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凛;李荣;田文;孔庆龙;夏绍友;刘飞德;刘小平
目的比较经腹直肠肛门切除术(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APR)与经肛局部扩大切除术( wide local excision, WLE)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MM)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1980年至 2002年经手术治疗的 42例 A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局部复发 WLE术后 62%、 APR术后 61%;平均生存时间 WLE术后 24.3个月, APR术后 20.0个月;两组生存期比较,χ 2=0.728, P >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AMM患者的预后与外科手术方式无关,应根据患者的综合因素来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李晓霞;郭杰;王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进一步探讨先天性巨结肠 (HD)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HD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中巨细胞病毒早期蛋白( CMV-EA)、晚期蛋白( CMV-LA)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中 18例患儿行血 CMV-IgM、尿 CMV-DNA PCR检测.
作者:黄金狮;邹音;徐本源;朱小春;钟华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概念的腹腔镜手术方式--腹腔镜胃腔内手术( LIGS术).方法采用 LIGS术治疗 2例患者,分别为胃窦后壁胃黏膜病变局部切除及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手术主要步骤:根据病灶部位,胃镜引导下经腹壁及胃前壁将 3个气囊 Trocar直接穿刺入胃腔后,按传统腹腔镜方式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分别为 130 min及 110 min,术中出血均少于 20 ml.术后患者恢复平稳,疼痛轻微,均可早期恢复饮食及活动.结论临床结果显示 LIGS术是一种新型的简单、安全的微创外科手术.
作者:印慨;郑成竹;邹晓平;孙振兴;胡明根;胡兵;李兆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根治的可行性.方法对 3例早、中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 24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77 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 60 h,均于术后 7 d出院.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3~ 10个月, 患者饮食基本正常, B超、钡餐等影像检查及血液肿瘤标记物检测无异常.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性手术技术可行.应合理选择适应证.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作者:陈凛;李荣;田文;孔庆龙;夏绍友;刘飞德;刘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定量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 CEA mRNA)诊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 RT-PCR技术检测 98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水平,并与常规 RT-PCR、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 PLC)阳性率为 38.8% (38/98),常规 RT-PCR CEA mRNA检测阳性率为 52.0%( 51/9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浓度术前为 [172.11± 63.07(范围 0~ 5.623× 106) ]拷贝 (copies)/ml,术后为 [606.32± 76.21(范围 2.564× 102~ 4.677× 107) ]copies/ml,术后显著高于术前( P< 0.01).肿瘤侵犯浆膜,病期Ⅲ、Ⅳ期,细胞学检查及 RT-PCR CEA mRNA阳性者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水平显著升高(均 P< 0.01),而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组之间的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 P >0.05). PLC(- )PCR(- )组、 PLC(- )PCR(+ )组和 PLC(+ )PCR(+ )组 3组间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 P< 0.05).本研究将判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 CEA mRNA界值初步定为 21.73 copies/ml.结论实时 RT-PCR定量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 CEA mRNA,是诊断腹腔游离癌细胞快速、敏感、可行的方法,有望成为术中腹腔化疗个体化的指导依据.
作者:邹寿椿;张成武;吕火祥;赵仲生;施敦;姜蔚;赵大建;叶再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60岁.上腹不适2个月,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窦癌,于2002年4月27日入院.
作者:范西红;张小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估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肿瘤 M2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PK)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 54例胃癌和 54例结直肠癌患者以及 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将予以依地酸( EDTA)处理后的血浆,用酶结合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其血浆中 Tumor M2-PK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浆 Tumor M2-PK平均值:胃癌组为 26.937 U/ml,结直肠癌组为 30.588 U/ml,对照组为 10.965 U/ml;胃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 Tumor M2-PK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 50.47%)比传统肿瘤标志物 CA72-4( 35.37%)高,而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 68.52%)比癌胚抗原( CEA)( 43.12%)高. 结论 Tumor M2-PK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临床意义,且敏感性高于 CEA和 CA72-4.
作者:张波;陈道达;王国斌;李家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0( MMP-1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结肠腺癌 MMP-10、 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Ⅳ型胶原及 FⅧ Ag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癌 MMP-10、 MMP-9和 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 64%、 71%和 80%. 3者呈正相关共同作用于肿瘤间质血管,致微血管密度( MVD)增多. MMP-10的阳性表达强度较 MMP-9弱 ,MMP-10具有激活 MMP-9的功能. MMP-10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患者的发病部位、性别和组织分型无关.结论 MMP-10、 VEGF和 MMP-9的表达与结肠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殷平;李才;于建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人类基因研究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基因功能研究方面,各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已相继问世,这为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敏感、简便及高通量的手段,使分子生物学进一步向医学各学科渗透、交叉,促进了医学各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周总光;陈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对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3年 1月至 2003年 3月收治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胃镜检查分期和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 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累积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37例残胃癌患者中,早期残胃癌 9例( 24.3%),进展期残胃癌 28例( 75.7%),两者根治术后累积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5.3%和 16.5%( P< 0.01).残胃癌根治性切除 21例 (56.8% ),与姑息性手术组相比,两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40.3和 13.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手术是提高残胃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力;田华;何志刚;陶思丰;彭淑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例 1 男性, 14岁.因右下腹疼痛 8 h于 1990年 9月 10日入院.疼痛为跑步后突然发作,无转移及放射,伴恶心、呕吐及发热.查体:体温 38.2℃,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白细胞 16× 109/L,尿常规、腹平片及 B超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予急诊手术.术中见阑尾距其基底部 2 cm沿其纵轴顺时针扭转 360度,阑尾远端呈紫黑色坏疽,阑尾长约 12 cm,行阑尾切除,术后 5 d出院.病理报告:阑尾扭转、出血坏死.
作者:门学博;韩恩昆;杜庆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类巨噬细胞表达的胸苷磷酸化酶( dThdPase)能否增强细胞内激活抗癌药物 5′-脱氧氟尿苷( 5′-DFUR)抗结直肠癌细胞作用.方法应用 ELISA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 LS174T、 Clone A、 Colo320、 CX-1、 LOVO、 MIP101和类巨噬细胞系 THP-1、 U937的 dThdPase蛋白含量.采用 MTT分析,分别测定出氟尿嘧啶( 5-FU)和 5′-DFUR在 6株结直肠癌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 IC50).把 5-FU或 5′-DFUR同 THP-1或 U937细胞一起培养 24 h,其上清液 2倍稀释后加入结直肠癌细胞中行 MTT分析,测定 IC50有无改变.并在培养 THP-1或 U937的培养基中加入定量 5′-DFUR后检测 5-FU的生成量.结果 6株结直肠癌细胞中仅 LS174T检出 0.5 U/mg、 LOVO检出 8.9 U/mg的 dThdPase蛋白,其他 4株未检出.而 THP-1和 U937的 dThdPase蛋白含量则分别为 18.2 U/mg和 19.3 U/mg. 5′-DFUR对全部癌细胞的 IC50高于 5-FU的 14.5~ 94.4倍( P< 0.01). 5-FU和 5′-DFUR同 THP-1(或 U937)细胞一起培养 24 h后, 5-FU对 6种癌细胞的 IC50无明显改变( P >0.05),而 5′-DFUR的 IC50则分别下降到原来的 5.4%~ 41.8%( P< 0.001).并从加入 400 μ mol 5′-DFUR的 THP-1和 U937的培养液中分别检出 40.2 μ mol和 32.9 μ mol的 5-FU.结论 6株结直肠癌细胞基本无 dThdPase活性,不能在细胞内转化 5′-DFUR为 5-FU.类巨噬细胞表达的 dThdPase可以转化 5′-DFUR为 5-FU并释放到培养基中抑制癌细胞生长.
作者:张继民;刘明姬;沟井贤幸;椎叶健一;佐々木严;松野正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同时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转移癌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6例术前确诊为乙状结肠、直肠癌,经 CT发现肝脏有实性占位的患者,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吻合器吻合肠段后,再在腹腔镜直视下行肝脏肿瘤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转移癌后,即经皮多电极针穿刺进入肝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6例患者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24~ 72 h.术后 3个月 CT复查发现肿瘤明显液化并完全坏死;存活 4例,其中 1例又再做肝移植至今; 2例死于全身衰竭.结论腹腔镜下应用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伴肝转移癌是安全有效的,避免了二期手术的创伤和不良预后.
作者:刘展;张抒;彭秋生;杨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胃癌术后复发多是由于胃癌腹膜广泛转移而在临床不能达到治愈性切除,因此,如何在术前判断有无腹膜转移,对是否再次手术有重要意义.近年有用血清 CA125检测疾病复发、决定化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 [1].我们对 1998~ 2002年间已行胃癌根治术、但因肿瘤复发再次行开腹探查术的 25例患者进行血清 CA125检测,探讨 CA125水平与胃癌术后腹膜转移的关系.
作者:秦克旺;揭志刚;刘寄尘;黄顺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 1999年 8月至 2003年 8月施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 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结肠分离,辅助小切口,于腹腔外行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淋巴清扫、右半结肠切除和吻合.无手术死亡,中转开腹 2例,中转率 5.7%( 2/35).平均手术时间 181 min,平均出血量 94 ml,辅助切口平均长 5 cm,平均术后住院日9d,术后早期肠梗阻1例.33例患者术后随访 1~ 48个月, 1例 Dukes C2期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 4个月发现双肺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的 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于各期的回盲部和升结肠肿瘤.只要手术医师遵守肿瘤处理原则、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就能顺利地完成此类手术.
作者:丁卫星;杨平;邓建中;程龙庆;彭翔;苏树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对危重病患者代谢特点的认识,人们发现危重病患者单纯使用全肠外营养 (TPN)并发症发生率高,维持营养状态效果差;而肠内营养 (EN)的实施又因危重病患者肠道运动、消化及吸收功能的改变而受到限制.我院重症监护室( ICU)对患者采用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周承惇;陆泽元;张贵昌;李浩;任南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 2001年 9月至 2003年 6月我院同期收治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 62例, 其中 3例( 4.8%)中转开腹; 开腹手术 79例.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55.1± 48.8) min和( 136.1± 34.9) min,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 69.3± 70.1) ml和( 100.7± 110.5) 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 P< 0.05).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腹腔镜组为( 2.0± 1.4) d,开腹组( 3.2± 1.1) 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6.1%和 38.0%,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4).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3.4%和 5.4%.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达到 TME的治疗原则,并可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作者:郑民华;胡艳艳;陆爱国;李健文;王明亮;董峰;毛志海;蒋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发生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组织切片中提取 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 50%时采用显微微切割方法.以 PCR为基础的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分析胃癌组织分别在 BAT26、 BAT40、 D2S123、 D5S346和 D17S250 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按照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频率将胃癌患者分为 3组: 出现 2个或 2个以上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为高 MSI组( MSI-H);出现 1个位点不稳定性为低 MSI组( MSI-L);无 MSI发生为微卫星稳定组( MSS). 61例胃癌患者中, 12例( 19.7%)为 MSI-H, 11例( 18.0%)为 MSI-L, 38例( 62.3%)表现为 MSS. MSI-L组与 MSS组患者在胃癌各临床病理生物学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但这两组与 MSI-H组比较,在肿瘤的发生位置、 Lauré n分型、淋巴结是否转移和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MSI-H型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多见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肠型和较早期胃癌,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SI-H型胃癌与 MSI-L或 MSS型胃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行为, MSI-H型胃癌与肿瘤位置、淋巴结是否转移、 Lauré n分型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另一分子机制.
作者:陈国庭;朱正纲;尹浩然;刘炳亚;计骏;张俊;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Menetrier病 (Menetrier disease, MD)是良性增生性胃病的一种,以胃内黏膜增生肥厚为主要表现,初由 Menetrier于 1888年发现并描述为片状多发腺瘤,故而得名.本病曾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胃黏膜巨大肥厚症、巨大肥厚性胃炎、胃巨大皱襞肥厚、胃黏膜息肉样肿、胃腺乳头状瘤病、肥厚性增生性胃炎等,由于本病既非炎症亦非肿瘤,故称胃黏膜巨大肥厚症较妥.
作者:张伟峰;杨维良;杨大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模式近年来的变化.方法收集发表于 1980年至 1999年 CJCR收录的中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 21篇中、英文文章.本研究总计 10 201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发病时间, 将他们分为 80年代( 1980~ 1989年)和 90年代( 1990~ 1999年)两组.结果 80年代组有 3420例患者,而 90年代组有 6781例患者.男、女比例 80年代( 1.50∶ 1)与 90年代( 1.26∶ 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原发肿瘤常见的部位两组均在直肠,但直肠癌所占比例显著下降,横结肠和升结肠癌所占比例均显著升高,与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01).近侧结肠癌的比例增加( 10.9%升至 15.2%, P< 0.001). 90年代组的 Dukes B期患者比例高于 80年代组,而 Dukes D期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P< 0.001).结直肠腺癌的比例增高.结论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模式近年来变化很大,女性患者比例升高,发病部位逐渐右移.
作者:李明;顾晋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