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系膜精原细胞瘤一例

张运慧

关键词:肠系膜, 右下腹疼痛, 急诊入院, 肌紧张, 肿块, 体温, 患者, 发热, 查体
摘要:患者女,76岁.持续性右下腹疼痛10d,伴寒战、发热,于1999年5月9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9.3℃,右下腹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并可触及一8cm×6cm大小的肿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解放军第一届胃肠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腺瘤的病理及处理原则

    分析我院近30年来收治的51例胃腺瘤的病理特点,以规范其治疗原则.

    作者:沈正荣;董汉光;周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GISMT)的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GISMT中MVD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MVD、VEGF的表达按平滑肌瘤、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高度恶性平滑肌肉瘤的顺序依次明显增高(P<001或P<005).同时,MVD、VEGF的表达与肿瘤良、恶性的生长方式、肿瘤大小、肿瘤中心有无坏死亦有明显关系(P<001或P<005).MVD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1).而VEGF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则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1).此外,VEGF阳性表达组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的MVD(P<001).结论MVD、VEGF是反映GISMT生物学特性的良好标志物,联合测定可以互补作为判断GISMT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春生;秦晔;王强;孙威;赵毅;王明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灌肠致乙状结肠穿孔一例

    患者女,65岁.灌肠后全腹剧痛4h,于2001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习惯性便秘50年,长期用温盐水灌肠导泻,4h前用约500ml温盐水自行灌肠导泻后出现全腹剧痛,不能平卧.

    作者:石彦;宋爽;余佩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一期外长产治疗内镜新进展研修班报告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消化道原发性间叶肿瘤是一种异源性肿瘤,由几组不同的整体组成,各自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缺乏定向分化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作者:宋明;王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黏膜皱襞肥大症一例

    患者女,48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1995年1月8日入院.患者反复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伴反酸20年,近3年上述症状明显加剧.1月前上腹部疼痛再次发作,伴食欲减退,在外院行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下垂.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无浮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提高胃癌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1995年间经外科治疗的5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1例行胃癌切除术,切除率952%.其中根治性切除405例(808%),姑息性切除96例(192%).手术死亡率09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5%.随访5~10年,总的5年生存率为353%.其中根治性切除组为434%,姑息性切除组为73%,未行肿瘤切除组为0.胃癌Ⅰ期的5年生存率为746%,Ⅱ期560%,Ⅲ期250%,Ⅳ期107%.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根据病期早晚、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浆膜改变、淋巴结转移状态等生物学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以及施行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作者:詹友庆;李威;孙晓卫;仲坚;徐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癌术后辅助化疗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1位,全身恶性肿瘤的第3位.胃癌的预后较差,经过根治性切除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20%~50%之间.胃癌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虽然使胃癌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术后残留和复发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40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手术以外治疗胃癌的方法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和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化疗是其中研究早也是研究范围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林锋;吴伍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肠系膜精原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76岁.持续性右下腹疼痛10d,伴寒战、发热,于1999年5月9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9.3℃,右下腹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并可触及一8cm×6cm大小的肿块.

    作者:张运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再切除7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1995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残胃断端再发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均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Ⅰ式2例,BillrothⅡ式5例).首次手术到残胃断端再发癌诊断平均间隔时间461个月(25~66个月).再手术均为残胃全切,其中6例合并远侧胰、脾、横结肠和(或)部分肝切除.1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286%.结论早期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残胃断端再发癌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振华;秦华东;张建国;果永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消化道肿瘤转移淋巴结显影技术研究进展

    在胃癌根治性切除的病例中,有淋巴结转移者占774%[1],结直肠癌手术病例中,其淋巴结转移率为566%[2].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5年生存率随着转移淋巴结阳性个数的增多呈下降趋势[3].不言而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对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钟克力;潘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发胃癌胃切除范围的研究

    目的明确多发胃癌的合理胃切除范围.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发早期胃癌及背景黏膜上分布的异型增生病变的分布状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和癌抑制基因产物变异型P53蛋白的阳性率.结果分化型多发早期胃癌与其背景黏膜上的异型增生病变的分布一致,异型增生病变的PCNA阳性细胞率(303%)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及肠上皮化生黏膜(78%,210%),且高度异型增生病变的PCNA阳性细胞率(389%)与癌(441%)相近.与此同时,变异型P53蛋白在异型增生病变中被发现,并随其异型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分化型多发胃癌及具有高度癌变潜能的异型增生病变主要分布于幽门腺、中间带领域.因此,多发胃癌切除时应将幽门腺领域、中间带领域一并切除.

    作者:胡祥;毕伟;安伟德;刘革;吴功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阑尾周围脓肿致阑尾子宫瘘一例

    患者男,45岁,右下腹包块13个月.发现包块时约鸡蛋大小,近几个月增大较明显,站立时有胀痛感,大便无异常改变,无恶心、呕吐、发热.于2001年5月18日入院.

    作者:薛文龙;李庆;卜德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的诊治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现就我院近40年来收治的82例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汪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五期胃肠外科新技术应用研修班报名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约50%~70%,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中约50%是肝转移所致,如何处理肝转移成为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1].

    作者:陈亚进;杨明智;陈积圣;闵军;张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78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同时或异时结直肠多原发癌134例,占3.2%;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39例,占0.9%.结直肠多原发癌伴结直肠腺瘤96例,占71.6%,以管状腺瘤多见,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可使其术前检出率从48.3%(1990年以前)提高到91.4%(1990年以后),1990年后行术后结肠镜检查并及时治疗结直肠腺瘤使术后异时癌的发生率由1.5%降至0.7%.结论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应注重术前行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术中全面探查和术后随访.

    作者:屠世良;邹寿椿;王辉;邓高里;刘放;董全进;郭杰;王仁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

    1980年2月至2001年3月,我院收治了19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德;孙玉成;金恩鸿;李哲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