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波;鞠海星;李德川;楼荣灿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2~ 2002年期间对 25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其中 20例灌注血管收缩剂, 5例予以经导管栓塞术.结果显示出血灶 23例( 92.0%), 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 15例)、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 15例)以及动静脉畸形( 2例). 5例经导管栓塞治疗,获永久性止血; 20例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后 24 h复发出血 1例.造影后 17例手术,其中急诊手术 6例、择期手术 11例;术前血管造影与外科术后诊断符合率为 88.2%.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且安全可行.
作者:孙元水;邹寿椿;施敦;赵大建;张静霞;胡庭杨;袁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姑息性胃切除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HAI)对胃癌多发性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1年 3月至 2002年 12月间有多发性肝脏转移而无肝外转移的 2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 HAI者( HAI组) 10例,行姑息性胃切除(姑息切除组) 14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转移情况、肿瘤部位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476± 118)d和 (202± 25)d. HAI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姑息切除组( P=0.0198), HAI组和姑息切除组患者 1年生存率分别为 56.2%和 14.6%.结论对于胃癌多发性肝转移患者, HAI的疗效优于姑息性胃切除.
作者:陈俊强;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汪建平;陈正煊;黄奕华;蔡世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0年 3~ 5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36例,经腹腔镜探查后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吕忠船;郭吉田;荆鹏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虽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原因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高达 4%~ 40% [1, 2],局部复发一般早于远处复发 ,60%~ 80%的患者在术后 2年以内,绝大多数复发时间在术后 8~ 22个月 [3,4].
作者: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在我国,临床收治的胃癌绝大部分属中、晚期,即使施行了根治性手术,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终因癌肿复发而死亡.因此,除努力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外,如何深入研究并依据胃癌的生物学特性,积极探索防治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以期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整体疗效,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炎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 s disease,CD).众所周知,长期慢性 IBD可发生癌变,此种结直肠癌被称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尽管仅有约 1%结直肠癌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但这是 UC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研究其癌变机制和如何预防及早期诊断 IBD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颢;孟荣贵;喻德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癌性恶液质为发生在恶性肿瘤进展期患者全身代谢变化导致的体重丧失和营养摄入减少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体征.
作者:林锋;吴伍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出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大出血时予以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 1980~ 2002年间收治的 49例出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大出血时的手术与介入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本组 49例患者中,予以再手术治疗 26例(再手术组),介入治疗 23例(介入治疗组),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两组在治愈率、病死率、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但平均住院日及输血量再手术组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对于出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术后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及早进行;对介入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及时手术.
作者:屈新才;郑启昌;余建明;陈道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直肠癌手术后复发率高, Dixon手术后有 7.6%~ 27.5%的复发率, Miles手术后有 12.0%~ 27.4%的复发率,有 12%~ 48%的直肠癌患者后死于复发,因此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手术操作有关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与癌肿的病理类型分期有关的研究.现就直肠癌术后复发中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临床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潘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 17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均位于齿状线以上 1.5~ 7.0 cm内)随机选取 82例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保肛术(腹腔镜组);另 89例作为对照组在开腹条件下完成相同手术(开腹组).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保肛率 1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20 min和 106 min(P >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 20 ml和 92 ml(P< 0.05).两组术后镇痛和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P< 0.05).腹腔镜组 52例( 63.4%)和开腹组 59例( 66.3%)患者在术后 1个月内恢复控便能力;其余出现不同程度控便能力障碍(大便次数 10~ 20次 /d)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括约肌功能训练, 6个月后也逐渐实现了良好的控便.术后随访 1~ 18个月,两组均无腹壁切口种植、局部复发以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低位直肠癌 TME保肛术安全可行, 其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作者:胡牧;周总光;雷文章;于永扬;程中;李立;舒晔;王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鞠冬阳;马莉;杨洁;李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短肠综合征( SBS)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 38例 SBS患者的治疗过程,随访其目前饮食情况,肠外营养 (PN)或肠内营养 (EN)的时间,了解并发症情况,对部分患者作有关检测,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 (GH)和谷氨酰胺 (GLN)治疗,采用稳定核素示踪检测残余肠道对单糖、脂肪酸及氨基酸的吸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死亡 5例;存活 33例,存活时间为 6个月~ 17年,平均( 5.9± 4.3)年.目前有 3例长期接受家庭 PN, 6例需部分或间歇性接受 PN或 EN补充,完全摆脱 PN的有 24例,其平均摆脱 PN的时间为( 9.5± 6.6)个月. GH加 GLN治疗只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残余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结论经过合适的肠道康复治疗,大多数 SBS患者残留肠道能充分代偿,可完全摆脱 PN或减少 PN用量,长期健康地生存.
作者:吴国豪;吴肇汉;吴肇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 LN)转移的规律, 指导胃癌 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 5年来 D2或 >D2手术并有完整记录的 2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胃癌各组 LN的转移情况.结果术中 LN肉眼检查与实际病理检查有一定的误差. D2手术时, 只要把 No.12 LN包括在内,部分 LN归属哪一组,并不影响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在各组 LN中, No.3、 No.7、 No.8、 No.9 LN转移率高,而 No.13、 No.17、 No.18 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均很少,不同部位的胃癌 No.3、 No.4、 No.7、 No.8、 No.9、 No.11、 No.16 LN转移机会大致相同.胃癌的 LN跳跃式转移见于 No.16 LN,而第 3站的 LN较为少见.探查时若无 No.12 LN转移, No.13 LN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可不必清扫.组织学类型分化低的胃癌其第 3、 4站 LN转移相对少见,这可能与分化低的肿瘤易引起远处转移,而使患者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有关.结论掌握胃癌 LN的转移规律,对胃癌 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涂小煌;王烈;姚和祥;宋京翔;饶本强;王瑜;邹忠东;陈少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张维胜;张明;李然春;阎于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 Billroth于 1881年首例胃切除成功至今,外科手术仍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邹寿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患者致死的元凶,同时也严重制约着胃肠恶性肿瘤疗效的提高.癌肿复发和转移常并发消化道梗阻、穿孔和出血等,大多生活质量低劣,对于是否再次手术有时不易作出准确的选择.胃肠肿瘤根治切除后的复发率(含局部、远处和两者并存复发)为 5%~ 80%;复发转移距原发肿瘤初次手术的时间差别较大,但 55%~ 80%患者的肿瘤复发发生在手术后 1~ 2年内,高峰期在 6~ 12个月之间,极少数可发生在 5年之后.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陆立;刘永成;谭振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院自 1998~ 2002年经腹腔镜用肝圆韧带修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温义林;杨新光;陈红卫;田林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肛肠外科小手术多采用肛周皮肤穿刺、局部麻醉方法。由于其手术部位有丰富的末梢神经,非常敏感,无论是麻醉、手术还是术后,患者都特别疼痛。直肠黏膜为植物神经支配,对针刺不敏感,所以选择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部麻醉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
作者:石建华;侯青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提高胃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松花江流域 10所医院 4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75例胃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 X线钡剂造影和纤维胃镜检查并取活检为主要确诊手段. 75例患者手术治疗 72例,占同期胃切除患者的 0.37%.本组胃结核病例溃疡型占 50.7%;结核病灶与癌或溃疡灶并存型仅占 5.3%.手术治疗的 72例中, 68例痊愈 (94.4% );术后均继续抗结核治疗 6~ 12个月, 58.8%的患者随访 1~ 13年均健康.术后早期死亡 4例,分别为溃疡型 2例死于出血性休克和并存型 2例死于晚期癌症.非手术治疗的 3例因幽门梗阻、慢性衰竭而先后在确诊后 3个月内死亡.结论临床上胃结核以溃疡型多见;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维良;金政锡;张浩民;赵志;张建国;梁春林;李继伟;王铁石;孙永昌;范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