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李晗;王威;侯志勇;张奇;刘月驹;许斌;张英泽

关键词: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骨钉, 骨板
摘要:目的 比较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及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用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85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6例,女39例;年龄15 ~58岁,平均38.8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顺行髓内钉组(n=17)、逆行髓内钉组(n=42)及锁定加压钢板组(n=26).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85例患者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外,其余患者骨折均在6个月内获愈合.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顺行髓内钉组、逆行髓内钉组均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顺行髓内钉组优于逆行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髓内钉组、逆行髓内钉组及锁定加压钢板组患者膝关节Kolment 标准评定结果优良率分别为58.8% (10/17)、88.1% (37/42)、69.2% (18/26),逆行髓内钉组与顺行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髓内钉组、逆行髓内钉组及锁定加压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 (2/17)、9.5% (4/42)、7.7%(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关节感染. 结论 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定位准确、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术后疗效较顺行髓内钉和锁定加压钢板更满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锁定重建钛板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外伤性耻骨联合分离

    目的 探讨锁定重建钛板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外伤性耻骨联合分离的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14例耻骨联合分离患者,男13例,女1例;年龄18~46岁,平均32.4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11例,B2.1型1例,C1.1型2例.损伤类型:新鲜损伤11例,陈旧性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d至6周,平均16 d.14例患者均采用Pfannenstiel入路横弧形切口解剖复位分离的耻骨联合、上缘锁定重建钛板并前方经闭孔钛缆内固定治疗.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6.8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显示11例新鲜损伤患者耻骨联合分离均恢复至正常间隙;3例陈旧性损伤患者中,2例耻骨联合分离恢复至8 mm内,1例恢复至10mm内.随访期内患者切口均获愈合,耻骨联合分离解剖复位且在术后10~ 18周(平均13.8周)获愈合,无钛板断裂、螺钉松动、钛缆松开及断裂、精索及闭孔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5.7%. 结论 锁定重建钛板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外伤性耻骨联合分离可恢复骨盆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疗效较好.

    作者:齐新文;王兆杰;陈军平;邝立鹏;叶小聪;安荣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缝线加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加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21例PCL损伤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1 ~56岁,平均35.6岁.关节镜下采用单束异体韧带重建,术中加用3根“5”号爱惜邦缝线加强固定.采用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以及应力位X线片测量比较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的后向松弛度.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 35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20°~ 140°,平均126°.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IKDC分级:A级7例,B级12例,D级2例;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平均(65.8±3.7)分提高至(92.8±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130,P<0.001).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70.3±2.7)分提高至(95.8±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10,P<0.001);膝关节后向松弛度从术前平均(12.5±4.3) mm减少至(4.6±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0,P<0.001).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加强技术治疗PCL损伤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蔡春元;董伊隆;李琪;林瑞新;张雷;李永奖;杨国敬;张力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浮膝损伤Fraser分型的改良:附28例临床报告

    目的 设计一种浮膝损伤的改良Fraser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8例浮膝损伤患者,男21例,女7例;年龄18~87岁,平均43岁.将浮膝损伤按改良Fraser分型分为3型:Ⅰ型,关节外骨折;Ⅱ型,骨折累及股骨远端和(或)胫骨近端关节面;Ⅲ型,合并髌骨骨折.Ⅱ型和Ⅲ型又各自分为2个亚型:ⅡA型,关节内简单骨折;ⅡB型,关节内复杂骨折;ⅢA型,髌骨简单骨折;ⅢB型,髌骨粉碎性骨折.本组Ⅰ型11例,ⅡA型2例,ⅡB型8例,ⅢA型2例,ⅢB型5例.受伤至内固定手术时间平均为9 d(0~ 17 d).1例患者在受伤当天接受手术治疗;12例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15例患者采用石膏托或牵引固定,终行钢板或髓内钉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Kalstrom和Olerud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9个月(12~6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Kalstrom和Olerud标准评定疗效:优7例,良13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71.4%.11例Ⅰ型患者:优6例,良4例,可1例;2例ⅡA型患者均为良;8例ⅡB型患者:优1例,良4例,可2例,差1例;2例ⅢA型患者:良1例,可1例;5例ⅢB型患者:良2例,可1例,差2例.7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感染3例,膝关节不稳2例,膝关节僵硬2例. 结论 改良Fraser 分型有助于外科医生比较浮膝损伤的治疗结果并判断预后.根据改良Fraser分型,ⅡA型与Ⅰ型损伤患者效果相当,ⅡB型和Ⅲ型损伤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陶然;徐华;张亚峰;曹毅;王友华;刘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髌骨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髌骨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1337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974例,女363例;年龄8~98岁,平均45.2岁.以临床体征、X线、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手术结果筛选出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进行分析,计算髌骨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统计各种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在不同髌骨骨折类型及致伤原因中的差异. 结果 髌骨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为2.1% (28/1337).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摔伤10例,运动损伤3例,坠落伤2例.髌骨骨折按Regazzoni分型:A型2例,B型17例,C型9例.52处合并伤中,交叉韧带损伤15处,侧副韧带损伤14处,半月板损伤23处.髌骨骨折Regazzoni分型中,A型和C型骨折患者与B型骨折患者各种合并伤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致伤原因中,运动损伤和坠落伤患者的内侧副韧带损伤发病率(100%)与摔伤患者(10.0%)、交通伤患者(23.1%)比较,以及交通伤患者后交义韧带损伤发病率(70.0%)与摔伤患者(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各种类型髌骨骨折均可合并膝关节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应予高度警惕,并在麻醉前、后做膝关节的相应体格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

    作者:王威;李晗;王娟;王鹏程;张国川;张英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RNA干扰在间充质干细胞及骨系细胞分化中的应用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在细胞中引入外源双链RNA使相应序列的mRNA特异性降解,从而导致某一功能基因沉默的方法.Fire等[1]首次在秀丽阴杆线虫中发现了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机制,从而刷新了对基因调控机制的认识.后来有学者[2]发现在哺乳动物体内也广泛存在RNAi现象.RNAi的作用是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及翻译水平等多个不同水平上实现的.由于其高效性、特异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分析及基因治疗研究等很多领域.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RNAi在间充质干细胞及骨系细胞生长、分化调控相关因子[包括PPARγ、Runx2、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细胞凋亡、TonEBP等]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作者:朱洪勋;韩成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效更换髓内钉固定的改良手术方法

    目的 介绍一种针对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伴钢板内固定失效后行再次髓内固定的改良手术技术. 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8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效患者,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1.1岁(19 ~61岁).7例患者钢板断裂,1例患者钢板未断但螺钉拔出,骨折均未获愈合.首次手术至钢板失效接受本次手术时间平均为12.4个月(4~30个月).手术步骤:①X线机透视下经皮闭合取出所有螺钉,留置钢板;②同侧或对侧髂骨取骨,此步骤可由另一组手术人员与步骤①同时进行;③置入髓内钉;④切开骨折端,取出钢板,确认对位良好,清理瘢痕组织并植骨;⑤髓内钉远端锁定.5例患者采用顺行髓内钉固定,2例采用逆行髓内钉固定,1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 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更换髓内钉固定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2.6 h(2.0~3.5 h),术中失血量平均为1100 mL(600 ~ 1500 mL).术后1年随访8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5.5个月(4~8个月),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本文所介绍的改良手术技术可减少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伴钢板内固定失效后行再次髓内固定的手术失血量,其技术难点为经皮闭合取钉及硬化髓腔的再通.

    作者:毛玉江;武长江;孙林;朱仕文;王满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13例新鲜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75例,女38例;中位年龄为41岁(12 ~73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49例,其中B1型24例,B2型14例,B3型11例;C型64例,其中C1型41例,C2型12例,C3型11例.56例患者存在合并伤.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采用单纯前环固定24例,单纯后环固定36例,前后环联合固定53例.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功能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113例患者术后获8~ 6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平均评分为88.2分(48 ~100分),其中优76例,良22例,可12例,差3例,优良率为86.7%;31例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优良率为77.4%(24/31),18例合并股骨骨折患者优良率为77.8% (14/18).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平均评分为89.5分(46 ~100分),其中优78例,良24例,可6例,差5例,优良率为90.3%.12例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中,6例遗留有不同程度足踝背伸受限. 结论 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增亮;尹芸生;郝东升;李栋;黄新虎;杨朝晖;王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支架修复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壳聚糖(CS)复合支架修复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 取44只健康成年新两兰大白兔,于兔左侧股骨外侧髁建立临界性骨缺损(直径为6mm、深为10 mm)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n=20):骨缺损处植入nHA/CS复合材料;对照组(n=20):骨缺损处植入单纯CS;空白组(n=4):骨缺损处旷置,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显微CT扫描及组织学观察,比较各组骨缺损的修复能力. 结果 术后12周X线片显示实验组骨缺损修复良好,骨皮质连续;对照组缺损区明显缩小,两断端不连接;空白组缺损区无明显骨痂生成.实验组和对照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平均分别为(10.18±0.98)、(8.90±0.9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8,P=0.000).显微CT扫描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股骨髁外形恢复正常;对照组骨缺损空腔大部分为新生骨组织填充,缺损区仍留有缺损;空白组骨缺损基本无修复.实验组和对照组CT值平均分别为(256.1±26.8)、(169.2±25.4)H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1,P=0.003).术后12周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新生骨质与周围骨床之间无明显分界线;对照组可见骨缺损为剩余材料与纤维组织充填;空白组骨缺损区均被少量纤维组织充填. 结论 nHA/CS复合材料较单纯CS能更好地促进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作者:朱立新;张西兵;曹延林;李夏林;刘阳;许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经皮微创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横形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1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采用微创张力带固定术)和切开复位组(采用切开复位AO张力带固定术),微创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9 ~ 43岁,平均(28.3±3.2)岁.切开复位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1 ~44岁,平均(29.1±3.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屈膝90°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大腿周径较健侧下降值、关节活动度较健侧下降值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等. 结果 微创组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88.9%)高于切开复位组(79.2%),骨折愈合时间[(10.9±1.3)周]短于切开复位组[(12.5±1.5)周],术后1周、1个月屈膝90°疼痛VAS评分、术后1、3、6、12个月大腿周径较健侧下降值均低于切开复位组,术后1、3个月关节活动度较健侧下降值、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屈膝90°疼痛VAS评分、术后6、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创张力带固定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在关节镜辅助下骨折复位更加准确、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适用于断端分离<3 cm的髌骨横形骨折.

    作者:兰海;员晋;何智勇;张进军;胡正霞;李开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髓基质干细胞微囊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蛋白表达

    目的 探讨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Tet-on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微囊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多孔支架复合后分泌BMP-2及胶原蛋白的能力. 方法 以携带BMP-2/Tet-on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大鼠BMSCs,应用微胶囊技术包裹BMSCs.采用食盐造孔法使CPC形成多孔支架.实验分为3组(每组4个样本):实验组在CPC多孔支架上复合BMSCs-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复合体,阳性对照组直接培养含BMP-2/Tet-on基因的BMSCs,单纯APA-CPC组在CPC支架上接种空壳微胶囊.培养第3、6、9、12天取3组培养基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BMP-2的浓度.实验组固定后做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胶原蛋白的分泌情况. 结果 培养第3、6、9、12天,实验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4713.98±178.50)、(3288.85±194.38)、(1292.25±300.11)、(337.19±84.49) μg/mL,阳性对照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4663.87±242.99)、(3250.67±293.72)、(1276.74±157.10)、(293.65±92.48) μg/mL,单纯APA-CPC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105.14±10.93)、(91.42±18.00)、(89.63±12.99)、(108.72±23.90) μg/mL,同一时间点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与单纯APA-CP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硬组织切片染色后可观察到淡黄色类骨质、绿色胶原纤维. 结论 微囊化BMSCs在CPC中可以存活并预期表达BMP-2和胶原蛋白,可以进行下一步体内实验.

    作者:柳淇元;白波;谭小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及重建与局部骨质疏松的关系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当代运动医学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美国每年ACL重建术已超过10万例[1-2].随着手术技术及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也日趋成熟.然而,即使手术成功率已达到90%以上,美国每年仍有高达3000~ 10 000例的翻修手术患者[3].如何进一步降低重建韧带的失效率成为骨科医生所追求的目标.常见的引起移植物失效的因素包括骨隧道位置不佳、移植物再损伤及生物学因素.能够影响移植物愈合的生物学因素很多,骨质条件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陈星佐;张晋;冯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诊断分型与分期治疗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感染的诊断分型与分期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 2002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11例ACL重建术后感染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28.8岁(18 ~45岁).感染确诊时间为术后1~ 64周,平均7.7周.结合国内外文献,我们根据全身症状、局部是否有红肿渗出及是否累及关节腔等特点将感染分为3型:Ⅰ型,急性感染性滑膜炎型(5例);Ⅱ型,关节外型(3例);Ⅲ型,感染性关节炎型[3例,其中关节穿刺培养阳性者为ⅢA型(2例),阴性者为ⅢB型(1例)].根据分型和病程不同,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早期清创和关节内置管冲洗,病程长并有窦道形成者采用开放手术清创,取出移植肌腱和内固定物.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2.5 ~8.0年(平均5.2年)随访.11例患者感染均获痊愈,但3例(Ⅰ型1例,ⅢA型2例)遗留关节伸直受限.11例患者未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76 ~93分,平均82分.KT-1000检查评估20°前句松弛度对比健侧<2 mm者2例,对比健侧为3 mm者6例,>3mm者3例. 结论 对于ACL重建术后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应早期进行诊断分型,根据我们的诊断分型实施分期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徐青镭;李飞;邵顺健;王颖;王连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拉力螺钉辅加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

    目的 探讨拉力螺钉辅加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1月手术治疗的12例(14髁)Hoffa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10髁),女4例(4髁);年龄20~ 61岁,平均36.2岁.Hoffa骨折类型:内髁骨折6例,外髁骨折4例,双髁骨折2例.骨折按AO/OTA分型:33B32型10例,33B33型2例;按Letenneur分型:Ⅰ型7髁,Ⅱ型1髁,Ⅲ型6髁.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10例.合并伤:股骨干骨折1例,胫骨近端骨折3例,踝部骨折1例,伸膝装置损伤2例,交叉韧带损伤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半月板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2d(2 h至7d).所有患者均采用松质骨拉力螺钉结合抗滑钢板同定治疗.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6 ~ 54个月(平均20.3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1 ~23周,平均16.6周.无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及骨坏死发生.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伤口不愈合,经治疗后痊愈.根据Letenneur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良11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 结论 拉力螺钉辅加抗滑钢板治疗Hoffa骨折疗效优良、可靠.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培;孙杰;袁天祥;马宝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改良后内侧、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后内侧、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8例;年龄22~76岁,平均46.4岁.骨折按AO/OTA分型:41-B1型4例,41-B2型6例,41-B3型15例;按Luo等提出的三柱分型均为后柱骨折.10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15例胫骨平台后内侧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后方骨折使用支撑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2个月(10 ~ 2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评分为13~18分,平均16.5分;其中优20例,良4例,可l例,优良率为96.0%.25例患者完全负重下无疼痛感,X线片示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3.9周(12~18周).末见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1分(74~97分),其中优17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膝关节活动度为0~ 125°.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改良后内侧、后外侧入路能较好地暴露骨折部位,且允许直视下复位骨折和采用后方支撑钢板固定骨折,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陈挺;汤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锥形生物型股骨柄在股骨髓腔狭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锥形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在股骨髓腔狭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置入特点与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采用锥形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对22例(23髋)股骨髓腔狭窄患者行THA,男2例2髋,女20例21髋;年龄20 ~ 60岁,平均37.6岁.股骨髓腔峡部直径平均为7.6 mm(7 ~8 mm).术前仔细测量股骨髓腔狭窄的直径与位置,选择合适柄型的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与之匹配,其中选择三锥度生物型股骨直柄18髋,二锥度生物型股骨直柄5髋.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患髋功能,X线片观察假体生物压配和固定效果. 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获28 ~ 72个月(平均38.5个月)随访.19髋术中选择的假体规格与术前设计一致,4髋术中选择的假体规格较术前设计小一号.22例(23髋)患者术后均即刻实现了股骨柄的生物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示均获广泛性骨长入,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固定效果均为骨性固定.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6.2±6.2)分改善至(90.2±5.1)分,末次随访时仍维持在(92.1±3.2)分.1例患者术后3d发生股骨头前脱位,经手法复位后回纳. 结论 对于生理性股骨髓腔狭窄患者,术中扩髓有限,周密而严谨的术前计划可准确地判断假体型号与置入位置,采用锥形生物型股骨柄行THA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甄平;李旭升;周胜虎;田琦;高明暄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四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以期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 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9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4组:动力髁螺钉(DCS)组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7.3±3.8)岁.解剖钢板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9.5±2.6)岁.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46.8±6.5)岁.逆行髓内钉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0.2±4.3)岁.比较4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92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17.8个月)随访.术后1年DCS组、解剖钢板组、LISS组及逆行髓内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0.0% (12/15)、76.5% (13/17)、91.7% (22/24)、97.2% (35/36),其中解剖钢板组与逆行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3.3% (11/15)、70.6% (12/17)、87.5% (21/24)、94.4% (34/36),逆行髓内钉组优良率明显高于DCS组和解剖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6.7% (4/15)、23.5% (4/17)、16.7% (4/24)及11.1% (4/36),逆行髓内钉组明显低于DCS组和解剖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DCS及股骨远端锁定钢板比较,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获得了与LISS系统相似的临床效果,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杨永良;周东生;张庆斌;王国栋;辛茂源;李庆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注重临床研究提高膝关节周围损伤的诊治水平

    膝关节是人体大的关节,由股骨、胫骨和髌骨组成,其间由复杂的韧带和关节囊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承担负重和活动两大功能.膝关节周围骨折和韧带损伤的情况往往非常复杂,治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交通事故伤和运动损伤发病率的增加,膝关节成为高能量损伤常常累及的对象,其功能的重要性和损伤修复的复杂性很自然地要求临床提高膝关节周围损伤的诊治水平.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开展治疗实践的同时,注重临床研究.本期集中发表一组文章,旨在交流经验,引起骨科同道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作者:曾炳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DS)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行性与疗效.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应用PKP治疗2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38个椎体)伴DS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56~86岁,平均71.2岁.通过临床表现、X线片、磁共振成像(MRI)确定责任椎体26个.手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置入球囊扩张后持续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观察患者术后症状改善、腰椎前凸和侧凸cobb成角的变化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d内疼痛均明显缓解,未发现并发症.20例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3d腰椎前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10.6°±3.7°矫正至19.8°±3.4°,侧凸 cobb角由术前平均17.5°±5.1 °矫正至10.7°±2.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平均(8.4±0.5)分减至(2.5±0.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平均48.6%±8.9%减至21.5%±5.2%,以上项目术前与术后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l). 结论 术前CT三维重建确定穿刺责任椎的矢状面和冠状面倾斜角度,术中借助C型臂X线机正确定位后行PKP治疗伴DS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行且疗效满意.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对责任椎的选择及X线的术中定位.

    作者:季卫锋;沈国华;厉驹;马镇川;童培建;杨成贵;徐忠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PFNA治疗3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龄65 ~ 98岁,平均81.3岁.骨折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ⅡA型19例,ⅡB型13例,Ⅲ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1d,平均5.6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患髋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5 ~ 70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量为40 ~ 100 mL,平均60 mL.38例患者术后获9~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除1例患者术后10d发生头钉退出,于术后14d行内固定物取出及人工关节置换术,1例患者术后2个月由于再次跌伤致髓内钉远端股骨干骨折而行长柄PFNA内固定外,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内获临床愈合.末次随访时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结论 PFNA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良好选择.

    作者:林楚标;黄海安;陈利武;林壁鸿;肖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及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用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85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6例,女39例;年龄15 ~58岁,平均38.8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顺行髓内钉组(n=17)、逆行髓内钉组(n=42)及锁定加压钢板组(n=26).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85例患者术后获12 ~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外,其余患者骨折均在6个月内获愈合.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顺行髓内钉组、逆行髓内钉组均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顺行髓内钉组优于逆行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髓内钉组、逆行髓内钉组及锁定加压钢板组患者膝关节Kolment 标准评定结果优良率分别为58.8% (10/17)、88.1% (37/42)、69.2% (18/26),逆行髓内钉组与顺行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行髓内钉组、逆行髓内钉组及锁定加压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 (2/17)、9.5% (4/42)、7.7%(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关节感染. 结论 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定位准确、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术后疗效较顺行髓内钉和锁定加压钢板更满意.

    作者:李晗;王威;侯志勇;张奇;刘月驹;许斌;张英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