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年耕耘期待收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收获, 指尖, 杂志, 油墨, 永恒, 文字, 清香, 凝视, 键盘, 间隙, 记忆, 版面
摘要:时光在指尖于键盘上敲击的间隙中溜走,无声的文字却成为永恒的记忆.当您手捧杂志,凝视手中这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版面时,我们已迎来了2010年!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异位骨化骨解剖性重建髋臼骨不连合并严重异位骨化一例报告

    髋臼骨折初次复位内固定术后同时出现巨大异位骨化形成及骨不连、后壁严重缺损临床较为罕见.我科于2007年9月应用巨大的异位骨化骨对1例髋臼骨不连并严重异位骨化患者患侧髋臼进行解剖性重建,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欣伟;张春才;许硕贵;苏佳灿;牛云飞;付青格;王攀峰;曹烈虎;章云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O钛制弹性髓内钉在锁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大多数的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对于移位明显、短缩大于2 cm、伴有浮肩损伤的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后骨不连、畸形愈合、肩部疼痛、乏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因此目前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吕建元;陈勇;陈吉;孙斌峰;杨小海;张征石;顾晓娟;董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髋关节外侧入路在Pipki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侧入路在Pipki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5月至2008年1月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治疗的13例Pipkin骨折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9~59岁,平均34.5岁.Pipkin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2例,Ⅳ型2例.股骨头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髋臼骨折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从骨折愈合情况、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以及Thompson-Epstein评分等方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8.5个月(13~105个月)随访.X线片及CT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随访期间无感染、内固定失效、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1例Ⅲ型骨折患者股骨颈骨折属于头下型,术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于30个月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Ⅳ型骨折患者由于关节面软骨碎块多且小而无法固定,术中予清除,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应用非甾体类药物控制症状.Brooker异位骨化分级: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1例.Thompson-Epstein评分: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6.9%.结论 髋关节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固定髋臼后壁骨折及股骨头骨折,且疗效满意,是治疗Pipkin骨折的较理想入路.

    作者:叶少腾;陈凯宁;陈嘉欣;陈海波;张金旋;李振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汉英骨科词汇(9)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O新型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AO新型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O 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115例(120侧)小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例为双侧骨折.骨折按AO分型:A型35侧(A2型7侧,A3型28侧),B型15侧(B1型3侧,B2型8侧,B3型4侧),C型70侧(C1型42侧,C2型20侧,C3型8侧).开放伤110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采用单纯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78侧,单纯背侧LCP固定16侧,背侧加桡背侧联合固定26侧.结果 9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3例为双侧骨折患者,随访率为84.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背侧肌腱激惹、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背伸54°,掌屈58°,旋前72°,旋后760°.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 &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55侧,良32侧,可14侧,优良率为86.1%.结论 AO 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可为多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个体化的内固定选择,且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患者腕关节功能预后良好.

    作者:李夏;高伟;王秋根;李豪青;陶杰;李凡;黄建华;吴晓明;王建东;吴小峰;周孜辉;高堪达;陆海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肩峰减压和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肩峰减压加肱二头肌长头腱(LHBT)切断与单纯肩峰减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探讨LHB切断的适应证.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对42例(42肩)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关节镜治疗,其中24例行单纯肩峰减压成形手术(A组),18例行肩峰减压的同时附加LHBT切断(B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50~7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疼痛程度、活动度及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明显的肩关节疼痛、无力和活动受限,手术前后采用Constant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5个月(12~24个月)随访,A组患者Constant总评分从术前平均38.3分(20~54分)改善至术后67.3分(47~89分),21例(87.5%)患者术后满意.B组患者Constant总评分从术前平均38.1分(18~54分)改善至术后68.6分(47~88分),16例(88.9%)患者术后满意,两组Constant总评分和满意率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周疼痛缓解较A组有明显改善(P<0.01),但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对肩峰撞击综合征有明显疗效,LHBT切断能短时间缓解肩关节的疼痛.经过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肩关节严重疼痛不能缓解或疼痛加重、运动要求不高、肩关节镜下发现LHBT有病变的老年患者(>65岁)是LHBT切断的适应证.

    作者:程飚;王会仁;出晓军;张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60岁以上老年人占中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1.3%,高龄人口(80岁以上)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0.7%~([1]).

    作者:陈国立;吴献伟;林海滨;戴建辉;李荣议;张威;郑祖高;占鲤生;肖捷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距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5项临床研究提示距骨颈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创伤,当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时,疼痛、骨坏死、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不少见.此外,一项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还需要接受二次手术重建,但是很少有研究对治疗后关节的功能进行客观评价.

    作者:Branko Kopjar;王筋;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1992年1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72例(80侧)下肢踝关节以上创伤性截肢后因残端问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9~60岁,平均(28.8±12.4)岁.小腿截肢48侧,大腿截肢32侧.从受伤截肢到因残端问题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平均为32.7个月.对患者残端问题进行评价,将性别、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大腿与小腿)、致伤原因作为因素,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时间、软组织多余臃肿、皮肤明显瘢痕、皮肤溃疡、神经瘤、骨刺作为水平,统计分析每一因素与各水平间的关系.通过ADL评分评价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14侧行胫腓骨融合术,12侧残端修整术≥2次,双侧截肢者13例21侧(8例双侧残端同时修整),再截肢5侧.80侧残端问题中有53侧(66.3%)原始截肢时未行残端肌肉固定成形术,瘢痕多者42侧(52.5%),神经瘤38侧(47.5%),软组织过多臃肿皱褶24侧(30.0%),皮肤溃疡14侧(17.5%).原始截肢到首次残端修整术的时间小腿截肢比大腿截肢长,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30);大腿截肢软组织臃肿多于小腿截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侧截肢患者骨刺发生率高于舣侧截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1例患者入院时ADL评分平均为(85.31±7.24)分,出院时为(95.40±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6,P=0.000).结论 单双侧截肢、截肢部位是影响下肢创伤性截肢后残端问题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残端修整术及胫腓骨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克敏;王安庆;唐涛;赵利;崔寿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临床病例讨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8岁,因高处坠落伤致左肘、左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h于2008年7月12日到我院就诊.当时急诊查体:神志欠清,痛苦貌,左肘关节、左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急诊摄x线片示左肘关节脱位伴桡骨小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图1)、左髋臼、左髂骨翼骨折.急诊按照骨科损伤控制学原理对患者进行积极复苏,左肘予以静脉麻醉下闭合复位、临时石膏外固定,左股骨髁上牵引.但是,在肘关节复位过程中我们发现肘关节后外侧极度不稳定,较难维持复位.

    作者:高堪达;王秋根;高伟;李豪青;陶杰;黄建华;李凡;吴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时代周刊》评出2009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1乳房X光造影检查新规定今年11月,一个美国政府医疗顾问小组对乳腺癌筛查规定所进行的例行信息更新在美国公众中间引发了轩然大波.基于对例行筛查风险和益处的新估计,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新指导意见认为美国女性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从四十岁开始做乳房X光检查,相反,该小组建议女性在五十岁后开始检查,两年一次,甚至还建议女性不用再做乳房自检.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肌皮支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在四肢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不同肌皮支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针对80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患者手术中解剖学观察,依据不同患者血管肌皮支的特点,设计以不同平面旋股外侧动脉肌皮支为蒂的不同形状股前外侧分叶皮瓣,用于修复四肢2个以上独立创面的组织缺损,临床应用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组织缺损部位:手部4例,足部6例,小腿及足踝部5例.两处组织缺损区大相距8 cm,单一创面缺损范围3.0cm×3.5 cm~8.0 cm×11.5 cm,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5.0 cm~9.0 cm×15.0 cm.结果 手术中解剖学观察显示:肌皮支出现率为100%,总能找到位于不同平面的两个独立肌皮支.组织瓣源血管均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皮支穿出点分布在股前外侧肌前侧半及其与股直肌的肌间隙内,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的轴线2~4 cm范围内;将轴线远1/2部分分成3段,粗大肌皮支在第一段的出现率为81%,第二段为67%,第三段为89%.术后15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获3~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6例因皮瓣臃肿于术后3周~3个月做皮瓣修薄术,外形满意.结论 以不同肌皮支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皮瓣是修复四肢复杂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爱国;张卫兵;邱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Fastin骨锚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初步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Fastin骨锚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技术,并分析其初步疗效.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应用Fastin骨锚固定的14例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5例;年龄21~46岁(平均35岁),术前通过X线片和CT确诊.手术先将胸锁关节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于胸骨柄拧入骨锚,骨锚尾部缝线穿过锁骨内侧端并牢固打结.术后3周取出克氏针,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14例患者术后均获12~22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关节的复位丢失和内固定松动,肩关节功能按Rockwood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结论 Fastin骨锚能够可靠固定胸锁关节脱位,避免了长期滞留克氏针造成的潜在危险,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周孜辉;高伟;王秋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松解术后的康复护理

    创伤后肘关节活动度减少是肘关节创伤的特点~([1]).即便是不严重的创伤亦可能导致肘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少、甚至关节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发生率约为5%~([2]).

    作者:张春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骨盆冲击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随着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的发生率逐年提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安全~([1]).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及保障人身安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且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并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冲击损伤生物力学.对于颅脑、脊柱、胸腹以及下肢的冲击损伤研究较多,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在冲击损伤机理、生物力学响应、人的耐受性、人的代用品及人体防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而目前对于骨盆冲击损伤的研究较少,本文就骨盆冲击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庆;汪方;唐昊;王秋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步态分析在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据报道,踝关节扭伤在运动员中的发生率高达80%~([1-2]).Freeman~([3])发现多达40%的踝关节急性扭伤会遗留某些并发症.当然,大多数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经常规的临床治疗可以治愈,但大约14%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目前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体格检查结果,缺乏能客观量化评价踝关节扭伤的检查方法.我们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26例单侧踝关节扭伤患者,于受伤后不同时间采用RS-SCAN公司研发的步态分析平衡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探讨步态分析平衡系统在急性踝关节扭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渊;徐向阳;钱龙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闭合复位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常伴有骨质疏松,因此低能量损伤即可引起粉碎性骨折.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其治疗也不断发展,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技术的应用使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愈合率大大提升.

    作者:梁俊生;王铁铸;冯志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外固定支架加压牵开再加压治疗长管状骨非感染性不愈合

    目的 探讨不进行植骨,单纯通过外固定支架进行加压-牵开-再加压的方法治疗长管状骨非感染性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对5例长管状骨(4例股骨,1例胫腓骨)非感染性不愈合患者,通过带延长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先对不愈合端加压并维持2周,然后以1 mm/d的速度(每天分4次进行)逐渐牵开10~14 mm,维持2周后再以1 mm/d的速度(每天分4次进行)进行短缩,直到骨不愈合端加压.通过X线评价骨不愈合端的成骨情况,若成骨反应活跃,则维持加压直至愈合;若成骨反应差,则重复上述过程1~2个周期,直至愈合.结果 1例胫腓骨不愈合患者出现针道深部感染、松动并导致对位异常,给予全身抗生素应用,经过3个周期的加压-牵开-再加压后骨折愈合.1例股骨干不愈合患者在第2次加压时出现内翻、向后成角.另3例患者只出现针道并发症.经过相应治疗,5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6个月(6~10个月),平均带架时间为12.2个月(6~17个月),拆除外固定支架后平均随访5.8个月(1~10个月),无再骨折发生.结论 对于不合并肢体长度异常、有良好接触面积、骨折端形态适合加压的长管状骨非感染性不愈合,通过单纯应用外固定架固定并依次加压、牵开再加压可使骨折愈合,且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对不愈合端的剥离,避免了植骨.

    作者:滕星;黄雷;杨胜松;赵刚;王满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十年耕耘期待收获

    时光在指尖于键盘上敲击的间隙中溜走,无声的文字却成为永恒的记忆.当您手捧杂志,凝视手中这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版面时,我们已迎来了2010年!

    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20例Hangman骨折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35~62岁,平均49.2岁.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标准:Ⅱ型10例,ⅡA型7例,Ⅲ型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颅骨牵引,14例行颈前路C_(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6例行C_3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治疗前后根据国际脊髓损伤评分(ASIA)标准对患者进行感觉和运动评分,并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7~51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ASIA感觉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平均分别为(145.2±25.6)、(166.2±31.5)、(212.2±33.2)分,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运动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平均分别为(53.3±15.2)、(68.5±18.7)、(87.3±21.3)分,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示6个月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稳定性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具有减压彻底、有效恢复生理前凸、植骨融合率高、能早期活动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忠海;赵杰;竺伟;张海龙;马辉;王聪;侯铁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