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7例残胃癌患者外科治疗的预后分析

陈力;田华;何志刚;陶思丰;彭淑牖

关键词:残胃肿瘤, 外科手术, 生存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对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3年 1月至 2003年 3月收治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胃镜检查分期和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 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累积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37例残胃癌患者中,早期残胃癌 9例( 24.3%),进展期残胃癌 28例( 75.7%),两者根治术后累积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5.3%和 16.5%( P< 0.01).残胃癌根治性切除 21例 (56.8% ),与姑息性手术组相比,两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40.3和 13.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手术是提高残胃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在直肠癌术后盆腔复发再治疗的应用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对于直肠癌手术后盆腔复发患者的疗效.方法 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灌注组( 57例)采用 FAM化疗方案(氟尿嘧啶 500~ 750 mg/m2,丝裂霉素 15 mg/m2,阿霉素 40 mg/m2)作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后再接受手术;直接择期手术组 47例.对比两组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标本病理变化特征和 5年生存率.结果再手术成功率:动脉灌注组 87.7%,直接择期手术组 59.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01). 5年生存率:动脉灌注组 40.3%,直接择期手术组 14.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动脉灌注组手术切除标本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癌细胞固缩、凋亡、坏死,组织水肿减轻和供应血管栓塞;直接择期手术组手术标本则无特异性改变.结论对直肠癌术后盆腔复发的患者予以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后再手术,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生存期.

    作者:徐万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阑尾扭转三例

    患者例 1 男性, 14岁.因右下腹疼痛 8 h于 1990年 9月 10日入院.疼痛为跑步后突然发作,无转移及放射,伴恶心、呕吐及发热.查体:体温 38.2℃,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白细胞 16× 109/L,尿常规、腹平片及 B超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予急诊手术.术中见阑尾距其基底部 2 cm沿其纵轴顺时针扭转 360度,阑尾远端呈紫黑色坏疽,阑尾长约 12 cm,行阑尾切除,术后 5 d出院.病理报告:阑尾扭转、出血坏死.

    作者:门学博;韩恩昆;杜庆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研究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基因功能研究方面,各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已相继问世,这为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敏感、简便及高通量的手段,使分子生物学进一步向医学各学科渗透、交叉,促进了医学各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周总光;陈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手术的新概念--腹腔镜胃腔内手术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概念的腹腔镜手术方式--腹腔镜胃腔内手术( LIGS术).方法采用 LIGS术治疗 2例患者,分别为胃窦后壁胃黏膜病变局部切除及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手术主要步骤:根据病灶部位,胃镜引导下经腹壁及胃前壁将 3个气囊 Trocar直接穿刺入胃腔后,按传统腹腔镜方式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分别为 130 min及 110 min,术中出血均少于 20 ml.术后患者恢复平稳,疼痛轻微,均可早期恢复饮食及活动.结论临床结果显示 LIGS术是一种新型的简单、安全的微创外科手术.

    作者:印慨;郑成竹;邹晓平;孙振兴;胡明根;胡兵;李兆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三例

    目的初步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根治的可行性.方法对 3例早、中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 24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77 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 60 h,均于术后 7 d出院.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3~ 10个月, 患者饮食基本正常, B超、钡餐等影像检查及血液肿瘤标记物检测无异常.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性手术技术可行.应合理选择适应证.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作者:陈凛;李荣;田文;孔庆龙;夏绍友;刘飞德;刘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下咽癌及近端食管癌外科治疗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下咽癌及近端食管癌外科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7年以来 14例下咽癌及近端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结果,其中下咽癌 6例,近端食管癌 8例.结果全组均行下咽、全喉、全食管切除,咽胃吻合术,其中 3例并行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患者出院后全部随访.术后 1例双肺感染, 1例医院内死亡, 1例吻合口狭窄;患者均能经口进食,日常生活自理; 2例应用电子喉可进行交流. 13例已死亡,中位生存期 20个月.结论下咽、全喉、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术治疗下咽癌及近端食管癌方法可行,但预后差,生活质量欠满意,应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傅剑华;黄植藩;戎铁华;张诠;郭朱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肿瘤 M2型丙酮酸激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估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肿瘤 M2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PK)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 54例胃癌和 54例结直肠癌患者以及 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将予以依地酸( EDTA)处理后的血浆,用酶结合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其血浆中 Tumor M2-PK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浆 Tumor M2-PK平均值:胃癌组为 26.937 U/ml,结直肠癌组为 30.588 U/ml,对照组为 10.965 U/ml;胃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 Tumor M2-PK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 50.47%)比传统肿瘤标志物 CA72-4( 35.37%)高,而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 68.52%)比癌胚抗原( CEA)( 43.12%)高. 结论 Tumor M2-PK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临床意义,且敏感性高于 CEA和 CA72-4.

    作者:张波;陈道达;王国斌;李家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OSSUM评分预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价值

    目的探讨 POSSUM评分系统评估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17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分别在术后立即进行生理学和手术侵袭度评分,预测术后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性,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实际值,并与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POSSUM评分预测并发症发生例数为 75例,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的 96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3529). POSSUM评分预测死亡例数为 22例,与实际死亡的 17例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 (P=0.3326).结论 POSSUM评分能较好地评估胃肠道肿瘤手术的预后.

    作者:朱岭;彭开勤;龚少敏;全卓勇;张应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 3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 1999年 8月至 2003年 8月施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 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结肠分离,辅助小切口,于腹腔外行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淋巴清扫、右半结肠切除和吻合.无手术死亡,中转开腹 2例,中转率 5.7%( 2/35).平均手术时间 181 min,平均出血量 94 ml,辅助切口平均长 5 cm,平均术后住院日9d,术后早期肠梗阻1例.33例患者术后随访 1~ 48个月, 1例 Dukes C2期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 4个月发现双肺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的 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于各期的回盲部和升结肠肿瘤.只要手术医师遵守肿瘤处理原则、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就能顺利地完成此类手术.

    作者:丁卫星;杨平;邓建中;程龙庆;彭翔;苏树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巨细胞病毒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

    为进一步探讨先天性巨结肠 (HD)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HD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中巨细胞病毒早期蛋白( CMV-EA)、晚期蛋白( CMV-LA)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中 18例患儿行血 CMV-IgM、尿 CMV-DNA PCR检测.

    作者:黄金狮;邹音;徐本源;朱小春;钟华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 2001年 9月至 2003年 6月我院同期收治的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分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腹腔镜组 62例, 其中 3例( 4.8%)中转开腹; 开腹手术 79例.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55.1± 48.8) min和( 136.1± 34.9) min,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 69.3± 70.1) ml和( 100.7± 110.5) 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 P< 0.05).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恢复肠道功能的时间腹腔镜组为( 2.0± 1.4) d,开腹组( 3.2± 1.1) 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6.1%和 38.0%,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4).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3.4%和 5.4%.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达到 TME的治疗原则,并可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作者:郑民华;胡艳艳;陆爱国;李健文;王明亮;董峰;毛志海;蒋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癌术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败血症一例

    患者男,60岁.上腹不适2个月,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窦癌,于2002年4月27日入院.

    作者:范西红;张小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霉菌性胃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霉菌性胃溃疡首例报道于 1938年,因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胃溃疡或胃癌而施行手术,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1995~ 2001年我院收治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霉菌性胃溃疡的患者 9例,报告如下.

    作者:林才照;于吉人;郑树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37例残胃癌患者外科治疗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对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3年 1月至 2003年 3月收治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胃镜检查分期和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 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累积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37例残胃癌患者中,早期残胃癌 9例( 24.3%),进展期残胃癌 28例( 75.7%),两者根治术后累积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5.3%和 16.5%( P< 0.01).残胃癌根治性切除 21例 (56.8% ),与姑息性手术组相比,两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40.3和 13.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手术是提高残胃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力;田华;何志刚;陶思丰;彭淑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一期行结直肠癌切除与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转移癌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同时多电极射频治疗肝转移癌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6例术前确诊为乙状结肠、直肠癌,经 CT发现肝脏有实性占位的患者,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癌切除,吻合器吻合肠段后,再在腹腔镜直视下行肝脏肿瘤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转移癌后,即经皮多电极针穿刺进入肝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6例患者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24~ 72 h.术后 3个月 CT复查发现肿瘤明显液化并完全坏死;存活 4例,其中 1例又再做肝移植至今; 2例死于全身衰竭.结论腹腔镜下应用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伴肝转移癌是安全有效的,避免了二期手术的创伤和不良预后.

    作者:刘展;张抒;彭秋生;杨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肠外科应用新技术的若干问题

    在外科领域中,胃肠外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悠久,经验成熟.因而,发展的空间不如其他学科宽阔,特别是发展速度比一些新兴学科显得缓慢.但由于影像学技术、介入技术等很多新技术为各学科所共享, 也必然带动了胃肠外科的前进步伐;何况有些新技术,比如内镜技术、腔镜技术、钉合 (stapling)技术等更是主要用于胃肠外科.无可讳言,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胃肠外科的新纪元.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国结直肠癌 20年来发病模式的变化趋势

    目的研究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模式近年来的变化.方法收集发表于 1980年至 1999年 CJCR收录的中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 21篇中、英文文章.本研究总计 10 201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发病时间, 将他们分为 80年代( 1980~ 1989年)和 90年代( 1990~ 1999年)两组.结果 80年代组有 3420例患者,而 90年代组有 6781例患者.男、女比例 80年代( 1.50∶ 1)与 90年代( 1.26∶ 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原发肿瘤常见的部位两组均在直肠,但直肠癌所占比例显著下降,横结肠和升结肠癌所占比例均显著升高,与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01).近侧结肠癌的比例增加( 10.9%升至 15.2%, P< 0.001). 90年代组的 Dukes B期患者比例高于 80年代组,而 Dukes D期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P< 0.001).结直肠腺癌的比例增高.结论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模式近年来变化很大,女性患者比例升高,发病部位逐渐右移.

    作者:李明;顾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 laparoscopic colorectal-carcinoma surgery,LCS)自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来,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由于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操作视野清晰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结直肠肿瘤外科医师的重视.对 LCS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近年来亦逐渐增多.我们对此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建昆;周总光;陈志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术中上行式胃减压的临床应用

    自 2002年 6月至 2003年 4月我们采用手术中经空肠置入胃管并上行经胃肠吻合口入胃的置管方法 23例,取代传统的经鼻置管方法,效果较好.

    作者:孙成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对危重病患者代谢特点的认识,人们发现危重病患者单纯使用全肠外营养 (TPN)并发症发生率高,维持营养状态效果差;而肠内营养 (EN)的实施又因危重病患者肠道运动、消化及吸收功能的改变而受到限制.我院重症监护室( ICU)对患者采用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周承惇;陆泽元;张贵昌;李浩;任南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