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胡超华;胡若男;沈雄山;李卫民;樊立

关键词:吻合器技术,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质量要求, 效果满意, 癌患者, 保肛手术, 前切除, 应用, 术后
摘要:随着人们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低位直肠癌的患者采用保肛手术显得十分必要.2001年2月至2005年10月,我院应用三吻合器技术进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效果满意.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胃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的胃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5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上腹部不适和贫血.术前有9例进行了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其中仅1例确诊;2例行胃癌手术时发现,误诊率90.9%.全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胃远端大部切除术6例,胃部分切除术3例,胃近端大部切除术2例.全部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2例死于术后复发,其余患者预后均较好.结论 胃神经源性肿瘤术前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作者:马振海;戴冬秋;李世正;陈峻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KiSS-1和E钙黏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KiSS-1及上皮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贲门癌、20例正常贲门组织中KiSS-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KiSS-1的表达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均P<0.05),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均P>0.05);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KiSS-1与E钙黏蛋白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22,P<0.05).结论 KiSS-1与E钙黏蛋白可能在抑制贲门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战会;冯笑山;王公平;高社干;米建强;孙江涛;曲智峰;韩晶;张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腔种植转移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将212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92例,术中予以腹腔温热灌洗化疗(丝裂霉素30 mg、顺铂100 mg溶于蒸馏水2000 ml中,加温至43℃~45℃,灌入腹腔保留30min后吸尽)和术后氟尿嘧啶(5-FU)10~15 mg/kg、丝裂霉素(MMC)0.1~0.15 mg/kg、阿霉素(ADM)0.5~1 mg/kg静脉化疗,每周1次,2~3次为1疗程;对照组120例,术中用蒸馏水2000 ml常规冲洗,术后按上述方法单纯静脉化疗.对两组患者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率及1、3、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年内腹腔种植转移率分别为14.1%和37.5%(P<0.01).观察组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9%、68.5%和52.2%;对照组为95.0%、56.7%和37.5%,两组3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温热灌注化疗具有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作用,对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种植转移复发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作者:张桂英;陈小春;潘凯;夏利刚;左敏;郑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 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钟芸诗;高卫东;何国杰;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D4+CD25+调控T细胞对小鼠胃癌的影响

    目的 在体研究CD4+CD25+调控T(Treg)细胞对小鼠胃癌的影响.方法 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相点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法)分选、纯化小鼠Treg细胞;以不同剂量的Treg细胞及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注入荷瘤小鼠,3周后观察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及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正常小鼠脾脏Treg细胞为(3.86+0.07)%,在小鼠胃癌模型中Treg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第3周时为(4.12±0.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在体应用Treg细胞达到2.0×105时,小鼠移植瘤的体积明显增大(P=0.013),胃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2).当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剂量为100 μg时,种植瘤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8),其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结论 在胃癌小鼠模型中,随着胃癌的进展,Treg细胞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应用Treg细胞能促进小鼠胃癌生长,降低胃癌细胞的凋亡;相反、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可以提高小鼠机体的抗胃癌作用.

    作者:曾冬竹;余佩武;雷晓;石彦;王自强;郑峻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直肠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直肠间质瘤(R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诊治的18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8例临床表现为便血,3例肛门疼痛,3例肛门肿物脱出,1例大便变细.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4例,Actin阳性4例,S-100阳性2例,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4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3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3例行探查术.术后14例(77.8%)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其中9例完整切除者中5例生存超过5年;2例不全切除者中1例带瘤生存33个月;3例未能行切除肿瘤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 CD117、CD34是诊断RST有价值的诊断指标,手术是RST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利生;何纯刚;梁君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术12例

    目的 总结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重建的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自2006年2-10月间对12例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直线切割器成功施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吻合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247.0±13.1)min,其中吻合耗时(43.5±10.4)min,术中出血量(107.5±44.9)ml,吻合口距肿瘤近端距离(3.4±1.2)cm,残端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瘘发生,术后短期随访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腹腔镜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法是腹腔镜全胃切除后一种简单、安全、经济的消化道重建吻合方式.

    作者:王自强;余佩武;钱锋;陈军;罗华星;雷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远端切缘的定位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远端切缘的定位.方法 总结分析5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远端切缘定位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术中直接定位、经肛门定位和直肠CT水成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与腹腔镜手术中能看到的正常解剖结构(参照物)的关系,并根据参照物对肿瘤及远端切缘进行定位并完成手术.本组行Miles术16例,Dixon术29例,Hartmann术2例,Parks术4例及Bacon术1例.其中33例肿瘤远端切除长度大于2 cm,肿瘤远端切除长度不足2 cm者3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1例发生吻合口瘘,并发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套管孔肿瘤种植;2例死于肿瘤转移,其中1例伴术后吻合口局部复发;其余无肿瘤复发等情况.结论 术中根据参照物对肿瘤及远端切缘进行定位能较好的保证肿瘤与切缘的距离.

    作者:董米连;林祖朝;陈光;屈统红;王先法;虞哲科;朱乃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术后显著的预后指标

    目的 探讨Vater壶腹癌根治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5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状况.结果 65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380枚.有33例患者发现116枚淋巴结转移,随访83个月,发现20例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49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43%;13例有4枚或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23个月内全部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和位置(P<0.01)是显著的预后指标.多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07).结论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患者根治手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刘宁;梁寒;张汝鹏;潘源;刘勇;邓靖宇;王晓娜;丁学伟;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柿石性肠梗阻2次手术一例

    患者男,68岁.因腹痛、腹胀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 d于2006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20 d,患者曾空腹进食大量新鲜柿子.查体:全腹膨隆,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立位X摄片:小肠梗阻.

    作者:李金茂;邱波;郭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

    自1994年Kitano等[1]报道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对于早期胃癌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已成为日本Ⅰ a期胃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2].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报道逐渐增多,近期疗效尚好,远期疗效还在观察中[3-6].

    作者:余佩武;赵永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短肠综合征患儿血清微量营养素状况评价

    目的 评价短肠综合征患儿不同状态下的血清微量营养素状况.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间收治并获随访的17例短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儿年龄为3个月至18岁.其中完全脱离肠外营养(PN)11例,6例仍靠部分PN支持;保留回盲瓣11例,无回盲瓣6例;剩余小肠在75 cm以上者5例,小于或等于75 cm者12例.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清维生素A、E和β-胡萝卜素水平.11例已脱离PN的患儿中有9例测定了血清铁、锌和铜.维生素低于参考值的发生率:维生素A占23.5%,维生素E占35.3%,β-胡萝卜素占58.8%.在未脱离PN、无回盲瓣和剩余小肠小于或等于75 cm的患儿中,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低于参考值的发生率较高.在脱离PN和剩余小肠大于75 cm的患儿,维生素E低于参考值发生率较高.而在有或无回盲瓣患儿中,上述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血清锌浓度低于正常,1例血清铁浓度低于正常.结论 短肠综合征患儿无论在PN支持时还是恢复正常饮食时,均可能发生微量营养素缺乏,应密切随访并补充有关微量营养素.

    作者:冯一;蔡威;汤庆娅;吴江;陶晔璇;唐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黏膜下注射50%的高渗葡萄糖-肾上腺素溶液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一项肠镜下的技术,累及淋巴结的风险极小,适用于胃肠道早期微小病变的治疗,也适用于结直肠广基息肉的治疗.EMR通过切除中-深层黏膜下组织而彻底切除病变黏膜,优点是在黏膜下形成液体垫,降低透壁热损伤的风险.

    作者:谭妍妍;丁义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综合治疗对中低位直肠癌功能保护的意义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1].西方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40岁以下年轻人占30%以上[2,3],因此,在中国关注结直肠癌、尤其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状况非常有意义.

    作者:邓艳红;兰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低位直肠癌的患者采用保肛手术显得十分必要.2001年2月至2005年10月,我院应用三吻合器技术进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效果满意.

    作者:胡超华;胡若男;沈雄山;李卫民;樊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早期结直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作者:姚礼庆;周平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进行MSCT检查.图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阅读,术前判断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并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MSCT普通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法判断胃壁侵犯程度的总准确率为72.3%,其中T1判断准确率为90.0%,T2为82.8%,T3为69.6%,T4为52.4%;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总准确率为53.0%,其中N0判断准确率为44.0%,N1为72.0%,N2为46.4%,N3为2/5.MSCT对有远处转移即M1的患者判断准确率为90.0%.结论 MSCT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胃癌患者术前提供一种无创且易于被接受的检查方法.

    作者:曹晖;刘骅;陆明辉;陈治平;吴志勇;龚红霞;许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胃癌早期发现较为困难,手术切除是目前惟一可能根治的手段,即使是姑息性切除也较未切除疗效好.目前,在胃癌外科已经初步达成了这样两个共识:(1)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便是扩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2)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姑息切除的效果较之未手术者效果要好.

    作者:季加孚;武爱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富含中链脂肪酸和蛋白的肠内营养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目的 观察新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TP-MCT(Nutrison MCT)和能全力(Nutrison MF)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择219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需要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以上的成年患者,按照前瞻、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MCT组(108例)和MF组(111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用肠内营养第1天直至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连续用药并观察7-9 d.两组全量均为104.6 kJ(25 kcal)·kg-1·d-1.术前1d、术后用药前1 d及全量用药5 d后清晨6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收集尿、粪及引流液样本,计算氮平衡.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用药前1 d检测的各蛋白和血脂指标明显下降,肠内营养治疗后各项血浆蛋白和氮平衡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并且MCT组患者前白蛋白的改善明显优于MF组(P<0.05);而对术后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影响两组基本相似.结论 Nutrison MCT能安全有效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王新颖;潘诗海;柳欣欣;吴国豪;王亚农;刘玉秀;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乙状结肠癌并发脱肛一例

    患者男性,66岁.发现肛门肿物脱出3 h于2005年8月25日入院.入院前3 h因用力大便致肛门排出一肿物,当时排便感强烈,遂持续用力致肿物继续脱出,无法复位.既往无脱肛的病史,无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查体:腹软,下腹轻压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

    作者:李良辉;罗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