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钟海均;应杰儿;马胜林

关键词:肠内营养, 胃肿瘤, 药物疗法, 免疫
摘要: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supportan对胃癌患者进行化疗时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6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33例患者在化疗期间采用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EN组);另外33例(对照组)给予基本膳食.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14 d时测量体重(BW)、血红蛋白(Hb)、总蛋白、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N)以评价营养状况;并测量自然杀伤细胞(NK)、CD4、CD8、CD4/CD8、白介素(IL)-1α、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评价免疫功能.结果 化疗前后EN组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化疗后ALB、TFN、Hb和BW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N组化疗后CD4、CD4/CD8明显升高,而NK、IL-1、IL-6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IL-6、TNF-α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化疗不良反应方面,尽管EN组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情况较对照组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可以预防化疗后营养不良的发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减轻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肛管腺癌49例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目的 探讨肛管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5年1月至2002年3月间收治的肛管腺癌共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52岁,中位年龄56岁.肛门出血、便条变细和肛门肿物是常见的症状.36.7%伴有慢性肛周疾病史.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局部复发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各7例,肺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纵隔转移各1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放化疗组、综合治疗组(腹会阴联合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无局部治疗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41.3%、20.0%、56.3%和15.0%,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34.4%、0、37.5%和0.结论 早期诊断是改善肛管腺癌预后的基本保证,综合治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陈功;伍小军;卢震海;丁培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先天性巨结肠症及其同源病手术中组织化学快速诊断方法

    目的 探讨术中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症(HD)及其同源病的佳方案.方法 联合应用改进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乳酸脱氢酶(LDH)染色等组织化学方法对HD及其同源病手术中取得的新鲜组织进行快速诊断.结果 58例患儿中共诊断HD 34例、肠神经发育不良症(IND)10例、HD合并IND 4例、神经节细胞减少症4例和神经节细胞未成熟症3例.每例经过几种方法检查的结果均与术后病理检查一致,而快速诊断总共所需时间不超过30 min.结论 改进的AChE和LDH染色联合应用在HD的根治手术中,能快速地作出诊断并准确判断病变肠段的范围.

    作者:周峻;魏明发;冯杰雄;王果;茹立强;张艳;史慧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腹腔镜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评价腹腔镜对小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间经腹腔镜诊断和手术治疗的42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腹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得到明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其中4例完全在腹腔镜下行小肠肿瘤局部切除;36例在腹腔镜辅助下作部分小肠肠段切除;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切除,1例行腹腔镜下的探查和活检.腹腔镜手术时间(73.1±32.9)min,术中失血(20.7±31.2)ml,切口长度为(3.7±1.2)c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2±0.8)d,术后住院时间为(8.0±3.1)d.2例(4.8%)患者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糜烂出血和束带粘连性小肠梗阻.术后随访3-30个月,除1例小肠腺癌腹腔内广泛转移外,其他病例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不仅能明确小肠肿瘤的诊断,而且对小肠手术具有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胡伟国;马君俊;陆爱国;臧潞;董峰;王明亮;李健文;郑民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黑斑息肉综合征并多发多层肠套叠一例

    患者 男,13岁.因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1 d于2005年12月13日急诊入院.查体:贫血貌,口唇及双手指掌侧、双足趾散在黑色斑点,左上腹略膨隆,有压痛,未及明显肿块,无肠鸣音.

    作者:于俊兰;刘连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锚定的膜表达热休克蛋白70的肠癌瘤苗的抗癌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 研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锚定的膜表达热休克蛋白(HSP)70的肠癌细胞瘤苗,研究其抗肿瘤治疗作用.方法 以先期实验制备的膜表达HSP70肠癌细胞株CT26.扩增后以本研究组早先研制的跨膜型SEA蛋白转染法锚定肠癌细胞,灭活并制备双重修饰的肠癌细胞瘤苗.观察瘤苗在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刺激效应;在BALB/c小鼠结直肠癌移植模型中观察瘤苗的抗癌治疗作用:瘤体生长抑制和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并同时检测实验鼠的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均证明瘤苗细胞的双重修饰:SEA锚定,HSP70表达并结合在瘤苗细胞膜表面.比较对照,SEA锚定或膜表达HSP70的单一修饰瘤苗均显示出较高的鼠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效应;较强的瘤体生长抑制,并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延长.而SEA锚定的膜表达HSP70的双重修饰瘤苗比单一修饰瘤苗,有着更高的淋巴增殖刺激效应,更强的瘤体生长抑制作用,并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进一步延长.结论 成功研制了超抗原SEA锚定的膜表达HSP70的肠癌细胞瘤苗,此双重修饰瘤苗对结直肠癌荷瘤小鼠有更强的治疗作用.

    作者:黄常新;余海;杨关根;王青青;李达;马文学;沈芬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5例(8.1%),其中40例(88.9%)与直肠手术有关.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3 h-51 d.4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36例(85.7%)治愈,平均瘘口愈合时间为(28.9±15.4)d;6例未愈合,其中5例改行结肠造瘘,1例合并吻合口狭窄放入金属支架扩张狭窄.8例(17.8%,包括5例非手术治疗失败者)予以手术治疗.死亡4例(8.9%).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予以手术治疗.

    作者:颜登国;张汝一;甄运寰;姬清华;鞠冬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轨道式牵引法取出直肠异物

    2005年12月30日,我院对1例直肠异物嵌塞患者采用轨道式牵引法取出异物,手术成功.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段文志;李美荣;刘杨桦;罗敏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Delorme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七例

    不少学者是采用Delorme术治疗直肠脱垂的[1,2].自2000年起至今,我院对7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通过Delorme手术治愈,现总结如下.

    作者:胡明;麦文豪;曾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术后早期腹腔化疗下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生物蛋白胶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和生物蛋白胶(FS)对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行肠切除吻合;腹腔化疗组(5-FU组),术后连续3 d腹腔内注射氟尿嘧啶(5-FU)(20mg·kg-1·d-1);FS组,术中应用FS、术后给予早期腹腔化疗;GH联合FS组,术中应用FS、术后给予GH(1 mg·kg-1·d-1)及早期腹腔化疗.术后8 d处死各组大鼠,剖腹切取吻合口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提示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越重)和测量吻合口破裂压力及进行吻合口组织学评分.结果 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评分2.00,低于FS组(2.13)和对照组(2.38),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H联合FS组显著低于5-FU组的2.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力229.9475,高于对照组(199.7525)和FS组(199.4338),P<0.05;显著高于5-FU组(171.7938),P<0.01.GH联合FS组的吻合口组织学评分2.9,高于FS组(2.3)和对照组(2.1)及5-FU组(1.7),P<0.05.结论 联合应用GH和FS能提高吻合口愈合强度,促进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作者:张松岩;石磊;迟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抗肿瘤研究

    目的 研究胞嘧啶脱氨酶(EC-CD)自杀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含EC-CD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质粒pLCDSN将人EC-CD基因转导入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用G418进行筛选,得到抗性克隆CT26/CD,比较CT26/CD与野生型CT26的成瘤性,评价CT26/CD对野生型CT26细胞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 CT26/CD能在含0.6 g/L G418的培养液中稳定生长;RT-PCR证实EC-CD基因在CT26/CD中表达;CT26/CD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明显增加(P=0.000),且具有良好的旁观者效应;CT26/CD的成瘤性与野生型CT26相似(P=0.892);CT26/CD联合5-FC对野生型CT26的肝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延长了荷瘤小鼠存活期(P=0.000).结论 EC-CD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沈历宗;王建华;王海权;华一兵;吴文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沉默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STK15)沉默后对胃癌细胞MKN45凋亡的诱导作用,阐述STK15基因对胃癌细胞生存的关键作用.方法 化学合成小片断干扰RNA(siRNA)抑制MKN45细胞STK15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STK15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MKN45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变化;Hoechest染色观察凋亡形态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pro-caspase 3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靶向STK15的siRNA作用48 h后,STK15 siRNA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下降;较多MKN45细胞呈现G2期细胞DNA含量(P<0.05);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伴随pro-caspase 3水平下降.结论 抑制STK15基因表达通过caspase 3途径导致MKN45细胞凋亡,STK15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存活起着关键作用.

    作者:兰斌;刘炳亚;陈雪华;瞿颖;张晓青;蔡劬;戴起宝;张健;朱正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肌间神经节细胞减少致小肠假性梗阻一例

    患者 男性,40岁.因反复腹胀、腹痛、呕吐1月余,于2003年10月14日入院.入院前1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中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可缓解.

    作者:张小龙;唐卫中;唐宗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癌象皮肿样皮肤转移二例

    患者 例1,女,52岁.腹痛呕吐5 d于2004年2月15日入院.13个月前因胃窦癌,低分化腺癌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6个月前出现脐部、左股内侧及腹股沟部皮肤变硬,有结节.

    作者:徐景云;李士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代偿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对短肠大鼠残留小肠形态及功能代偿的影响.方法 将20只切除小肠75%的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GLP-2组,术后1-5 d内自由进食.GLP-2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GLP-2(250μg·kg-1·d-1);对照组每日2次腹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另设1组正常进食大鼠作空白对照.术后第6天行残留小肠黏膜形态学检测、细胞增殖核心抗原(PCNA)测定,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SGLT1)和二肽转运体(PEPT1)的mRNA表达检测以及在体小肠循环灌流实验测定大鼠回肠的单位长度及单位重量的葡萄糖吸收率.结果 GLP-2组残留小肠黏膜形态学指标、PCNA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显著低于对照组;残留回肠SGLT1和PEPT1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灌洗段回肠每g湿重葡萄糖吸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P-2能刺激小肠黏膜上皮增生、抑制凋亡,促进短肠大鼠残留小肠黏膜的形态及功能代偿.

    作者:吴国豪;陈吉;李杭;吴肇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应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进行小肠吻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的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CAC)进行小肠吻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将40例需行全胃切除术进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使用CAC进行Roux-en-Y袢处空肠-空肠吻合;对照组使用常规吻合器进行空肠-空肠吻合.术后观察有无发生与小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并观察肠道恢复排气时间以及CAC的排出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与吻合相关的小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肠道排气、排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均于术后9-16 d排出体外.结论 应用CAC进行小肠吻合安全、可靠.

    作者: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汪志明;丁凯;刘碧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

    目的 评价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方法 将5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使用10.3%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照组使用10.4%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浓度和氮平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8天,研究组与对照组营养状况比较:白蛋白浓度[(36.12±3.16)g/L与(30.61±3.55)g/L]比较,P<0.05;前白蛋白浓度[(237.10±37.29)mg/L与(191.73±27.60)mg/L]比较,P<0.05;转铁蛋白浓度[(2.18±1.34)g/L与(1.71±0.84)g/L]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氮平衡从术后第5天始优于对照组,为9.91±6.53;而对照组第6天仍为负氮平衡(-9.73±11.2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发生率仅占8.3%,而对照组为38.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使用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注射液可减少蛋白分解,尽快改善负氮平衡,并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王争;陈锦先;王平治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肠外科专业医师的培养

    胃肠外科作为普通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以及培养外科医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正式的胃肠外科医师训练及培养规范.根据美国和欧洲的成功经验,规范化的胃肠专科培训和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明显提高年轻医师的诊疗水平,并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制定一套这样的规范无疑对于胃肠外科年轻医师的培养和胃肠外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顾晋;彭亦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肠外科专业医师临床技能培养与考核

    胃肠外科作为普通外科的亚科,承担着普通外科疾病诊疗的重要内容,胃肠外科专业医师的培养对于普通外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普通外科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胃肠专业外科医生的水平.

    作者:王维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进展

    临床上诊治的胃癌多为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之后的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是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破问题,其中约50%左右的患者存在腹膜复发转移.

    作者:李正荣;詹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小肠系膜穿Foley管排列小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

    肠粘连是导致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93.3%的患者有明确手术史[1].处理棘手,容易复发,特别是反复粘连者.预防和治疗肠粘连导致的肠梗阻,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1977年7月至2004年7月,我们应用经小肠系膜穿Foley管排列小肠的方法[2]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成世盈;陈超武;刘升锋;唐梅徕;崔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