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抢
目的 探讨一种提高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在脑缺血区存活的方法.方法 原代培养胚胎NSC并鉴定.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成功制作60只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2)、NSC移植组(n=24)和NSC+ 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移植组(n=24).以上3组在脑梗死模型建立24 h后,分别于脑内特定部位注射等量DMEM/F12培养液、NSC悬液和NSC+ PFT-α悬液.细胞移植12h、24 h和7d后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53蛋白表达和移植NSC的存活情况.结果 移植后12h,NSC移植组P53蛋白主要表达在移植细胞的细胞核,而NSC+ PFT-α移植组P53蛋白的表达主要位于移植细胞的细胞质.移植后7d,NSC+ PFT-α移植组NSC的存活数为(18.20±2.69)/高倍镜视野,NSC移植组为(13.06±3.20)/高倍镜视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移植联合PFT-α对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雷旭辉;张平;蒋传路;杜文众;叶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V-P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病人再次行V-P分流术并保守治疗,1例病人行血肿钻孔引流术,均恢复良好出院.结论 迟发性颅内出血是V-P分流术后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加强对分流系统的护理及保护,完善脑血管影像检查将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博;明键光;孙颖;窦志金;蒋传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估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受损情况.方法 运用DTI技术三维重建21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变侧CST,分析CST受损情况与病侧Brunnstrom上肢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之间的关系.结果 DTI所显示的CST受损程度与Brunnstrom上肢评分呈负相关(Rs=-0.83,P<0.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79,P<0.001).结论 DTI可直观显示与脑出血病人上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CST受损情况,有助于病情的客观评估.
作者:邢涛;付志辉;张荣俊;蒋文斌;唐方英;沈惠英;贡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至左外侧入路开颅,显微外科技术全切除肿瘤.无症状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未给予治疗.结果 病理证实:血管母细胞瘤.术后MRI示:肿瘤全切除.术后1年随访:病人恢复良好,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未见增大及破裂出血,继续随访观察.结论 血管母细胞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少见,对于未破裂非供瘤动脉动脉瘤,可以随访监测动脉瘤的变化,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周辉;吴震;王亮;田凯兵;张俊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不仅能提供缺血灶的部位、范围和缺血程度,而且能够更早和更准确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脑血流灌注情况作出评估,提高了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助于治疗后疗效的判断.
作者:宋建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手术的一种方便、实用的解剖定位方法.方法 在14例(28侧)尸头标本上模拟经鼻蝶入路,尸头取正中后仰位,侧面观察使门齿中点与外耳道中点假想连线垂直于地面,鼻窥器平行于这一连线逐步深入进入鼻腔进行观察.在矢状位上验证这一假想连线对定位的准确性,同时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 按照前述方法模拟手术,鼻窥器所撑开范围的头侧部分可见蝶窦的骨性开口,尾侧部分是蝶窦前壁;开放蝶窦后同样发现鼻窥器所撑开范围的头侧正是鞍底.尸头正中矢状位解剖证实手术的准确性.鼻前棘至蝶窦开口的距离为(56.65±4.20)mm,鼻前棘至鞍底的距离为(71.30±4.56) mm.结论 头颅侧面观门齿中点与外耳道中点的假想连线对经鼻蝶入路手术的方向性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作者:陈燕伟;陈克恩;赖睿佳;王向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RI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颅内病灶诊断的准确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病变性质不明的颅内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在MRI导向下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 52例病人均取得病理诊断,活检成功率100%.星形细胞瘤20例(38.5%),脑转移瘤13例(25.0%),脑非化脓性感染10例(19.2%),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7.7%),胶质细胞增生2例(3.8%),脑真菌病、脑囊尾蚴病及结核性病变各1例(1.9%).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除1例放弃治疗,其余病人转相应专科治疗.结论 对于难以行开颅手术的颅内疑难病变,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可提供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朱岳峰;杨正明;韦可;董乐;雷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颅骨转移性副神经节瘤的治疗和预测转移潜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行手术切除的颅骨转移性副神经节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MRI示:肿瘤全切除.病理学检查证实副神经节瘤.基因分析发现:琥珀酸脱氢酶B亚单位(SDHB基因)突变阳性.结论 SDHB基因突变的遗传分析可能有助于确定转移潜能,全切除肿瘤是副神经节瘤外科手术的目标.
作者:邬迎喜;屈新刚;贺世明;赵兰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半椎板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脊神经根压迫症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脊神经根压迫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半椎板锁孔髓核摘除术,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出院时疗效:优48例,良9例,可7例,差3例.随访67例,时间5~15个月,疗效:优51例,良14例,可2例.结论 半椎板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脊神经压迫症安全、有效.
作者:马秋峰;张文川;李国伟;杨敏;钟文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髓母细胞瘤是发生于小脑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是恶性度高的神经上皮肿瘤之一.传统治疗主要包括肿瘤切除、放疗及化疗,但髓母细胞瘤侵袭性强,术后复发率高.Hedgehog是一高度保守的细胞信号通路,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研究证实该通路在髓母细胞瘤中异常活化,本文就Hedgehog通路靶向治疗髓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窦志金;杜文众;刘幸;孙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切除术的方法和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囊肿.结果 6例囊肿及其包膜全部切除.术前症状完全消失.术后出现轻微面瘫1例,2周后恢复;出现面瘫、听力下降l例,3个月后恢复.全部病人无需拆线,术后3~5 d出院.6例病人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在合理使用手术器械和掌握手术技术前提下,全程内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是一种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观察清楚、视野死角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彭玉平;樊俊;俞磊;李煜;邱明兴;胡正;漆松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微小动脉瘤(共35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栓塞加支架辅助治疗3例.结果 动脉瘤完全填塞28个,瘤颈残留7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死8例.30例病人术后3个月复查DSA,残颈无增大表现而继续临床观察.随访34例,时间12个月,完全康复30例,遗留轻微神经功能障碍4例.结论 对于已破裂的微小动脉瘤,在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技巧,预防出血及缺血性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景英朝;姚晓腾;李毅毅;郑定柯;刘克君;谢乙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病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严重程度及手术疗效的影响,以及DPN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6例DPN病人的临床资料,将病人分为短病程组(<5年)和长病程组(≥5年),各有715例和811例.采用Dellon术式对病人卡压的下肢神经进行显微减压.术前和术后1.5年行神经高频超声、定量感觉检查(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感觉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测,同时选取50例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短病程DPN病人术前、术后1.5年神经横断面积(cross section area,CSA)、NCV、冷感觉阈值、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均优于长病程DPN病人(均P<0.05).短病程DPN病人NCV和QST阳性检测率分别为71.5%、93.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病程病人分别为90.3%、95.3%,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糖尿病病程对DPN病人发病时严重程度至关重要,同时也对DPN病人的手术疗效和预后产生影响.DPN的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文川;钟文翔;杨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中X-线定位在经神经内镜下甲介型蝶窦垂体瘤手术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甲介型蝶窦垂体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结合术中X-线定位方法.结果 术中X-线定位准确4例;2例发生纵向偏差,均纠正.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激素水平正常,视力视野改善.出现暂时性尿崩l例,治疗后痊愈.无脑脊液鼻漏、垂体功能低下、蝶窦炎发生,无死亡病例.6例病人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技术结合术中X-线定位是一种治疗甲介型蝶窦垂体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朴浩哲;姚冰;隋锐;孙佩欣;张烨;陈一;郭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和显微镜手术治疗垂体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集1999年12月-2011年12月关于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和显微镜手术治疗垂体瘤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5.1软件对手术资料和预后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2篇病例对照研究和1篇RCT,共计849例病人,其中内镜手术者426例,显微镜手术者4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内镜手术较显微镜手术的手术时间长,术后住院时间短(均P<0.00001);而在肿瘤全切率、术后激素恢复情况、术后脑脊液漏、尿崩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内镜和显微镜手术治疗垂体瘤疗效差别不大,内镜手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住院时间短.
作者:包明月;程宏伟;冯春国;张科;李长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 对象与方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7月-2011年12月开颅夹闭动脉瘤135例,发生术中破裂出血25例.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5~67岁,平均51.4岁.Hunt-Hess分级:Ⅰ~Ⅲ级17例,Ⅳ~Ⅴ级8例.宽颈19例,有子瘤突出21例.
作者:余永佳;黄玮;杨雷霆;冯大勤;廖声潮;黄光翔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第三脑室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行显微手术,术中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前MRI示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前部68例(44.4%),第三脑室中部36例(23.5%),第三脑室后部49例(32.0%).结果 术后MRI证实手术全切123例(80.4%),大部切除26例(17.0%),部分切除4例(2.6%).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障碍45例(29.4%),脑室内出血13例(8.5%),癫痫15例(9.8%),脑积水14例(9.2%).随访153例,时间3个月~5年.死亡15例,肿瘤复发或进展55例,其中21例再次手术.结论 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对第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暴露良好,可直视下切除肿瘤,手术全切率高.联合术中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翔;刘艳辉;毛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单侧半椎板入路在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例,胸段6例,腰段9例.结果 16例肿瘤均全切除.病理结果: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室管膜瘤l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随访16例,时间6~26个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出现手术并发症,脊柱稳定性好.结论 经单侧半椎板入路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手术创伤小,对脊椎后柱结构破坏少,可有效治疗椎管髓外硬膜下肿瘤.
作者:齐文涛;武永康;王友伟;曹德茂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