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

颜登国;张汝一;甄运寰;姬清华;鞠冬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吻合口瘘,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5例(8.1%),其中40例(88.9%)与直肠手术有关.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3 h-51 d.4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36例(85.7%)治愈,平均瘘口愈合时间为(28.9±15.4)d;6例未愈合,其中5例改行结肠造瘘,1例合并吻合口狭窄放入金属支架扩张狭窄.8例(17.8%,包括5例非手术治疗失败者)予以手术治疗.死亡4例(8.9%).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予以手术治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肛管腺癌49例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目的 探讨肛管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5年1月至2002年3月间收治的肛管腺癌共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52岁,中位年龄56岁.肛门出血、便条变细和肛门肿物是常见的症状.36.7%伴有慢性肛周疾病史.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局部复发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各7例,肺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纵隔转移各1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放化疗组、综合治疗组(腹会阴联合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无局部治疗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41.3%、20.0%、56.3%和15.0%,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34.4%、0、37.5%和0.结论 早期诊断是改善肛管腺癌预后的基本保证,综合治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陈功;伍小军;卢震海;丁培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KLF-6和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KLF-6和APC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KLF-6与APC的mRNA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37.5%和34.3%,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96.9%和93.8%(P<0.05).KLF-6与APC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28.1%和25.0%,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81.3%和84.4%(P<0.05).KLF-6与AP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并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抑癌基因KLF-6和APC的低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且两者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夫景;杨茂鹏;于洪亮;杨维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肠外科专业医师临床技能培养与考核

    胃肠外科作为普通外科的亚科,承担着普通外科疾病诊疗的重要内容,胃肠外科专业医师的培养对于普通外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普通外科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胃肠专业外科医生的水平.

    作者:王维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代偿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形态及功能代偿的影响.方法 将20只切除小肠75%的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GLP-2组,术后1-5 d内自由进食.GLP-2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GLP-2(250μg·kg-1·d-1);对照组每日2次腹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另设1组正常进食大鼠作空白对照.术后第6天行残留小肠黏膜形态学检测、细胞增殖核心抗原(PCNA)测定,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SGLT1)和二肽转运体(PEPT1)的mRNA表达检测以及在体小肠循环灌流实验测定大鼠回肠的单位长度及单位重量的葡萄糖吸收率.结果 GLP-2组残留小肠黏膜形态学指标、PCNA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显著低于对照组;残留回肠SGLT1和PEPT1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灌洗段回肠每g湿重葡萄糖吸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P-2能刺激小肠黏膜上皮增生、抑制凋亡,促进短肠大鼠残留小肠黏膜的形态及功能代偿.

    作者:吴国豪;陈吉;李杭;吴肇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论胃肠外科专科医师的培训

    外科范围内的各个专科主要是按传统、按医院条件及约定俗成的模式来划分的.普通外科是古老的专业,其领域涵括腹部、体表软组织、颈部、乳腺、四肢血管等诸多部位.近年来,由于新技术新疗法不断用于临床,同时也为了促进专科的发展,需要一些外科医生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因此,作为外科基础的普通外科也开始向分科越来越细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近交系Wistar(RT1k)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对照组(10只)行常规TPN支持,EGF组(10只)行常规TPN支持的同时加用重组人(rh)EGF 200μg·kg-1·d-1,观察移植小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参数:绒毛高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和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肠黏膜蛋白质和DNA含量改变.结果 移植前,肠黏膜形态学参数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并TPN后,对照组各项参数明显低于移植前(P<0.05),而EGF组各参数与移植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EGF组移植肠绒毛高度为(284.47±31.58)μm,绒毛宽度为(99.37±11.57)μm,隐窝深度为(98.78±10.83)μm,黏膜厚度为(389.56±31.72)μm,绒毛表面积为(0.089±0.009)m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6.45±14.62)μm、(74.2±16.85)μm、(74.45±8.34)μm、(259.38±24.65)μm和(0.041±0.005)mm2,P均<0.01.EGF组移植肠黏膜蛋白质含量[(84.65±8.32)mg/g wet wt]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73±11.45)mg/g wet wt,(P<0.05)]而与基准值[(92.64±10.52)mg/g wet wt]接近;DNA含量[(0.86±0.10)mg/g wet wt]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51±0.06)mg/g wet wt,(P<0.01)].EGF组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基本保持完好,而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结论 EGF能较好保护大鼠移植小肠黏膜结构,维持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

    作者:李可洲;伍晓汀;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轨道式牵引法取出直肠异物

    2005年12月30日,我院对1例直肠异物嵌塞患者采用轨道式牵引法取出异物,手术成功.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段文志;李美荣;刘杨桦;罗敏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进展

    临床上诊治的胃癌多为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之后的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是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破问题,其中约50%左右的患者存在腹膜复发转移.

    作者:李正荣;詹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supportan对胃癌患者进行化疗时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6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33例患者在化疗期间采用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EN组);另外33例(对照组)给予基本膳食.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14 d时测量体重(BW)、血红蛋白(Hb)、总蛋白、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N)以评价营养状况;并测量自然杀伤细胞(NK)、CD4、CD8、CD4/CD8、白介素(IL)-1α、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评价免疫功能.结果 化疗前后EN组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化疗后ALB、TFN、Hb和BW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N组化疗后CD4、CD4/CD8明显升高,而NK、IL-1、IL-6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IL-6、TNF-α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化疗不良反应方面,尽管EN组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情况较对照组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可以预防化疗后营养不良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减轻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

    作者:钟海均;应杰儿;马胜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期报告

    目的 评价具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t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12月15日期间,国内16家医院共同参加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18岁以上、肿瘤大径在5 cm及以上、病理核分裂相在5/50个高倍视野及以上、CD117阳性、肿瘤能作完整切除的GIST患者,手术后4周内开始服用IM,每天400 mg;疗程持续12个月或以上.主要终点观察指标为术后1、3年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按方案完成12个月或以上的IM治疗,且至少有1次主要终点指标评估者归入符合方案(PP)分析,至少服用过1次研究药物者归入意向治疗(ITT)分析.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者57例,其中男34例,年龄(50.6±12.2)岁;女23例,年龄(50.0±10.8)岁.肿瘤部位:胃50.9%,小肠38.6%,结直肠10.5%;全部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归入PP分析者12例,归入ITT分析者57例.至中期报告随访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无病生存期ITT分析为(268.3±120.2)d,PP分析为(396.7±38.2)d;不良事件发生率44.4%.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基线评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有高度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每天口服400 mg的IM可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其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作者:詹文华;王鹏志;邵永孚;伍晓汀;顾晋;李荣;万德森;丁克峰;师英强;于吉人;卢辉山;邹小明;毕建威;孙益红;陆云飞;陈道达;张信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肌间神经节细胞减少致小肠假性梗阻一例

    患者 男性,40岁.因反复腹胀、腹痛、呕吐1月余,于2003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1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中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可缓解.

    作者:张小龙;唐卫中;唐宗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Ez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骨架蛋白Ez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上90例胃癌组织及12例正常胃组织标本中Ezrin的表达,结合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应用Western印记检测胃癌细胞株的Ezrin的表达,体外侵袭试验验证其侵袭能力.结果 90例胃癌组织中Ezrin的阳性表达率为93.3%,而12例正常组织Ezrin表达均阴性,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Ezrin阳性率与胃癌患者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胃癌MKN-45细胞株中Ezrin的表达(171.72)明显高于其他4个细胞株(47.44~132.51);同时,MKN-45细胞的侵袭能力(220.21)也强于其他4株胃癌细胞(89.23~210.35).结论 胃癌组织中的Ezr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并与胃癌的转移相关.

    作者:史荣亮;李建芳;瞿颖;陈雪华;顾琴龙;朱正纲;刘炳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肠外科医师对消化道内镜的学习与应用

    医学的发展跟随着科学飞速前进的脚步也在向前飞奔,在专业越来越精、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师更加专注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相关学科的发展,缺乏跨学科间的沟通.

    作者:刘玉兰;冯桂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重视胃肠外科医师培养过程中的胃肠影像学培训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胃肠道的影像诊断已经涉及到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进展程度的监测和预后评价等诸多方面.在胃肠外科医师的培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胃肠影像学的基本特点和常用方法,并能够科学合理地加以应用,对于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晓鹏;孙应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术后早期腹腔化疗下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生物蛋白胶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和生物蛋白胶(FS)对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行肠切除吻合;腹腔化疗组(5-FU组),术后连续3 d腹腔内注射氟尿嘧啶(5-FU)(20mg·kg-1·d-1);FS组,术中应用FS、术后给予早期腹腔化疗;GH联合FS组,术中应用FS、术后给予GH(1 mg·kg-1·d-1)及早期腹腔化疗.术后8 d处死各组大鼠,剖腹切取吻合口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提示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越重)和测量吻合口破裂压力及进行吻合口组织学评分.结果 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评分2.00,低于FS组(2.13)和对照组(2.38),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H联合FS组显著低于5-FU组的2.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力229.9475,高于对照组(199.7525)和FS组(199.4338),P<0.05;显著高于5-FU组(171.7938),P<0.01.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组织学评分2.9,高于FS组(2.3)和对照组(2.1)及5-FU组(1.7),P<0.05.结论 联合应用GH和FS能提高吻合口愈合强度,促进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作者:张松岩;石磊;迟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Delorme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七例

    不少学者是采用Delorme术治疗直肠脱垂的[1,2].自2000年起至今,我院对7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通过Delorme手术治愈,现总结如下.

    作者:胡明;麦文豪;曾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氟尿嘧啶联合黄芪对小鼠胃癌组织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氟尿嘧啶联合中药黄芪对3-甲基胆蒽(MC)诱发的小鼠胃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规律.方法 建立MC诱发小鼠胃癌的模型,分别设立氟尿嘧啶治疗组(A组)、氟尿嘧啶加黄芪治疗组(B组)、氟尿嘧啶加高剂量黄芪治疗组(C组)、胃癌对照组(D组)、假手术组(P组)和正常组(N组),对各组标本进行病理检测,并测定胃癌标本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 MC诱发3个月时小鼠胃癌发癌率为48.7%.P组胃组织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胱氨酸含量高于正常组织(P<0.05),且与D组无明显差异(P>0.05).A、B、C、D组中的丝氨酸含量高于N组(P<0.05);A、B组谷氨酸含量明显高于P、N组(P<0.05),且A、B、C、D组的数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C、D组胃癌组织中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P、N组(P<0.05),且A、B、C组的数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讨论MC诱发的小鼠胃癌模型中丝氨酸、脯氨酸升高可反映其氨基酸代谢紊乱;氟尿嘧啶与黄芪联合应用,可减少胃癌组织中谷氨酸含量而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章志翔;戚峰;周德俊;梁晓宇;朱理玮;王鹏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应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进行小肠吻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的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CAC)进行小肠吻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将40例需行全胃切除术进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使用CAC进行Roux-en-Y袢处空肠-空肠吻合;对照组使用常规吻合器进行空肠-空肠吻合.术后观察有无发生与小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并观察肠道恢复排气时间以及CAC的排出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与吻合相关的小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肠道排气、排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均于术后9-16 d排出体外.结论 应用CAC进行小肠吻合安全、可靠.

    作者: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汪志明;丁凯;刘碧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87例接受食管次全切除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前食管腔内超声和颈部超声检查结果,选择性进行胸腹二野或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结果 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行三野清扫35例(40.2%,三野清扫组),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者的比例(16/24例,66.7%)显著高于中、下段肿瘤者(19/63例,30.2%)(P=0.002).三野清扫术扫除淋巴结13.7组/例,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52例,59.8%)的10.5组/例(P<0.001).术后病理检测三野清扫组转移淋巴结1.5组/例,也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的0.8组/例(P<0.01).颈淋巴结转移(pM1-LN)17例(占全组19.5%,占三野清扫组48.6%),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比例(15/48例,31.3%)显著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39例,5.1%)(P<0.01).上、中、下纵隔及上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3%、23.0%、5.7%和24.1%,颈淋巴结转移与上纵隔(P<0.01)及中纵隔(P<0.01)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但与下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转移无关.三野清扫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34.6%,P=0.020).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喉返神经损伤者吻合口瘘发生率(7/13例,53.8%)显著高于无喉返神经损伤者(10/74例,13.5%,P=0.001).术后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或上纵隔及中纵隔淋巴结已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在超声指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根治效果.

    作者:方文涛;陈文虎;陈勇;沈宇舟;蒋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小肠系膜穿Foley管排列小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

    肠粘连是导致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93.3%的患者有明确手术史[1].处理棘手,容易复发,特别是反复粘连者.预防和治疗肠粘连导致的肠梗阻,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1977年7月至2004年7月,我们应用经小肠系膜穿Foley管排列小肠的方法[2]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成世盈;陈超武;刘升锋;唐梅徕;崔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