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肠道代偿及康复治疗

吴国豪;吴肇汉;吴肇光

关键词:短肠综合征, 代偿, 康复,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摘要:目的总结短肠综合征( SBS)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 38例 SBS患者的治疗过程,随访其目前饮食情况,肠外营养 (PN)或肠内营养 (EN)的时间,了解并发症情况,对部分患者作有关检测,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 (GH)和谷氨酰胺 (GLN)治疗,采用稳定核素示踪检测残余肠道对单糖、脂肪酸及氨基酸的吸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死亡 5例;存活 33例,存活时间为 6个月~ 17年,平均( 5.9± 4.3)年.目前有 3例长期接受家庭 PN, 6例需部分或间歇性接受 PN或 EN补充,完全摆脱 PN的有 24例,其平均摆脱 PN的时间为( 9.5± 6.6)个月. GH加 GLN治疗只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残余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结论经过合适的肠道康复治疗,大多数 SBS患者残留肠道能充分代偿,可完全摆脱 PN或减少 PN用量,长期健康地生存.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切除术后急性胆囊炎的微创治疗

    作者:李可洲;周庆贤;蔡忠红;王培红;张国虎;陈琪;石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门诊局麻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Ⅲ、Ⅳ度痔脱垂

    作者:毛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肛瘘癌变六例分析

    作者:张维胜;张明;李然春;阎于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术后复发的外科综合治疗

    在我国,临床收治的胃癌绝大部分属中、晚期,即使施行了根治性手术,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终因癌肿复发而死亡.因此,除努力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外,如何深入研究并依据胃癌的生物学特性,积极探索防治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以期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整体疗效,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结肠癌肺转移

    临床资料 2002年 7月收治 1例结肠癌肺转移患者,男, 76岁.曾于 1997年 5月因升结肠中分化腺癌 (Dukes B期 ) 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应用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联合化疗 9个疗程.近 4个月来,感乏力、倦怠,全身不适.检查血清癌胚抗原 (CEA)测定为 312 ng/ml,胸部正侧位拍片及 CT示右肺中叶可见一大小约 2.0 cm× 1.5 cm之球形转移灶,诊断结肠癌肺转移.考虑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故予以经皮经胸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刘连新;孟宪志;宋洪江;赵松;张伟辉;姜洪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动脉灌注化疗和姑息性胃切除治疗胃癌多发性肝转移患者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姑息性胃切除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HAI)对胃癌多发性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1年 3月至 2002年 12月间有多发性肝脏转移而无肝外转移的 2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 HAI者( HAI组) 10例,行姑息性胃切除(姑息切除组) 14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转移情况、肿瘤部位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476± 118)d和 (202± 25)d. HAI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姑息切除组( P=0.0198), HAI组和姑息切除组患者 1年生存率分别为 56.2%和 14.6%.结论对于胃癌多发性肝转移患者, HAI的疗效优于姑息性胃切除.

    作者:陈俊强;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汪建平;陈正煊;黄奕华;蔡世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儿急腹症的腹腔镜诊治体会

    2000年 3~ 5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36例,经腹腔镜探查后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吕忠船;郭吉田;荆鹏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单核细胞增强5′-脱氧氟尿苷抗结直肠癌细胞活性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 ELISA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 LS174T、 Clone A、 Colo320、 MIP101的胸苷磷酸化酶 (dThdPase)蛋白含量.采用 MTT分析,分别测定出氟尿嘧啶( 5- FU)和 5′-脱氧氟尿苷( 5′- DFUR)对上述 4种癌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 IC50).然后把 5′- DFUR加入培养基中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 24 h,其培养上清液 2倍稀释后加入结直肠癌细胞中行 MTT分析测定其 IC50有无改变.同时测定单核细胞在不同浓度 5′- DFUR中的存活率.结果 4种结直肠癌细胞仅 LS174T检出 0.5 U/mg的 dThdPase蛋白,其它 3种未检出. 4种癌细胞对 5′- DFUR的 IC50均明显高于 5- FU( P< 0.01).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 5′- DFUR对 4种癌细胞的 IC50明显下降,仅相当于处理前的 11.6%~ 34.3%( P< 0 05),同时发现 5′- DFUR对人血单核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结论被检结直肠癌细胞因缺乏 dThdPase活性,不能在细胞内转化抗癌药物 5′- DFUR为 5- FU发挥细胞毒作用;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 5′- DFUR在单核细胞内 dThdPase的催化下,可转化成 5- FU并释放到培养基中发挥抗癌作用.

    作者:张继民;刘明姬;沟井贤幸;椎叶健一;佐々木严;松野正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黏附药物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抗黏附药物丹参、蛇毒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方法选用 24只 Balbc/c裸鼠 ,用保脾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随机分为 4组 ,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1.4 ml(对照组 )、丹参 0.7 ml(丹参组 )、蛇毒 (3.125× 10- 2)U(蛇毒组)、丹参 0.7 ml加蛇毒 (3.125× 10- 2)U(丹参加蛇毒组 );比较各组原位移植瘤生长及肝转移发生情况,肝表面转移癌结节数与结节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结果实验各组均有脾内原位移植瘤生长, 24只裸鼠均存活.对照组和丹参加蛇毒组各有 5只裸鼠发生肝转移,丹参组和蛇毒组各有 4只裸鼠发生肝转移.各组间肝转移结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7);对照组高于丹参组 (P=0.018)和蛇毒组 (P=0.018)及丹参加蛇毒组 (P=0.008).平均肝转移癌结节数与癌细胞表面 ICAM- 1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 r=0.657, P< 0.05).结论抗黏附药物可减少肝转移结节数目,有效干预实验性结肠癌的转移,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癌细胞表面 ICAM- 1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玺华;韩建立;鲍民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炎性肠病癌变及其机制研究近况

    炎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 s disease,CD).众所周知,长期慢性 IBD可发生癌变,此种结直肠癌被称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尽管仅有约 1%结直肠癌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但这是 UC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研究其癌变机制和如何预防及早期诊断 IBD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颢;孟荣贵;喻德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腹腔镜用肝圆韧带修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我院自 1998~ 2002年经腹腔镜用肝圆韧带修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温义林;杨新光;陈红卫;田林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肠道代偿及康复治疗

    目的总结短肠综合征( SBS)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 38例 SBS患者的治疗过程,随访其目前饮食情况,肠外营养 (PN)或肠内营养 (EN)的时间,了解并发症情况,对部分患者作有关检测,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 (GH)和谷氨酰胺 (GLN)治疗,采用稳定核素示踪检测残余肠道对单糖、脂肪酸及氨基酸的吸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死亡 5例;存活 33例,存活时间为 6个月~ 17年,平均( 5.9± 4.3)年.目前有 3例长期接受家庭 PN, 6例需部分或间歇性接受 PN或 EN补充,完全摆脱 PN的有 24例,其平均摆脱 PN的时间为( 9.5± 6.6)个月. GH加 GLN治疗只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残余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结论经过合适的肠道康复治疗,大多数 SBS患者残留肠道能充分代偿,可完全摆脱 PN或减少 PN用量,长期健康地生存.

    作者:吴国豪;吴肇汉;吴肇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移植肠功能的监测

    目的探讨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移植肠功能的检测方法.方法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观察其饮食状况、消化道症状,定期予以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及营养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 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 以监测移植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至今健康生存 48个月余,并已参加工作.能自由进食,大便成形, 1~ 2次 /d,体重维持在 56~ 58 kg,血红蛋白 120 g/L以上,白浆总蛋白、白蛋白正常. 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 26%~ 30%. 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 5~ 6 ng/m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营养指标、 D-木糖吸收试验、 FK506全血质量浓度等检测能有效判定移植小肠的功能.

    作者:王为忠;管文贤;李孟彬;张洪伟;陈冬利;季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复发与手术相关的问题研究

    直肠癌手术后复发率高, Dixon手术后有 7.6%~ 27.5%的复发率, Miles手术后有 12.0%~ 27.4%的复发率,有 12%~ 48%的直肠癌患者后死于复发,因此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手术操作有关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与癌肿的病理类型分期有关的研究.现就直肠癌术后复发中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临床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潘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MLH1/hMSH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hMLH1和 hMSH2表达对于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的方法研究符合 Amsterdam标准的 22例典型 HNPCC(Ⅰ组)、 15例非典型 HNPCC(Ⅱ组)、 1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Ⅲ组)和 10例良性疾病(Ⅳ组)患者的 hMLH1和 hMSH2表达情况.结果 hMLH1和(或) hMSH2表达缺失率在Ⅰ、Ⅱ、Ⅲ和Ⅳ组分别为 64%、 20%、 10%和 0;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而Ⅱ组与Ⅲ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513).结论免疫组化检测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可能成为 HNPCC的一种简单、重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作者:金黑鹰;崔龙;孟荣贵;徐洪莲;姚航;喻德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术后生长激素的应用

    癌性恶液质为发生在恶性肿瘤进展期患者全身代谢变化导致的体重丧失和营养摄入减少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体征.

    作者:林锋;吴伍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外科综合治疗

    近年来,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虽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原因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高达 4%~ 40% [1, 2],局部复发一般早于远处复发 ,60%~ 80%的患者在术后 2年以内,绝大多数复发时间在术后 8~ 22个月 [3,4].

    作者: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对照研究及短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索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 17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均位于齿状线以上 1.5~ 7.0 cm内)随机选取 82例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保肛术(腹腔镜组);另 89例作为对照组在开腹条件下完成相同手术(开腹组).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保肛率 1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20 min和 106 min(P >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 20 ml和 92 ml(P< 0.05).两组术后镇痛和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P< 0.05).腹腔镜组 52例( 63.4%)和开腹组 59例( 66.3%)患者在术后 1个月内恢复控便能力;其余出现不同程度控便能力障碍(大便次数 10~ 20次 /d)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括约肌功能训练, 6个月后也逐渐实现了良好的控便.术后随访 1~ 18个月,两组均无腹壁切口种植、局部复发以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低位直肠癌 TME保肛术安全可行, 其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作者:胡牧;周总光;雷文章;于永扬;程中;李立;舒晔;王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麻下行肛肠外科小手术

    肛肠外科小手术多采用肛周皮肤穿刺、局部麻醉方法。由于其手术部位有丰富的末梢神经,非常敏感,无论是麻醉、手术还是术后,患者都特别疼痛。直肠黏膜为植物神经支配,对针刺不敏感,所以选择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部麻醉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

    作者:石建华;侯青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窦部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 59岁.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 1年半,排柏油样便 1 d于 2002年 8月 12日入院.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

    作者:宗佩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