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小煌;王烈;姚和祥;宋京翔;饶本强;王瑜;邹忠东;陈少全
目的评价姑息性胃切除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HAI)对胃癌多发性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1年 3月至 2002年 12月间有多发性肝脏转移而无肝外转移的 2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 HAI者( HAI组) 10例,行姑息性胃切除(姑息切除组) 14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转移情况、肿瘤部位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476± 118)d和 (202± 25)d. HAI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姑息切除组( P=0.0198), HAI组和姑息切除组患者 1年生存率分别为 56.2%和 14.6%.结论对于胃癌多发性肝转移患者, HAI的疗效优于姑息性胃切除.
作者:陈俊强;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汪建平;陈正煊;黄奕华;蔡世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恶性肿瘤发病中排名第二,在欧美国家中每年新增病例达 30万 [1].而在恶性肿瘤致死病例中结直肠癌也位居第二 [2].造成结直肠癌死亡的原因包括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后者主要为肝转移和肺转移.要想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延长生存期,一方面要特别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另一方面也要对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病例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志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 ELISA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 LS174T、 Clone A、 Colo320、 MIP101的胸苷磷酸化酶 (dThdPase)蛋白含量.采用 MTT分析,分别测定出氟尿嘧啶( 5- FU)和 5′-脱氧氟尿苷( 5′- DFUR)对上述 4种癌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 IC50).然后把 5′- DFUR加入培养基中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 24 h,其培养上清液 2倍稀释后加入结直肠癌细胞中行 MTT分析测定其 IC50有无改变.同时测定单核细胞在不同浓度 5′- DFUR中的存活率.结果 4种结直肠癌细胞仅 LS174T检出 0.5 U/mg的 dThdPase蛋白,其它 3种未检出. 4种癌细胞对 5′- DFUR的 IC50均明显高于 5- FU( P< 0.01).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 5′- DFUR对 4种癌细胞的 IC50明显下降,仅相当于处理前的 11.6%~ 34.3%( P< 0 05),同时发现 5′- DFUR对人血单核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结论被检结直肠癌细胞因缺乏 dThdPase活性,不能在细胞内转化抗癌药物 5′- DFUR为 5- FU发挥细胞毒作用;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 5′- DFUR在单核细胞内 dThdPase的催化下,可转化成 5- FU并释放到培养基中发挥抗癌作用.
作者:张继民;刘明姬;沟井贤幸;椎叶健一;佐々木严;松野正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移植肠功能的检测方法.方法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观察其饮食状况、消化道症状,定期予以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及营养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 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 以监测移植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至今健康生存 48个月余,并已参加工作.能自由进食,大便成形, 1~ 2次 /d,体重维持在 56~ 58 kg,血红蛋白 120 g/L以上,白浆总蛋白、白蛋白正常. 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 26%~ 30%. 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 5~ 6 ng/m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营养指标、 D-木糖吸收试验、 FK506全血质量浓度等检测能有效判定移植小肠的功能.
作者:王为忠;管文贤;李孟彬;张洪伟;陈冬利;季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和分析 6例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病例资料.结果 6例患者出现肠梗阻症状的时间为肾移植术后 0.5~ 46个月. 4例在肾移植手术前后有腹部手术史.腹痛、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 X线明确诊断后, 2例予禁食、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但其中 1例缓解后发作急性排斥反应,予甲基强的松龙( MP)冲击治疗后好转. 4例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分别行小肠粘连松解、粘连部分空肠切除术、端端吻合术和回肠部分切除术、端端吻合术, 3例患者肠梗阻症状消失, 1例术后死于腹腔感染.结论早期诊断和正确及时的处理是改善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长希;赵亮;陈立中;费继光;郑克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郭志义;李平;胡纲;何祥飞;张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0年 3~ 5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36例,经腹腔镜探查后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吕忠船;郭吉田;荆鹏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肛肠外科小手术多采用肛周皮肤穿刺、局部麻醉方法。由于其手术部位有丰富的末梢神经,非常敏感,无论是麻醉、手术还是术后,患者都特别疼痛。直肠黏膜为植物神经支配,对针刺不敏感,所以选择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部麻醉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
作者:石建华;侯青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虽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原因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高达 4%~ 40% [1, 2],局部复发一般早于远处复发 ,60%~ 80%的患者在术后 2年以内,绝大多数复发时间在术后 8~ 22个月 [3,4].
作者: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 Billroth于 1881年首例胃切除成功至今,外科手术仍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邹寿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患者致死的元凶,同时也严重制约着胃肠恶性肿瘤疗效的提高.癌肿复发和转移常并发消化道梗阻、穿孔和出血等,大多生活质量低劣,对于是否再次手术有时不易作出准确的选择.胃肠肿瘤根治切除后的复发率(含局部、远处和两者并存复发)为 5%~ 80%;复发转移距原发肿瘤初次手术的时间差别较大,但 55%~ 80%患者的肿瘤复发发生在手术后 1~ 2年内,高峰期在 6~ 12个月之间,极少数可发生在 5年之后.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直肠癌手术后复发率高, Dixon手术后有 7.6%~ 27.5%的复发率, Miles手术后有 12.0%~ 27.4%的复发率,有 12%~ 48%的直肠癌患者后死于复发,因此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手术操作有关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与癌肿的病理类型分期有关的研究.现就直肠癌术后复发中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临床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潘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李可洲;周庆贤;蔡忠红;王培红;张国虎;陈琪;石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癌性恶液质为发生在恶性肿瘤进展期患者全身代谢变化导致的体重丧失和营养摄入减少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体征.
作者:林锋;吴伍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毛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张维胜;张明;李然春;阎于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资料 2002年 7月收治 1例结肠癌肺转移患者,男, 76岁.曾于 1997年 5月因升结肠中分化腺癌 (Dukes B期 ) 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应用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联合化疗 9个疗程.近 4个月来,感乏力、倦怠,全身不适.检查血清癌胚抗原 (CEA)测定为 312 ng/ml,胸部正侧位拍片及 CT示右肺中叶可见一大小约 2.0 cm× 1.5 cm之球形转移灶,诊断结肠癌肺转移.考虑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故予以经皮经胸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刘连新;孟宪志;宋洪江;赵松;张伟辉;姜洪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炎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 s disease,CD).众所周知,长期慢性 IBD可发生癌变,此种结直肠癌被称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尽管仅有约 1%结直肠癌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但这是 UC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研究其癌变机制和如何预防及早期诊断 IBD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颢;孟荣贵;喻德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陆立;刘永成;谭振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 59岁.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 1年半,排柏油样便 1 d于 2002年 8月 12日入院.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
作者:宗佩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