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庆国;孟凡东;涂巍;郭仁宣
目的探讨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治.方法结合我院近期收治的3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术前均通过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小肠血管病变,均行病变肠段切除术治疗.其中1例治愈,1例术后少量再出血(大便隐血阳性),1例术后多次肠吻合口瘘死亡.结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是多发的,并且常不能治愈;其肠系膜边缘血管可有不连续的现象,行肠吻合术的位置需注意避开此区域.
作者:黄陶承;沙小如;程志俭;林清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有关经血逆流与急性阑尾炎鉴别诊断的文献报道较少,近4年来我院收治的250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病例中,发现15例经血逆流,其中7例误诊,误诊率较高,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元坤;赵加应;张厚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成人直肠完全脱垂治疗方式的选择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近百年来,虽然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至今共有过100余种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现在人们注重的已不单是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同时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讨论.
作者:张卫;喻德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随着生活质量改善,新型制酸药物出现,幽门螺杆菌(HP)根除,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发病率显著降低,药物治愈已成为可能,行手术的概率大大降低.在瑞士1956年因PU行手术者约占总人口的721/100000,10年后降至450/100000[1].虽然目前多数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无需手术治疗,但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因有PU外科手术治疗史,这些人群的远期预后仍是流行病学家和临床医师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张敬杰;欧阳涛;徐光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残胃复发癌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局部解剖结构变异大和癌灶周围黏连严重,使再次手术切除率低,且预后较差[1].1994年1月至2000年10月,我院应用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残胃复发癌1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朱志东;曹志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是肿瘤临床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经历半个世纪,以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已被肯定。5-FU/CF方案已被确定为DukesB2和C期患者术后标准辅助治疗。此外,几种有效的新药如草酸铂(oxaliplatin,L-OHP)、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卡培他滨(capecitabine,xeloda)单用效果确实,与5-FU/CF联合应用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作者:万德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腹腔内温热化疗合并白细胞介素-2(IL-2)免疫治疗对胃及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内复发的治疗或预防作用.方法将1996年1月至1998年6月以来手术切除的35例T3Ⅱ~T4ⅢB期胃癌及111例B~D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温热化疗组及联合免疫治疗组.温热化疗在手术后全麻下进行1h,化疗药为氟尿嘧啶(5-FU)05g/L,丝裂霉素(MMC)8mg/L,术后第3d行IL-2腹腔内免疫治疗.将IL-2100万U加入1000ml生理盐水中滴入腹腔,隔日进行,共10次,于免疫治疗的前后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中几种主要Th1型细胞因子的水平,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腹腔内复发率及肝转移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温热化疗组相比,联合免疫治疗组的几种主要Th1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年生存率升高132%,而腹腔内转移率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下降135%和6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腹腔内温热化疗合并免疫治疗可促进Th1型免疫漂移,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对预防和治疗胃及结直肠癌腹腔内复发与肝转移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傅庆国;孟凡东;涂巍;郭仁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人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3者与人胃癌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一氧化氮(NO)和VEGF的相互作用及NO在VEGF促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人胃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和eNOS的表达,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31例胃癌组织表达VEGF,25例表达iNOS,28例表达eNOS;(2)VEGF与iNOS的表达正相关,与eNOS的表达无相关;(3)VEGF、iNOS的表达与胃癌MVD呈正相关,表达与不表达eNOS其胃癌MVD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VEGF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iNOS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胃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eNOS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1)iNOS对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有重要影响;(2)MVD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强而增加,说明两者对胃癌血管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旭;王广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P53基因是与人类相关性高的抑癌基因之一,其P53蛋白能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lar-1,ICAM-1)是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LFA-1)的配体,协助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细胞所呈递的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进行攻击.目前尚未见P53基因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关系的研究报道.
作者:唐大年;李永国;舒国顺;苗雄鹰;朱明炜;韦军民;贺修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内镜超声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内镜超声检查的术前T、N、M和TNM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04%、683%、913%和651%;而多层螺旋CT分别为804%、805%、978%和651%,两者各参数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当两者相结合时则分别可提高到913%、854%、978%和837%,前3项参数准确性的提高无统计学意义,而TNM临床分期准确性的提高与内镜超声检查及多层螺旋CT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13,P<005).对Ⅱ~Ⅳ期胃癌术前分期结果分析,内镜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及两者相结合的术前TNM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500%、750%和857%,内镜超声检查与两者相结合的准确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75,P<001).结论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均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两者相结合应用,对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正纲;严超;陈克敏;诸琦;燕敏;陈军;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自1995年以来收治医源性十二指肠瘘20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程黎阳;张玉新;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20世纪80年代,随着腹腔镜治疗器械的开发,首先在妇科相继开展了输卵管绝育术、子宫肌瘤摘除术等多种手术,但未引起普通外科医师的注意.
作者:周殿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腹腔镜胃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治疗效果与传统手术相近.自1990年腹腔镜在胃肠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以来,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胃手术主要用于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和肥胖症的治疗及胃癌的切除和根治.包括早期腹腔镜胃穿孔修补、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腹腔镜胃切除、消化道重建及现在的胃癌根治术,加之腹腔镜辅助或手助腹腔镜等技术的应用,腹腔镜胃手术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技术也更趋成熟.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更是采用腹腔镜胃减容术治疗单纯病态肥胖症,疗效确切持久,深受医患双方的接受和欢迎.
作者:郑成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对消化系肿瘤的杀伤作用.方法腺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HSV-TK分别转染结肠癌LOVO细胞、胃癌MGL-803细胞和肝癌BEL-7402细胞,比较腺病毒载体对不同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加入前药丙氧鸟苷(GCV),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观察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丙氧鸟苷(HSV-TK/GCV)系统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结果在GCV浓度100mg/L以上时,3种转基因肿瘤细胞均可被HSV-TK/GCV系统完全杀伤;旁观者效应以MGL-803细胞为明显,与LOVO细胞和BEL-7402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腺病毒对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强弱依次为BEL-7402细胞、MGL-803细胞和LOVO细胞.结论重组腺病毒可以作为消化系肿瘤基因治疗的高效载体.HSV-TK/GCV系统对胃癌MGL-803细胞的作用佳.
作者:王东平;詹文华;吴小剑;兰平;方丹云;陈元;李满枝;罗惠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顺铂联合胞嘧啶脱氨酶(CD)自杀基因对直肠腺癌细胞8348的杀伤作用.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观察在顺铂作用下GFP基因对8348细胞的转染效率;用克隆形成试验观察顺铂对CD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同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试验检测顺铂联合CD/5-氟胞嘧啶(5-FC)对8348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顺铂提高质粒对8348细胞的转染效率26倍.对腺癌细胞的杀伤效率:单纯转染CD基因组为149%;IC50的氟尿嘧啶(5-FU)联合CD基因组为549%;IC50的顺铂联合CD基因组为885%,与其他两组相比,对癌细胞杀伤效率明显增强(P<001).结论顺铂联合CD自杀基因能更有效地杀伤直肠腺癌细胞,可成为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纲;李世拥;于波;安萍;蔡慧芸;郭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维甲酸(RA)对结直肠癌组织维甲酸受体(RA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4组.第1、2组注射二甲基肼,第3、4组注射生理盐水.于第7周开始,第2、3组每天给大鼠灌服维甲酸50mg/kg,至第14周,然后分批处死.用受体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癌组织的RAR含量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计算PCNA指数.结果第1、2组结直肠癌发生率100%和1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注射RA前后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RAR水平分别为264、211、116和178fmol/μgDNA,RA可使癌组织RAR水平升高(P<001).注射RA治疗前后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癌组织PCNA分别为33、33、168、98,RA能明显降低结直肠癌组织PCNA指数(P<0.01).结论RA可以减少二甲基肼诱发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可使结直肠癌组织的RAR水平上升和PCNA水平下降.
作者:樊卫;卫洪波;韩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5-FU)对结直肠癌细胞G1/S期进程和周期调控的影响;并观察治疗结果是否有药物剂量依赖性.方法采用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观察结直肠癌化疗主要药物5-FU对人结直肠癌细胞CA-ⅡG1/S期进程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的区域化疗药物浓度与肿瘤杀伤作用的量效关系;并通过RT-PCR方法检测癌细胞在该时期内P16/cyclinD1/CDK4/Rb调控途径转录水平的改变.结果5-FU能够明显延长CA-Ⅱ细胞G1/S期的进程,阻抑细胞周期进展,其阻抑程度对5-FU有剂量依赖性;5-FU同时还可引起癌细胞G1/S期P16基因的转录增强,cyclinD1基因的转录减弱.结论高浓度药物所产生的细胞周期G1/S期阻滞作用可能是5-FU杀伤结直肠癌细胞的机制之一.
作者:顾晋;李沛;彭亦凡;孙大龙;薛钟麒;季加孚;王怡;徐光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方法对39例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30例,中转手术1例;腹腔镜辅助Miles手术9例.无手术死亡,术中盆底静脉丛破裂出血1例(发生率26%).平均手术时间185min,平均出血量85ml,平均术后住院日为8.5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尿潴留1例.39例患者术后随访1~28个月,仅1例DukesC1期的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12个月盆腔局部肿瘤复发.全组患者的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应用腹腔镜技术就能完成此类手术.
作者:丁卫星;甄作均;邓建中;程龙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大手术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DUP)及出血(DUH)报道少见.近年来我院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詹世林;宋新明;陈建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15个临床病理、治疗措施及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类、病期、肿瘤生长方式、淋巴管静脉侵犯、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术后腹腔化疗、CD44拼接变异体V6(CD44V6)和E-钙黏附素(E-CD)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显著相关(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按作用强度、TNM分类、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术后腹腔化疗、肿瘤生长方式依次为影响胃癌患者长期存活的预后因素.结论TNM分类、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术后腹腔化疗、肿瘤生长方式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和术后腹腔化疗对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裘华森;赵大建;施敦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