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颢;孟荣贵;喻德洪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 LN)转移的规律, 指导胃癌 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 5年来 D2或 >D2手术并有完整记录的 2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胃癌各组 LN的转移情况.结果术中 LN肉眼检查与实际病理检查有一定的误差. D2手术时, 只要把 No.12 LN包括在内,部分 LN归属哪一组,并不影响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在各组 LN中, No.3、 No.7、 No.8、 No.9 LN转移率高,而 No.13、 No.17、 No.18 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均很少,不同部位的胃癌 No.3、 No.4、 No.7、 No.8、 No.9、 No.11、 No.16 LN转移机会大致相同.胃癌的 LN跳跃式转移见于 No.16 LN,而第 3站的 LN较为少见.探查时若无 No.12 LN转移, No.13 LN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可不必清扫.组织学类型分化低的胃癌其第 3、 4站 LN转移相对少见,这可能与分化低的肿瘤易引起远处转移,而使患者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有关.结论掌握胃癌 LN的转移规律,对胃癌 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涂小煌;王烈;姚和祥;宋京翔;饶本强;王瑜;邹忠东;陈少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肛肠外科小手术多采用肛周皮肤穿刺、局部麻醉方法。由于其手术部位有丰富的末梢神经,非常敏感,无论是麻醉、手术还是术后,患者都特别疼痛。直肠黏膜为植物神经支配,对针刺不敏感,所以选择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部麻醉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
作者:石建华;侯青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尽管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式、消化道重建方式和保肛手术飞速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直肠癌均需经腹或经腹会阴根治性切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某些低位直肠癌可能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局部切除.
作者:卿三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 59岁.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 1年半,排柏油样便 1 d于 2002年 8月 12日入院.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
作者:宗佩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陆立;刘永成;谭振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 ELISA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 LS174T、 Clone A、 Colo320、 MIP101的胸苷磷酸化酶 (dThdPase)蛋白含量.采用 MTT分析,分别测定出氟尿嘧啶( 5- FU)和 5′-脱氧氟尿苷( 5′- DFUR)对上述 4种癌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 IC50).然后把 5′- DFUR加入培养基中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 24 h,其培养上清液 2倍稀释后加入结直肠癌细胞中行 MTT分析测定其 IC50有无改变.同时测定单核细胞在不同浓度 5′- DFUR中的存活率.结果 4种结直肠癌细胞仅 LS174T检出 0.5 U/mg的 dThdPase蛋白,其它 3种未检出. 4种癌细胞对 5′- DFUR的 IC50均明显高于 5- FU( P< 0.01).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 5′- DFUR对 4种癌细胞的 IC50明显下降,仅相当于处理前的 11.6%~ 34.3%( P< 0 05),同时发现 5′- DFUR对人血单核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结论被检结直肠癌细胞因缺乏 dThdPase活性,不能在细胞内转化抗癌药物 5′- DFUR为 5- FU发挥细胞毒作用;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 5′- DFUR在单核细胞内 dThdPase的催化下,可转化成 5- FU并释放到培养基中发挥抗癌作用.
作者:张继民;刘明姬;沟井贤幸;椎叶健一;佐々木严;松野正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 32岁.因右下腹包块,腹痛 20 d于 2003年 1月 24日急诊入院.腹痛为持续性,伴寒战、发热,有排尿困难.体温 36.8℃,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下腹部可扪及-大小为 10 cm× 10 cm肿块,边界清,轻度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 20× 109/L,中性粒细胞 0 9;尿常规:
作者:陈锋;孟宪芹;焦玮;张艳芳;袁俊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 Billroth于 1881年首例胃切除成功至今,外科手术仍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邹寿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出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大出血时予以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 1980~ 2002年间收治的 49例出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大出血时的手术与介入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本组 49例患者中,予以再手术治疗 26例(再手术组),介入治疗 23例(介入治疗组),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两组在治愈率、病死率、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但平均住院日及输血量再手术组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对于出血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术后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及早进行;对介入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及时手术.
作者:屈新才;郑启昌;余建明;陈道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恶性肿瘤发病中排名第二,在欧美国家中每年新增病例达 30万 [1].而在恶性肿瘤致死病例中结直肠癌也位居第二 [2].造成结直肠癌死亡的原因包括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后者主要为肝转移和肺转移.要想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延长生存期,一方面要特别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另一方面也要对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病例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志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陈寅波;鞠海星;李德川;楼荣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张维胜;张明;李然春;阎于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 17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均位于齿状线以上 1.5~ 7.0 cm内)随机选取 82例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保肛术(腹腔镜组);另 89例作为对照组在开腹条件下完成相同手术(开腹组).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保肛率 1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20 min和 106 min(P >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 20 ml和 92 ml(P< 0.05).两组术后镇痛和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P< 0.05).腹腔镜组 52例( 63.4%)和开腹组 59例( 66.3%)患者在术后 1个月内恢复控便能力;其余出现不同程度控便能力障碍(大便次数 10~ 20次 /d)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括约肌功能训练, 6个月后也逐渐实现了良好的控便.术后随访 1~ 18个月,两组均无腹壁切口种植、局部复发以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低位直肠癌 TME保肛术安全可行, 其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作者:胡牧;周总光;雷文章;于永扬;程中;李立;舒晔;王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王天宝;吴小鹏;张维东;李兆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直肠癌手术后复发率高, Dixon手术后有 7.6%~ 27.5%的复发率, Miles手术后有 12.0%~ 27.4%的复发率,有 12%~ 48%的直肠癌患者后死于复发,因此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直肠癌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手术操作有关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与癌肿的病理类型分期有关的研究.现就直肠癌术后复发中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临床问题作一讨论.
作者:潘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0年 3~ 5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36例,经腹腔镜探查后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吕忠船;郭吉田;荆鹏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提高胃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松花江流域 10所医院 4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75例胃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 X线钡剂造影和纤维胃镜检查并取活检为主要确诊手段. 75例患者手术治疗 72例,占同期胃切除患者的 0.37%.本组胃结核病例溃疡型占 50.7%;结核病灶与癌或溃疡灶并存型仅占 5.3%.手术治疗的 72例中, 68例痊愈 (94.4% );术后均继续抗结核治疗 6~ 12个月, 58.8%的患者随访 1~ 13年均健康.术后早期死亡 4例,分别为溃疡型 2例死于出血性休克和并存型 2例死于晚期癌症.非手术治疗的 3例因幽门梗阻、慢性衰竭而先后在确诊后 3个月内死亡.结论临床上胃结核以溃疡型多见;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维良;金政锡;张浩民;赵志;张建国;梁春林;李继伟;王铁石;孙永昌;范志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2~ 2002年期间对 25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其中 20例灌注血管收缩剂, 5例予以经导管栓塞术.结果显示出血灶 23例( 92.0%), 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 15例)、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 15例)以及动静脉畸形( 2例). 5例经导管栓塞治疗,获永久性止血; 20例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后 24 h复发出血 1例.造影后 17例手术,其中急诊手术 6例、择期手术 11例;术前血管造影与外科术后诊断符合率为 88.2%.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且安全可行.
作者:孙元水;邹寿椿;施敦;赵大建;张静霞;胡庭杨;袁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毛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郭志义;李平;胡纲;何祥飞;张旭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