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侧卧位与仰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8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61例;年龄为28 ~ 99岁,平均78.5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型1例,Ⅱ型15例,Ⅲ型40例,Ⅳ型23例,Ⅴ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FNA固定治疗,根据患者体位不同分为两组:侧卧位组45例,仰卧位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尖顶距、股骨距-尖顶距、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85例患者术后获9~21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无一例患者发生螺钉切出.侧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60.3±17.5) min]、术中出血量[(70.8 ±37.8) mL]显著少于仰卧位组患者[(72.7±19.7)min、(90.3±20.9)mL],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24.1 ±5.7) g/L]显著低于仰卧位组患者[(28.2±8.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尖顶距、股骨距-尖顶距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位组与仰卧位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3.7±0.9)、(3.7±1.0)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73.4±10.7)、(75.5±9.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侧卧位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仰卧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
作者:吴亮;虞佩;王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术后患者能够较早下床活动,可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引发的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此类手术中关于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的临床固定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目前仍存在争议.如何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假体是目前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综合文献简述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的设计特点,比较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股骨假体的选择.
作者:陈善斌;刘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治疗Pipkin Ⅰ、Ⅱ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7月应用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治疗的21例Pipkin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为19 ~56岁,平均39.2岁;左侧8例,右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d,平均4d.Pipkin分型:Ⅰ型11例,Ⅱ型1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显露并固定Pipkin骨折.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1 ~29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5周(12~ 19周).末次随访时根据Thompson-Epstein临床和影像学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7例,良9例,可5例,优良率为76.2%.随访期间3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患者发生骨性关节炎.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论 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治疗Pipkin Ⅰ、Ⅱ型骨折可获得良好显露,有利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刘寒江;王爱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弓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历时7年攻关,近日首次高效化学全合成抗耐药菌天然产物“甘露霉素”.这项研究工作攻克了长期困扰科学界的糖肽合成难题,为开发有效应对“超级细菌”的新型抗生素药物开辟出新径.介绍该研究成果的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项级化学学术刊物《美国化学会会志》(JACS)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特点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疾病,主要影响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动作和行为,预后较差,对社会及家庭可产生严重后果.髋部骨折同样好发于老年人,内因为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预后较差,术后1年病死率为20% ~ 40%.髋部骨折患者常常合并痴呆,如何处理此类患者是骨科及其他科室医生的难点.近年来,相对于更直接地威胁髋部患者生命的心肺疾病、血栓性疾病,痴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就髋部骨折与痴呆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王晓伟;孙天胜;李连华;刘智;彭城;张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超过24 h复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51例超过24 h复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为1.7~15.5岁,平均9.1岁.骨折根据Delbet分型:Ⅱ型27例,Ⅲ型18例,Ⅳ型6例.根据终复位方式不同分为2组:闭合复位组(18例)和切开复位组(33例).记录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根据Ratliff标准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 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6.7个月(17 ~61个月)随访.闭合复位组和切开复位组分别有6例(33.3%)、29例(87.9%)患者骨折获得解剖复位.除闭合复位组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外,其余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0.9周(9~ 13周).闭合复位组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27.8%,5/18)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患者(15.2%,5/33),末次随访时根据Ratliff标准评定疗效:闭合复位组患者优良率(66.7%,12/18)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患者(84.8%,28/3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3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切开复位组无一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 结论 对于超过24 h接受复位的儿童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较闭合复位内固定效果更佳,原因可能与切开复位的骨折复位质量更好有关.
作者:郑朋飞;鞠黎;陈杰;唐凯;楼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器官移植手术后担心什么?真菌感染!手术中使用的免疫制剂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真菌感染经常是致命的,尤为突出的是长期用药导致病原菌的耐药问题.近,南京师范大学陆玲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回答了病原真菌为何耐药,有望为抗真菌感染的新药筛选提供理论依据.该成果发表在近一期美国微生物学会的专业顶级期刊mBio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髓内钉和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隐性失血及血栓形成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133例殷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DHS组42例,男22例,女20例;InterTan髓内钉组43例,男21例,女22例;PFNA-Ⅱ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d、3d、7d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等.术后7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结果 术后1、3、7d,DHS组患者的Hb、Hct、TT、PT和APTT数值小,PFNA-Ⅱ组患者的数值大;DHS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PLT、FIB和D-二聚体数值大,PFNA-Ⅱ组患者的数值小,除InterTan髓内钉组与PFNA-Ⅱ组之间术后7dTT及术后1、7 d 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余项目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髓内钉组、PFNA-Ⅱ组患者DVT的发生率[2.3% (1/43)、0]显著低于DHS组患者[7.1% (3/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中,PFNA-Ⅱ较InterTan髓内钉和DHS在减少术后隐性失血和血栓风险的控制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应霁翀;刘观燚;张勇;方贤土;校佰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积极推动我国骨科教育、加速骨科专科医生培养,引进国际骨科先进的教育模式及新前沿技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国际骨科教育学院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骨科讲师团教育峰会(OES)”——霍普金斯专场于2016年4月15-16日在古城西安顺利召开.峰会的课程设置、形式与内容,均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科全程实施,突出教育的国际化、标准化特点.
作者:樊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6年5月6-7日,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承办的“广东省医学会第四次创伤骨科学术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大会邀请到数十位国内外著名骨科专家莅临专题讲学,500余名来自各地区的代表参会学习.会议期间召开了广东省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常委会、护理学组成立大会及全委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广东省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任余斌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AO亚太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王满宜教授,广东省医学会秘书长李国营教授致开幕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个性化髋关节经皮穿刺导向器应用于临床穿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2015年4月至8月期间共收治9例需要进行髋关节穿刺的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为21 ~53岁,平均42岁;左侧5例,右侧4例.疾病类型:创伤性关节炎4例,骨性关节炎5例.对其髋关节进行薄层CT扫描,选取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3-matic软件对重建的模型进行个性化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向器.穿刺前对进针的角度、方向及深度进行体外校正,模拟术中过程.分别对9例患者进行髋关节穿刺,术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穿刺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结果 术前在患者骨骼模型上模拟的穿刺结果与设计一致,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本组9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17.7 s(387 ~590 s),术中穿刺部位有极少量出血.所有患者仅在穿刺验证时进行1次透视.术后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 对于反复穿刺的患者,利用3D打印个性化经皮髋关节穿刺导向器可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确保穿刺安全、有效.
作者:刘腾;孙立;伍权;张进;杨勤;汤耿;田晓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3例年龄≥75岁、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为Ⅰ、Ⅱ型)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内固定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83.9±4.9)岁;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置换组37例,男10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81.6±3.4)岁;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再手术率、术后死亡率、术后不同时间点行走能力(WAI)评分及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评分(EQ-5D)等. 结果 63例患者术后获12 ~ 68个月(平均39.9个月)随访.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0.7±16.2) min]、住院时间[(7.5±3.4)d]、输血人数(1例)、住院费用[(18 183±4 820)元]显著少于置换组患者[(54.9±19.2) min、(13.7±3.0)d、12例、(30 843±7 86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手术率、死亡率及末次随访时WA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置换组患者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后3、6个月WAI评分显著低于内固定组患者,EQ-5D评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高龄患者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简单易行、创伤小,关节置换能更好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生活质量相对更高,应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王子越;董启榕;徐又佳;周海斌;谢宗刚;茅泳涛;李涧;徐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斯坦福大学的华人教授鲍哲楠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塑料“皮肤”,这种塑料“皮肤”可以像人类皮肤那样弯曲,受伤后还可以自愈,同时它还能够作为一种传感网络给大脑传递温度、痛觉等信号,这种皮肤能够让失去部分肢体的人们带上假肢以后重新感受到触觉.想象一下,一位做过截肢手术多年的患者,突然间能够通过接触物体感觉到自己肢体的存在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亚急诊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通过亚急诊或择期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4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2组:亚急诊手术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72.2±4.8)岁;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0.8 d(0.5~1.7 d).择期手术组27例,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74.9±5.7)岁;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6例,Ⅳ型7例,Ⅴ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4 d(2~5 d).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等.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3.4个月(12~ 15个月)随访.亚急诊手术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35.0%,7/20)显著低于择期手术组患者(51.9%,14/27),住院时间[(12.1±1.6)d]显著短于择期手术组患者[(16.1±1.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诊手术组与择期手术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13.1±1.8)、(13.6±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亚急诊手术组优16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择期手术组优21例,良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亚急诊手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能够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连鸿凯;张濛;母心灵;蒋振营;黄金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蓝斐教授实验室与施扬教授、石雨江教授实验室合作,经5年多努力,发现癌细胞中遗传物质载体染色质中的增强子一旦失控,就会过度强化附近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甚至癌变.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组蛋白上找到了调控基因活性、抑制癌变的“开关”.该成果为未来个体化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思路.近日,《细胞》杂志刊登了这一重要成果的论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亚洲型PFNA(PFNA-Ⅱ)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7月采用PFNA或PFNA-Ⅱ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采用内固定物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27例,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期间采用PFNA固定;PFNA-Ⅱ组27例,2011年12月至2014年7月采用PFNA-Ⅱ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PFNA组与PFNA-Ⅱ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平均分别为(22.6±4.8)、(19.5±4.6)个月.PFNA组患者显性失血量[(130.1±74.3) mL]显著多于PFNA-Ⅱ组患者[(46.3±23.1) mL],术中医源性股骨近端外侧壁骨折发生率(18.5%,5/27)、术后大腿外侧软组织激惹发生率(22.2%,6/27)、术后大腿中段痛发生率(22.2%,6/27)显著高于PFNA-Ⅱ组患者[0,3.7%(1/27),3.7% (1/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FNA固定比较,PFNA-Ⅱ固定术中出血量少,术中、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王海洲;刘军;何倩伟;周胜龙;魏力;陈杏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非全身麻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9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早期非全身麻醉PFNA内固定治疗的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23例;年龄为90~107岁,平均9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1例,31-A2型14例,31-A3型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h至4d,平均3d.所有患者骨折均采用非全身麻醉闭合复位PFNA固定治疗. 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0~70 min,平均40min;术中出血量为50 ~ 150 mL,平均100 mL.3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个月(6~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2.5周(10~16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渗液.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卧床并发症,以及髋内翻畸形、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11例,良19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81.1%. 结论 早期非全身麻醉下PFNA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早期脱离卧床状态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柯西江;李纯志;林志刚;曹峰;方煜;盛锡华;徐涛;黄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计数病死率和患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OSSUM)系统、P-POSSUM系统及生理能力与手术侵袭度(E-PASS)评分系统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病死率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225例,女429例;年龄60 ~103岁,平均71.7岁.骨折部位:股骨转子间骨折363例,股骨颈骨折291例.治疗方式: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363例,人工双极头置换242例,全髋关节置换49例.应用POSSUM系统、P-POSSUM系统和E-PASS评分系统预测术后病死率,分析手术风险预测值和观察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 654例患者中,25例(3.8%)患者于术后30 d内死亡.应用POSSUM系统预测术后病死率时,实际死亡人数/预测死亡人数为0.30,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840,D=0.009).应用P-POSSUM系统和E-PASS评分系统预测术后病死率时,实际死亡人数/预测死亡人数分别为0.83、1.04,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POSSUM系统比较,P-POSSUM系统和E-PASS评分系统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病死率.
作者:王迪凡;赵亮;李亚东;王宝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骰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骰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骰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共统计259例成人骰骨骨折患者,占同期成人跗骨骨折的4.45%,占同期成人足部骨折的1.86%,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0.24%.男181例,女78例,男女比为2.32∶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23.55%),高发骨折类型为84-A型(69.50%).A组87例,男女比为2.00∶ 1;B组172例,男女比为2.51∶1,两组患者男女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5.0、4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成人骰骨骨折占同期成人跗骨骨折、足部骨折及全身骨折的比例均升高,B组16 ~ 20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下降,84-B型骨折患者所占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骰骨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30岁,高发骨折类型为84-A型.与前5年比较,后5年16 ~ 20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下降,84-B型骨折患者所占比例升高,中位年龄增高,骰骨骨折占同期成人跗骨骨折、足部骨折及全身骨折的比例呈升高趋势.
作者:王海立;孙涛;朱燕宾;陈伟;赵海涛;孙然;王娟;殷兵;孙家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0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8.2岁(27 ~60岁);左髋8例,右髋12例;Pipkin骨折分型:Ⅰ型15例,Ⅱ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 d(3 ~14 d).所有患者均采用Allis手法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 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h,平均1.8h;术中出血量为70 ~400 mL,平均160 mL.20例患者术后获18 ~48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2.5 ~5.0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6个月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0%.3例(可2例,差1例)患者术后关节疼痛未明显减轻,术后6个月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论 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Pipkin Ⅰ、Ⅱ型)具有简化手术过程、减小创伤、固定牢靠、避免二次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熹;夏天;刘国辉;吴永超;刘毅;查琨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