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宝;吴小鹏;张维东;李兆亭
患者男, 59岁.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 1年半,排柏油样便 1 d于 2002年 8月 12日入院.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
作者:宗佩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毛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毛根军;厉学民;沈蔚;吴晓康;许龙堂;陈凯;郑樟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炎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 s disease,CD).众所周知,长期慢性 IBD可发生癌变,此种结直肠癌被称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尽管仅有约 1%结直肠癌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但这是 UC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研究其癌变机制和如何预防及早期诊断 IBD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颢;孟荣贵;喻德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患者致死的元凶,同时也严重制约着胃肠恶性肿瘤疗效的提高.癌肿复发和转移常并发消化道梗阻、穿孔和出血等,大多生活质量低劣,对于是否再次手术有时不易作出准确的选择.胃肠肿瘤根治切除后的复发率(含局部、远处和两者并存复发)为 5%~ 80%;复发转移距原发肿瘤初次手术的时间差别较大,但 55%~ 80%患者的肿瘤复发发生在手术后 1~ 2年内,高峰期在 6~ 12个月之间,极少数可发生在 5年之后.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癌性恶液质为发生在恶性肿瘤进展期患者全身代谢变化导致的体重丧失和营养摄入减少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体征.
作者:林锋;吴伍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陆立;刘永成;谭振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尽管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式、消化道重建方式和保肛手术飞速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直肠癌均需经腹或经腹会阴根治性切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某些低位直肠癌可能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局部切除.
作者:卿三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总结短肠综合征( SBS)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 38例 SBS患者的治疗过程,随访其目前饮食情况,肠外营养 (PN)或肠内营养 (EN)的时间,了解并发症情况,对部分患者作有关检测,并联合应用生长激素 (GH)和谷氨酰胺 (GLN)治疗,采用稳定核素示踪检测残余肠道对单糖、脂肪酸及氨基酸的吸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死亡 5例;存活 33例,存活时间为 6个月~ 17年,平均( 5.9± 4.3)年.目前有 3例长期接受家庭 PN, 6例需部分或间歇性接受 PN或 EN补充,完全摆脱 PN的有 24例,其平均摆脱 PN的时间为( 9.5± 6.6)个月. GH加 GLN治疗只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残余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结论经过合适的肠道康复治疗,大多数 SBS患者残留肠道能充分代偿,可完全摆脱 PN或减少 PN用量,长期健康地生存.
作者:吴国豪;吴肇汉;吴肇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郭志义;李平;胡纲;何祥飞;张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hMLH1和 hMSH2表达对于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的方法研究符合 Amsterdam标准的 22例典型 HNPCC(Ⅰ组)、 15例非典型 HNPCC(Ⅱ组)、 1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Ⅲ组)和 10例良性疾病(Ⅳ组)患者的 hMLH1和 hMSH2表达情况.结果 hMLH1和(或) hMSH2表达缺失率在Ⅰ、Ⅱ、Ⅲ和Ⅳ组分别为 64%、 20%、 10%和 0;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而Ⅱ组与Ⅲ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513).结论免疫组化检测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可能成为 HNPCC的一种简单、重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作者:金黑鹰;崔龙;孟荣贵;徐洪莲;姚航;喻德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移植肠功能的检测方法.方法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观察其饮食状况、消化道症状,定期予以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及营养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 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 以监测移植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至今健康生存 48个月余,并已参加工作.能自由进食,大便成形, 1~ 2次 /d,体重维持在 56~ 58 kg,血红蛋白 120 g/L以上,白浆总蛋白、白蛋白正常. 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 26%~ 30%. 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 5~ 6 ng/m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营养指标、 D-木糖吸收试验、 FK506全血质量浓度等检测能有效判定移植小肠的功能.
作者:王为忠;管文贤;李孟彬;张洪伟;陈冬利;季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肛肠外科小手术多采用肛周皮肤穿刺、局部麻醉方法。由于其手术部位有丰富的末梢神经,非常敏感,无论是麻醉、手术还是术后,患者都特别疼痛。直肠黏膜为植物神经支配,对针刺不敏感,所以选择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部麻醉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
作者:石建华;侯青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王天宝;吴小鹏;张维东;李兆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结肠旷置术( CE)治疗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 STC)的临床价值及其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44例 ST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 14例采用 CE(治疗组); 30例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1.27± 0.19)h和( 2.38± 0.48) h;切口长度分别为( 8.7± 0.8) cm和( 17.4± 1.8) cm;术中出血分别为( 85.7± 25.8) ml和( 297.3± 59.1) ml;住院时间分别为( 9.6± 1.7) d和( 13.7± 1.3 ) d;住院费用分别为人民币( 3 829± 515)元和( 4 729± 541)元;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001).治疗组痊愈率为 85.7%( 12/14),好转率为 14.3%( 2/14);对照组痊愈率为 90.0%( 27/30),好转率为 10.0%( 3/3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 CE用于 STC的治疗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及花费少等优点,是治疗 STC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代全武;喻家菊;兰明银;喻琳;刘全;黄东;罗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李可洲;周庆贤;蔡忠红;王培红;张国虎;陈琪;石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 LN)转移的规律, 指导胃癌 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 5年来 D2或 >D2手术并有完整记录的 2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胃癌各组 LN的转移情况.结果术中 LN肉眼检查与实际病理检查有一定的误差. D2手术时, 只要把 No.12 LN包括在内,部分 LN归属哪一组,并不影响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在各组 LN中, No.3、 No.7、 No.8、 No.9 LN转移率高,而 No.13、 No.17、 No.18 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均很少,不同部位的胃癌 No.3、 No.4、 No.7、 No.8、 No.9、 No.11、 No.16 LN转移机会大致相同.胃癌的 LN跳跃式转移见于 No.16 LN,而第 3站的 LN较为少见.探查时若无 No.12 LN转移, No.13 LN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可不必清扫.组织学类型分化低的胃癌其第 3、 4站 LN转移相对少见,这可能与分化低的肿瘤易引起远处转移,而使患者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有关.结论掌握胃癌 LN的转移规律,对胃癌 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涂小煌;王烈;姚和祥;宋京翔;饶本强;王瑜;邹忠东;陈少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鞠冬阳;马莉;杨洁;李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直肠癌手术后复发率高, Dixon手术后有 7.6%~ 27.5%的复发率, Miles手术后有 12.0%~ 27.4%的复发率,有 12%~ 48%的直肠癌患者后死于复发,因此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手术操作有关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与癌肿的病理类型分期有关的研究.现就直肠癌术后复发中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临床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潘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陈寅波;鞠海星;李德川;楼荣灿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