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屠世良;邹寿椿;王辉;邓高里;刘放;董全进;郭杰;王仁华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 多原发性, 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78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同时或异时结直肠多原发癌134例,占3.2%;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39例,占0.9%.结直肠多原发癌伴结直肠腺瘤96例,占71.6%,以管状腺瘤多见,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可使其术前检出率从48.3%(1990年以前)提高到91.4%(1990年以后),1990年后行术后结肠镜检查并及时治疗结直肠腺瘤使术后异时癌的发生率由1.5%降至0.7%.结论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应注重术前行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术中全面探查和术后随访.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阑尾周围脓肿致阑尾子宫瘘一例

    患者男,45岁,右下腹包块13个月.发现包块时约鸡蛋大小,近几个月增大较明显,站立时有胀痛感,大便无异常改变,无恶心、呕吐、发热.于2001年5月18日入院.

    作者:薛文龙;李庆;卜德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615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远期疗效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意义及消化道重建的佳术式.方法总结分析我科615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及各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580例,随访率943%.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4%、453%、325%.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07例,姑息性切除术108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489%与5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比同期近侧胃大部切除术466例5年生存率202%,全胃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P<005).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手术死亡率为29%.消化道重建术式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对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除皮革样胃癌、胃体癌、多原发癌以及残胃癌应行全胃切除术外,贲门区癌无论早、晚期,只要一般条件许可,应常规行全胃切除术,以提高生存期.消化道重建术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建中;卢辉山;黄昌明;吴心愿;官国先;王川;郑朝晖;张祥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的诊治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现就我院近40年来收治的82例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汪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指导合理清除淋巴结的意义.方法通过185例D2以上手术切除的转移淋巴结资料,对各站、各组转移淋巴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常分布在第Ⅰ、Ⅱ站各组淋巴结,其中No.6多,No.12~14v各组亦有一定的转移率;(2)第Ⅰ站各组淋巴结转移后,易发生第Ⅱ站No.7及No.8a淋巴结转移;(3)第Ⅱ、Ⅲ站中存在两个中间淋巴结群,一个由No.1、No.7及No.9组成,另一个由No.8a及No.12组成.No.3、No.4d、No.6及No.4d可分别预测No.8a、12群及No.1、7、9群转移;(4)跳跃转移占103%,其中超越第Ⅱ站者4例.结论(1)胃下部癌根治术应强调扩大清除淋巴结,范围至少达D2,并应注意彻底清除No.6、No.7及No.8a;(2)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2版规定的胃下部癌D2清除范围欠充分,部分病例需清除No.12~14v;(3)中间淋巴结群No.8a、12群及No.1、7、9群应整体清除,No.3、No.4d、No.6术中活检,预测它们的转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4)D2清除术的有效性受跳跃转移的干扰.

    作者:毛伟征;陈峻青;王舒宝;徐惠绵;戴冬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第八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合并腺瘤的处理

    结直肠癌合并腺瘤者极为常见,临床上往往重视结直肠癌而忽视或遗漏了对腺瘤的处理,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疗效及结直肠重复癌发生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结直肠癌合并腺瘤患者132例,占同期结直肠癌的18%,分析如下.

    作者:郭志义;李平;蔡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约50%~70%,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中约50%是肝转移所致,如何处理肝转移成为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1].

    作者:陈亚进;杨明智;陈积圣;闵军;张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诱导抗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肿瘤疫苗诱导的抗胃癌效应对荷瘤裸小鼠的作用.方法使用胃癌细胞冻融抗原,体外致敏从小鼠骨髓诱导分化来源的DCs成为肿瘤疫苗,用其来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得到肿瘤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其对荷瘤裸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早期凋亡诱导作用.结果经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得到大量形态典型、具备强烈刺激增殖能力、高表达CD1a、CD11c、CD40和CD80的DCs.肿瘤抗原致敏DCs刺激脾脏淋巴细胞成为CTL后,可显著抑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并致瘤细胞早期凋亡增加.结论DCs肿瘤疫苗可通过CTL的作用,抑制荷瘤裸小鼠的胃癌细胞生长及促进胃癌细胞早期凋亡.

    作者:雷晓;余佩武;石彦;万颖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黏膜皱襞肥大症一例

    患者女,48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1995年1月8日入院.患者反复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伴反酸20年,近3年上述症状明显加剧.1月前上腹部疼痛再次发作,伴食欲减退,在外院行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下垂.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无浮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GISMT)的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GISMT中MVD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MVD、VEGF的表达按平滑肌瘤、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高度恶性平滑肌肉瘤的顺序依次明显增高(P<001或P<005).同时,MVD、VEGF的表达与肿瘤良、恶性的生长方式、肿瘤大小、肿瘤中心有无坏死亦有明显关系(P<001或P<005).MVD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1).而VEGF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则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1).此外,VEGF阳性表达组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的MVD(P<001).结论MVD、VEGF是反映GISMT生物学特性的良好标志物,联合测定可以互补作为判断GISMT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春生;秦晔;王强;孙威;赵毅;王明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78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同时或异时结直肠多原发癌134例,占3.2%;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39例,占0.9%.结直肠多原发癌伴结直肠腺瘤96例,占71.6%,以管状腺瘤多见,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可使其术前检出率从48.3%(1990年以前)提高到91.4%(1990年以后),1990年后行术后结肠镜检查并及时治疗结直肠腺瘤使术后异时癌的发生率由1.5%降至0.7%.结论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应注重术前行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术中全面探查和术后随访.

    作者:屠世良;邹寿椿;王辉;邓高里;刘放;董全进;郭杰;王仁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为完善胃癌的现代外科治疗而共同努力

    近20年来,国内外胃癌的诊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与后期,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报道了我国首例早期胃癌;同时对进展期胃癌开展了以淋巴结扩大清扫为中心的胃癌根治术,并在国内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与之同时俱进的还有胃癌诊断方法的进步、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与临床的应用、围手术期管理技术的不断完善等,使我国胃癌的诊治水平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但这些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进一步规范、完善这些成果,尚需广大同道共同努力.现着重提出几点与同道商榷.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对46例结直肠癌的新鲜癌组织进行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VEGF表达率的检测.结果46例结直肠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522%(24/46),P53基因突变率为630%(29/46),Kras基因突变率为434%(20/46).P53基因突变的29例中VEGF表达阳性20例,占689%,表达阴性9例,占310%,P<005.Kras基因突变的20例中VEGF表达阳性14例,占700%,表达阴性6例,占30%,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和Kras基因突变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此点为临床基因治疗肿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作者:安萍;蔡慧芸;于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慢传输性便秘结肠阿片受体的病理生理改变

    目的探讨慢传输性便秘(STC)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检测患者结肠mu、kappa阿片受体,观察其含量变化.结果STC患者结肠mu阿片受体的大结合数(Bmax)和解离常数(KD)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Bmax400950比96304pmol,KD431314比179839pmol);kappa阿片受体含量检测亦有类似结果(Bmax:375073比45264pmol,KD485407比141016pmol).结论STC患者阿片受体含量增加,内源性阿片肽活性增加.提示采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可能是治疗STC的一个新途径.

    作者:王亚旭;时德;刘宝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发胃癌胃切除范围的研究

    目的明确多发胃癌的合理胃切除范围.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发早期胃癌及背景黏膜上分布的异型增生病变的分布状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和癌抑制基因产物变异型P53蛋白的阳性率.结果分化型多发早期胃癌与其背景黏膜上的异型增生病变的分布一致,异型增生病变的PCNA阳性细胞率(303%)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及肠上皮化生黏膜(78%,210%),且高度异型增生病变的PCNA阳性细胞率(389%)与癌(441%)相近.与此同时,变异型P53蛋白在异型增生病变中被发现,并随其异型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分化型多发胃癌及具有高度癌变潜能的异型增生病变主要分布于幽门腺、中间带领域.因此,多发胃癌切除时应将幽门腺领域、中间带领域一并切除.

    作者:胡祥;毕伟;安伟德;刘革;吴功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的根治手术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Spitzer生活质量总体评分量表及ChewwunWu的特殊症状量表,按不同的胃切除范围(全胃切除、胃次全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方式(D2、D3,4)及有无合并脏器切除等分组,在相同时期内进行生活质量的调查及评估.结果89例患者中,术前每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全胃切除(TG)(37例)及胃次全切除(STG)(52例)组中,总体评分及特殊症状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D2式淋巴结清扫组(75例)总体评分优于D3,4组(14例)(P<005);术后6个月,D3,4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较D2组增多(P<005);体重减轻方面,D2组于术后1、3、6个月明显优于D3,4组(P<005).无合并脏器切除组(33例)于术后12个月总体评分、饮食类型、进食量及进餐时间明显优于合并脏器切除组(19例)(P<005).结论全胃或胃次全切除术后的QO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后QOL密切相关,清扫范围越大,术后QOL越差;合并脏器切除对术后QOL有负影响.

    作者:刘统成;詹文华;汪建平;何裕隆;蔡世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P27KIP1和P53及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P27KIP1、P53、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的表达.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567%、511%;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恶性程度增加,P27KIP1、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P53阳性表达则相反;P27KIP1与P53、P21WAF1/CIP1表达显著相关(P<005);P27KIP1、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P53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27KIP1、P53、P21WAF1/CIP1异常表达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胃癌的发生,其蛋白检测尤其是P27KIP1、P21WAF1/CIP1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杜少陵;黄文斌;李树仁;陈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

    1980年2月至2001年3月,我院收治了19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德;孙玉成;金恩鸿;李哲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肠系膜精原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76岁.持续性右下腹疼痛10d,伴寒战、发热,于1999年5月9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9.3℃,右下腹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并可触及一8cm×6cm大小的肿块.

    作者:张运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