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诊局麻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Ⅲ、Ⅳ度痔脱垂

毛旭明

关键词:门诊, 吻合器痔, 黏膜, 环形切除, 术治疗
摘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综合治疗

    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恶性肿瘤发病中排名第二,在欧美国家中每年新增病例达 30万 [1].而在恶性肿瘤致死病例中结直肠癌也位居第二 [2].造成结直肠癌死亡的原因包括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后者主要为肝转移和肺转移.要想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延长生存期,一方面要特别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另一方面也要对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病例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志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复发防治的观念转变与综合对策

    自 Billroth于 1881年首例胃切除成功至今,外科手术仍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邹寿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病理性小肠穿孔21例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作者:毛根军;厉学民;沈蔚;吴晓康;许龙堂;陈凯;郑樟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外科综合治疗

    近年来,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虽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原因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高达 4%~ 40% [1, 2],局部复发一般早于远处复发 ,60%~ 80%的患者在术后 2年以内,绝大多数复发时间在术后 8~ 22个月 [3,4].

    作者: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阑尾炎致阑尾膀胱瘘一例

    患者女, 32岁.因右下腹包块,腹痛 20 d于 2003年 1月 24日急诊入院.腹痛为持续性,伴寒战、发热,有排尿困难.体温 36.8℃,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下腹部可扪及-大小为 10 cm× 10 cm肿块,边界清,轻度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 20× 109/L,中性粒细胞 0 9;尿常规:

    作者:陈锋;孟宪芹;焦玮;张艳芳;袁俊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作者:鞠冬阳;马莉;杨洁;李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探索胃肠肿瘤复发规律 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患者致死的元凶,同时也严重制约着胃肠恶性肿瘤疗效的提高.癌肿复发和转移常并发消化道梗阻、穿孔和出血等,大多生活质量低劣,对于是否再次手术有时不易作出准确的选择.胃肠肿瘤根治切除后的复发率(含局部、远处和两者并存复发)为 5%~ 80%;复发转移距原发肿瘤初次手术的时间差别较大,但 55%~ 80%患者的肿瘤复发发生在手术后 1~ 2年内,高峰期在 6~ 12个月之间,极少数可发生在 5年之后.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 LN)转移的规律, 指导胃癌 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 5年来 D2或 >D2手术并有完整记录的 2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胃癌各组 LN的转移情况.结果术中 LN肉眼检查与实际病理检查有一定的误差. D2手术时, 只要把 No.12 LN包括在内,部分 LN归属哪一组,并不影响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在各组 LN中, No.3、 No.7、 No.8、 No.9 LN转移率高,而 No.13、 No.17、 No.18 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均很少,不同部位的胃癌 No.3、 No.4、 No.7、 No.8、 No.9、 No.11、 No.16 LN转移机会大致相同.胃癌的 LN跳跃式转移见于 No.16 LN,而第 3站的 LN较为少见.探查时若无 No.12 LN转移, No.13 LN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可不必清扫.组织学类型分化低的胃癌其第 3、 4站 LN转移相对少见,这可能与分化低的肿瘤易引起远处转移,而使患者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有关.结论掌握胃癌 LN的转移规律,对胃癌 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涂小煌;王烈;姚和祥;宋京翔;饶本强;王瑜;邹忠东;陈少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门诊局麻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Ⅲ、Ⅳ度痔脱垂

    作者:毛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复发与手术相关的问题研究

    直肠癌手术后复发率高, Dixon手术后有 7.6%~ 27.5%的复发率, Miles手术后有 12.0%~ 27.4%的复发率,有 12%~ 48%的直肠癌患者后死于复发,因此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手术操作有关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与癌肿的病理类型分期有关的研究.现就直肠癌术后复发中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临床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潘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结直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郭志义;李平;胡纲;何祥飞;张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肛瘘癌变六例分析

    作者:张维胜;张明;李然春;阎于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裸鼠瘤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王天宝;吴小鹏;张维东;李兆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对照研究及短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索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 17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均位于齿状线以上 1.5~ 7.0 cm内)随机选取 82例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保肛术(腹腔镜组);另 89例作为对照组在开腹条件下完成相同手术(开腹组).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保肛率 1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20 min和 106 min(P >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 20 ml和 92 ml(P< 0.05).两组术后镇痛和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P< 0.05).腹腔镜组 52例( 63.4%)和开腹组 59例( 66.3%)患者在术后 1个月内恢复控便能力;其余出现不同程度控便能力障碍(大便次数 10~ 20次 /d)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括约肌功能训练, 6个月后也逐渐实现了良好的控便.术后随访 1~ 18个月,两组均无腹壁切口种植、局部复发以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低位直肠癌 TME保肛术安全可行, 其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作者:胡牧;周总光;雷文章;于永扬;程中;李立;舒晔;王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术后复发的外科综合治疗

    在我国,临床收治的胃癌绝大部分属中、晚期,即使施行了根治性手术,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终因癌肿复发而死亡.因此,除努力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外,如何深入研究并依据胃癌的生物学特性,积极探索防治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以期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整体疗效,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34例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寅波;鞠海星;李德川;楼荣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术后生长激素的应用

    癌性恶液质为发生在恶性肿瘤进展期患者全身代谢变化导致的体重丧失和营养摄入减少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体征.

    作者:林锋;吴伍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切除术后急性胆囊炎的微创治疗

    作者:李可洲;周庆贤;蔡忠红;王培红;张国虎;陈琪;石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肠道代偿及康复治疗

    目的总结短肠综合征( SBS)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 38例 SBS患者的治疗过程,随访其目前饮食情况,肠外营养 (PN)或肠内营养 (EN)的时间,了解并发症情况,对部分患者作有关检测,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 (GH)和谷氨酰胺 (GLN)治疗,采用稳定核素示踪检测残余肠道对单糖、脂肪酸及氨基酸的吸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死亡 5例;存活 33例,存活时间为 6个月~ 17年,平均( 5.9± 4.3)年.目前有 3例长期接受家庭 PN, 6例需部分或间歇性接受 PN或 EN补充,完全摆脱 PN的有 24例,其平均摆脱 PN的时间为( 9.5± 6.6)个月. GH加 GLN治疗只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残余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结论经过合适的肠道康复治疗,大多数 SBS患者残留肠道能充分代偿,可完全摆脱 PN或减少 PN用量,长期健康地生存.

    作者:吴国豪;吴肇汉;吴肇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麻下行肛肠外科小手术

    肛肠外科小手术多采用肛周皮肤穿刺、局部麻醉方法。由于其手术部位有丰富的末梢神经,非常敏感,无论是麻醉、手术还是术后,患者都特别疼痛。直肠黏膜为植物神经支配,对针刺不敏感,所以选择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部麻醉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

    作者:石建华;侯青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