜与腹壁及肠管粘连4例,升结肠与周围及腹腔内其他粘连6例,均在术中给予松解;开腹手术组发现阑尾与周围粘连14例(11.1%),松解粘连行阑尾切除术(x2=7.95,P<0.05).术后开腹手术组慢性腹痛发生率24.5%(24/98例),而腹腔镜手术组仅占10.3%(9/87例),两组比较x2=6.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慢性阑尾炎的治疗同样具有一定优势,且能降低术后慢性腹痛的发生率.

    作者:许峰峰;肖隆斌;吴文辉;张兴伟;龙硕;谭进富;谭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柿石性肠梗阻2次手术一例

    患者男,68岁.因腹痛、腹胀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 d于2006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20 d,患者曾空腹进食大量新鲜柿子.查体:全腹膨隆,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立位X摄片:小肠梗阻.

    作者:李金茂;邱波;郭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曲古菌素A在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曲古菌素A(TSA)在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中的作用.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TSA对SGC-7901的细胞毒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DNA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Western印迹检测组蛋白H3的乙酰化状态.结果 SGC-7901细胞生长曲线表明,TSA浓度增高,细胞生长率下降.细胞凋亡率在75 ng/ml TSA作用72 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细胞DNA变化主要表现为核染色质固缩及断裂,荧光染色增强.流式细胞仪分析出现明显的亚G1期峰,G1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达29.54%.TSA作用后,乙酰化的组蛋白H3明显增多.结论 TSA可以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组蛋白H3的乙酰化状态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李云龙;邹小明;郭宝良;李晓林;闫朝岐;尤立光;傅松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肠外科的微创实践与探索

    21世纪外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微创时代,目的在于减少外科治疗中的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手术探查、麻醉用药等环节给患者机体带来的副损伤.要减少或消除这些副损伤,外科手术须由传统走向微创,再由微创走向极微创,这是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周总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D4+CD25+调控T细胞对小鼠胃癌的影响

    目的 在体研究CD4+CD25+调控T(Treg)细胞对小鼠胃癌的影响.方法 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相点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法)分选、纯化小鼠Treg细胞;以不同剂量的Treg细胞及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注入荷瘤小鼠,3周后观察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及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正常小鼠脾脏Treg细胞为(3.86+0.07)%,在小鼠胃癌模型中Treg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第3周时为(4.12±0.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在体应用Treg细胞达到2.0×105时,小鼠移植瘤的体积明显增大(P=0.013),胃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2).当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剂量为100 μg时,种植瘤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8),其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结论 在胃癌小鼠模型中,随着胃癌的进展,Treg细胞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应用Treg细胞能促进小鼠胃癌生长,降低胃癌细胞的凋亡;相反、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可以提高小鼠机体的抗胃癌作用.

    作者:曾冬竹;余佩武;雷晓;石彦;王自强;郑峻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 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钟芸诗;高卫东;何国杰;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富含中链脂肪酸和蛋白的肠内营养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目的 观察新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TP-MCT(Nutrison MCT)和能全力(Nutrison MF)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择219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需要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以上的成年患者,按照前瞻、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MCT组(108例)和MF组(111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用肠内营养第1天直至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连续用药并观察7-9 d.两组全量均为104.6 kJ(25 kcal)·kg-1·d-1.术前1d、术后用药前1 d及全量用药5 d后清晨6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收集尿、粪及引流液样本,计算氮平衡.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用药前1 d检测的各蛋白和血脂指标明显下降,肠内营养治疗后各项血浆蛋白和氮平衡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并且MCT组患者前白蛋白的改善明显优于MF组(P<0.05);而对术后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影响两组基本相似.结论 Nutrison MCT能安全有效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王新颖;潘诗海;柳欣欣;吴国豪;王亚农;刘玉秀;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58例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理分类、临床特性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5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3例(22.4%)良性肿瘤,45例(77.6%)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85%)、腹痛(19%)、肠梗阻和腹部包块(16%).术前确诊10例,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良性肿瘤1例;另9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中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发现3例,小肠镜检查发现4例,核素扫描发现2例;术前误诊率82.8%,48例为腹腔探查确诊.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比例较高,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对原因不明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块患者应及早行剖腹探查.

    作者:张磊;陈亚进;商昌珍;钟锋;张红卫;陈积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九例治疗体会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我院于1995年2月至2006年1月间,共施行食管癌手术462例,发生吻合口瘘12例(2.5%),其中9例在第2次手术时,采取瘘口内放置T型管引流同时结合应用胸腔闭式引流及空肠造瘘肠道内营养等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晨光;叶玉祥;娄熙彬;林琳;许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OX基因家族在食管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为探讨HOX基因能否成为食管癌分子标记物寻找证据.方法 应用针对HOX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39个HOX基因在人食管癌细胞系EC109和CAES中的表达.结果 全部39个成员中有15个成员在该两个细胞系中表达,它们是HOXA2、HOXA7、HOXA9、HOXA10、HOXA13、HOXB7、HOXB9、HOXC4、HOXC5、HOXC6、HOXC8、HOXC9、HOXD9、HOXD10和HOXD13.与前期研究发现的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异常者重叠(11个).结论 从细胞系水平再次验证了HOX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异常,为利用HOX基因作为食管癌标记物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作者:顾振东;陈小妹;张蔚;顾晋;陈克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一代国产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进口双吻合器价格昂贵,在目前条件下很难在我国广大地区普及使用.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对7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使用国产荷包缝合器和吻合器行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苏国森;李维;湛建伟;张少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胃癌早期发现较为困难,手术切除是目前惟一可能根治的手段,即使是姑息性切除也较未切除疗效好.目前,在胃癌外科已经初步达成了这样两个共识:(1)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便是扩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2)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姑息切除的效果较之未手术者效果要好.

    作者:季加孚;武爱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胃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的胃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5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上腹部不适和贫血.术前有9例进行了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其中仅1例确诊;2例行胃癌手术时发现,误诊率90.9%.全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胃远端大部切除术6例,胃部分切除术3例,胃近端大部切除术2例.全部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2例死于术后复发,其余患者预后均较好.结论 胃神经源性肿瘤术前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作者:马振海;戴冬秋;李世正;陈峻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肿瘤芽与β-catenin异常表达对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β-catenin表达与肿瘤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17例结直肠癌的肿瘤主体、浸润前缘及肿瘤芽β-catenin核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的肿瘤主体、浸润前缘β-catenin核表达体阳性率(肿瘤主体分别为49.1%和42.3%、浸润前缘分别为45.3%和38.5%)高于黏液或印戒细胞癌(14.3%,P=0.003;17.9%,P=0.02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芽(-)组5年累计生存率为78%,肿瘤芽(+)、β-catenin(+)组5年累计生存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肿瘤芽(+)、β-catenin(+)组5年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肿瘤芽(+)、β-catenin(-)组(76%,53%,P=0.031).结论 β-catenin(-)、肿瘤芽(+)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翟梅娟;黄琼;徐芳英;董健康;汪芬娟;金以森;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乙状结肠癌并发脱肛一例

    患者男性,66岁.发现肛门肿物脱出3 h于2005年8月25日入院.入院前3 h因用力大便致肛门排出一肿物,当时排便感强烈,遂持续用力致肿物继续脱出,无法复位.既往无脱肛的病史,无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查体:腹软,下腹轻压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

    作者:李良辉;罗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

    自1994年Kitano等[1]报道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对于早期胃癌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已成为日本Ⅰ a期胃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2].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报道逐渐增多,近期疗效尚好,远期疗效还在观察中[3-6].

    作者:余佩武;赵永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两种结肠造口方式的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LAPR)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手术方式,以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63例患者中,低位直肠癌53例,直肠肛管癌10例.有61例用圆形吻合器行乙状结肠与腹壁皮肤吻合造口,2例手工缝合乙状结肠造口.腹腔内腹直肌型结肠造口37例(A组);腹膜外隧道腹直肌型结肠造口26例(B组).结果 全组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分离以及会阴部的直肠肛门开放性切除.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人工肛门排气时间[A组(2.4±1.1)d与B组(1.9±0.8)d比较,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A组(19.9±7.8)d与B组(14.5±3.9)d比较,P<0.01]及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29.4%,B组4.0%;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较A组短,造口相关并发症低于A组.结论 LAPR手术中,采用圆形吻合器经腹膜外隧道和腹直肌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可有效地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手术后的住院时间.

    作者:丁卫星;杨平;邓建中;程龙庆;廖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与Ligasure血管闭合术治疗痔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用Ligasure血管闭合技术(LT)治疗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Ⅲ度痔患者在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PPH组(44例)和LT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疗效及出血、疼痛及费用.结果 (1)手术时间:LT组为(12.0±4.1)min;PPH组为(19.0±6.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术后24 h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PPH组和LT组分别为3.1(2~6)和5.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费用:LT组为(4838+301)元,PPH组为(7796+49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PPH组术后出血(超过50 ml)4例,复发1例;LT组无术后出血(1次量>50 ml)和复发.(5)满意度调查:术后6个月时,患者对手术疼痛、排便和总体满意度进行自我评分,PPH组分别为95.0%、100%和100%,LT组则分别为87.2%、97.4%和97.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和PPH都是治疗痔的有效方法.LT与PPH比较,具有术中及术后几乎不出血、手术时间更短和费用更低的优点,但术后疼痛较为明显.

    作者:陈双;赖东明;杨斌;章立;周太成;陈国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