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旷置术治疗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

代全武;喻家菊;兰明银;喻琳;刘全;黄东;罗芳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 结肠旷置术, 肠道功能
摘要:目的研究结肠旷置术( CE)治疗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 STC)的临床价值及其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44例 ST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 14例采用 CE(治疗组); 30例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1.27± 0.19)h和( 2.38± 0.48) h;切口长度分别为( 8.7± 0.8) cm和( 17.4± 1.8) cm;术中出血分别为( 85.7± 25.8) ml和( 297.3± 59.1) ml;住院时间分别为( 9.6± 1.7) d和( 13.7± 1.3 ) d;住院费用分别为人民币( 3 829± 515)元和( 4 729± 541)元;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001).治疗组痊愈率为 85.7%( 12/14),好转率为 14.3%( 2/14);对照组痊愈率为 90.0%( 27/30),好转率为 10.0%( 3/3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 CE用于 STC的治疗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及花费少等优点,是治疗 STC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之一.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裸鼠瘤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王天宝;吴小鹏;张维东;李兆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阑尾炎致阑尾膀胱瘘一例

    患者女, 32岁.因右下腹包块,腹痛 20 d于 2003年 1月 24日急诊入院.腹痛为持续性,伴寒战、发热,有排尿困难.体温 36.8℃,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下腹部可扪及-大小为 10 cm× 10 cm肿块,边界清,轻度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 20× 109/L,中性粒细胞 0 9;尿常规:

    作者:陈锋;孟宪芹;焦玮;张艳芳;袁俊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病理性小肠穿孔21例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作者:毛根军;厉学民;沈蔚;吴晓康;许龙堂;陈凯;郑樟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和分析 6例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病例资料.结果 6例患者出现肠梗阻症状的时间为肾移植术后 0.5~ 46个月. 4例在肾移植手术前后有腹部手术史.腹痛、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 X线明确诊断后, 2例予禁食、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但其中 1例缓解后发作急性排斥反应,予甲基强的松龙( MP)冲击治疗后好转. 4例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分别行小肠粘连松解、粘连部分空肠切除术、端端吻合术和回肠部分切除术、端端吻合术, 3例患者肠梗阻症状消失, 1例术后死于腹腔感染.结论早期诊断和正确及时的处理是改善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长希;赵亮;陈立中;费继光;郑克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对照研究及短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索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 17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均位于齿状线以上 1.5~ 7.0 cm内)随机选取 82例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保肛术(腹腔镜组);另 89例作为对照组在开腹条件下完成相同手术(开腹组).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保肛率 1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20 min和 106 min(P >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 20 ml和 92 ml(P< 0.05).两组术后镇痛和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P< 0.05).腹腔镜组 52例( 63.4%)和开腹组 59例( 66.3%)患者在术后 1个月内恢复控便能力;其余出现不同程度控便能力障碍(大便次数 10~ 20次 /d)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括约肌功能训练, 6个月后也逐渐实现了良好的控便.术后随访 1~ 18个月,两组均无腹壁切口种植、局部复发以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低位直肠癌 TME保肛术安全可行, 其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作者:胡牧;周总光;雷文章;于永扬;程中;李立;舒晔;王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会阴部放置荷包钳的低位直肠结肠吻合

    作者:陆立;刘永成;谭振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肠癌局部切除的有关问题

    近年来,尽管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式、消化道重建方式和保肛手术飞速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直肠癌均需经腹或经腹会阴根治性切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某些低位直肠癌可能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局部切除.

    作者:卿三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综合治疗

    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恶性肿瘤发病中排名第二,在欧美国家中每年新增病例达 30万 [1].而在恶性肿瘤致死病例中结直肠癌也位居第二 [2].造成结直肠癌死亡的原因包括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后者主要为肝转移和肺转移.要想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延长生存期,一方面要特别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另一方面也要对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病例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志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肛瘘癌变六例分析

    作者:张维胜;张明;李然春;阎于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术后生长激素的应用

    癌性恶液质为发生在恶性肿瘤进展期患者全身代谢变化导致的体重丧失和营养摄入减少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体征.

    作者:林锋;吴伍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单核细胞增强5′-脱氧氟尿苷抗结直肠癌细胞活性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化疗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 ELISA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 LS174T、 Clone A、 Colo320、 MIP101的胸苷磷酸化酶 (dThdPase)蛋白含量.采用 MTT分析,分别测定出氟尿嘧啶( 5- FU)和 5′-脱氧氟尿苷( 5′- DFUR)对上述 4种癌细胞的半数有效浓度( IC50).然后把 5′- DFUR加入培养基中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 24 h,其培养上清液 2倍稀释后加入结直肠癌细胞中行 MTT分析测定其 IC50有无改变.同时测定单核细胞在不同浓度 5′- DFUR中的存活率.结果 4种结直肠癌细胞仅 LS174T检出 0.5 U/mg的 dThdPase蛋白,其它 3种未检出. 4种癌细胞对 5′- DFUR的 IC50均明显高于 5- FU( P< 0.01).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 5′- DFUR对 4种癌细胞的 IC50明显下降,仅相当于处理前的 11.6%~ 34.3%( P< 0 05),同时发现 5′- DFUR对人血单核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结论被检结直肠癌细胞因缺乏 dThdPase活性,不能在细胞内转化抗癌药物 5′- DFUR为 5- FU发挥细胞毒作用;同人血单核细胞一起培养后, 5′- DFUR在单核细胞内 dThdPase的催化下,可转化成 5- FU并释放到培养基中发挥抗癌作用.

    作者:张继民;刘明姬;沟井贤幸;椎叶健一;佐々木严;松野正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儿急腹症的腹腔镜诊治体会

    2000年 3~ 5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36例,经腹腔镜探查后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吕忠船;郭吉田;荆鹏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麻下行肛肠外科小手术

    肛肠外科小手术多采用肛周皮肤穿刺、局部麻醉方法。由于其手术部位有丰富的末梢神经,非常敏感,无论是麻醉、手术还是术后,患者都特别疼痛。直肠黏膜为植物神经支配,对针刺不敏感,所以选择齿状线上直肠黏膜穿刺、局部麻醉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

    作者:石建华;侯青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结肠癌肺转移

    临床资料 2002年 7月收治 1例结肠癌肺转移患者,男, 76岁.曾于 1997年 5月因升结肠中分化腺癌 (Dukes B期 ) 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应用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联合化疗 9个疗程.近 4个月来,感乏力、倦怠,全身不适.检查血清癌胚抗原 (CEA)测定为 312 ng/ml,胸部正侧位拍片及 CT示右肺中叶可见一大小约 2.0 cm× 1.5 cm之球形转移灶,诊断结肠癌肺转移.考虑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故予以经皮经胸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刘连新;孟宪志;宋洪江;赵松;张伟辉;姜洪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外科综合治疗

    近年来,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虽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原因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高达 4%~ 40% [1, 2],局部复发一般早于远处复发 ,60%~ 80%的患者在术后 2年以内,绝大多数复发时间在术后 8~ 22个月 [3,4].

    作者: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窦部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 59岁.左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 1年半,排柏油样便 1 d于 2002年 8月 12日入院.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

    作者:宗佩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探索胃肠肿瘤复发规律 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患者致死的元凶,同时也严重制约着胃肠恶性肿瘤疗效的提高.癌肿复发和转移常并发消化道梗阻、穿孔和出血等,大多生活质量低劣,对于是否再次手术有时不易作出准确的选择.胃肠肿瘤根治切除后的复发率(含局部、远处和两者并存复发)为 5%~ 80%;复发转移距原发肿瘤初次手术的时间差别较大,但 55%~ 80%患者的肿瘤复发发生在手术后 1~ 2年内,高峰期在 6~ 12个月之间,极少数可发生在 5年之后.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34例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寅波;鞠海星;李德川;楼荣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门诊局麻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Ⅲ、Ⅳ度痔脱垂

    作者:毛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炎性肠病癌变及其机制研究近况

    炎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 s disease,CD).众所周知,长期慢性 IBD可发生癌变,此种结直肠癌被称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尽管仅有约 1%结直肠癌为 IBD相关结直肠癌,但这是 UC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研究其癌变机制和如何预防及早期诊断 IBD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颢;孟荣贵;喻德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