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宏;田瑞银
目的:分析在当下中国社会医患关系的影响下,医生这一职业的心理健康问题。方法:以Hahn为代表在DDPRO-30为基础而改进的医患关系调查问卷。结果: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同。结论:应该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医疗行业的现状。
作者:陈银环;吴智兵;刘叶;葛文华;曾征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总结1例皮肌炎合并食管纵膈瘘病人的治疗与护理。皮肌炎合并食管纵膈瘘病人治疗及护理均较复杂,处理不当危及生命。要做好病情观察,胸腔置管、纵膈引流管及鼻肠管的护理等方面。本文旨在总结成功经验,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艳丽;李冉;周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胸部创伤是临床常见创伤性疾病,约占50%,发生率、危害程度均在创伤性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由胸部创伤说直接引起的死亡约占创伤1/4,另有1/4创伤死亡与ST引起的并发症有关,[1]本院既往接受78例胸部外伤患者,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李萍;杨晓琼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培养手术室轮转护士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使毕业后的新上岗护士快速适应手术室护理工作。方法:对手术室轮转护士采用情境模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等教学法进行手术室技能培训。结果:91.5%的护士认为情境模拟教学法培训后能够较快适应手术室工作环境。85%的学生认为通过手术室实地演练训练能提高临床工作能力。结论: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手术室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学习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增加了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心,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金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实施全科护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整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治疗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30例患者采取全科护理服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48h 的护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患者的数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采取全科护理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连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进行病原学检查、临床表现诊断及实验室诊断,根据肝炎程度对症治疗,选取同期的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肝炎组产后出血、早产以及妊高症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时,可对孕妇妊娠结局产生一定影响,临床孕妇应严格进行相关检查治疗,提升妊娠质量。
作者:马怀梅;摆小琴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腰椎骨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治疗的腰椎骨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两个阶段进行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干预等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4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有18例患者术前有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表现,通过手术治疗及心理护理干预,情绪即转为平静心境,甚至愉快心情。结论:针对腰椎骨骨折患者实施针对性专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缓解症状,减少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作者:梁立春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护士睡眠日”在临床护士的运用效果。方法:开展“护士睡眠日”管理,比较开展“护士睡眠日”管理前后护士睡眠状况自评表评分。结果:实行“护士睡眠日”管理后护士睡眠问题明显改善,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护士睡眠日”有效改善护士睡眠质量。
作者:黎秋雁;罗雪瑗;余润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外伤中常见的疾病,颌骨骨折易造成患者咬合关系的紊乱,可分为下颌角骨折、颏部骨折、髁突骨折[1]、上颌骨骨折,本研究总结了38例颌骨骨折患者,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入护理理念,探讨在颌骨骨折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中,护理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作者:刘晓莉;李秋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下肢静脉激光闭合术加高位结扎点式撕脱术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被国内外广泛应用。本文着重介绍了下肢静脉曲张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
作者:施凤娟;童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密固达治疗不同风湿免疫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安全性。方法:我们对来我院进行就诊的278例风湿免疫疾病合并有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研究。我们首先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情况分为注射密固达药物之前未使用任何抗过敏药物者以及注射密固达药物之前使用地塞米松、乐松、分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者。随后,对所有患者使用药物密固达进行治疗;后,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钙剂补充,并就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护理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密固达药物治疗之后其骨质疏松状况均较以前有着明显的减轻状况,有9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使用密固达之前未使用非甾体类药物以及地塞米松、分海拉明患者有61人发生不良反应,使用上述药物者有35人发生不良反应。出现发热状况的患者有52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者有32例,出现恶心呕吐患者有8例,出现失眠患者有1例,出现疲劳乏力患者有8例,出现肌性胸痛患者2例,出现口渴患者有3例,另外出现排尿困难、腹泻、咽痛及下肢抽搐的患者各1例。结论:临床上使用密固达对风湿免疫疾病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时,患者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状况发生,其中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类患者,90%的患者不良反应在7天内消除,10%患者15-30天内消除。
作者:门倩;李欣;张乐;石燕杰;张妮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的原因,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选取母乳喂养依从性好的(纯母乳喂养)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和母乳喂养依从性差(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产妇作为观察组,比较不同母乳喂养依从性的两组产妇年龄、母乳喂养知识、母乳分泌量、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分娩方式、乳头条件、心理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缺乏60%,不良心理状态58.33家庭及社会支持较差55%,乳汁分泌不足或者乳房胀痛50%,乳头条件差30%,均高于对照组的25%、0%、1.67%、1.67%、8.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相关因素复杂,通过健康教育、实施心理护理、加强家属健康教育、提供优质护理促进乳汁分泌、应用假乳贴等弥补乳头条件差的措施等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提高母乳喂养依从性。
作者:解成香;王媛;游婷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影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为社区及家庭采取正确措施帮助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对重庆市渝中区553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27.85%老年人身体经常有病痛;30.20%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并影响生活功能;7.05%老年人有畸形残疾;10.13%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7.78%老年人经常忧郁、焦虑、压抑、情绪消沉;3.98%老年人智力明显下降,说话无重点,思路不清晰,健忘、呆板;1.99%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差,到处看不惯,自感孤独、苦闷;3.44%老年人家庭矛盾多,亲朋往来少、孤独;18.14%老年人不参加社会活动,生活孤独;3.80%老年人生活无规律,嗜烟、酗酒;4.16%老年人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困难。结论: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质量问题和多种身心健康需求,需加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社区医疗服务。
作者:张凤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啶(DEX)对吸入七氟烷(SEV)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小鼠随机分为SEV(0.02ml·10g-1)(S1)组,DEX(7.5μg·kg-1)+ SEV(DS1)组,DEX(15μg·kg-1)+ SEV(DS2)组,采用热板法观察DEX对SEV小鼠痛阈(HTTP)的影响;结果:与S1组比较,DS1组30mim、60min的HPPT增加(P <0.05),DS2组15、30、45、60min时的HPPT显著增加(P <0.05)。结论:合用右旋美托咪啶可增强七氟烷的镇痛。
作者:李妍;王玉洁;刘侨侨;王珍;宋雨童;陈倩敏;郭忠民;孟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为临床麻醉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实验组给予全麻复合硬模外麻醉,对照组给予全麻。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麻醉前、手术开始时、术后各项循环指标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进行上腹部手术适用全麻复合硬模外阻滞麻醉,此种麻醉方式对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更小,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手术,确保手术的有效性。
作者:红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但上述疾病本身不是心脏或大脑器官发生病变,而是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尽管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不断降低,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所面临的疾病负担仍然在逐步增加。血管病变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往认为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而实际上,目前我国大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0-55%岁壮年人群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30余岁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者也偶有发生。更为令人担忧的是,20世纪末期及以后出生的人群,幼年起便接受高脂饮食、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适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推测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还会进一步提前。而30-55岁年龄段正是事业的黄金时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和致残不仅极大地增加了个人、家庭的不稳定因素,也对我国过民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巨大隐患,为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受疾病打击后的小姑娘存者,相当一部分可能残留运动耐量降低和偏瘫等器官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虽然能够长期存活,却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即使是没有明显躯体后遗症者,对如何预防疾病再次发作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症状较轻,对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终很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另一部分人则对疾病抱有过度恐惧的心理,从此长期卧床休息、远离正常生活,无法完整地回归社会。
作者:孟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工作负荷。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测量患者每天的直接护理项目操作时间、工作频次、间接护理工作时间。结果:28例入院次日立即手术,32例是非次日手术患者,次日手术住院时间、护理总工时均短于非次日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间不同会对住院时间及护理工作负荷有一定影响,配备护理人员时应充分考虑。
作者:吕艳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1目的运用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及头颅核磁共振、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间期患者脑细胞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TIA间期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及头颅核磁、质子磁共振波谱的改变,来评价脑细胞电活动及代谢的改变。
作者:霍俊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重症平喘方治疗的效果以及现代药理学评价。方法:选取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行重症平喘方治疗,对患者治疗后的咳嗽消失时间、哮喘发作次数以及呼吸困难缓解时间等指标进行记录评价,并与其余30例行基础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行指标的对比统计。结果:行重症平喘方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其治疗效果以及各项指标的对比显著优于行基础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在本文中将重症平喘方有效的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丰富中医学知识,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志洪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合并肝硬化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3例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后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对将两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切口长度、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优于采用开腹式手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感染率、患者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值 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合并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采用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取得理想的治愈效果,但采用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感染率低等显著优点,具有极高的手术价值。
作者:张伶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