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目的 通过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进一步明确杂志的组稿方向,吸引并挖掘优秀论文,提高期刊的影响指标.方法 2009年12月12日检索<中国引文数据库>,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被引频次≥24次的55篇论文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本刊2008年中被引频次排名前50位的论文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总结高被引论文的栏目类型、论文作者、单位及地区分布、以及高被引论文中组稿文章的比例等. 结果 本刊总的55篇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为24~135,平均39.51.临床论著类论文占高被引论文比例高,为47.3%;院上、专家论坛类文章次之,占23.6%.本刊总编辑裴国献教授有5篇高被引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其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符有9篇高被引论文.北京地区高被引论文多,为19篇,其次是上海,为17篇.其中26篇高被引论文(47.3%)为组稿文章.2008年50篇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为7~20,平均9.64.仍是临床论著类文章占高被引论文比例高(52.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罗从风教授有5篇高被引论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各有8篇高被引论文.北京地区高被引论文多,为18篇,其次是上海,为14篇.其中24篇高被引论文(48.0%)为组稿文章. 结论 临床论著类、院士、专家论坛类论文对本刊总被引频次贞献较大,应该保证并提高其刊登比例.裴国献教授、罗从风教授及其所在单位及北京积水潭医院对本刊总被引频次贡献较大,需进一步加强核心作者群及作者单位的培养.重点刊组稿或编辑约稿对提升期刊被引指标有重要意义,应不断加强此方面的力度.
作者:聂兰英;王钢;金丹;裴国献;张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青年女性脑外伤合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伤后不同时间段血清雌二醇(E2)及泌乳素(PRL)水平的变化.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39例青年女性脑外伤合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观察组)和42例青年女性单纯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对照组)均于伤后1~3 d、5~7 d、10~14 d、28~30 d和56~60 d时间段进行血清中E2和PRL浓度测定和比较. 结果 血清E2浓度比较中,观察组1~3 d、5~7d、10~14 d和28~30 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检测 结果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6~60 d时间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其他时间段均明显低于1~3 d检测 结果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段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RL浓度比较中,观察组全部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检测 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7 d、10~14 d和28~30 d时间段均明显高于1~3 d检测 结果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6~60 d与1~3 d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段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前者住院总时间明显长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青年女性脑外伤合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患者伤后早期E2和PRL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张胜利;杨欣建;谢玲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由交通事故及坠落等高能量伤所造成的胫骨远端骨折呈日益增多趋势,且愈来愈复杂.胫骨远端粉碎骨折多见,且常常累及关节,处理棘手,后遗症多,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其治疗至今仍是骨科难题之一;诸多因素如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粉碎移位情况、骨缺损、骨密度等直接影响骨折的治疗效果~([1]).我们自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胫骨远端骨折除外内、后踝病例中,采用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者62例,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振华;黄建荣;向绪金;黄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24具人工合成右侧胫骨根据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分别采用前内侧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固定(A组)、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后侧T型支撑钢板固定(C组),测量不同内固定组在轴向载荷500、1000及1500 N下的垂直位移和大失效载荷. 结果 A、B、C组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分别为(0.376±0.022)、(0.268±0.024)、(0.131±0.019)mm,1000 N载倚下相对位移分别为(0.871±0.031)、(0.593±0.039)、(0.437±0.064)mm,1500 N时相对位移分别为(1.460±0.083)、(1.293±0.075)、(0.842±0.117)mm,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失效载荷分别为(2360±217)、(3083±190)、(3545±250)N,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抗载荷力学性能稳定性强,对固定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有临床意义.
作者:曾智敏;罗从风;胡承方;曾炳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CT成像技术结合计算机编程能否定量评估生物型锥形柄与股骨髓腔的初始固定质量.方法 选择30例A型或B型股骨髓腔行生物型锥形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拍摄术后2周内患髋正、侧位X线片,再运用CT进行横断面平扫,扫描条件:140 kV,层厚为5 mm,窗宽为2000,窗位为800.获得横断面图像后运用计算机编程将股骨柄按长度自上而下平均划分为1、2、3、4区,计算股骨柄各区与股骨髓腔压配接触的松质骨或皮质骨的表面积.将股骨柄与松质骨或皮质骨的距离小于0.5 mm界定为压配接触. 结果 X线片及CT横断面均显示股骨柄在股骨髓腔中可获得三点固定,即股骨柄在股骨近端的后侧、股骨柄中部的前侧及股骨柄远端的后侧获得与股骨髓腔皮质的直接接触.股骨柄与松质骨的压配接触而积在1~4区分别为1716、1003、574、269 mm~2.股骨柄与皮质骨的压配接触面积在1~4区分别为147、106、65、0 mm~2.股骨柄与股骨髓腔总的压配接触面积从1~4区逐渐减少,分别为1863、1109、639、269 mm~2,分别占股骨柄表面积的22.9%、13.6%、7.9%、3.3%. 结论 运用CT成像技术结合计算机编程能够较为精确地计算出股骨柄与股骨髓腔的压配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准确定量地评估生物型锥形柄与股骨髓腔的初始固定质量.
作者:杨沛彦;孙俊英;郝跃峰;尤元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 ,以期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 .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患者26例,股骨骨折15例,尺骨骨折2例,桡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3例,胫骨骨折3例.初次手术交锁髓内钉固定14例,钢板固定10例,普通髓内针固定2例.根据X线表现术前明确隐性感染诊断21例,术中发现脓液及炎性肉芽组织通过细蒲培养或病理检查明确诊断5例.细菌培养阳性17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8例,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23例患者均取出原内固定物后行病灶清除、灌洗引流并行外固定架治疗,控制感染后重新内固定;3例保留原内固定物. 结果 患者经8~48个月(平均23.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22例,部分愈合2例,不愈合2例.3例感染复发,经二次清创愈合1例,2例形成窦道.一期植骨1例6个月感染复发,形成窦道,术后18个月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取出后窦道愈合. 结论 隐性感染与细菌毒性、解剖部位以及手术方式等均有一定关系,X线改变是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的重要依据,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孔志刚;于海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近期在北京图书大厦,惊奇地发现由裴国献、张元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数字骨科学>,初翻阅钟世镇院士的序言、裴国献教授的前言即感气象非凡,花香芬芬.该书详细介绍了人体数据信息获取、图像分割、构建有限元素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手术虚拟仿真、手术导航、远程医疗等,结合骨科临床,展示了不少有价值的具有前沿、探索性的成就,反映了数字化技术在骨科的研究、应用与展望的新学术成果.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很多内容虽未读懂,但内心的冲动、感慨驱使我要为本书写一段感言.
作者:秦泗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融合基因-4/7(BMP-4/7)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BMSCs,在第3代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MP-4/7和bFGF,依据加入不同基因浓度组合的不同分为5个实验组(A组:80 ng/mL BMP-4/7,B组:80 ng/mL bFGF,C组:30 ng/mL BMP-4/7+30ng/mL bFGF,D组:50 ng/mL BMP-4/7+50 ng/mL bFGF,E组:80 ng/mL BMP-4/7+80 ng/mL bFGF)和对照组(不加任何因子),采用绘制生长曲线,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碱性磷酸酶(ALP)和降钙素(OC)活性检测法比较各组间差异,观察不同浓度的BMP-4/7和bFGF联合应用对兔BMSCs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 结果 传代后第5天对照组个别单核细胞贴壁,呈长梭形;A组细胞增殖,呈旋涡状排列;B组细胞较为密集,部分融合成片;C组细胞呈集落式生长,生长旺盛;D组细胞生长密集,可见明显的钙结节;E组细胞密集,可见细胞性钙结节形成.各组OD值、ALP含量、OC含量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各组不同培养时间的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D、E组均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内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及成骨活性增强,呈浓度依赖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理的联合应用BMP-4/7和bFGF可促进BMSCs细胞增殖,促进成骨活性,两者对BMSCs有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
作者:袁绍辉;潘琦;曹阳;付春江;毕郑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固定胫骨不稳定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用7具新鲜国人踝关节标本制备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根据不同固定方法 分5组,A组:内侧支撑钢板固定,B组: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加内侧空心钉固定,C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空心钉固定,D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支撑钢板固定,E组:内侧外固定支架加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比较各组的强度、刚度、失效载荷等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 A、B、C、D、E组胫骨远端的抗压应力值分别为(1.31±0.10)、(1.61±0.14)、(1.17±0.13)、(0.90±0.08)、(0.98±0.08)MPa,轴向刚度分别为(1224.49±115.40)、(1016.95±102.32)、(1395.34±140.12)、(1935.48±180.42)、(1764.71±174.76)N/mm,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为(3076.92±304.20)、(2553.19±250.73)、(3529.41±344.42)、(4800.00±490.61)、(4444.45±451.52)N/mm,失效载荷分别为(2448±208)、(2034±184)、(2791±265)、(3871±382)、(3529±342)N,等效刚度值分别为(703±56)、(583±62)、(805±74)、(1100±108)、(1035±110)N·m/Deg. 结论 对于胫骨不稳定性pilon骨折,采用胫骨内侧支撑钢板或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附加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但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等效刚度高,而且固定坚强、可靠,操作方便,踝关节稳定性好,为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固定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作者:沈国平;彭永岳;王以进;陈伟兵;张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比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POIT)、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POLT)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ADIT)治疗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 结果 ,探讨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69例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其中POIT组23例,POLT组25例,ADIT组21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后凸畸形矫正、椎管占位复位及神经损伤恢复程度. 结果 69例患者术后获20~25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POIT组、POLT组、ADI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15)、(123±30)、(153±3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2±25)、(407±47)、(532±147)mL;术后出血引流量分别为(154±11)、(218±27)、(271±53)mL.术后1年POIT组伤椎前、后缘缘高度比值分别为85.2%±4.0%和96.4%±4.0%,均优于PO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OIT组和POLT组术后1年伤椎前、后缘高度值及Cobb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恢复优于POLT组和ADI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神经损伤恢复、纠正丢失程度,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在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情况下是POIT的适应证;POIT对该型骨折复位效果优于POLT及ADIT,且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其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郑圣鼐;姚庆强;王黎明;徐杰;曾逸文;王钢锐;孙达锋;时梦骁;徐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概要根据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一项小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果,肱骨远端骨折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相比,全肘关节成形术(TEA)可有效改善肘关节的功能恢复.研究认为,采用TEA治疗的患者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明显更优.另外,TEA治疗组术后患者自述的DASH评分、肘关节活动度、二次手术率也优于ORIF治疗组,尽管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但是对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各研究结论不一.
作者:Beate P Hanso;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骨折端在不同轴向应力作用下,不同骨折愈合时期所需轴向应力的适宜力值. 方法 32只青山羊均行股骨干中段横行截骨制作骨折模型,按骨折端施加实验动物自身体质量的0倍(对照组)、1/6(A组)、1/3(B组)、1/2(C组)应力分为4组,每组8只.术后4、8周分批处死,每次每组处死4只,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测量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 结果 对照组有1只动物骨折端发生成角畸形,实验A、B、C组分别有1、2、4只动物骨折端发生成角畸形.术后4周,对照组、A、B、C组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平均值分别为(1.15±0.34)、(1.86±0.28)、(2.18±0.36)、(1.99±0.33)cm~2,A、B、C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骨折端骨痂生成多,骨外膜骨痂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沿轴向排列骨外膜骨痂中骨性骨痂多、致密,皮质骨松化明显;对照组、A、B、C组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平均值分别为(1.38±0.31)、(2.09±0.23)、(2.69±0.28)、(2.71±0.31)cm~2,A、B、C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折端施加轴向应力时能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较大的应力强度能更好地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但同时会造成骨折愈合成角畸形发生率增高.骨折端施加自身体质量的1/3应力时骨折端成角畸形发生率较低,适宜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
作者:宋文超;段宜强;尹培荣;王小引;王秋霞;杨广英;李军;郭艳蒨;姜黄;曹建初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