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附108例临床分析

陈杰;路军;游凯涛;王克有

关键词:结肠梗阻, 结肠癌, 结肠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自1990年 2 月至1999 年 1 月治疗的 10 8例结肠梗阻病例.结果此组病例中,慢性不全梗阻 80例(74.1%),急性完全梗阻 28例(25.9%);慢性不全梗阻中有79例(98.8%)为结肠癌引起,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中结肠癌13例,占46. 4%,肠扭转和肠套叠占 50%.手术切除率 93.5%,死亡率 7.4 % .结论结肠梗阻绝大多数为慢性不全肠梗阻,且多因结肠癌引起,在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病例中,1/2为结肠癌引起;结肠癌、肠扭转、肠套叠是急性完全性结肠梗阻的主要原因.结肠切除术是解除结肠梗阻的主要方式.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黏膜下癌的预后因素及合理治疗

    早期胃癌(EGC)是指侵犯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胃癌,文献报道其5年生存率超过90%.EGC可分为黏膜癌和黏膜下癌(SMGC),淋巴结转移在黏膜癌少见,但黏膜下癌转移率约为15.2%~23.8%,有报道黏膜下癌直径大于4 cm或为弥漫型并有血管侵犯时,淋巴结转移常见,从而使生存率下降.

    作者:蔡世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向远端运行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常根据其发病原因将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以及血运性肠梗阻.

    作者:曲维恺;王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附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2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套叠类型、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具有腹痛,58%具有呕吐,65%有腹部肿物.引起套叠的原因主要是炎性水肿与良、恶性肿瘤.55例接受手术治疗.结论成人肠套叠多有病理因素存在,但其发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成人肠套叠多有病理因素的存在,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董文广;詹文华;王吉甫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中药复方抗癌方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

    目的了解中药复方抗癌方(KAF)对人结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HC8693细胞株作为靶细胞,用MTT试验测定细胞毒作用,用TRAP半定量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 KAF对HC8693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5.4%;染毒后,端粒酶活性降低(5%KAF组:4676.7±478.1;10%KAF组:3581.3±632.4;空白对照组:6003.3±337.9.P<0.05或P<0.01),去除KAF24小时后,端粒酶活性仍维持在较低水平(4495.0±423.9,P<0.05).结论 KAF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

    作者:陈泽雄;陈雯;彭俊生;张诗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PGE2和IL-2/IL-2R 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 (IL-2)、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CD25表达三者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情况和相互关系,以及前列腺素E2(PGE2)与IL-2/IL-2R系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125I-RIA法及免疫荧光法对5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IL-2、sIL-2R、PGE2水平及CD25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IL-2水平及CD25表达均低于对照组,而sIL-2R与PGE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切除肿瘤后IL-2水平及CD25表达较术前升高,而sIL-2R及PGE2水平较术前下降;6例术后发生肿瘤转移或复发的患者中,再次出现IL-2水平及CD25表达下降,而sIL-2R及PGE2水平上升,胃癌患者术前IL-2水平与术前PGE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术前sIL-2R水平与IL-2水平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PGE2与sIL-2R参与了胃癌患者术前存在的免疫抑制过程.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与外源性IL-2联合应用以预防胃癌转移或复发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作者:许东奎;陈正煊;薛洪千;张杰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改良式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改进

    我院1996年5月开始,对改良式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进行改进,临床应用18例,并对其中12例进行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朱文钿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进展期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及淋巴廓清的临床评价

    目的研究进展期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和区域性淋巴廓清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分析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式淋巴廓清术69例和同期行非根部结扎根治术直肠癌56例.结果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11.6%,肿瘤浸润深度pT3和pT4期发生转移明显增多.有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37.5%,明显低于无根部淋巴转移者(70.5%);同时,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式淋巴廓清术总的5年生存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根部结扎的根治术者(48.2%).结论对直肠癌根治术,强调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和近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对下部直肠癌加行侧方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尤其对pT3和pT4期患者,能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作者:高友福;姜波健;孙荣勋;涂长龄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诊治体会--附5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的诊治方法. 方法分析58 例老年癌性完全性结、直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B超、CT、钡灌肠和腹腔穿刺等检查, 以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对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可能出现的绞窄性肠梗阻作出早期诊断,全面评估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后,早期手术治疗.结果本组58例患者中有55例行手术治疗.从入院至手术时间3小时至5天. 术中诊断13 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其中5例术前做出诊断,符合率38%.55例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死亡5例,病死率9%,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死亡3例.结论对于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 能够早期并准确地认识到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骅;王在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结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附10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自1990年 2 月至1999 年 1 月治疗的 10 8例结肠梗阻病例.结果此组病例中,慢性不全梗阻 80例(74.1%),急性完全梗阻 28例(25.9%);慢性不全梗阻中有79例(98.8%)为结肠癌引起,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中结肠癌13例,占46. 4%,肠扭转和肠套叠占 50%.手术切除率 93.5%,死亡率 7.4 % .结论结肠梗阻绝大多数为慢性不全肠梗阻,且多因结肠癌引起,在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病例中,1/2为结肠癌引起;结肠癌、肠扭转、肠套叠是急性完全性结肠梗阻的主要原因.结肠切除术是解除结肠梗阻的主要方式.

    作者:陈杰;路军;游凯涛;王克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肠梗阻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肠梗阻患者即使手术成功、梗阻解除,亦可因伴有全身其他严重疾病或肠梗阻本身引起的全身性严重病理生理改变,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死亡.因此,对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本文仅从四个方面对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如何纠正这些改变,作一扼要讨论.

    作者:王代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胃肠道肿瘤复发所致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肿瘤复发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及病因诊断的要点.方法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性地对91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肠梗阻病人在病理、病程、临床症状和体征、癌胚抗原(CEA)检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复发组病人原发肿瘤的分化程度较非复发组低下,肿瘤分期也较晚(P<0.05),复发组肠梗阻病程明显长于非复发组(P<0.01);两组在肠梗阻主要症状、腹部包块、不完全性肠梗阻和结、直肠梗阻的发生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复发组CEA阳性率和平均值(13.06±10.36)μg/L,均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5).结论两组间的上述差异点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肿瘤复发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的要点因素.

    作者:王东平;郑章清;何裕隆;郑朝旭;陈创奇;詹文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胃癌的侵袭转移

    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重塑是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借助于蛋白降解酶的表达和激活.基质蛋白酶主要有以下数种:丝氨酸蛋白酶类,包括血浆酶原激活剂;半胱氨酸蛋白酶类,包括组织蛋白酶D在内的溶酶体酶;金属蛋白酶类(metalloproteinases)[1].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42例外科诊疗分析

    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并不少见,我院1985年至1998年共收治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42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就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郑炜棻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水溶性对比剂可判断粘连性小肠梗阻是否需早期手术

    术后粘连是成年小肠梗阻常见原因,对其处理有很大争议.有报道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延误超过48小时,会发生严重并发症.为预防肠绞窄坏死,有必要早期判断小肠梗阻能否自然缓解.本文前瞻性研究口服Urografin24小时腹部放射学检查能否作为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手术的可靠指征.

    作者:蔡世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腔镜分期腹腔灌洗细胞学检查的应用

    腹腔镜分期大的优点是能发现腹膜转移和表浅的肝转移、恶性淋巴结及肿瘤内生长,侵袭性腹腔镜检查可发现肿瘤有转移或内生长时,从而决定不再剖腹探查或不再行根治手术.小的超声探头的发展,使腹腔镜超声能发现小的肝内转移灶及血管侵犯.

    作者:蔡世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和治疗

    腹腔内粘连致肠梗阻是常见多发病,约占肠梗阻总数的40%左右[1],不仅易复发,且并发症较多,所以预防和治疗肠粘连一直是外科医生关注的问题.

    作者:李文东;刘彦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肠梗阻病因分析--附7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机械性肠梗阻的现代病因谱.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7~1997年收治并确诊的肠梗阻病例.结果 20年间我院共收治768例肠梗阻,病因明确652例(84.9%),原因不明116例(15.1%).机械性肠梗阻622例(95.4%),麻痹性肠梗阻30例(4.6%).机械性肠梗阻中,位居前五位的是粘连性246例(39.5%),肿瘤性195例(31.4%),其中结、直肠癌133例(21.4%),嵌顿性腹股沟疝24例(3.9%),肠结石 21例(3.4%),肠扭转16例(2.6%),肠套叠16例(2.6%),肠或腹腔结核16例(2.6%).结论近20年广东地区肠梗阻病因排位与西方国家接近,但明显不同于我国60~70年代,肠粘连和恶性肿瘤已是机械性肠梗阻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嵌顿性腹股沟疝,肠结石,肠扭转,肠套叠等.

    作者:卿三华;齐德麟;侯宝华;彭明;张刚庆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近端1/3胃癌的特点与临床结果

    对于胃癌的肿瘤部位与预后的关系,普遍认为贲门癌或近端1/3胃癌预后比中、远端1/3胃癌差,原因尚不清.本文比较了近端1/3胃癌(PGC)与中1/3胃癌(MGC)、远端1/3胃癌(DGC)的临床特点及结果.

    作者:蔡世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同时化疗和放疗后手术切除对T4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

    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提高了食管癌的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并降低了病死率.但单纯的手术并不能改善T4食管鳞癌的不良预后,因此为了改善属于局部进展期的食管癌的预后,尚需一种多方式治疗.近来已发展有多方式治疗,来控制食管癌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从而延长生存期,有希望的是手术前予以同时化疗和放疗.

    作者:蔡世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在腹部外科疾病中越来越常见.肿瘤性肠梗阻亦相对增加.虽然小肠的长度约为胃肠道的75%左右,但原发性小肠肿瘤仅占消化道肿瘤的1%~6%.肿瘤性小肠梗阻比较少见.结、直肠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远高于小肠.

    作者:王炳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