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法比较前、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载荷分享评分≥6分的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优缺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名30岁男性健康志愿者的胸腰段脊柱CT扫描图像和有限元软件建立T12至L2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有效后,模拟L1爆裂性骨折,建立前路内固定治疗模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间接减压治疗模型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直接减压治疗模型.比较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时每种模型在不同工况下内固定大位移及大承载应力分布. 结果 大位移: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时,前路手术模型小,其次为后路间接减压模型及后路直接减压模型;大承载应力分布:术后即刻,前路手术模型小,其次为后路直接减压模型及后路间接减压模型,术后2个月时,3种模型大承载应力分布相当. 结论 术后即刻前路手术在3种手术方案中稳定性好,不容易发生内固定治疗失败,但会丢失部分脊柱活动度.术后2个月时后路两种手术模型稳定性已达到正常生理状态,3种手术模型内固定应力分布相当,后路手术亦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陈昊;王根林;林俊;吴贵忠;朱海;杨惠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辅助下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合并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例下颈椎骨折合并AS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年龄35 ~ 66岁,平均39.0岁;骨折部位:经C5-6椎间隙2例,经C6-7椎间隙3例,经C6椎体1例,经C7椎体2例.患者术前行Halo-vest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在自行设计的瞄准器辅助下行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影像学资料提示骨折愈合后拆除Halo-vest外固定支架. 结果 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 ~ 87个月(平均45个月);术中无脊髓、椎动脉、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内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物位置满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均无椎弓根螺钉松动、脱出、断裂等情况发生,骨折端愈合及植骨融合良好.参照Macnab法和Otani法评定疗效:优4例,良3例,差1例. 结论 瞄准器辅助下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椎骨折合并AS患者,置钉安全性高、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作者:徐兆万;刘大勇;冀旭斌;伦登兴;王炳武;隋国侠;钟军;厉峰;刘伟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下胫腓联合损伤两种位置螺钉固定对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获取1名30岁男性志愿者的右足螺旋CT扫描图像,利用Mimics 10.01、SolidWorks 2009等软件进行骨骼的三维重建、模拟韧带连接和生成关节接触等,分别建立包含正常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踝上2.5 cm、5.0 cm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分别模拟踝关节中立位、内旋、外旋时受力,通过计算机获得胫骨、腓骨、距骨的合位移变化及旋转角度. 结果 两种位置的螺钉固定后均表现为胫、腓骨下端各方向位移减小,但绝对位移都在0.3 mm以内.胫距关节相对旋转角度在模拟踝关节内旋时分别为1.75°、1.65°,而模拟外旋时分别为0.60°、0.54°. 结论 两种位置的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效果均可靠,但固定后可致踝关节活动时各骨位移及旋转活动度减小,二者差异不明显.
作者:刘清华;余斌;张堃;李忠;庄岩;姚建锋;马建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患者12例(13侧),男10例,女2例;年龄20 ~ 39岁,平均30.5岁.均采用切开复位单纯半螺纹螺钉固定(8侧)或微型钢板固定(5侧). 结果 10例患者(11侧足)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11周).无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患者术后9~14周(平均12周)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为84 ~100分,平均90.4分. 结论 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确切固定是维持足跟正常形态、恢复足跟负重重心和足弓功能的关键.需根据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兵;杨云峰;陈大伟;朱辉;陈凯;张明珠;于涛;赵有光;俞光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 1年12月收治的495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PKP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椎体新发骨折分为3组:AVF组(52例)、非AVF组(58例)和非骨折组(385例).比较AVF组患者的骨水泥体积分数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同时比较3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AVF组骨水泥体积分数(32.5%±5.5%)高于非AVF组(27.3%±1.8%)和非骨折组(27.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骨水泥渗漏率(36.5%,19/52)高于非AVF组(20.7%,12/58)和非骨折组(17.7%,68/3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的cobb角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前、后cobb角和VAS评分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骨水泥体积分数决定骨水泥用量可获得良好效果,AVF和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随骨水泥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加.
作者:林达生;郝健明;李林;王雷;张焕堂;邹为涛;练克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Ⅲa、Ⅲb期Kümmell病的疗效. 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Ⅲ期Kümmell病患者15例,根据术前神经症状、神经压迫来源将Ⅲ期患者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型:Ⅲa型2例,Ⅲb型6例,Ⅲc型7例.将Ⅲa型和Ⅲb型共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3例,女5例;年龄57 ~ 79岁,平均71.1岁;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半年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测量后凸cobb角、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及椎体楔形角变化.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 ~66个月(平均33.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57 min(110 ~190 min),平均失血量450 mL(350~800 mL),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由术前C级5例、D级1例、E级2例改善为术后E级6例、D级2例.VAS评分术后较术前降低,术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楔形角均获明显恢复.随访中观察到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楔形角有丢失,椎体后缘高度在术前、术后及随访中无明显变化. 结论 对于Kümmell病的Ⅲa和Ⅲb两种亚型,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矫形率及症状缓解率.
作者:王大川;王峰;王乃国;谭炳毅;丰荣杰;袁泽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资料男性患者,49岁,因“车祸致头部流血伴头痛、胸闷2h余”急诊来我院就诊.伤后曾短暂昏迷数分钟,醒后不能回忆受伤时情况,并感头痛、恶心,无呕吐、伴颈部疼痛、双上肢麻木、大小便未解.入院查体:神志清,额头有一长约15 em的皮肤挫裂伤口,顶部见2处长约5 cm、6 cm的不规则伤口,左踝部有一不规则伤口,长约3 cm,有活动性出血.颈部有压痛,心脏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左肺可闻及湿性罗音.腹部体检无明显异常.四肢无畸形,双上肢感觉减退,左上肢肌力Ⅱ级,右上肢手指伸屈肌力为Ⅳ级,屈伸肘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王新家;陈育春;姚关锋;罗滨;齐伟力;孔抗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跟骨是足部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与行走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 [1-2],其中85% ~ 90%以上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跟骨骨折后常遗留骨折复位差、足跟增宽、足弓塌陷、关节僵硬、行走疼痛等并发症.跟骨的重要性以及骨折的复杂性使跟骨骨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近年来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各学者对跟骨骨折生物力学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么贵军;尚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近,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大脑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机制,这种机制是感知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关键,与1型和2型糖尿病都有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7月2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刊》(PNAS)杂志.本文第一作者、耶鲁大学医学院产科学、妇科和生殖科学、比较医学和神经生物学系的Sabrina Diano教授指出:“我们发现,脯氨酰肽链内切酶一一位于下丘脑,称为腹内侧核的部分,可设置一系列运转的步骤,控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我们的研究结果终可为糖尿病带来新的疗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体外冲击波(ESW)与保守治疗应力性骨折(SF)的疗效,并观察ESW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Ⅱ、Ⅲ型SF男性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SW组(ESW治疗,32例)和石膏组(石膏固定治疗,1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测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4周的患者全身状况、X线、CT、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OMS)疲劳程度6级评分法、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MPQ)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从而判定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ESW组经2次治疗后24例患者在2周后出现明显骨痂,骨折间隙密度增高;4周后骨折线基本消失,骨痂致密,髓腔几乎完全再通,终获得骨性愈合.治疗后1个月ESW组与石膏组相比,DOMS评分、MPQ评分均明显降低,ESW组治疗后1个月的DOMS评分、MP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SW治疗SF可促进骨痂生长、缩短愈合时间,无明显血管、神经损伤及其他全身并发症发生,其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损伤小,提示ESW是治疗SF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周忠;胡力;范超领;程俊华;王万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8月5日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针对植入式医疗器件的长效能源系统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制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利用呼吸产生的电能驱动心脏起搏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植入式医疗器件如心脏起搏器能够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作为新兴的医疗器械发展方向,植入式医疗器件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亟待突破,首先就是长效能源供给问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经单一外侧切口(劈指总伸肌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手术方法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采用单一外侧切口治疗的23例肘关节“三联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16 ~ 68岁,平均42.1岁.冠状突骨折均采用经骨孔套索缝合前关节囊结合克氏针固定.桡骨头骨折:14例行HCS固定,9例行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6例在肱骨外上髁钻孔后以2号爱惜邦线编织缝合对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加伸肌总腱起点进行修复,17例采用缝合锚进行修复.20例患者采用Stryker DJDⅡ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以保护骨与软组织的修复.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 30个月(平均19.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术后功能均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无二期松解的患者,平均屈肘137.0°±8.8°,平均伸肘-4.8°±15.0°,平均屈伸活动范围为132.2°±21.5°;前臂平均旋前88.7°±6.3°,平均旋后89.6°±2.1°,平均旋转活动范围178.3°±6.5°;平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97.4±6.9)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疼痛、不稳定、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肘关节“三联征”有明显骨性阻挡时采用单一外侧切口(劈指总伸肌入路)可获得良好的结果.若骨折较粉碎或固定后仍不稳定,可附加铰链式外固定支架保护.
作者:查晔军;蒋协远;公茂琪;王满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踝关节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收集7 742例成人踝关节损伤患者,男4 476例,女3 266例,男女比为1.37∶1;损伤高发年龄段为21~ 30岁(20.49%);44-A型损伤4 140例(53.47%),44-B型损伤2 215例(28.61%),44-C型损伤1 387例(17.92%).A组3 755例,男女比为1.39∶1;B组3 987例,男女比为1.36∶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5,P=0.643).A组患者平均年龄[(39.9±15.8)岁]小于B组[(41.9±16.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47,P=0.000).两组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差异和损伤AO分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踝关节损伤高发年龄段为21 ~30岁,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损伤高发类型为44-A型、44-B型损伤有增多趋势.
作者:刘磊;孙家元;杨宗酉;陈伟;赵海涛;王海立;殷兵;刘勃;刘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枢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 选择1名35岁男性健康志愿者枕骨底C0-3椎体的CT扫描图像,利用Mimics10.01、HypermeshV10.0及ABAQUS 6.11软件初步建立正常颈椎C0-3节段三维六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基于已验证的C0-3节段六面体有限元模型,采用弱化网格单元强度的方法分别建立枢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枢椎体横行骨折、Hangman骨折3种模型,对3种模型进行边界约束后分别施加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的生理载荷,比较3种骨折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范围(ROM)及骨折断端节点位移,分析枢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所致的C0-3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 结果 枢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模型ROM及骨折断端节点位移较枢椎体横行骨折或Hangman骨折模型明显增大,ROM增大主要表现在C2-3节段,较枢椎体横行骨折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增大82.4%、56.4%、63.1%、59.0%,较Hangman骨折模型分别增大69.1%、45.2%、42.3%、47.0%,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大144.7%、103.3%、88.9%、100.0%,而3种骨折模型在各方向活动时C0-1及C1-2节段ROM与正常模型相比差别不大. 结论 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C2-3及骨折端,采用保守治疗风险较高,应及早采取外科手术干预同时尽量保留上颈椎功能以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性.
作者:王威;蔡贤华;王志华;刘海波;徐峰;康辉;赵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影响单侧颈椎关节突骨折保守治疗成败的CT参数.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7例均采用保守治疗的单侧颈椎关节突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5例,女22例;年龄19~ 77岁,平均43.6岁.均采用保守治疗,根据保守治疗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治疗成功组和失败组(后进行手术治疗),采用CT扫描测量两组患者的关节突骨折块移位距离、正常侧关节突高度和宽度,并计算骨折块高度和宽度与健侧的比值,比较两组患者的以上参数. 结果 经测量评估,成功组骨折块高度[(9.8±3.7)mm]、骨折块高度与健侧的比值(40.2%±11.9%)均小于失败组[(15.9±4.5) mm和56.3%±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骨折块的移位距离[(1.0±0.7)mm vs.(1.2±0.8) mm]、骨折块宽度[(12.3±3.7) mm vs.(10.4±3.9) mm]、骨折块宽度与健侧的比值(71.9%±17.2% vs.75.2%±15.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单侧颈椎关节突骨折患者,CT上的骨折块高度、骨折块高度与健侧的比值越大,采用保守治疗容易失败,应谨慎评估和选择治疗方法.
作者:曾周景;叶建华;谭通;刘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2例陈旧性OVCF患者资料,遵循患者意愿分别采用PKP治疗(PKP组,32例)和保守疗法(保守组,20例).两组患者术前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1d、治疗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SF-36)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PKP组手术前、后椎体中间高度及伤椎后凸cobb角.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获6~16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与保守组比较,治疗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PKP组的VAS评分更低、SF-36评分更高、ODI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SF-36评分、ODI指数、椎体中间高度分别与术前1d比较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KP组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后凸cobb角分别与术前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保守疗法治疗陈旧性OVCF比较,PKP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腰背疼痛,可以增加椎体强度、恢复椎体部分高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施行.
作者:徐耀宁;郑秋坚;尹东;黄帅豪;庄见雄;刘斌;王巧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颈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颈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9例齿状突骨折患者资料,男23例,女6例;年龄为17~55岁,平均33.5岁.骨折根据Anderson分型:Ⅱ型23例,Ⅲ型(浅型)6例;Ⅱ型骨折再根据Grauer改良分型:ⅡA型8例,ⅡB型13例,ⅡC型2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术前脊髓损伤情况:D级6例,E级2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h至180 d(平均17.0d).21例AndersonⅡ型(GrauerⅡA型8例,ⅡB型13例)和6例AndersonⅢ型骨折患者均采用单枚螺钉固定,2例AndersonⅡ型(Grauer ⅡC型)骨折患者采用双枚螺钉固定.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 12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 ~ 100 mL,平均46.7 mL.29例患者术后获10 ~ 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大血管损伤、脊髓损伤、食道损伤及气管阻塞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内颈部疼痛症状消失,视觉模拟评分均降至0分.ASIA分级为D级的6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均改善为E级.术后3个月2例双枚螺钉固定患者出现骨折移位、不愈合;其余27例单枚螺钉固定患者骨折复位良好,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6.5个月.结论 颈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创伤小、无需植骨及可大限度地保留寰枢椎活动范围等优点,不仅可获得骨折的即刻稳定,而且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任海龙;王吉兴;陈建庭;江建明;瞿东滨;鲁凯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距骨颈骨折经外踝截骨内固定,跗外侧动脉蒂骰骨瓣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7例距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6例;年龄23 ~ 52岁,平均37.5岁;距骨颈骨折按照Hawkins分型:Ⅱ型8例(均为陈旧性骨折),Ⅲ型6例,Ⅳ型3例.均行外踝截骨充分暴露距骨,解剖复位,2枚螺钉固定距骨,并取跗外侧动脉蒂骰骨瓣转移植骨重建距骨血供,外踝予张力带钢丝或2枚空心螺钉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6 ~ 36个月,平均31个月.外踝截骨均一期愈合,无断钉、退钉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一期愈合,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3例延迟愈合,愈合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2例未愈合.根据Maryland评分:优5例,良7例,中3例,差2例.结论 经外踝截骨行距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显露比较充分,利于解剖复位和固定,跗外侧动脉蒂骰骨瓣能有效增加距骨体血供,是治疗距骨颈骨折的良好手术方式.
作者:刘钢;赵伟;郑小罕;杨翔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型双边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严重中足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例严重中足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2例;年龄28 ~57岁,平均35.4岁.开放性损伤按Gustilo分型:Ⅱ型1例,Ⅲ型7例;中足骨折合并跗横关节脱位2例,跖跗关节脱位4例,跗横关节与跖跗关节均脱位2例.对骨折与脱位进行复位后,以微型双边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恢复并保持足的内、外侧柱长度及正常足弓形态,必要时可结合有限内固定.术后12 ~16周拆除外固定支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0 ~24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示骨折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内、外固定拆除后无复位丢失.患者均能自主行走,随访期间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及足部畸形.术后3、6、12个月AOFAS中足评分平均分别为65.8、71.3、80.6分,术后3、6、12个月VAS评分平均分别为7.5、4.3、1.2分. 结论 对于严重中足骨折脱位,微型双边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能很好地恢复内、外侧柱的长度及足弓的正常形态,维持复位稳定性,避免了足部畸形导致的功能障碍.
作者:任栋;顾聚源;王鹏程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