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 例儿童拇手指缺损的再造

赵玲珑

关键词:儿童, 拇手指缺损, 再造手指, 足趾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现报告如下, 解剖学研究, 治疗效果, 意外伤害, 移植方法, 手指功能, 手术, 骨骺发育, 长足发展, 重建, 血管, 手部, 临床, 基础, 患儿
摘要:儿童的手部意外伤害常常引起拇、手指缺损,临床多采用足趾移植方法为患儿重建拇、手指功能.但儿童血管纤细,手术容易干扰骨骺发育,手术有一定难度.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基础解剖学研究不断进展,儿童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取得长足发展.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为32例(35指)儿童再造拇、手指,全部成活,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汉英骨科词汇(10)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高被引论文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进一步明确杂志的组稿方向,吸引并挖掘优秀论文,提高期刊的影响指标.方法 2009年12月12日检索<中国引文数据库>,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被引频次≥24次的55篇论文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本刊2008年中被引频次排名前50位的论文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总结高被引论文的栏目类型、论文作者、单位及地区分布、以及高被引论文中组稿文章的比例等. 结果 本刊总的55篇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为24~135,平均39.51.临床论著类论文占高被引论文比例高,为47.3%;院上、专家论坛类文章次之,占23.6%.本刊总编辑裴国献教授有5篇高被引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其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符有9篇高被引论文.北京地区高被引论文多,为19篇,其次是上海,为17篇.其中26篇高被引论文(47.3%)为组稿文章.2008年50篇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为7~20,平均9.64.仍是临床论著类文章占高被引论文比例高(52.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罗从风教授有5篇高被引论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各有8篇高被引论文.北京地区高被引论文多,为18篇,其次是上海,为14篇.其中24篇高被引论文(48.0%)为组稿文章. 结论 临床论著类、院士、专家论坛类论文对本刊总被引频次贞献较大,应该保证并提高其刊登比例.裴国献教授、罗从风教授及其所在单位及北京积水潭医院对本刊总被引频次贡献较大,需进一步加强核心作者群及作者单位的培养.重点刊组稿或编辑约稿对提升期刊被引指标有重要意义,应不断加强此方面的力度.

    作者:聂兰英;王钢;金丹;裴国献;张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肌皮支型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

    皮瓣移植已从单纯提高成活率发展到追求供区的微创以及受区的完美,股前外侧软组织瓣是显微外科领域应用较广的皮瓣之一,目前已精确至以穿支皮瓣形式应用,反映了皮瓣外科的发展趋势.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因皮支误伤或皮支变异而不得不放弃该皮瓣移植的报道~([1]),虽有应用高位皮支或血管横支的方法报道,但在临床应用中有其局限性和不确定性~([2]).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针对血管皮支变异的不同情况,我们灵活使用该组织瓣对85例组织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国;张卫兵;邱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 ,以期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 .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患者26例,股骨骨折15例,尺骨骨折2例,桡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3例,胫骨骨折3例.初次手术交锁髓内钉固定14例,钢板固定10例,普通髓内针固定2例.根据X线表现术前明确隐性感染诊断21例,术中发现脓液及炎性肉芽组织通过细蒲培养或病理检查明确诊断5例.细菌培养阳性17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8例,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23例患者均取出原内固定物后行病灶清除、灌洗引流并行外固定架治疗,控制感染后重新内固定;3例保留原内固定物. 结果 患者经8~48个月(平均23.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22例,部分愈合2例,不愈合2例.3例感染复发,经二次清创愈合1例,2例形成窦道.一期植骨1例6个月感染复发,形成窦道,术后18个月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取出后窦道愈合. 结论 隐性感染与细菌毒性、解剖部位以及手术方式等均有一定关系,X线改变是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的重要依据,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孔志刚;于海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聚焦两会医疗热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

    目的 总结和评价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应用髓内钉治疗69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28~68岁,平均48.6岁.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A型17例,ⅠB型11例;ⅡA型28例,ⅡB型13例.术中采用大转子顶部开口,先复位后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定位开口点及维持准确的主钉通道下插入髓内钉.对于Russell-Taylor ⅠA型骨折,近端锁钉由大转子锁向小转子;而对于小转子不完整股骨内侧皮质粉碎者,则采用头髓钉或Trigen重建钉,近端锁钉锁向股骨颈.髓内钉远端均行静力锁定.术后参照由Sandes等推荐的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8例失访,2例在随访期间死亡,其余59例患者术后获得8~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5~8.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32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为84.7%.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继发的股骨干、大转子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 合适的内固定选择、术中良好复位及准确的进钉点对治疗至关重要.在正确掌握手术操作要点的情况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能取得良好效果,可作为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法 .

    作者:李凡;陆海明;王建东;王秋根;汪方;桑伟林;高伟;黄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

    现已广泛开展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shortsegment peclicle instrumentation,SSPI)尽管较长节段固定优越,但仍存在内固定失败、矫正丢失、多融合一个节段、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等不足,且有学者认为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多,邻近关节突关节退变愈严重~([1]).近年来,为进一步减少融合节段,有学者开展了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mono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MSPI)~([2]).本文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我院对9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3])与短书段椎弓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的治疗情况,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庄青山;夏德涛;葛吉玉;徐兆万;王炳武;隋国侠;刘伟强;厉峰;冀旭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非感染性骨缺损原因的研究进展

    随着第一例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手术患者不断增加,在美国估计每年有250 000例髋关节手术,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大约为髋关节手术量的17.5%~([1]).Kurtz等~([2])的研究显示全美髋关节翻修的人数和花费还在持续增加.近年来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发展迅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翻修手术.导致翻修的原因主要为假体周围出现骨缺损和骨丢失,致使假体松动、假体柄下沉,终导致假体失败.因此,解决骨溶解和丢失成为对抗假体失败的重要途径,阐明骨缺损的病因学就成为指导治疗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作者:王建生;高兆宾;王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锥形股骨柄假体与股骨髓腔初始固定的定量研究

    目的 研究CT成像技术结合计算机编程能否定量评估生物型锥形柄与股骨髓腔的初始固定质量.方法 选择30例A型或B型股骨髓腔行生物型锥形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拍摄术后2周内患髋正、侧位X线片,再运用CT进行横断面平扫,扫描条件:140 kV,层厚为5 mm,窗宽为2000,窗位为800.获得横断面图像后运用计算机编程将股骨柄按长度自上而下平均划分为1、2、3、4区,计算股骨柄各区与股骨髓腔压配接触的松质骨或皮质骨的表面积.将股骨柄与松质骨或皮质骨的距离小于0.5 mm界定为压配接触. 结果 X线片及CT横断面均显示股骨柄在股骨髓腔中可获得三点固定,即股骨柄在股骨近端的后侧、股骨柄中部的前侧及股骨柄远端的后侧获得与股骨髓腔皮质的直接接触.股骨柄与松质骨的压配接触而积在1~4区分别为1716、1003、574、269 mm~2.股骨柄与皮质骨的压配接触面积在1~4区分别为147、106、65、0 mm~2.股骨柄与股骨髓腔总的压配接触面积从1~4区逐渐减少,分别为1863、1109、639、269 mm~2,分别占股骨柄表面积的22.9%、13.6%、7.9%、3.3%. 结论 运用CT成像技术结合计算机编程能够较为精确地计算出股骨柄与股骨髓腔的压配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准确定量地评估生物型锥形柄与股骨髓腔的初始固定质量.

    作者:杨沛彦;孙俊英;郝跃峰;尤元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9年佳医学摄影(1)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24具人工合成右侧胫骨根据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分别采用前内侧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固定(A组)、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后侧T型支撑钢板固定(C组),测量不同内固定组在轴向载荷500、1000及1500 N下的垂直位移和大失效载荷. 结果 A、B、C组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分别为(0.376±0.022)、(0.268±0.024)、(0.131±0.019)mm,1000 N载倚下相对位移分别为(0.871±0.031)、(0.593±0.039)、(0.437±0.064)mm,1500 N时相对位移分别为(1.460±0.083)、(1.293±0.075)、(0.842±0.117)mm,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失效载荷分别为(2360±217)、(3083±190)、(3545±250)N,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抗载荷力学性能稳定性强,对固定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有临床意义.

    作者:曾智敏;罗从风;胡承方;曾炳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Magerl B 型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对比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POIT)、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POLT)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ADIT)治疗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 结果 ,探讨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69例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其中POIT组23例,POLT组25例,ADIT组21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后凸畸形矫正、椎管占位复位及神经损伤恢复程度. 结果 69例患者术后获20~25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POIT组、POLT组、ADI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15)、(123±30)、(153±3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2±25)、(407±47)、(532±147)mL;术后出血引流量分别为(154±11)、(218±27)、(271±53)mL.术后1年POIT组伤椎前、后缘缘高度比值分别为85.2%±4.0%和96.4%±4.0%,均优于PO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OIT组和POLT组术后1年伤椎前、后缘高度值及Cobb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恢复优于POLT组和ADI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神经损伤恢复、纠正丢失程度,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在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情况下是POIT的适应证;POIT对该型骨折复位效果优于POLT及ADIT,且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其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郑圣鼐;姚庆强;王黎明;徐杰;曾逸文;王钢锐;孙达锋;时梦骁;徐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科学家发现疼痛基因人类有望进入无痛朝代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固定胫骨不稳定 pilon 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固定胫骨不稳定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用7具新鲜国人踝关节标本制备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根据不同固定方法 分5组,A组:内侧支撑钢板固定,B组: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加内侧空心钉固定,C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空心钉固定,D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支撑钢板固定,E组:内侧外固定支架加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比较各组的强度、刚度、失效载荷等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 A、B、C、D、E组胫骨远端的抗压应力值分别为(1.31±0.10)、(1.61±0.14)、(1.17±0.13)、(0.90±0.08)、(0.98±0.08)MPa,轴向刚度分别为(1224.49±115.40)、(1016.95±102.32)、(1395.34±140.12)、(1935.48±180.42)、(1764.71±174.76)N/mm,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为(3076.92±304.20)、(2553.19±250.73)、(3529.41±344.42)、(4800.00±490.61)、(4444.45±451.52)N/mm,失效载荷分别为(2448±208)、(2034±184)、(2791±265)、(3871±382)、(3529±342)N,等效刚度值分别为(703±56)、(583±62)、(805±74)、(1100±108)、(1035±110)N·m/Deg. 结论 对于胫骨不稳定性pilon骨折,采用胫骨内侧支撑钢板或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附加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但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等效刚度高,而且固定坚强、可靠,操作方便,踝关节稳定性好,为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固定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作者:沈国平;彭永岳;王以进;陈伟兵;张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钢丝套环治疗需修复环状韧带的成年新鲜 Monteggia 骨折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钢丝套环法治疗需修复环状韧带的成年新鲜Monteggia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15例需修补环状韧带的成年新鲜Monteggia骨折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9~46岁,平均29.8岁.骨折按Bado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5例.均采用尺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头切开复位后用直径0.8 mm钢丝套住桡骨颈固定于尺骨近端,修补环状韧带,术后48 h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3周去除内固定钢丝.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得8~11个月(平均9.5个月)随访.3周取出钢丝未见钢丝断裂患者,12~16个月(平均13.3个月)取出尺骨固定钢板.参照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优11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1例肘关节有轻度疼痛,2例有中度疼痛.1例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于术后3个月恢复伸指、伸拇功能.未见尺骨骨不连和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钢丝套环法是治疗需修补环状韧带的成年新鲜Monteggia骨折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郭明珂;张奇;吴啸波;陈伟;张英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科幻成现实触摸手臂能打电话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三种手术方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 Ⅴ、Ⅵ型)常见于高能量创伤的青壮年,并伴膝关节周围严重损伤,伤情复杂,治疗较困难,其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难题.许多学者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报道使用膝前正中直切口~([1])、Y形切口、膝内外或前后双切口~([2])、微创小切口~([3])等入路显露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报道使用单侧解剖型钢板或单、双侧锁定钢板~([4]),或者微创内固定系统~([3])、支撑钢板加小型内固定物~([1])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但目前对于哪种治疗方式合适尚无定论.日前临床常用膝前外侧切口单钢板内固定、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与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我科从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69例累及双髁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上述3种方法治疗,发现3种方法疗效及并发症各有不同,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云钦;李强;申屠刚;冯水云;梁再跃;李骥;王刚;姚有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hopart 关节损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Chopart 关节又称跗横关节或跗中关节,是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的统称,其骨折脱位临床上相对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所有骨折的0.15%,但致残率较高,如若早期处理不当往往后期会遗留足背痛、中足不稳或创伤性关节炎,甚至需要进行关节融合~([1]).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自1999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19例Chopart关节损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振;夏青;江海良;李利昕;王森;冯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可控性应力与微动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 探讨骨折端在不同轴向应力作用下,不同骨折愈合时期所需轴向应力的适宜力值. 方法 32只青山羊均行股骨干中段横行截骨制作骨折模型,按骨折端施加实验动物自身体质量的0倍(对照组)、1/6(A组)、1/3(B组)、1/2(C组)应力分为4组,每组8只.术后4、8周分批处死,每次每组处死4只,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测量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 结果 对照组有1只动物骨折端发生成角畸形,实验A、B、C组分别有1、2、4只动物骨折端发生成角畸形.术后4周,对照组、A、B、C组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平均值分别为(1.15±0.34)、(1.86±0.28)、(2.18±0.36)、(1.99±0.33)cm~2,A、B、C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骨折端骨痂生成多,骨外膜骨痂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沿轴向排列骨外膜骨痂中骨性骨痂多、致密,皮质骨松化明显;对照组、A、B、C组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平均值分别为(1.38±0.31)、(2.09±0.23)、(2.69±0.28)、(2.71±0.31)cm~2,A、B、C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折端施加轴向应力时能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较大的应力强度能更好地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但同时会造成骨折愈合成角畸形发生率增高.骨折端施加自身体质量的1/3应力时骨折端成角畸形发生率较低,适宜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

    作者:宋文超;段宜强;尹培荣;王小引;王秋霞;杨广英;李军;郭艳蒨;姜黄;曹建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引导骨再生技术对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及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对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过程中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成骨量及表达的影响,以明确GBR技术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应用中的作用. 方法 将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后与β-磷酸三钙材料复合,植入制备的兔股骨缺损处并在材料侧槽中植入股动静脉束,其中实验组9例,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用可吸收性GBR屏障膜包裹;对照组9例,单纯植入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形态学检测新生骨量,ELISA法检测骨缺损局部BMP-2的表达量. 结果 随着时间进展各组成骨量逐渐增加(实验组4、8、12周时新生骨的相对面积比分别为7.31%±0.55%,35.23%±3.07%,76.09%±3.71%,对照组4、8、12周时新生骨的相对面积比分别为17.26%±1.17%,54.50%±4.26%,82.57%±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时间点实验组成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局部BMP-2 OD值分别为0.334±0.012,0.245±0.008,0.172±0.009,对照组骨缺损局部BMP-2 OD值分别为0.389±0.008,0.289±0.008,0.189±0.009;术后4周时两组骨缺损内BMP-2表达量均达峰值,此后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后4、8、12周时骨缺损局部BMP-2表达量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BR屏障膜会降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局部的成骨量,并减少骨缺损过程中局部BMP-2的表达量.

    作者:张长成;张大伟;荆小伟;赵培冉;金丹;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