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英;陈小春;潘凯;夏利刚;左敏;郑涛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 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钟芸诗;高卫东;何国杰;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治疗慢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224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按其个人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98例)与开腹手术组(126例),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中发现和处理的差异,并随访患者术后慢性腹痛的改善情况.结果 开腹组手术时间(54.8+21.8)min,腹腔镜组则为(51.8±18.0)min(t=0.80,P>0.05);开腹组术中出血(18.6+23.3)ml,腹腔镜组则为(9.8±4.7)ml(t=3.13,P<0.05);开腹组住院时间(8.9±5.3)d,腹腔镜组则为(6.8±3.0)d(t=2.66,P<0.05).腹腔镜手术组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粘连25例(25.5%),其中阑尾与周围粘连9例,回盲部与前侧腹壁粘连6例,大网膜与腹壁及肠管粘连4例,升结肠与周围及腹腔内其他粘连6例,均在术中给予松解;开腹手术组发现阑尾与周围粘连14例(11.1%),松解粘连行阑尾切除术(x2=7.95,P<0.05).术后开腹手术组慢性腹痛发生率24.5%(24/98例),而腹腔镜手术组仅占10.3%(9/87例),两组比较x2=6.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慢性阑尾炎的治疗同样具有一定优势,且能降低术后慢性腹痛的发生率.
作者:许峰峰;肖隆斌;吴文辉;张兴伟;龙硕;谭进富;谭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1世纪外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微创时代,目的在于减少外科治疗中的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手术探查、麻醉用药等环节给患者机体带来的副损伤.要减少或消除这些副损伤,外科手术须由传统走向微创,再由微创走向极微创,这是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周总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的56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患者意愿非随机分为腹腔镜组(26例)和传统开腹手术组(30例).观察两组病例术中及术后恢复和肿瘤根治程度及预后.结果 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开腹组(均P<0.05);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随诊12-54个月,除1例横结肠脾曲肠病型T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并结肠穿孔再次行开腹手术外,其余病例随访至今均未发生肿瘤转移、局部复发、Trocar处和小切口处肿瘤种植.结论 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同样可以达到肿瘤根治程度,并具有微创化的优势,
作者:宁忠良;黄强;梁伟;朱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经皮X线下胃造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经皮X线下胃造口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8.3%(1/12),与置管程序无关,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皮X线下胃造口放置营养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德春;李瑞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在体研究CD4+CD25+调控T(Treg)细胞对小鼠胃癌的影响.方法 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相点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法)分选、纯化小鼠Treg细胞;以不同剂量的Treg细胞及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注入荷瘤小鼠,3周后观察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及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正常小鼠脾脏Treg细胞为(3.86+0.07)%,在小鼠胃癌模型中Treg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第3周时为(4.12±0.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在体应用Treg细胞达到2.0×105时,小鼠移植瘤的体积明显增大(P=0.013),胃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2).当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剂量为100 μg时,种植瘤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8),其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结论 在胃癌小鼠模型中,随着胃癌的进展,Treg细胞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应用Treg细胞能促进小鼠胃癌生长,降低胃癌细胞的凋亡;相反、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可以提高小鼠机体的抗胃癌作用.
作者:曾冬竹;余佩武;雷晓;石彦;王自强;郑峻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44V6和E钙黏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ICAM-1、CD44V6和E钙黏蛋白在78例胃癌、30例胃良性病变和30例正常胃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ICAM-1、CD44V6蛋白表达阳性率:胃癌组织显著高于胃良性病变及正常胃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T3、T4组明显高于T1、T2组,Ⅲ、Ⅳ期组明显高于Ⅰ、Ⅱ期组(P<0.05).E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率:胃癌组织显著低于胃良性病变及正常胃组织(P<0.01);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T1、T2组明显高于T3、T4组,Ⅰ、Ⅱ期组明显高于Ⅲ、Ⅳ期组(P<0.05).胃癌组织中ICAM-1蛋白表达水平与CD44V6、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联合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E钙黏蛋白和ICAM-1的表达,对胃癌转移的敏感度为97.78%,明显高于单项测定指标.结论 黏附分子ICAM-1、CD44V6、E钙黏蛋白的阳性表达预示胃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联合检验这3种指标能更准确地判断胃癌的转移情况.
作者:郑宝军;潘立峰;邵建富;冯俊伟;王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低位直肠癌患者常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为了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往往需要以牺牲肛门括约肌功能为代价.近年来,随着对低位直肠癌病理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发现只有3.6%的直肠癌病例通过壁内途径向直肠远端播散超过2 cm.因此目前认为,肿瘤远端切缘大于2 cm、甚至1 cm即属安全[1].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β-catenin表达与肿瘤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17例结直肠癌的肿瘤主体、浸润前缘及肿瘤芽β-catenin核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的肿瘤主体、浸润前缘β-catenin核表达体阳性率(肿瘤主体分别为49.1%和42.3%、浸润前缘分别为45.3%和38.5%)高于黏液或印戒细胞癌(14.3%,P=0.003;17.9%,P=0.02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芽(-)组5年累计生存率为78%,肿瘤芽(+)、β-catenin(+)组5年累计生存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肿瘤芽(+)、β-catenin(+)组5年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肿瘤芽(+)、β-catenin(-)组(76%,53%,P=0.031).结论 β-catenin(-)、肿瘤芽(+)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翟梅娟;黄琼;徐芳英;董健康;汪芬娟;金以森;来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直肠间质瘤(R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诊治的18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8例临床表现为便血,3例肛门疼痛,3例肛门肿物脱出,1例大便变细.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4例,Actin阳性4例,S-100阳性2例,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4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3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3例行探查术.术后14例(77.8%)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其中9例完整切除者中5例生存超过5年;2例不全切除者中1例带瘤生存33个月;3例未能行切除肿瘤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 CD117、CD34是诊断RST有价值的诊断指标,手术是RST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利生;何纯刚;梁君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1].西方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40岁以下年轻人占30%以上[2,3],因此,在中国关注结直肠癌、尤其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状况非常有意义.
作者:邓艳红;兰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新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TP-MCT(Nutrison MCT)和能全力(Nutrison MF)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择219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需要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以上的成年患者,按照前瞻、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MCT组(108例)和MF组(111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用肠内营养第1天直至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连续用药并观察7-9 d.两组全量均为104.6 kJ(25 kcal)·kg-1·d-1.术前1d、术后用药前1 d及全量用药5 d后清晨6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收集尿、粪及引流液样本,计算氮平衡.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用药前1 d检测的各蛋白和血脂指标明显下降,肠内营养治疗后各项血浆蛋白和氮平衡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并且MCT组患者前白蛋白的改善明显优于MF组(P<0.05);而对术后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影响两组基本相似.结论 Nutrison MCT能安全有效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王新颖;潘诗海;柳欣欣;吴国豪;王亚农;刘玉秀;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胃癌早期发现较为困难,手术切除是目前惟一可能根治的手段,即使是姑息性切除也较未切除疗效好.目前,在胃癌外科已经初步达成了这样两个共识:(1)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便是扩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2)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姑息切除的效果较之未手术者效果要好.
作者:季加孚;武爱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为探讨HOX基因能否成为食管癌分子标记物寻找证据.方法 应用针对HOX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39个HOX基因在人食管癌细胞系EC109和CAES中的表达.结果 全部39个成员中有15个成员在该两个细胞系中表达,它们是HOXA2、HOXA7、HOXA9、HOXA10、HOXA13、HOXB7、HOXB9、HOXC4、HOXC5、HOXC6、HOXC8、HOXC9、HOXD9、HOXD10和HOXD13.与前期研究发现的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异常者重叠(11个).结论 从细胞系水平再次验证了HOX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异常,为利用HOX基因作为食管癌标记物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作者:顾振东;陈小妹;张蔚;顾晋;陈克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曲古菌素A(TSA)在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中的作用.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TSA对SGC-7901的细胞毒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DNA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Western印迹检测组蛋白H3的乙酰化状态.结果 SGC-7901细胞生长曲线表明,TSA浓度增高,细胞生长率下降.细胞凋亡率在75 ng/ml TSA作用72 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细胞DNA变化主要表现为核染色质固缩及断裂,荧光染色增强.流式细胞仪分析出现明显的亚G1期峰,G1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达29.54%.TSA作用后,乙酰化的组蛋白H3明显增多.结论 TSA可以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组蛋白H3的乙酰化状态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李云龙;邹小明;郭宝良;李晓林;闫朝岐;尤立光;傅松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早期结直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作者:姚礼庆;周平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Vater壶腹癌根治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5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状况.结果 65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380枚.有33例患者发现116枚淋巴结转移,随访83个月,发现20例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49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43%;13例有4枚或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23个月内全部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和位置(P<0.01)是显著的预后指标.多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07).结论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患者根治手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刘宁;梁寒;张汝鹏;潘源;刘勇;邓靖宇;王晓娜;丁学伟;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理分类、临床特性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5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3例(22.4%)良性肿瘤,45例(77.6%)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85%)、腹痛(19%)、肠梗阻和腹部包块(16%).术前确诊10例,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良性肿瘤1例;另9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中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发现3例,小肠镜检查发现4例,核素扫描发现2例;术前误诊率82.8%,48例为腹腔探查确诊.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比例较高,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对原因不明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块患者应及早行剖腹探查.
作者:张磊;陈亚进;商昌珍;钟锋;张红卫;陈积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68岁.因腹痛、腹胀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 d于2006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20 d,患者曾空腹进食大量新鲜柿子.查体:全腹膨隆,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立位X摄片:小肠梗阻.
作者:李金茂;邱波;郭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6月2-6日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行.会议邀请了约150位著名结直肠外科专家及来自45个国家的近2100位代表与会.会议针对结直肠外科新技术和新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王颢;金黑鹰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