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意义及消化道重建的佳术式.方法总结分析我科615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及各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580例,随访率943%.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4%、453%、325%.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07例,姑息性切除术108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489%与5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比同期近侧胃大部切除术466例5年生存率202%,全胃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P<005).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手术死亡率为29%.消化道重建术式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对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除皮革样胃癌、胃体癌、多原发癌以及残胃癌应行全胃切除术外,贲门区癌无论早、晚期,只要一般条件许可,应常规行全胃切除术,以提高生存期.消化道重建术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建中;卢辉山;黄昌明;吴心愿;官国先;王川;郑朝晖;张祥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结直肠癌合并腺瘤者极为常见,临床上往往重视结直肠癌而忽视或遗漏了对腺瘤的处理,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疗效及结直肠重复癌发生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结直肠癌合并腺瘤患者132例,占同期结直肠癌的18%,分析如下.
作者:郭志义;李平;蔡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分析我院近30年来收治的51例胃腺瘤的病理特点,以规范其治疗原则.
作者:沈正荣;董汉光;周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近端、远端癌的临床和预后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将我院1994年6月至200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定期随访资料输入数据库,对其一般临床资料、预后因素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胃近端、远端癌的发病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但胃近端癌男性发病的比例较高.标本大体分型中,两组Borrmann分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但胃近端癌的TNM分期较晚,特别是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胃远端癌,组织分化类型则无明显差别.虽然胃近端癌全胃切除率较高,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无明显增高.胃近端癌手术后的生存率较胃远端癌低.结论胃近端癌预后较胃远端癌差,其重要原因可能与肿瘤的位置特殊、出现症状较晚及就诊时肿瘤分期较晚有关,而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无明确的关系.
作者:詹文华;蔡世荣;何裕隆;郑章清;彭俊生;陈正煊;黄奕华;汪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提高胃癌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1995年间经外科治疗的5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1例行胃癌切除术,切除率952%.其中根治性切除405例(808%),姑息性切除96例(192%).手术死亡率09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5%.随访5~10年,总的5年生存率为353%.其中根治性切除组为434%,姑息性切除组为73%,未行肿瘤切除组为0.胃癌Ⅰ期的5年生存率为746%,Ⅱ期560%,Ⅲ期250%,Ⅳ期107%.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根据病期早晚、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浆膜改变、淋巴结转移状态等生物学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以及施行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作者:詹友庆;李威;孙晓卫;仲坚;徐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根治手术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Spitzer生活质量总体评分量表及ChewwunWu的特殊症状量表,按不同的胃切除范围(全胃切除、胃次全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方式(D2、D3,4)及有无合并脏器切除等分组,在相同时期内进行生活质量的调查及评估.结果89例患者中,术前每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全胃切除(TG)(37例)及胃次全切除(STG)(52例)组中,总体评分及特殊症状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D2式淋巴结清扫组(75例)总体评分优于D3,4组(14例)(P<005);术后6个月,D3,4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较D2组增多(P<005);体重减轻方面,D2组于术后1、3、6个月明显优于D3,4组(P<005).无合并脏器切除组(33例)于术后12个月总体评分、饮食类型、进食量及进餐时间明显优于合并脏器切除组(19例)(P<005).结论全胃或胃次全切除术后的QO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后QOL密切相关,清扫范围越大,术后QOL越差;合并脏器切除对术后QOL有负影响.
作者:刘统成;詹文华;汪建平;何裕隆;蔡世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80年2月至2001年3月,我院收治了19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德;孙玉成;金恩鸿;李哲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20年来,国内外胃癌的诊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与后期,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报道了我国首例早期胃癌;同时对进展期胃癌开展了以淋巴结扩大清扫为中心的胃癌根治术,并在国内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与之同时俱进的还有胃癌诊断方法的进步、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与临床的应用、围手术期管理技术的不断完善等,使我国胃癌的诊治水平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但这些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进一步规范、完善这些成果,尚需广大同道共同努力.现着重提出几点与同道商榷.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F)在原发直肠癌中的表达意义,初步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人直肠癌细胞(HT29)TF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40例原发直肠癌组织、6例直肠良性腺瘤组织TF表达特点,分析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2)以VEGF(25ng/ml)孵育HT29细胞,分别应用免疫印记法、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促凝血活性分析法检测不同时间点HT29细胞TF的表达水平及活性.结果(1)40例原发直肠癌中20例(50%)TF表达阳性,正常黏膜和直肠良性腺瘤无TF表达,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F是影响原发直肠癌预后的因素之一(P=0024);(2)直肠癌同时性和异时性肝转移组TF的表达均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2和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F为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因素(P=0003);(4)静止状态下HT29细胞存在TF基础表达,VEGF(25ng/ml)可诱导HT29细胞TF表达增强,6h达高峰,刺激效应可维持24~32h.结论(1)TF可能参与原发直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过程,其阳性表达可能作为高危患者术后肝转移的预测指标应用于临床;(2)TF是影响原发直肠癌预后的因素之一;(3)VEGF可能参与直肠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上调过程.
作者:吴楠;万远廉;王振军;刘玉村;黄(艹延)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1995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残胃断端再发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均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Ⅰ式2例,BillrothⅡ式5例).首次手术到残胃断端再发癌诊断平均间隔时间461个月(25~66个月).再手术均为残胃全切,其中6例合并远侧胰、脾、横结肠和(或)部分肝切除.1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286%.结论早期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残胃断端再发癌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振华;秦华东;张建国;果永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证实了以往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神经鞘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光镜)是不全面的,它们属于一类间叶性肿瘤,是一个从良性到高度恶性都有的概念,现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1].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GIST较为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1例GIST,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于志强;朱立元;王有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48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1995年1月8日入院.患者反复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伴反酸20年,近3年上述症状明显加剧.1月前上腹部疼痛再次发作,伴食欲减退,在外院行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下垂.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无浮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2000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胃类癌2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例中8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3例术中经快速病理诊断,11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局部切除,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0例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为全胃切除术,1例做了全胃切除加肝左叶切除术.随访1~10年,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类癌复发伴广泛转移;1例伴有胃腺癌者死于胃腺癌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经支气管镜证实合并支气管类癌,而后死于肝转移.结论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作者:马毅;孟刚;施松;张应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约50%~70%,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中约50%是肝转移所致,如何处理肝转移成为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1].
作者:陈亚进;杨明智;陈积圣;闵军;张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27KIP1、P53、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的表达.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567%、511%;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恶性程度增加,P27KIP1、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P53阳性表达则相反;P27KIP1与P53、P21WAF1/CIP1表达显著相关(P<005);P27KIP1、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P53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27KIP1、P53、P21WAF1/CIP1异常表达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胃癌的发生,其蛋白检测尤其是P27KIP1、P21WAF1/CIP1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杜少陵;黄文斌;李树仁;陈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65岁.灌肠后全腹剧痛4h,于2001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习惯性便秘50年,长期用温盐水灌肠导泻,4h前用约500ml温盐水自行灌肠导泻后出现全腹剧痛,不能平卧.
作者:石彦;宋爽;余佩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78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同时或异时结直肠多原发癌134例,占3.2%;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39例,占0.9%.结直肠多原发癌伴结直肠腺瘤96例,占71.6%,以管状腺瘤多见,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可使其术前检出率从48.3%(1990年以前)提高到91.4%(1990年以后),1990年后行术后结肠镜检查并及时治疗结直肠腺瘤使术后异时癌的发生率由1.5%降至0.7%.结论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应注重术前行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术中全面探查和术后随访.
作者:屠世良;邹寿椿;王辉;邓高里;刘放;董全进;郭杰;王仁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