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翔;夏远军;章莹;谢会斌;黄显华;尹庆水;夏虹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系统进行全关节内缝合修复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FasT-Fix系统进行关节镜下全关节内半月板缝合治疗的26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18 ~65岁,平均42岁;左侧15例,右侧11例.术前、术后根据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获12 ~ 2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的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6.34±4.17)分提高至(86.35±7.86)分,Tegner评分由术前的(3.23±0.43)分提高至(7.34±0.65)分,术前与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T-Fix全关节内缝合可有效缝合修复半月板损伤,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李林;梁红锁;蔡敏;黄家志;隆腾飞;杨威;梁辉;刘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京津唐地区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流行学特征. 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京津唐地区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新鲜骨折患者资料,筛选肱骨近端骨折纳入本研究.定义北京地区医院患者资料为A组,天津地区医院患者资料为B组,唐山地区医院患者资料为C组,统计患者年龄、性别、骨折AO/OTA分型等数据,分析影响骨折严重程度的因素. 结果 共收治1 48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年龄为58.47岁,其中50~ 79岁年龄段患者多(59.06%).男568例,女917例,男女比为0.62:1.11-A型、11-B型和11-C型骨折分别占67.47%、20.34%和12.19%.11-A1、11-A2、11-A3和11-B1型骨折常见,共占80.00%.A、B、C组男女比分别为0.05∶1、0.55∶1和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9.410,P<0.001),A、B、C组骨折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160,P<0.001),3组患者AO/OTA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24,P<0.001).年龄、性别、地区和季节是骨折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随年龄增长更易发生严重骨折[OR=1.015,95% CI(1.009,1.021),P<0.001],男性比女性发生严重骨折风险低[OR=0.738,95%CI(0.599,0.909),P<0.001],北京[OR=0.244,95%CI(0.190,0.313),P<0.001]和天津[OR =0.281,95%CI(0.217,0.362),P<0.001]患者比唐山患者发生严重成人肱骨近端骨折风险低,夏季比冬季更易发生严重骨折[OR =1.366,95% CI(1.088,1.717),P=0.007].结论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以女性患者为主,50 ~79岁患者多,随骨折严重程度升高骨折例数减少.年龄、性别、患者来源地区和季节均为影响骨折复杂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骨折严重程度的预测提供了科学参考.
作者:孙涛;张英泽;马信龙;韩鸿宾;周君琳;部文茜;王仁贵;耿进朝;杜继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在不同轴向应力作用下,不同骨折愈合时期骨折端骨痂愈合的CT影像结果. 方法 取32只青山羊,均行股骨干中段横行截骨制作骨折模型,按骨折端不施加应力(对照组)和施加实验动物自身体质量的1/6(A组)、1/3(B组)、1/2(C组)应力分为4组,每组8只.术后4、8周分批处死,每次每组处死4只,CT扫描测量骨折端骨外膜骨痂平均CT值(HU)、平均面积及骨折端对位情况. 结果 术后4周,对照组、A组、B组、C组骨折端骨外膜骨痂平均HU值分别为164.9±16.8、214.4±27.3、287.7±30.6、313.6±33.5;骨外膜骨痂面积平均分别为(0.40±0.15)、(0.78±0.19)、(0.84±0.22)、(0.88±0.21) cm2.与对照组比较,A组、B组、C组骨外膜骨痂HU值、面积均较大;与A组比较,B、C组膜骨痂HU值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对照组、A组、B组、C组骨折端骨外膜骨痂平均HU值分别为334.3±38.1、415.6±45.1、505.8±45.6、512.8±41.8;骨外膜骨痂面积平均分别为(0.70±0.21)、(1.11±0.23)、(1.63±0.28)、(1.65±0.20) cm2.与对照组比较,A组、B组、C组骨外膜骨痂HU值、面积均较大;与A组比较,B、C组骨外膜骨痂平均HU值、平均面积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术后4与术后8周骨外膜骨痂HU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4周与术后8周骨外膜骨痂面积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组、B组、C组骨折端分别有1、1、2、4例发生不同程度成角畸形.结论 骨折端施加轴向应力时能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较大的应力强度能更好地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但同时会导致骨折愈合成角畸形发生率增高,骨折端施加自身体质量的1/3倍应力骨折端成角畸形发生率较低,较适宜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
作者:宋文超;张思森;陈勇;宫玉红;郭小磊;王培;刘亚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交叉螺钉固定技术对明显移位的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8月接受切开复位交叉螺钉固定术治疗的29例Mason Ⅱb型明显移位的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1例;年龄18 ~56岁(平均37.2岁);左侧16例,右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 72 h(平均33.9h).所有骨折的移位>2 mm或成角>30°.术后1年根据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 结果 29例患者术后获12 ~ 29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愈合时间为4~12周,平均10.6周.术后1年Broberg&Morrey评分:优15例,良10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感染、神经损伤、骨折移位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因局部不适而要求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交叉螺钉固定桡骨颈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鲁谊;李绍良;王满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后外侧关节面塌陷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9月收治并成功随访的19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49.5岁(30~65岁).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4例,Ⅵ型5例.所有患者的后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骨折块通过前外侧入路复位,后外侧移位的皮质骨经后内侧入路复位,并用1块塑形的重建钢板固定于胫骨近端的后外侧,钢板近端不放置螺钉.胫骨平台外侧解剖钢板固定后外和外侧胫骨平台的骨折前外侧放置.随访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X线片所示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以及术后1年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系统(HSS)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64.7 min(120 ~280 min).19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7.8个月(12~30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5.2周(12 ~18周).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的X线片示胫骨平台内翻角平均为87.2°±1.0°、87.1°±1.1°;后倾角平均为7.0°±1.1°、7.0°±1.0°,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28.7°(0~135°).其中2例患者出现后外侧关节面高度丢失(关节面塌线≥2 mm).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为92.6分(88 ~97分). 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后外侧关节面骨折可通过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复位,同时通过后内侧入路置入后外侧支撑钢板及前外侧钢板联合固定,手术效果安全、可靠.
作者:丁浩亮;薛子超;胡传真;秦晖;安智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维影像处理(3D-CT)技术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对于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匹配的指导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通过3D-CT技术进行THA的21例(21髋)DDH患者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30 ~ 78岁,平均55.3岁.DDH按Crowe分型:Ⅱ型6例,Ⅲ型11例,Ⅳ型4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CT扫描并将二维原始数据导入M3D可视数字化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通过3D-CT技术进行术前预演制定合适的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调整方案,拟定佳的联合前倾角度进行THA.术后通过3D-CT技术评估臼杯的骨性覆盖情况、测量臼杯的前倾角度及联合前倾角度,验证术后联合前倾角度与术前拟定角度的吻合情况,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3~36个月(平均12.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7例,良4例.术前Harris评分[(46.2±5.3)分]与末次随访时[(86.3±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髋臼杯的覆盖率均大于70%,术后髋臼杯前倾角度与术前拟定角度吻合率达95%,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度在安全范围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位.结论 3D-CT技术可以通过术前预演制定佳的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调整方案,对成人DDH患者THA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的调整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按拟定的方案进行手术臼杯可获得好的骨性包容、大的初始稳定性,同时可获得佳的头臼匹配度,降低术后假体脱位率,提高假体生存率.
作者:许燕飞;常敏;郭英;吴继昆;杨景帆;王涛;艾元亮;张俊;孙皓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动脉皮瓣修复的36例手足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30例,女6例;年龄21 ~ 50岁,平均32.6岁.缺损部位:21例足部软组织缺损均为足背远端1/3皮肤缺损;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中,8例手背皮肤缺损、肌腱外露,3例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手掌皮肤缺损、肌腱外露.缺损面积为3.0cm×2.0cm~8.5 cm×4.0cm;皮瓣切取面积为4.0cm ×3.0 cm~ 10.0 cm×5.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78 h,平均12.8h.其中29例以肌皮穿支动脉为蒂,7例以肌间隙穿支动脉为蒂.动脉血管蒂与受区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末次随访时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21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按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评定功能,36例患者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3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无色素沉着,质地、外观及耐磨性良好.末次随访时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2例,良2例,可1例;21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按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评定:评分为80 ~ 98分,平均90.6分;36例患者采用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25例为S3~S4,9例为S2,2例为S1.供区肢体均无瘢痕挛缩及功能障碍. 结论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不损伤下肢主要动脉,供区损伤小,可直接缝合或植皮,是修复手部及足背远端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勇;康彦忠;李文龙;兰天亮;赵春成;刘刚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壳聚糖/硫酸葡聚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CS/DS/rhBMP-2)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制作大鼠左大腿股四头肌肌袋模型,分别将明胶海绵、CS/DS微球、rhBMP-2和CS/DS/rhBMP-2微球适当压缩后分别植入股四头肌肌袋肌间隙中,并于4、8、12、16周后取材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钙含量检测;植入后第16周行X线片检查. 结果 ①组织学切片:植入后第4周,4组均无明显骨组织形成;植入后第8周,CS/DS/rhBMP-2微球组可见少量骨细胞、骨髓,骨小梁转化为成熟的骨质,骨小梁间有骨髓腔和骨髓样物质形成;rhBMP-2组可见少量骨小梁及骨细胞,骨细胞周围见少量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但骨组织不及CS/DS/rhBMP-2微球组成熟.植入后第12、16周,rhBMP-2组和CS/DS/rhBMP-2微球组均有成熟的骨组织形成,骨小梁中可见骨陷窝,骨陷窝中有骨细胞,骨细胞周围有大量成骨细胞.但CS/DS/rhBMP-2微球组骨组织较rhBMP-2组成熟,骨陷窝及骨小梁量均多于rhBMP-2组;明胶海绵组及CS/DS微球组无明显骨组织形成.②ALP活性及钙含量检测:除第4周外,第8、12、16周CS/DS/rhBMP-2组纳米微球的ALP活性及钙含量均高于rhBMP-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X线检查:植入后第16周,CS/DS/rhBMP-2微球组及rhBMP-2组植入部位均有X线不透性物质,密度较均匀,CS/DS/rhBMP-2微球组阻射密度与周围股骨接近,rhBMP-2组阻射密度较周围股骨稍低,CS/DS/rhBMP-2微球组高密度区面积明显较rhBMP-2组大,明胶海绵组及CS/DS微球组无高密度组织形成. 结论 CS/DS/rhBMP-2复合微球异位成骨能力较单独rhBPM-2强,可能有助于CS/DS/rhBMP-2复合微球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
作者:余翔;夏远军;章莹;谢会斌;黄显华;尹庆水;夏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小腿皮肤缺损骨外露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的15例小腿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19 ~ 54岁,平均34岁.皮肤缺损部位:小腿下段3例,中段5例,上段2例,中下段3例,中上段2例;缺损面积平均为14.1 cm×4.3 cm,均为创伤后皮肤缺损.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术后15例患者骨外露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7周,平均3.6周.7例患者1次牵张成功后直接间断缝合,8例患者因皮肤缺损面积较大或伴有感染出现牵拉针切割皮肤后脱落,再次穿针牵张成功后间断缝合.牵张后的皮肤色泽与正常皮肤、毛发生长正常、弹性良好、无臃肿且触痛觉正常. 结论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小腿外伤后皮肤缺损骨外露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倪国骅;吴学建;张德洪;杨红海;冯厚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旋股外动脉降支远端血管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6月采用带旋股外动脉降支远端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的14例四肢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34.6岁(8~ 57岁).组织缺损部位:足踝部8例,小腿部3例,手部3例.创面缺损面积为5.5cm×4.5cm~25.0cm×14.0 cm.降支远端血管以Flow-through皮瓣方式同时完成血管重建和创面覆盖4例,以Flow-through皮瓣方式保留受区血管连续性6例,以重组嵌合皮瓣方式串联第2足趾同时完成创面覆盖与食指再造1例,以串联横支穿支皮瓣完成足背大创面修复1例,术后血管危象探查中降支远端血管以备用血管发挥作用2例. 结果 14例患者降支远端血管的分离时间为3~7 min,平均4.6 min.降支远端血管平均长度为3.8 cm(1.5 ~6.0 cm).所有患者均未因降支远端血管的切取而出现相关并发症.14例患者术后获2~18个月(平均6.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过程中无感染、坏死发生,质地、色泽均良好.8例足踝部缺损及3例小腿部缺损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足远端血供良好.3例手部缺损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中旋股外动脉降支远端血管分离容易,切取后对供区无额外损伤,且可以根据不同手术目的保留适当长度,以Flow-through皮瓣、重组嵌合皮瓣及备用血管等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何晓清;朱跃良;徐永清;梅良斌;王毅;范新宇;董凯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京津唐地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变化趋势.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京津唐地区9所医院诊治的所有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尺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北京地区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天津地区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唐山地区医院患者资料定为C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等数据,对三组性别构成及年龄段分布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共收治尺桡骨远端骨折4 909例,占尺桡骨骨折的60.58%(4 909/8 104),占全身骨折的8.31%(4 909/59 080).平均年龄46.5岁(1~99岁),其中儿童555例(1 1.31%),成人4 354例(88.69%).男女比为1∶1.04.男性占49.11%,11 ~2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高(19.87%).女性占50.89%,51~60岁构成比高(31.18%).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高发骨折类型为23-A型(60.77%).A组、B组和C组分别为1 696例、2 062例和1 151例,分别占尺桡骨骨折的74.75%、68.57%和40.70%,占全身骨折的11.64%、15.79%和3.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年龄从高到低依次为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23-A型构成比分别为64.19%、70.46%和3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京津唐地区尺桡骨远端骨折占尺桡骨骨折的60.58%,占全身骨折的8.31%,男性患者高发年龄段为11 ~20岁,女性为51 ~60岁,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高发类型为23-A型.
作者:王海立;马信龙;韩鸿宾;周君琳;部文茜;王仁责;耿进朝;杜继晨;彭如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介绍一种计算机辅助外固定支架在复杂胫腓骨畸形截骨矫正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应用计算机辅助外固定支架及配套计算机软件进行胫腓骨复杂畸形截骨矫正术的15例患者资料,均为单侧肢体畸形,其中左下肢8例,右下肢7例.男8例,女7例;年龄15~ 43岁,平均26.8岁.畸形病因:陈旧性骨髓炎9例,创伤后遗症6例.术后复查下肢X线片,测量各相关角度、距离及旋转等,将数值输入计算机软件算出每个调节支撑螺杆每日调节距离并按结果调节.调节期间患者可自主生活,达到预期要求后拆去外固定支架.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0~22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平均为8.4个月(5.5~13.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8.0个月(5.4~12.1个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4个月(2.0~2.8个月),10例存在肢体短缩的患者,处方调节结束后短缩长度平均为0.5 cm(0 ~0.9 cm).12例肢体成角患者,处方调节结束后肢体成角畸形为0~5.4°,平均3.3°.5例存在肢体旋转畸形的患者纠正治疗后,内旋大角度为5°,外旋大角度为10°,偏离正常值平均3.5°.6例患者存在水平移位畸形,手术纠正后水平移位距离为0.5 cm.所有患者下肢力线矫正满意,症状及外观明显改善,患者对疗效满意. 结论 应用计算机辅助外固定支架进行胫腓骨复杂畸形纠正可取得满意疗效,并达到畸形矫正简单化、精准化、标准化、微创化的目的,值得推广.
作者:陈建文;颜景涛;郭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农业旋耕机的致伤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9例旋耕机致伤患者资料,男76例,女13例;年龄21 ~58岁,平均46岁.开放性骨折按照Gustilo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79例(Ⅲa型34例、Ⅲb型20例、Ⅲc型25例).合并伤:休克69例,骨盆骨折12例,脊椎骨折8例,胸部损伤26例,腹部损伤15例,泌尿生殖系统损伤9例,颅脑损伤2例,骨筋膜间隔综合征5例,气性坏疽2例.遵循创伤生命支持系统原则,早期清创,修复血管、神经损伤.随访复查关节X线片,末次随访时采用Puno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 5例患者因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另有3例患者因合并严重感染死亡,7例患者失访.74例患者术后获1~6年(平均3.6年)随访.50例患者保肢成功,2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残缺,其中22例患者安置假肢.主要并发症包括软组织缺损35例,慢性骨髓炎6例,关节非功能位僵直2例,肢体神经功能丧失8例.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Puno功能评分平均为73.0分(62~95分). 结论 旋耕机致伤是一种创伤严重、病情复杂、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早期出血控制、诊治复合伤、保肢治疗以及后期创面感染控制、消灭创面、改善肢体功能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刘刚;王军;王陶;谢明锐;李宗原;康斌石;石波;唐诗添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收治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12例,女86例;平均年龄为47.0岁(18 ~82岁).左侧157例,右侧1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139例,Ⅲ型12例,Ⅳ型40例,Ⅴ型62例,Ⅵ型33例.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在CT片上判断后内及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并测量后内及后外侧骨块实际大骨折角(AMFA)、骨折块面积比(SAP)、骨折块矢状角(SA)、骨折块高度(FH)、大位移(MD)等影像学参数,评价胫骨平台后内及后外侧骨块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56例(18.8%)出现后内侧骨折块,60例(20.1%%)出现后外侧骨折块,24例(8.1%)同时出现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后内和后外侧骨折块AMFA平均分别为59.6°±58.5°、92.2°±53.9°;SAP平均分别为21.4%±9.0%、15.4%±5.9%;SA平均分别为64.9°±14.3°、72.4°±21.3°;FH平均分别为(33.3±8.2)、(27.0±9.8)mm;MD平均分别为(4.3±6.3)、(3.7±6.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及后外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由于腓骨的支撑作用,后外侧骨折块面积和移位程度较后内侧骨折块小,因此胫骨平台后柱双髁骨折需根据骨折块的影像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置钉方向.
作者:王军;赵春鹏;李庭;危杰;王满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一、缘起随着2015年端午节的到来,各地陆续进入麦收季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季辛勤的耕作,迎来丰收的喜悦;我八年前立志在椎间盘退变领域有所建树,同样,经过汗水的浇灌,迎来了作为特约编辑(Guest Editor)为Curr Stem Cell ResT(影响因子为2.96)组织特刊(Hot topic issue)的成功刊出,邀请美、英、加、瑞等国际知名专家共同组稿,并撰写题为“Bring stem cell therapies to cure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to the forefront”的述评(Editorial),体现了学术水平和国际声誉(http://orthop.dxy.cn/article/109162).
作者:王海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明确不同程度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防腐尸体下肢标本10具,分别测量垂直加载500 N压力、7种体位下(中立位、背伸位、跖屈位、内翻位、外翻位、内旋位、外旋位)下胫腓联合韧带完整状态(A组)、单纯前韧带断裂(B组)、前韧带+后韧带断裂(C1组)、前韧带+骨间韧带断裂(C2组)、全部韧带断裂+切断骨间膜(>5 cm)(D组)时,下胫腓联合的分离距离、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平均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的变化.结果 在中立位、背伸位、跖屈位、内翻位、外翻位、内旋位、外旋位时,A组、B组标本的下胫腓分离距离、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平均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C2组、D组在外旋及内翻应力位下,踝关节出现不稳定,下胫腓分离距离增宽均>2mm,比其他5种体位均明显.与其他各体位比较,在外旋及内翻应力位下下胫腓分离距离、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平均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损伤的加重,下胫腓韧带的分离距离增大,接触面积逐渐缩小,平均压强增大,峰值压强增大,外旋位及内翻位更明显.A、B、C1、C2、D组下胫腓分离距离、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平均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结论 不同程度的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在大部分体位下,踝关节能保持稳定,可满足普通人群的日常负重需求.但在外旋和内翻位下,会明显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建议在中、重度韧带损伤时,需对下胫腓韧带修复固定,特别是对于踝关节要求更高的人群.
作者:冯嘉威;何伟东;王磊;余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逐年增多,其虽然常见但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肱骨近端骨折占全部骨折的10%,亦是目前第3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治疗措施包括非手术治疗、微创骨折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和肩关节置换等[1].为减少治疗失败发生率,合理地选择治疗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对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研究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肱骨近端骨折的现状及治疗进行总结并提出8项值得重视的观点.
作者:刘欣伟;柳云恩;周大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可吸收钉棒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的25例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6~13岁,平均10.5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15例,A3型10例.所有骨折均为腕关节外、桡骨远端闭合性、移位不稳定型、完全骨折.术后采用Batra影像学评分标准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 10周(平均7.8周)达骨性愈合,无骨折再移位、畸形愈合或骨桥形成,腕部伸屈、收展活动及手指伸屈活动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Batra影像学评分均为优.2例患儿术后2个月前臂旋前活动受限15°.未见血管、神经损伤及术处溃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功能:优23例,良2例.结论 可吸收钉棒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有效,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愈合佳,并发症少,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伟文;赖茂松;熊浩;罗鹏刚;凌华军;夏雄超;吴增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1985年,田晓滨教授从遵义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来到了贵州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从此,他与白大衣为伴,与患者为亲,开始了栉风沐雨30载的行医生涯.刻苦钻研精于业开拓创新予于勤作为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的贵州省高级别专家群体——省核心专家的一员,田晓滨教授始终瞄准骨科学发展前沿,潜心钻研、精勤不倦,在关节外科等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上有很深的造诣,在科技创新的园地里摘取了一枚枚硕果.主持或指导完成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5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切除联合腱外侧半反转辅助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术后中长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采用锁骨远端切除联合腱外侧半反转辅助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的54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34例,女20例;年龄21.7~64.1岁,平均40.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2.2 d(3 ~20 d).肩锁关节脱位按Rockwood分型:Ⅲ型6例,Ⅳ型6例,Ⅴ型42例.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同时摄肩关节X线片以评估肩锁关节复位是否丢失. 结果 术后54例患者平均随访64.2个月(48.6~9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平均为170.0°(160°~ 180°),体侧外旋为57.8°(40°~ 80°),内旋至T8水平(T2~T12).VAS评分平均为0.7分(0~4分),平均ASES评分为90.4分(81.7 ~100.0分),Constant-Murley 评分平均为90.9分(83.0~100.0分).12例(22.2%)患者出现肩锁关节压痛;6例(11.1%)Ⅴ型损伤患者出现部分复位丢失;无一例患者出现完全复位丢失. 结论 采用锁骨远端切除联合腱外侧半反转辅助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的方法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中长期疗效较好,多数患者肩锁关节保持稳定.
作者:孙策勇;朱以明;李奉龙;姜春岩;彭明学;王自鸿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