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瑾;程宏伟;张义泉;王先祥;王斌;李志范;王卫红;王晓健;罗靖;程宝春;冯春国;徐培坤;张晓东;何昊沅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碎吸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应用立体定向穿刺碎吸技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病人临床资料。结果病例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按照 GOS 评分,轻度残疾(GOS 4分)18例,重度残疾(GOS 3分)8例,植物状态(GOS 2分)7例,死亡(GOS 1分)2例。结论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定位微创手术创伤小、定位准确、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高血压丘脑出血病人预后。
作者:王志勇;黄星;徐廷伟;敖祥生;刘汉东;胡克琦;朱耀祖;周有东;周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管易感基因瘦素、瘦素受体以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的表达变化及其影响。方法选择脑 AVM 病人80例,随机分为出血组(n =40)和未出血组(n =40)。应用实时定量 PCR、Western 印迹法检测瘦素、瘦素受体以及 STAT3在脑 AVM 中的表达。结果实时定量 PCR 与 Western 印迹法检测监测结果显示:瘦素、瘦素受体以及 STAT3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间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结论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瘦素、瘦素受体以及 STAT3对脑 AVM 破裂出血的影响,对于预测和减少脑 AVM 破裂出血的风险和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晓勇;张晓丽;吴展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病例资料,均采取手术治疗。总结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手术技巧及预后。结果血管瘤型脑膜瘤 MRI 扫描 T1WI 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 多呈高信号,多伴明显瘤周水肿,肿瘤内常可见粗细不等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并呈显著明亮均匀强化。术中见肿瘤富含血管,血供极其丰富,除硬膜动脉供血外,常有脑表面分支动脉参与供血。本组 SimpsonⅠ级切除16例,Ⅱ级切除6例。术后6个月~2年随访复查,无肿瘤复发。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以血管化生为主,富含血管,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肿瘤血供极其丰富,术中易出血,手术全切除肿瘤后复发率低。
作者:刘佳;刘仁忠;陈谦学;陈治标;葛培林;杨振兴;秦兴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手术与传统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面肌痉挛病例资料,其中显微镜组96例,内镜组79例。结果显微镜组术后症状完全消失83例(86.45%),明显缓解4例(4.16%),无效9例(9.37%),复发6例(6.45%);并发症发生率为21.8%。内镜组术后症状完全消失76例(96.2%),明显缓解2例(2.53%),无效1例,无复发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7%。两组对比有效率及复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比传统显微手术方式具有更高的治愈率。
作者:贺亚杰;孙淼;管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DACAA)的显微外科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 DACAA 病例资料。采用 CTA 和(或) DSA 诊断,16例病人共发现20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均采用显微夹闭手术治疗,术中解剖纵裂,不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夹闭动脉瘤颈19个,烧灼切除1个。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脑积水2例,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后逐渐缓解。CTA 显示动脉瘤完全夹闭17个,夹闭不全3个;载瘤动脉闭塞3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动脉瘤复发1例。按 GOS 评估预后,恢复良好14例,轻度残疾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DACAA 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手术风险,包括动脉瘤夹闭不全及载瘤动脉闭塞。
作者:修位刚;李定君;张曼;董劲虎;黄昌仁;江涌;杨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基底核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血肿清除率>90%以上59例,血肿清除率达80%耀90%8例。无再次出血病例。随访6个月,以 GOS 分级进行评定:恢复良好37例,轻度残疾23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例。结论内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具有视野开阔、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为民;邵耐远;唐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前,恶性胶质瘤标准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后替莫唑胺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近年来抗血管生成药物也被用于胶质瘤的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病人预后;但是恶性胶质瘤仍会复发,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需要正确评价,其中影像学检查是直观的评价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广的影像学评价标准是 Macdonald 标准,随着假性进展和假性反应的发现,国外相应制定了新的 RANO 标准。本文就恶性胶质瘤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进行综述。
作者:乜全民;郭品;郭烈美;李骁雄;葛建伟(综述);邱永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病例资料。2例病例为父女关系。父亲采用胸背部后正中入路椎管内囊肿切除及椎弓根内固定术,T4~9双侧椎弓根内固定。女儿采用胸腰背部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蛛网膜囊肿切除术,铣刀铣开 T1~L3双侧椎板,椎板复位,连接片固定。结果经积极对症治疗后,父亲症状缓解,脊柱后凸畸形较术前好转。女儿症状缓解,行走无前倾。结论显微镜下切除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术中采用椎板复位或椎弓根内固定术,可避免脊柱后凸畸形等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邱军;范涛;赵新岗;盖起飞;侯哲;赵思聪;梁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经椎板间入路的完全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应用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资料。病人术前均符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记录术前、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腿痛 VAS 和腰椎 JOA 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无任何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平均住院时间4 d,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例 L4~5病人于术后2个月复发,其他59例病人腿痛 VAS 和腰椎 JOA 评分术后3 d、3个月、6个月各个随访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椎板间入路完全内镜手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肖丹;黄帅豪;庄见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资料完整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均采用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引流术后的血肿清除率、颅内压值、甘露醇使用病例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住院天数及预后。结果脑室探头血肿穿刺引流23例,血肿穿刺联合对侧脑室探头脑室引流9例。平均手术时间28.3 min,术后24 h 内 CT 复查平均血肿清除率65.25%,NICU 病房平均住院天数6.3 d,使用甘露醇治疗7例,术后颅内压<20 mmHg 30例,≥20 mmHg 2例。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20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能指导控制引流量,避免颅内压波动和再出血风险,指导药物治疗来降低并发症,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并改善预后,两者有效结合是高血压脑出血重要的微创治疗措施之一。
作者:彭四维;邱炳辉;曾浩;莫益萍;漆松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气腹穿刺腹腔置管法在脑积水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63例脑积水腹腔分流手术中采用气腹穿刺置管法,统计分流管置入腹腔时间、手术医生人数、腹部切口长度、术后6个月的感染率和堵管率。结果分流管置入腹腔平均时间3.5 min,手术医生人数2人,腹部切口长度1 cm,术后6个月的感染率3.2%(2/63),堵管率4.8%(3/63)。结论气腹穿刺置管法操作简便安全、切口美观,为脑积水腹腔分流术提供了新的术式选择。
作者:金心;贺军华;王定坤;李晨昊;吴晔;张新文;吴漳益;林亦海;曾剑平;刘汉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指南基于2013年发表《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的专家共识》,根据近一年来相关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各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完善,增加基于循证医学的相关推荐,使其成为较具权威性和更具指导的技术指南。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及更好的开展手术工作,本指南参照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的循证医学和推荐级别分类[1]。
作者: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NBCA胶栓塞脑膜瘤血液灌注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CT灌注影像学技术,观察NBCA胶栓塞的脑膜瘤在不同时间点栓塞区、未栓塞区以及周围脑组织血液灌注的动态变化。结果 NBCA胶栓塞脑膜瘤后,肿瘤以及瘤周脑组织的CT灌注参数随着栓塞时间的延长有一定规律,其中肿瘤栓塞区缺血改变在栓塞后第7~10天达高峰,随时间的延长,未栓塞区也存在缓慢的缺血改变,其缺血变化与栓塞区规律类似。结论明确NBCA胶栓塞脑膜瘤后血液灌注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脑膜瘤手术治疗的佳时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韩国胜;李强;方亦斌;刘建民;王来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半侧椎板开窗从1个节段到9个节段不等,开窗大小约10~15 cm;其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护2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8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除1例髓内肿瘤病人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稍差,其余病人神经功能障碍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3~34个月,行颈、胸、腰椎 MRI 及 X-线或 CT 复查,脊柱稳定性完好,脊膜瘤术后复发1例。结论半椎板入路手术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适合于椎管内大部分肿瘤的切除,术中辅以高速磨钻、神经电生理监护及超声技术,可提高对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作者:肖瑾;程宏伟;张义泉;王先祥;王斌;李志范;王卫红;王晓健;罗靖;程宝春;冯春国;徐培坤;张晓东;何昊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索研究 LRIG2蛋白表达水平与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59例垂体标本(8例正常人垂体标本,151例人垂体腺瘤标本)中 LRIG2和 MMP-9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RIG2在正常人垂体中无阳性反应,LRIG2蛋白表达水平在侵袭性垂体腺瘤比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著增高(P <0.001),且 LRIG2蛋白与 MMP-9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698,P <00.001)。结论 LRIG2可能作为一个新的垂体腺瘤侵袭性预测指标,检测LRIG2表达水平可指导临床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刘远杨;龙乾发;汪凯;伊西才;罗强;樊才瑞;魏礼洲;刘卫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型腹腔穿刺针联合单孔腹腔镜在治疗脑积水手术时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放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采用新型腹腔穿刺针(腹穿组)联合单孔腹腔镜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腹穿组手术时间及腹部切口长度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而传统手术组的感染及分流管堵塞的并发症远远高于腹穿组。结论应用新型腹腔穿刺针联合腹腔镜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腹腔端置入,具有较多优势,如创伤小、手术视野开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特别是在肥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或分流调整术的病人。
作者:韩彦武;赵景伟;王光明;李文臣;陈勃;付双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缺血性脑水肿是大多数病人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呈增加趋势,故积极治疗脑缺血成为当代重要医学研究课题。水通道蛋白9(AQP9)在缺血性脑水肿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与水肿程度有很大关系,而硫酸镁价格便宜且安全,有报道其可保护神经细胞,治疗脑缺血。本文对缺血性脑水肿中 AQP9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硫酸镁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能影响 AQP9,此综述及后续实验将可能为治疗缺血性脑水肿提供新思路。
作者:郭天林;邢晓辉;梁里昂;贾玉龙;刘龙(综述);李力仙(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 YKL-40水平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诊断为脑胶质细胞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成年病例68例为胶质瘤组,20例健康体检病人作为对照组,根据术后病理学分级,低度恶性Ⅰ级2例、Ⅱ级17例,高度恶性Ⅲ级15例、Ⅳ级34例。观察生存时间及复发时间,生存时间<12个月15例,12~24个月15例,>24个月38例。复发前死亡10例,复发时间<12个月14例,12~24个月15例,>24个月未复发29例。术前均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 YKL-40水平。结果低级别(Ⅰ级、Ⅱ级)胶质瘤病人血清 YKL-40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05),Ⅳ级胶质瘤病人血清 YKL-40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生存时间<12个月和12~24个月的病人血清 YKL-40水平显著高于生存时间>24个月的病人(P <0.05)。复发病人血清 YKL-40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P <0.05),12个月内复发的病人血清 YKL-40水平显著高于12~24个月复发的病人(P <0.05)。结论血清 YKL-40水平与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杨帅;王伟民;张小鹏;刘一兵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