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防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对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李海东;王宇仁;杨越华;王伟;蒋雷生

关键词:髋骨折, 失血, 手术, 功能恢复, 铁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之间术后隐性失血L量的差异,以及防治隐性失血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51例)和对照组(149例)。试验组给予口服铁剂治疗6周,对照组未予任何干预。两组患者均采用髓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2、3d、出院时及术后1、2、3、6个月检测血常规,并用功能独立性评分系统(FIM)及Harris评分系统评价两组患者骨折前、入、出院时及术后随访时的功能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剔除因输血治疗、失访及术后出现重大并发症等79例,终进入分析研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4例和107例。术前两组血红蛋白量分别为(119.4±8.9)、(120.3±8.0)g/L,差异无统i计学意义(P=0.472)。术后3d内两组血红蛋白量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试验组血红蛋白增加量和FIM评分增加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AO各型之间术后3d内血红蛋白下降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AO类型间术后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差异。口服铁剂能有效防治隐性失血,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I(A)构成的复合体移植于大鼠脊髓半横切处对大鼠脊髓修复的疗效。方法 240只T,半横切脊髓损伤大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每组60只)后行相关材料移植:A组移植bFGF-BMSCs+PLGA,B组移植bF(F-BMSCs,C组移植BMSCs,D组仅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后3d、2周、3周、8周、12周时每个时间点各组随机取12只大鼠先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及SEP监测;后处死大鼠并取损伤区脊髓组织,6只用于RT-PCR检测bFGF基因mRNA的表达,6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神经丝蛋白-200、生长相关蛋白-4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并采用HE染色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BBB评分结果:2周之前各组BBB评分均小于2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以后各组评分恢复加快且 A组评分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监测结果:术前所有大鼠均可监测剑SEP,术中SEP显示达到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降低50%的脊髓损伤标准,术后3周之前所有大鼠均监测不到SEP,8周之后各组只有部分大鼠能监测到SEP。RT-PCR结果、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A组较其他组可明显促进轴突再生。结论 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后,单纯BMSCs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再生,移植bFGF-BMSCs可改善治疗,而移植bFGF-BMSCs+ PLGA复合体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刘文革;王振宇;李建东;姚志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尺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建议

    尺桡骨近端是构成肘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尺桡骨近端骨折包括桡骨头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及各种组合的复杂骨折[1]。本次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组共在全国5家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到完整随访资料的骨折患者2338例,其中尺骨近端骨折167例,占7.1%,占253例肘关节骨折的66.0%;桡骨头骨折42例,占1.8%,占253例肘关节骨折的16.6%。

    作者:难治性骨折的治疗研究课题组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低氧环境和生长分化因子-5联合诱导促进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成软骨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低氧环境下生长分化因子-5 (GDF-5)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自组装”形成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离培养hBMSCs,流式细胞学方法鉴定。将hBMSCs用含100 ng/mL GDF-5软骨诱导液(CM)分别在低氧(A组)和正常氧(B组)环境下诱导培养3周,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Aggrecan表达情况。将A、B两组hBMSCs消化后,按一定密度接种于2%琼脂糖包被的24孔板,在不同氧浓度下CM继续诱导3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Ⅰ、Ⅱ型胶原表达,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葡萄糖胺聚糖(GAG)表达。结果 hBMSCs呈梭形漩涡状生长,高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45分子。诱导5d后A组细胞较B组明显增殖,诱导10dA组细胞体积较B组小。含GDF-5的CM诱导hBMSCs 3周后,Ⅱ型胶原和Aggrecan mRNA表达阳性,A组Ⅱ型胶原和Aggrecan表达量较B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F-5诱导hBMSCs可“自组装”形成一定形状大小类软骨样组织,A组Ⅱ型胶原表达较B组增加,A组Ⅰ型胶原表达量下降,B组表达阳性;A组甲苯胺蓝染色异染加深。结论 低氧促进GDF-5诱导hBMSCs向软骨分化,低氧环境下GDF-5诱导软骨分化的hBMSCs“自组装”形成的工程化软骨更具有软骨表型。

    作者:张波;杨述华;张宇坤;孙志博;夏天;许伟华;叶树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下颈椎损伤分型临床应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评价

    目的 评价脊柱创伤研究小组(STSG)提出的下颈椎损伤分型(SLIC)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下颈椎外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1 ~74岁,平均54.4岁。损伤节段:C3/42例,C4/56例,C5/67例,C6/74例,C3-53例,C4-66例,C3-62例。30例患者中8例行非手术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根据SLIC系统进行评分,该系统主要以损伤形态、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的完整性及神经功能状态3个成分为基础。使用组间相关系数(ICC)评价SLIC临床应用的可靠性,使用Cohen's Kappa评价SLIC指导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损伤形态观察者间信度优(ICC =0.68),DLC完整性观察者间信度良好(ICC =0.51),神经功能状态观察者间信度特优(ICC=0.83),SLIC总得分观察者间信度优(ICC=0.78)。SLIC推荐治疗方案和实际治疗方案达到86.7%的一致性(Kappa =0.706)。若排除得分3~5分的患者,SLIC推荐治疗方案和实际治疗方案达到92.9%的一致性(Kappa =0.837)。结论 SLIC简单、标准、可靠性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马君;贾连顺;邵将;周许辉;宋滇文;朱巍;官正茂;黄俊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亚洲型髋关节治疗系统(亚洲型IMHS)、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8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LPFP(A组,95例)、亚洲型IMHS(B组,52例)、InterTAN(C组,38例)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费用、内固定失败例数及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B、C组与A组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内固定失败例数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A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住院费用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费用、内固定失败例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与A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亚洲型IMHS和InterTAN的疗效均优于LPFP,但亚洲型IMHS和InterTAN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贾燕飞;冯卫;佟雁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内固定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胸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5.5岁;骨折部位:T11 3例,T12 11例,L1 14例,L2 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7例,E级15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20枚椎弓根螺钉中,0级螺钉110枚,Ⅰ级螺钉8枚,Ⅱ级螺钉2枚。螺钉优良率为98.3%,无出现Ⅲ级螺钉。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管内占位、椎体高度比值及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术后Cobb角丢失<1 °,椎体前缘高度丢失<2 mm,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可以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内置物引导模式。

    作者:周蔚;徐建广;孔维清;赵必增;傅一山;张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StephenⅢ型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目的 评价l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StephenⅢ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7月至2009年2月,采用一期距下关节融合、跟骨截骨并Ilizarov外固定支架牵伸二期纠正畸形治疗StephenⅢ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19 ~49岁,平均32岁;左足15例,右足10例。既往累计手术次数1~5次,平均2次。术后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8.3个月(6~36个月)随访。治疗结束时所有患者内、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或大部分矫正,可以用足底行走负重。距下关节均一期融合,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明显恢复。81%的患者取得内、外翻畸形的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AOFAS评分平均为79.4分,优2例,良18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所有关节融合的部位后均获得骨连接,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外翻畸形需再次手术。结论 对于StephenⅢ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采用一期距下关节融合、跟骨截骨并Ilizarov外固定支架缓慢牵伸纠正畸形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谢鸣;方真华;赵晶晶;陈明;郑琼;勘武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锁定钢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9例胸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近端骨折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2岁。锁骨近端骨折3例,胸锁关节脱位5例(均为Allman分类Ⅲ级),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1例。脱位中前脱位5例,后脱位1例。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解剖结构恢复,外观及功能满意。根据Rockwood评分法评定疗效:优7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近端骨折,利用锁定钢板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固定方法的一些不足,疗效满意。

    作者:曹培锋;洪勇平;孙兆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防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对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之间术后隐性失血L量的差异,以及防治隐性失血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51例)和对照组(149例)。试验组给予口服铁剂治疗6周,对照组未予任何干预。两组患者均采用髓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2、3d、出院时及术后1、2、3、6个月检测血常规,并用功能独立性评分系统(FIM)及Harris评分系统评价两组患者骨折前、入、出院时及术后随访时的功能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剔除因输血治疗、失访及术后出现重大并发症等79例,终进入分析研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4例和107例。术前两组血红蛋白量分别为(119.4±8.9)、(120.3±8.0)g/L,差异无统i计学意义(P=0.472)。术后3d内两组血红蛋白量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试验组血红蛋白增加量和FIM评分增加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AO各型之间术后3d内血红蛋白下降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AO类型间术后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差异。口服铁剂能有效防治隐性失血,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作者:李海东;王宇仁;杨越华;王伟;蒋雷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栓弹力图及下肢深静脉彩超在下肢骨折后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观察下肢骨折后围手术期血栓弹力图(TEG)及下肢深静脉彩超(CDFI)的变化,探讨他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Ⅰ组为(对照组)11例健康献血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Ⅱ组为股骨闭合骨折组,Ⅲ组为胫骨闭合骨折组,各60例,均为未经抗凝治疗的并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均分别于骨折第2天(Ⅱzd、Ⅲ2d)、第6天(手术当天Ⅱ6d、Ⅲ6d);术后第2天(Ⅱ8d、Ⅲ8d)、第7天(Ⅱ13d、Ⅲ13 d)及第10天(Ⅱ16d、Ⅲ16d)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所有静脉血样均进行TEG检测。Ⅱ组和Ⅲ组患者分别于术前ld和术后第7天进行CDFI检查。结果 Ⅱhd、Ⅱ6d、Ⅱhd、Ⅱ13d和Ⅱ16d分别与Ⅰ组比较:凝血反映时间和凝固时间缩短,凝固角(α角)、血栓大幅度(MA)及凝血块强度(G)增大,凝血综合指数延长;Ⅱ6d、Ⅱ8d、Ⅱ13d和Ⅱ16d分别与Ⅱ2d比较:α角、MA及G增大;Ⅱ8d、Ⅱ13d和Ⅱ16d分别与Ⅱ6d比较:α角、MA及G增大;Ⅱ13d和Ⅱ16d分别与Ⅱ8d比较:α角和MA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2d、Ⅲ6d、Ⅲ8d、Ⅲ13d、Ⅲ16a分别与Ⅰ组比较:MA及G增大;Ⅲ8a和Ⅲ13d分别与Ⅲ2d或Ⅲ6d比较:MA及G增大;Ⅲ16d分别与Ⅲ2d、Ⅲ6d、Ⅲ8d、Ⅲ13d比较:MA及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间同一时间点TEG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DFI检查:Ⅱ组有5例(8.3%)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Ⅲ组术前有2例(3.3%)发生DVT,术后无DVT发生。结论 创伤骨折后围手术期患者的高凝状态在骨折第6天和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股骨骨折患者比胫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高凝状态更高。术前CDFI排查是必需的。

    作者:徐志强;方耀忠;廖荣宗;刘照宏;李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固定股骨距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区的解剖学特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固定股骨距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12具成人尸体标本,测量股骨转子区的三维解剖学数据、股骨颈螺钉的进针点和小转子的相对位置。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选取24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龄46 ~78岁,平均70.6岁;骨折AO分型:A2.2型5例,A2.3型7例,A3.3型12例,且均为伴有股骨距破坏的严重粉碎性骨折。用动力髋螺钉(DHS)必要时加大转子稳定钢板固定骨折,通过股骨的前侧复位股骨距,手指引导下在DHS的前内侧打入拉力螺钉固定。结果 股骨转子区前侧在股外侧肌、股直肌和股中间肌之间为一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小转子距股骨外侧约(5.45±0.15) cm。24例患者术后获5~1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3~20周(平均15.8周)。术后无感染、肢体短缩等并发症发生。参照Zuckerman等的髋部骨折评分标准评定:优19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通过股骨前面复位和固定股骨距简单方便,基本不增加手术创伤。DHS前侧另用拉力螺钉固定股骨距微创可靠,有望进一步提高伴有股骨距破坏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作者:吴子征;张明贵;赵毅;张东华;谭德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强化钉道在严重骨质疏松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强化钉道在治疗严骨质疏松性脊柱内固定手术中的早期疗效。方法 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对20例需行内固定治疗同时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采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强化钉道进行脊柱后路稳定手术,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3~73岁,平均59岁。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摄动力位X线片及CT扫描,了解螺钉稳定性、骨水泥分布及脊柱融合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不腰痛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共置人膨胀式椎弓根螺钉168枚。所有患者术后获12~ 3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术前及术后3个月JOA评分平均分别为(11.4±2.6)分和(24.9±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776,P=0.000);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0±1.4)分和(2.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70,P=0.000)。螺钉及骨水泥在椎体内位置稳定,周围骨小梁致密,未见明显透光带,无内固定松动移位迹象;后外侧融合节段植骨愈合良好,椎体间或椎板、关节突及棘突旁有连续性骨小梁形成,连接上下椎体。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早期及晚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临床复发。结论 对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强化钉道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螺钉固定的稳定性。

    作者:吴子祥;樊勇;雷伟;马真胜;万世勇;高明暄;刘达;桑宏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周围神经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中的功能束识别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解剖结构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被破坏后,功能会受到影响,若要恢复神经功能,需将损伤部位远、近端相同功能性质的神经束准确对接[1]。但神经干内部神经束结构复杂,在很短的距离内就会发生神经束相对位置、数目的改变,并伴有不同性质神经纤维束的分化组合[2]。这些神经纤维束根据其功能不同又分为感觉神经束、运动神经束、混合神经束,一般统称为“功能束”,因为这些功能束无法用肉眼直接区分,所以功能束之间准确对位难以实现。

    作者:罗鹏;刘小林;戚剑;张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周期性张应变力对不同年龄兔关节软骨细胞产生糖胺多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周期性张应变力(CTS)对体外培养不同年龄兔软骨细胞产生糖胺多糖(GAG)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9只,按照年龄分为幼年组(2月龄)、成年组(8月龄)及老年组(31月龄)(每组3只),无菌条件下取双膝关节,将各年龄组兔膝软骨细胞进行消化分离和体外培养。将每个年龄组兔原代软骨细胞分别培养于2个BioFlex 6孔培养板上,随机分为CTS组和对照组(每组6个样本),同置于培养箱内,CTS组每天CTS (sin1 0%,0.5 Hz,6h/次)作用6h,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CTS组与对照组在首次作用后第12、24、36、48、60、72小时分别吸取培养细胞上清液,Alcian blue染色沉淀法测定上清液GAG含量,比较两组GAG分泌的变化。结果 CTS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年龄组兔软骨细胞GAG增加量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在起始时,两组GAG的增加量与年轻组的增加量无明显差异,但从第48小时起老年组增加量开始低于年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可以促进兔软骨细胞产生GAG,且CTS刺激后年轻细胞比老年细胞产生更多的GAG。

    作者:商鹏;陈维毅;段王平;李晓娜;卫小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骨痂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对SD大鼠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不同时间段骨痂局部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了解TGF-β在增强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纯种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每组40只)单纯四肢骨折组(对照组)与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实验组)(每组40只),两组均利用逆转录PCR基因扩增技术对骨折后l、2、3、4周骨痂局部TGF-β基因表达的改变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骨折后1周TGF-β的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后3周其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F-β基因表达均在骨折后2周达到峰值,峰值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骨痂局部TGF-β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表明,TGF-β基因参与了增强的骨折愈合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张胜利;谢玲霞;杨欣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辅助骨软骨镶嵌成形术修复骨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学和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成形术(Mosaicplasty)是近年来在治疗关节软骨缺损中涌现出的新的治疗方法,两者的治疗效果各有千秋,却也有不尽完美之处。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由软骨细胞发展到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但细胞培养的“时间窗”却没有改变。

    作者:孔德海;刘万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对自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治疗且获得随访的65例OVCF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5例,女40例;年龄58 ~81岁,平均73岁;骨折部位:T10 5例,T11 8例,T12 14例;L1 15例,L2 13例,L3 10例。手术方法分为微创手术组(A组)和开放手术组(B组),A组又分为Sky手术组(A1组,20例)和球囊成形组(A2组,22例)。B组又分为双皮质固定组(BI组,10例)和骨水泥强化组(B2组,13例)。评价4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脊柱后凸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B组手术前、后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 ~45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A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术后改善迅速;B组术后1个月左右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手术前、后脊柱后凸的矫正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术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均出现了相邻椎体的骨折。结论 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都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但两者有不同的适应证;微创手术在缓解疼痛方面迅速有效,但Sky手术在后凸矫形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手术后相邻节段的骨折是手术治疗OVCF的主要并发症。

    作者:谭江威;沈炳华;王磊升;程义恒;杜伟;刘建青;吕世桥;王静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可吸收缝合线在移植韧带中降解性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可吸收缝合线在移植肌腱内的降解吸收机制及移植腱束之间的愈合情况。方法 1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切取半腱肌,折叠成双股后,采用3个0快薇乔可吸收缝合线编织缝合,建立采用可吸收缝线编织缝合的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模型。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术后2、4、8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动物肢体活动情况良好,大体观察实验动物前交叉韧带连续性完整,张力适中。组织学观察术后2周位于移植肌腱内部的缝合线无降解,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而位于移植肌腱边缘的缝合线开始出现降解,移植腱束间通过纤维组织连接;术后4周移植肌腱内部缝合线部分降解,降解区未见新生组织长入;术后8周移植肌腱内部缝合线完全降解,形成一不规则无染色区。结论 可吸收缝合线在移植肌腱内部降解速度不变,但吸收周期明显延长。

    作者:张力;田京;靳安民;唐银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双侧距骨骨折伴一侧胫骨pilon骨折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23岁,交通伤致双侧踝关节肿胀、活动障碍,左侧踝关节畸形2h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腹部、脊柱及骨盆无异常。双侧踝关节肿胀、皮下淤血,左侧较重,左踝外翻畸形;双足肢端皮温正常,痛觉正常,趾腹弹性和毛细血管返流正常,双踝拒触,全身麻醉后双侧踝关节轻微被动活动有骨擦感,内踝后可触及突出质硬肿块。

    作者:宣昭鹏;David Seligson;宋之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分的评价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分( PRESGOP)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计数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OSSUM)的有效性、相关性及预测的准确性,探讨PRESGOP评分在预测老年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方面的效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收集所有入骨科的65岁以上患者资料,按照PRESGOP、APACHE、POSSUM评分表分别计算评分结果。剔除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再记录术后预后情况,共纳入401例患者。按照有无并发症、有无死亡分别分成2组,依次对PRESGOP、APACHE、POSSUM评分结果进行分析,另比较3种评分结果间的相关性以及预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的差异。结果 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3种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仅PRESGO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评分间两两相关(P<0.05)。PRESGOP、APACHE、POSSUM 3种评分总分与不良预后所得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1、0.634、0.751,3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死亡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0.877、0.836,仅PRESGO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GOP、APACHE、POSSUM 3种评分在老年骨科患者评价方面具有良好相关性,在预测骨科老年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方面同样有效,PRESGOP的效能相对更加准确。

    作者:安帅;沈惠良;曹光磊;王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