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黏膜下注射50%的高渗葡萄糖-肾上腺素溶液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

谭妍妍;丁义江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黏膜下注射, 高渗葡萄糖, 肾上腺素, 溶液, 治疗, 黏膜下组织, 广基息肉, 风险, 病变, 胃肠道, 热损伤, 淋巴结, 结直肠, 液体, 技术, 低透, 肠镜
摘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一项肠镜下的技术,累及淋巴结的风险极小,适用于胃肠道早期微小病变的治疗,也适用于结直肠广基息肉的治疗.EMR通过切除中-深层黏膜下组织而彻底切除病变黏膜,优点是在黏膜下形成液体垫,降低透壁热损伤的风险.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进行MSCT检查.图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阅读,术前判断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并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MSCT普通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法判断胃壁侵犯程度的总准确率为72.3%,其中T1判断准确率为90.0%,T2为82.8%,T3为69.6%,T4为52.4%;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总准确率为53.0%,其中N0判断准确率为44.0%,N1为72.0%,N2为46.4%,N3为2/5.MSCT对有远处转移即M1的患者判断准确率为90.0%.结论 MSCT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胃癌患者术前提供一种无创且易于被接受的检查方法.

    作者:曹晖;刘骅;陆明辉;陈治平;吴志勇;龚红霞;许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结直肠肿瘤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对比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的56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患者意愿非随机分为腹腔镜组(26例)和传统开腹手术组(30例).观察两组病例术中及术后恢复和肿瘤根治程度及预后.结果 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开腹组(均P<0.05);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随诊12-54个月,除1例横结肠脾曲肠病型T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并结肠穿孔再次行开腹手术外,其余病例随访至今均未发生肿瘤转移、局部复发、Trocar处和小切口处肿瘤种植.结论 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同样可以达到肿瘤根治程度,并具有微创化的优势,

    作者:宁忠良;黄强;梁伟;朱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术12例

    目的 总结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重建的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自2006年2-10月间对12例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直线切割器成功施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吻合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247.0±13.1)min,其中吻合耗时(43.5±10.4)min,术中出血量(107.5±44.9)ml,吻合口距肿瘤近端距离(3.4±1.2)cm,残端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瘘发生,术后短期随访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腹腔镜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法是腹腔镜全胃切除后一种简单、安全、经济的消化道重建吻合方式.

    作者:王自强;余佩武;钱锋;陈军;罗华星;雷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 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钟芸诗;高卫东;何国杰;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黏膜下注射50%的高渗葡萄糖-肾上腺素溶液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一项肠镜下的技术,累及淋巴结的风险极小,适用于胃肠道早期微小病变的治疗,也适用于结直肠广基息肉的治疗.EMR通过切除中-深层黏膜下组织而彻底切除病变黏膜,优点是在黏膜下形成液体垫,降低透壁热损伤的风险.

    作者:谭妍妍;丁义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短肠综合征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与小肠吸收面积和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短肠综合征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肠道面积及吸收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2例短肠患者(短肠组)和3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瓜氨酸水平.短肠患者残存小肠长度及直径采用X线造影检测,并测定短肠患者尿D-木糖排泄率和肠道蛋白吸收度.分析短肠患者血清瓜氨酸与残存小肠长度、面积、蛋白及D-木糖吸收的相关性.6例行肠康复治疗的患者测定康复治疗前后瓜氨酸、D-木糖及蛋白吸收水平的变化.结果 短肠组血清瓜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94±2.65)比(16.87±5.97)μmol/L,P<0.01].短肠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与残存小肠长度(r=0.82)及表面积(r=0.86)呈正相关,与尿D-木糖排泄(r=0.56)及肠道蛋白吸收(r=0.48)也呈正相关.6例行肠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血清瓜氨酸水平、蛋白及D-木糖吸收均显著增加,但3者增加百分比之间并无相关.结论 血清瓜氨酸水平与短肠患者的小肠吸收面积和吸收功能呈正相关,能反映短肠患者小肠功能和衰竭程度,是康复疗效的良好指标.

    作者:龚剑峰;朱维铭;李宁;刘放南;谭力;罗楠;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乙状结肠癌并发脱肛一例

    患者男性,66岁.发现肛门肿物脱出3 h于2005年8月25日入院.入院前3 h因用力大便致肛门排出一肿物,当时排便感强烈,遂持续用力致肿物继续脱出,无法复位.既往无脱肛的病史,无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查体:腹软,下腹轻压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

    作者:李良辉;罗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肿瘤芽与β-catenin异常表达对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β-catenin表达与肿瘤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17例结直肠癌的肿瘤主体、浸润前缘及肿瘤芽β-catenin核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的肿瘤主体、浸润前缘β-catenin核表达体阳性率(肿瘤主体分别为49.1%和42.3%、浸润前缘分别为45.3%和38.5%)高于黏液或印戒细胞癌(14.3%,P=0.003;17.9%,P=0.02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芽(-)组5年累计生存率为78%,肿瘤芽(+)、β-catenin(+)组5年累计生存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肿瘤芽(+)、β-catenin(+)组5年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肿瘤芽(+)、β-catenin(-)组(76%,53%,P=0.031).结论 β-catenin(-)、肿瘤芽(+)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翟梅娟;黄琼;徐芳英;董健康;汪芬娟;金以森;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OX基因家族在食管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为探讨HOX基因能否成为食管癌分子标记物寻找证据.方法 应用针对HOX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39个HOX基因在人食管癌细胞系EC109和CAES中的表达.结果 全部39个成员中有15个成员在该两个细胞系中表达,它们是HOXA2、HOXA7、HOXA9、HOXA10、HOXA13、HOXB7、HOXB9、HOXC4、HOXC5、HOXC6、HOXC8、HOXC9、HOXD9、HOXD10和HOXD13.与前期研究发现的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异常者重叠(11个).结论 从细胞系水平再次验证了HOX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异常,为利用HOX基因作为食管癌标记物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作者:顾振东;陈小妹;张蔚;顾晋;陈克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富含中链脂肪酸和蛋白的肠内营养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目的 观察新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TP-MCT(Nutrison MCT)和能全力(Nutrison MF)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择219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需要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以上的成年患者,按照前瞻、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MCT组(108例)和MF组(111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用肠内营养第1天直至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连续用药并观察7-9 d.两组全量均为104.6 kJ(25 kcal)·kg-1·d-1.术前1d、术后用药前1 d及全量用药5 d后清晨6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收集尿、粪及引流液样本,计算氮平衡.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用药前1 d检测的各蛋白和血脂指标明显下降,肠内营养治疗后各项血浆蛋白和氮平衡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并且MCT组患者前白蛋白的改善明显优于MF组(P<0.05);而对术后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影响两组基本相似.结论 Nutrison MCT能安全有效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王新颖;潘诗海;柳欣欣;吴国豪;王亚农;刘玉秀;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肠外科的微创实践与探索

    21世纪外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微创时代,目的在于减少外科治疗中的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手术探查、麻醉用药等环节给患者机体带来的副损伤.要减少或消除这些副损伤,外科手术须由传统走向微创,再由微创走向极微创,这是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周总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两种结肠造口方式的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LAPR)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手术方式,以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63例患者中,低位直肠癌53例,直肠肛管癌10例.有61例用圆形吻合器行乙状结肠与腹壁皮肤吻合造口,2例手工缝合乙状结肠造口.腹腔内腹直肌型结肠造口37例(A组);腹膜外隧道腹直肌型结肠造口26例(B组).结果 全组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分离以及会阴部的直肠肛门开放性切除.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人工肛门排气时间[A组(2.4±1.1)d与B组(1.9±0.8)d比较,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A组(19.9±7.8)d与B组(14.5±3.9)d比较,P<0.01]及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29.4%,B组4.0%;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较A组短,造口相关并发症低于A组.结论 LAPR手术中,采用圆形吻合器经腹膜外隧道和腹直肌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可有效地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手术后的住院时间.

    作者:丁卫星;杨平;邓建中;程龙庆;廖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7年年会纪要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6月2-6日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行.会议邀请了约150位著名结直肠外科专家及来自45个国家的近2100位代表与会.会议针对结直肠外科新技术和新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王颢;金黑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皮X线下胃造口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经皮X线下胃造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经皮X线下胃造口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8.3%(1/12),与置管程序无关,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皮X线下胃造口放置营养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德春;李瑞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KiSS-1和E钙黏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KiSS-1及上皮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贲门癌、20例正常贲门组织中KiSS-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KiSS-1的表达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均P<0.05),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均P>0.05);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KiSS-1与E钙黏蛋白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22,P<0.05).结论 KiSS-1与E钙黏蛋白可能在抑制贲门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战会;冯笑山;王公平;高社干;米建强;孙江涛;曲智峰;韩晶;张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术后显著的预后指标

    目的 探讨Vater壶腹癌根治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5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状况.结果 65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380枚.有33例患者发现116枚淋巴结转移,随访83个月,发现20例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49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43%;13例有4枚或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23个月内全部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和位置(P<0.01)是显著的预后指标.多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07).结论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患者根治手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刘宁;梁寒;张汝鹏;潘源;刘勇;邓靖宇;王晓娜;丁学伟;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胃癌早期发现较为困难,手术切除是目前惟一可能根治的手段,即使是姑息性切除也较未切除疗效好.目前,在胃癌外科已经初步达成了这样两个共识:(1)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便是扩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2)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姑息切除的效果较之未手术者效果要好.

    作者:季加孚;武爱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综合治疗对中低位直肠癌功能保护的意义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1].西方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40岁以下年轻人占30%以上[2,3],因此,在中国关注结直肠癌、尤其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状况非常有意义.

    作者:邓艳红;兰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一代国产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进口双吻合器价格昂贵,在目前条件下很难在我国广大地区普及使用.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对7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使用国产荷包缝合器和吻合器行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效果良好.

    作者:苏国森;李维;湛建伟;张少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早期结直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作者:姚礼庆;周平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