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钤;李兵;李海丰;张世民;樊健;杨云峰;黄轶刚;俞光荣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闭合复位技巧,并总结经验. 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PFNA治疗7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26例,女47例;年龄63~97岁,平均80.6岁.骨折按AO分型:31A2型64例,31A3型9例;按改良Evans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16例,Ⅲ型42例.术前仔细阅读患者影像资料,通过牵引、内旋、后侧支撑及撬拨等方法进行闭合复位,选择合适长度的PFNA进行内固定.应用Fogagnolo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髋功能. 结果 55例(75.3%)患者术后获12 ~48个月(平均27 4个月)随访,18例患者失访(包括9例死亡患者).应用Fogagnolo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43例,可12例.骨折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10周.患者术后平均8周(6~16周)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畸形、股骨头切割及断钉发生,其中2例因术后摔倒致主钉远端股骨干骨折,二期行加长PFNA内固定治疗.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34例,良16例,中5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时可以通过一定的复位技巧来纠正内翻移位、向后成角移位及旋转移位等情况,从而提高骨折复位质量,顺利地应用PFNA进行徽创治疗.
作者:周家钤;李兵;李海丰;张世民;樊健;杨云峰;黄轶刚;俞光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常见损伤,爆裂骨折占全部胸腰椎骨折的45%[1].随着建筑业和交通业的发展,爆裂骨折发生率明显上升.爆裂骨折是脊柱在高速轴向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急性创伤,该损伤由于病理类型表现复杂,易造成脊柱不稳定,常伴有神经症状,遗留各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有限元分析的应用,人们对骨折的发生机制和稳定性评价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凌晓东;尚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经肋间后动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修复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只家兔提取BMSCs,扩大培养后采用菲立磁标记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另选取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经肋间后动脉注射BMSCs组和只创建脊髓损伤模型组.结果观察包括:BMSCs的核磁共振示踪,脊髓标本宏观及微观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查. 结果 实验第14天内,磁共振显示BMSCs逐渐迁移到脊髓损伤区域,并经脊髓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检查进一步得到证实;脊髓组织切片电镜检查发现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部分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菲立磁颗粒;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第7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损伤脊髓节段神经传导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肋间后动脉介入移植BMSCs修复脊髓损伤是一种可重复、高效的干细胞移植途径.
作者:李东卿;孙鸿涛;金勋杰;魏丹;齐勇;李贵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搭载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温敏型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GP)水凝胶复合支架对兔桡骨骨折的治疗疗效.方法 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兔BMSCs与C/GP水凝胶混合植入兔桡骨骨折间隙内作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X线片、生物力学检测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等方法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术后第4周和第12周实验组通过X线片反应出的骨愈合结果明显强于对照组;术后第12周生物力学检测实验组中大负荷、抗弯曲强度及载荷/位移等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弹性模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成骨及塑形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搭载BMSCs的温敏型C/GP水凝胶复合支架材料可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刘涛;李健;邵增务;王忠飞;逄健飞;杨超;王新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采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21~55岁,平均36.5岁;损伤部位与类型:C7椎体爆裂性骨折12例,C7/T1骨折脱位9例,T1爆裂性骨折2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5例,C级6例,D级3例.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00 ~ 900 mL,平均500 mL,手术时间为70~ 120 min,平均85 min.23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减压充分,脊髓神经功能除9例A级患者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获得1~2级的提高,植骨均获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患者术后X线片检查提示钛网放置位置欠佳,经随访未见移位,于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 结论 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是可行的,可达到充分的减压,即刻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序列,是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建乔;金才益;曾忠友;宋永兴;王斌;孙德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促进小腿骨干骨折术后骨愈合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2例小腿骨干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组(叩击组)和术后常规处理、不予叩击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患肢视觉模拟评分(VAS)、X线骨痂生长Lane-Sandhu评分、骨延迟愈合率及骨不愈合率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叩击组和对照组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88.8±8.8d、(107.9±9.0)d,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04.1±9.8)d、(113.2±13.4)d,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3、6、12个月时VAS评分和X线骨痂生长Lane-Sandhu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叩击组和对照组6个月时骨延迟愈合率分别为8.7%、28.3%,12个月时骨不愈合率分别为4.3%、17.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骨应力刺激仪叩击治疗可加速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降低骨延迟愈合和骨不愈合的发生率,可作为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德旺;丁真奇;翟文亮;康两期;姚剑飞;李昌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踝关节脱位胫骨pilon骨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 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收治58例伴踝关节脱位胫骨pilon骨折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17~76岁,平均48.1岁.骨折按AO分型:B2型8例,B3型17例,C3型33例.按踝关节脱位类型:内侧脱位13例,外侧脱位9例,前侧脱位11例,后侧脱位14例,纵向脱位11例.通过X线片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及脱位纠正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牢固程度,并定期接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4~ 27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58例患者中获解剖复位39例,占67.2%;良好复位13例,占22 4%;不佳复位6例,占10.4%.后期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全部获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按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优良率:B型84.0%,C型75.8%;内侧脱位76.9%,外侧脱位77.8%,前侧脱位81.8%,后侧脱位78.6%,纵向脱位81.8%. 结论 胫骨pilon骨折常伴有踝关节不同方向的脱位,治疗时应注意恢复原有解剖结构和力线关系,才能大限度减少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堃;宋哲;庄岩;薛汉中;李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在腱骨愈合过程中对肌腱细胞、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及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用Transwell小室建立共培养模型,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经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染色的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单独培养成骨细胞组、肌腱细胞组,单独培养成骨细胞组、肌腱细胞组并各自加入PRP(加入小室上层),分别以成骨细胞和肌腱细胞为待测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但不加入PRP组,分别以成骨细胞和肌腱细胞为待测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并且加入PRP组. 结果 2种细胞共培养且未加入PRP两组生长速度和荧光强度均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细胞单独培养且未加入PRP的2种细胞生长速度和荧光强度均为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PRP的各组生长速度和荧光强度均为高,且同种细胞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可以去除2种细胞共培养时彼此的抑制效应,并提高细胞的增殖能力至同样高的水平,且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也随之升高.
作者:翟文亮;王南;戚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1例踝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4例;年龄33 ~67岁,平均48.1岁;原发疾病包括:创伤性关节炎6例,骨关节炎3例,距骨坏死2例;平均病程2年(1~3年).术前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45.5±11.1)分(30~64分).手术采用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 结果 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10例患者获平均24个月(12 ~36个月)随访.所有随访患者影像学证实术后平均12周(10~16周)融合处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101,P=0.000). 结论 采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弛;顾文奇;施忠民;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方法 取8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C2).于椎体两侧随机进行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为4.0 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及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为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在直视椎弓根下置钉.置钉后行拔出强度实验,比较2种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强度.结果 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拔出力强度为(387.56±137.73)N,稍小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465.25±214.32)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P =0.403);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2±1.14) 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16±1.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 <0.05). 结论 枢椎棘突螺钉具有椎弓根螺钉相近的生物力学拔出力强度,枢椎棘突螺钉在生物力学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赵红勇;林华杰;许楠健;孙韶华;吕荣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22例有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患儿,男14例,女8例;年龄6~18岁,平均9岁.采用手法闭合复位,透视C型臂X线机监控下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 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获6 ~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21例患儿骨折均愈合良好,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针道感染患者,1例患儿因术后过早、过度负重活动出现克氏针松动及骨折断端成角,及时给予夹板外固定矫正后,推迟行功能锻炼时间,12周后骨折愈合良好.按照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优1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5.4%. 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对骨折愈合干扰小、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儿童肱骨近端移位不稳定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林浩;黄东;吴伟炽;黄永军;董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合并骨折固定术治疗伴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开放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收治32例小腿高能量损伤患者,男26例,女6例;年龄16 ~60岁,平均30岁.创面面积为6cmx6 cm~22 cm×26 cm,均采用急诊清创术,具有正向冲洗功能的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封闭创面,同期应用外固定支架或钢板固定骨折,皮肤缺损较大者采用植皮或邻近带血管蒂皮瓣转移二期修复创面. 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获8~15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2例失访.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 12个月,平均5个月,愈合率为100%.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无伤口感染、伤口裂开等并发症.4例患者发生钉道感染,2例发生骨延迟愈合,术后12个月拆除外固定支架,1例创面较大者内固定失效,二期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8个月后拆除支架获临床骨性愈合.结论 VSD引流术同时行骨折固定术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一期选择合适固定方式,骨折可以实现早期临床愈合,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者不适合内固定术.
作者:蔡振存;李晓辉;朴成哲;张杨;赵伟;马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复发的腕管综合征(CTS)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显微神经松解联合带血管蒂小鱼际皮下脂肪瓣(HTFPF)治疗21例复发的CTS患者,男5例,女16例;年龄35~78岁,平均52.2岁.17例采用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后复发,4例采用内镜下腕管松解术后复发.术后复发时间5 ~35个月,平均19.6个月.按照CTS分型:中度8例,重度13例.所有患者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有麻刺感;Tinel征均阳性;食指指腹两点分辨觉5~14mm,平均9.3mm;握力6~18 kg,平均11.7 kg.所有患者复发后采取保守治疗3周均无效.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8 ~48个月(平均24.4个月)随访.正中神经卡压症状明显改善时间2~14d,平均7.2d;两点辨别觉提高至2~8mm,平均4.0 mm;握力18~37 kg,平均23.5 kg.所有患者手指活动、感觉正常,麻木、针刺感消失,无明显的腕部疼痛,拇指对掌功能正常,肌电图检查均阴性,Tinel征、Phalen征、Reverse Phalen征均阴性.术后18个月,按CTS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腕部主观疼痛减轻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全部患者术后未出现支柱疼痛、小鱼际疼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正中神经及其返支、掌浅弓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显微外科治疗是治疗复发的CTS的有效方法,显微神经松解联合HTFPF可以恢复正中神经的滑动,并提供良好的软组织营养基床,显著改善复发的CTS患者的症状.
作者:冯仕明;高顺红;陈超;刘德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左右[1].在年龄> 65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仅次于髋关节及桡骨远端骨折[2],且低能量创伤、骨质疏松的老年骨折的发生率近年来逐渐增加[3].根据Neer分型[4],骨折块移位>1cm或成角>45°定义为移位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通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5];对于移位、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采用手术治疗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6].然而近年来众多学者指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率为8.6% ~ 22.0% [7-9].Thanasas等[10]报告术后骨折端移位和螺钉穿出肱骨头是导致二次手术常见的原因.Sproul等[11]报告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9%,常见的并发症有内翻畸形愈合(16%)、肱骨头缺血性坏死(10%)、螺钉穿出肱骨头(8%)等.
作者:曾浪清;陈云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Gamma 3髓内钉治疗改良Evans分型Ⅱ~Ⅲ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0例改良Evans分型Ⅱ~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岁(65 ~91岁);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Ⅱ型15例,Ⅲ型25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 d(2 ~12 d).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Gamma 3髓内钉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疗效.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8 ~4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范围:屈曲平均108.6°,外展平均65.1°,外旋平均46.9°,内收平均34.2°.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平均为1.0分(0~3分).髓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1.1分,其中优20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0%.38例患者骨折均在术后8~12周(平均11周)获愈合.2例差的患者是由于骨质过于疏松而出现早期大转子骨块移位,且拉力钉未拧至软骨下骨并位于股骨颈位置偏上,有切割松动,经保守治疗骨折获愈合.结论 Gamma 3髓内钉治疗改良Evans分型Ⅱ~Ⅲ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袁明武;张晓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肱骨髓内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及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MIPPO)3种方法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9例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37例;年龄54 ~71岁,平均65 7岁.其中采用肱骨髓内钉(髓内钉组)治疗18例,ORIF(ORIF组)治疗12例,MIPPO组(MIPPO组)治疗19例.对患者术前、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49例患者术后均获8~36个月(平均17.8个月)随访.髓内钉组、ORIF组及MIPPO组的切口平均长度分别为(7.1±0.3)cm、(13.7±0.9)cm、(12.1±0.8)cm;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58.3±20.7)mL、(283.3±44.4)mL、(96.3±9.0)mL;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90.5±18.5) min]少于ORIF组[(111.3±16.7)min]和MIPPO组[(112.4±9.9)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方法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但髓内钉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健;王瑞;孔晓川;安立琨;柳伟;杨立辉;洪钢;郭子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33例闭合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2例,女21例;年龄66 ~82岁,平均71.2岁;左侧13例,右侧20例.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11例.患者术后3d开始行肩关节功能锻炼,行X线检查及肩关节旋转等活动度检查.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4个月(平均6.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10.2周;无骨不连、内固定松脱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7.6分. 结论 应用MIPPO技术及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功能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路平;何耀文;任意平;任生富;李学军;张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向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段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3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18例;年龄18 ~48岁,平均31.5岁.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向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对照组(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通过回顾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其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39例患者获12 ~ 36个月(平均20.1个月)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及成角的矫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及成角的矫正程度丢失不明显;而未经椎弓根植骨组变化明显,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向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减少内固定失败率.
作者:谢学义;李金生;吉赵勇;徐剑锋;米铁鹰;丁东胜;陈钊鹏;邹祝艺;符远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腕关节在中立位、极度过伸位及过伸桡偏位时腕关节韧带长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6名志愿者腕关节进行CT扫描,获取腕关节在中立位、极度过伸位及过伸桡偏位时的断层扫描图像,利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此3种位置下的腕关节掌与背侧共9根韧带的长度. 结果 与中立位相比,腕关节极度过伸位时桡舟头、桡舟月、长桡月、尺月、尺头、尺三角及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明显伸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桡腕、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多角骨部分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从极度过伸位至极度过伸桡偏位时,桡舟头、尺月、长桡月、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和三角骨部分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三角、尺头、桡舟月及背侧桡腕韧带明显伸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腕过伸位时尺头韧带、尺三角韧带、桡舟月韧带、尺月韧带、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张力较大;而背侧桡腕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三角骨部分张力较小,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腕部韧带损伤的发生及损伤范围.
作者:陈靖;谭军;汤锦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单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单椎间隙融合固定技术治疗的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观察两相邻椎体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评价.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 28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无内固定失败,椎间植骨融合及钛网位置良好.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两相邻椎体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5,P=0.060),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848,P=0.072).术后12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术后C级中的3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D级中的11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 采用单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点,能有效地防止复位丢失,神经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潘显明;李伟;黄欣;邓少林;屈波;范凌;马泽辉;蒋凯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