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治疗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缺血性脑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STA-MCA吻合术12例,做为研究组;行药物治疗8例做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MCA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主要包括失语症、运动或感觉障碍、脑出血、头皮局部坏死、脑缺血发作。对照组术后MCA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研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前提下,STA-MCA吻合术在治疗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组织低灌注效果满意,比内科药物治疗更能延缓疾病进展。
作者:江志贤;张晋宁;黄锦聪;田进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析缺血区脑组织内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及假手术组。采用改良栓线法建立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结扎右侧颈内动脉。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两组脑组织镜下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HSP70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CAO组成功建模23例,建模成功率76.7%。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院MCAO组标本存在典型缺血性损伤改变。MCAO组HSP70蛋白在6、12、24 h的表达分别为7.32依0.894、12.61依0.937、14.83依1.395,假手术组为2.12依0.751、1.93依1.237、2.17依0.352;两组各时间点HSP70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的大鼠MCAO模型简便易行、成功率高。HSP70可能有增加神经元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抵抗进一步致死损伤的作用。
作者:李昊;王凯;王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刊对重大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创立及罕见病例的报道将使用“时讯”栏目,在短的时间内予以发表,确保创新成果不失时效。凡要求以“时讯”栏目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省级查新报告。经审核同意后我刊将在收到稿件后2个月内刊出。为活跃办刊学术气氛,希望持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稿能在本刊进行争鸣与讨论,使某些问题在讨论中达到共识,同时也欢迎对本刊已发表过的文稿进行追踪、讨论,提出读者的不同研究结果或看法。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颅内中枢神经细胞瘤(CNT)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CNT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和治疗方式,并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大部分切除8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12例,4分12例,3分2例,1分2例。术后行标准放疗24例,随访12~120个月,平均38个月,GOS评分均达4~5分,无肿瘤进展和复发。结论 CNT好发于侧脑室室间孔附近,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显著,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为佳治疗方式,总体预后较好。
作者:李天栋;王卓才;白红民;王国良;张小鹏;王玉宝;李建亭;高寒;王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1岁以下非交通性脑积水病儿能成功进行脑室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的脑室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岁以下非交通性脑积水病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检查,结合MRI与术中脑室镜下所见的第三脑室的解剖学特征,分析其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 MRI检查显示院可能影响实施ETV的第三脑室异常解剖特征包括巨大中间块、第三脑室底部倾斜、第三脑室前后径狭窄、桥前池狭窄、第三脑室底部厚度大于2 mm;而术中脑室镜下所见影响ETV的异常解剖特征有室间孔狭窄、前联合肥大、巨大中间块、第三脑室底不透明。如果同时存在桥前池狭窄和第三脑室底部厚度大于2 mm,或巨大中间块和第三脑室前后径狭窄同时出现时,将会使ETV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结论术前MRI评估和术中脑室镜下观察第三脑室解剖学特征对成功实施ETV十分重要。
作者:谭震;陈乾;赵彩蕾;王靖生;刘健刚;朱凤军;叶妙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完全神经内镜技术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手术的学习曲线,为更好开展这类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一作者自初期到成熟期不同阶段连续完成的、完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45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以每15例作为一个学习曲线阶段,分为初期组、中期组和成熟组。比较各阶段手术病例在手术时间、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和病程上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随访6个月,成熟组比初期组和中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而肿瘤全切率明显提高(P<0.05);初期组和中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术后视力、视野及内分泌障碍均改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完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学习曲线在30例左右,学习曲线上升期需要提高微创及镜下技巧,保证手术质量,之后进入平台期,技术相对成熟,可以适当扩大手术适应证。
作者:李运军;魏群;李文德;赵浩;张洪钿;陈立华;徐如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彻底治愈仍是医学难题之一。肽基脯氨酰异构酶1(PIN1)是一种多肽脯氨酰异构酶,能特异性催化磷酸化的丝、苏-脯氨酸发生顺反异构。PIN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称为肿瘤发生的催化因子,与胶质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一旦明确PIN1相关通路调控胶质瘤的具体机制,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倪升远(综述);牛朝诗(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血管生成是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基础,与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预后密切相关。垂体腺瘤的血管生成是多种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互相作用的结果。未来对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相关标记物的研究,有望成为垂体腺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阳;连伟(综述);王任直(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背景新实验证据表明:预处理能引起机体对抗脑血管痉挛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目的探讨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体内是否也存在这种内源性保护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多中心aSAH病人的缺血性预处理刺激情况:包括病人已存在狭窄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和(或)脑梗死;其中本组已存在脑梗死321例(31%)。采用广义评估方程模型评价预处理刺激的效果,其主要终点事件有影像学血管痉挛、症状性血管痉挛和血管痉挛相关的迟发性脑梗死,次要终点事件有出:时mRS评分。结果1043例病人中,发展为影像学血管痉挛437例(42%)。已存在脑梗死的病人发展为影像学血管痉挛的可能性较低(OR=0.67,95%CI为0.489~0.930,P=0.016),且其他主要终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次要终点中,多变量分析显示尽管已存在脑梗死的病人病死率稍高,但脑梗死与否对病人病死率和不良结果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结论本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人体内可能存在抗脑血管痉挛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尽管这些结果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和预处理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研究证实:aSAH病人存在预处理潜能。
作者:郭玉慧(译);周静(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4第六届中国小儿神经外科论坛(2014 CPNF)暨2014世界小儿神经外科继续教育学习班(2014 ISPN Course)、第四届上海国际神经内镜操作学习班(4th SINEHOW)及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组会议将于2013年6月6~8日在上海举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胶质瘤组织中Nanog启动子区组蛋白修饰与 Nanog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胶质瘤发展中的作用。方法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中抗组蛋白H3乙酰化(H3ac)及抗H3K9三甲基化(H3K9me3)蛋白的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Real-time PCR技术检测Nanog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乙酰化及H3K9甲基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相应组织中Nanog mRNA表达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院胶质瘤组织中H3ac的表达量较正常脑组织显著增高(F=72.80,P=0.00),H3K9me3的表达量较正常脑组织显著下调(F=84.79,P=0.00)。ChIP-Real-time PCR检测显示院胶质瘤中Nanog启动子区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高于正常脑组织(F=59.34,P=0.00),H3K9甲基化程度低于正常脑组织(F=74.88,P=0.00)。Real-time PCR结果显示院高级别胶质瘤中Nanog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低级别胶质瘤(t=11.41,P=0.00)。结论 Nanog启动子区的组蛋白修饰可调节其蛋白的表达,并且是影响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汪炎;牛朝诗;李仲颖;杨洋;贺虎;李冬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4只大鼠随机分为创伤性脑损伤组(T组)96例,缺氧预处理后脑损伤组(H组)96例及对照组12例。T组行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H组给予3d缺氧预处理后,同法致脑损伤,两组大鼠于伤后1h、4h、8h、12h、24h、3d、7 d、14 d断头处死。采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挫伤区周围脑组织Claudin-5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IgG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 T组和H组伤后1 h Claudin-5 mRNA及蛋白表达开始降低,8~12 h降至低点,1 d开始上升,直至伤后14 d渐趋于对照组水平;其中H组各时间点Claudin-5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T组。T组各时间点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H组(P<0.05),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在创伤性脑损伤早期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脑水肿。
作者:姚寅生;刘家传;杨艳艳;王金标;张永明;张星;王春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头皮感染和缺损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VSD技术的28例头皮感染和缺损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VSD技术与常规换药治疗的差异。结果经VSD治疗,本组28例均治愈,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VSD技术适合应用于头皮感染和缺损病人,与传统治疗相比,更具优势。
作者:杨东波;孟庆刚;张俊和;李洋;蒋传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是人体内重要的氧化酶之一,主要参与细胞内醛类物质的氧化代谢过程。近年的研究表明院ALDH活性可作为多种恶性肿瘤理想的肿瘤干细胞标记物,而且ALDH在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探究不同ALDH亚型在各种肿瘤干细胞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但可以为揭示肿瘤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还将为肿瘤的分子诊断、预后判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ALDH家族在肿瘤干细胞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作者:张文龙(综述);王江飞;张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3例经MVD治疗的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并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 MVD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经MVD治疗后痊愈359例(75.9%),缓解86例(18.2%),无效28例(5.9%),总有效率达94.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术中面神经受压程度和术中异常肌反应(AMR)检测消失情况对病人的远期疗效有显著影响(P<0.01)。随访期间复发11例,行再次手术5例。面瘫、耳鸣和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均在随访期间恢复,部分听力下降病人无改善。结论 MVD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在明确解除责任血管压迫的前提下,术中面神经可见有压迹和术中AMR消失的病人,MVD的远期疗效更好。
作者:卢光;朱宏伟;张宇清;陶蔚;胡永生;李勇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