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欣读《数字骨科学》

秦泗河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骨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有限元素分析, 软件开发应用, 北京图书大厦, 知识结构, 远程医疗, 学术成果, 虚拟仿真, 信息获取, 图像分割, 手术导航, 人体数据, 骨科临床, 探索性, 计算机, 院士, 序言, 前言
摘要:近期在北京图书大厦,惊奇地发现由裴国献、张元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数字骨科学>,初翻阅钟世镇院士的序言、裴国献教授的前言即感气象非凡,花香芬芬.该书详细介绍了人体数据信息获取、图像分割、构建有限元素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手术虚拟仿真、手术导航、远程医疗等,结合骨科临床,展示了不少有价值的具有前沿、探索性的成就,反映了数字化技术在骨科的研究、应用与展望的新学术成果.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很多内容虽未读懂,但内心的冲动、感慨驱使我要为本书写一段感言.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新医疗知情同意书用语更通俗易懂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甲流疫情尚未完全度过高峰期世卫组织决定暂不改变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手术适应证以及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分析其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对行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5例(60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48.1岁(18~69岁).50岁以下33例,占60.0%.双髋同时置换5例,单髋置换50例.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1例,股骨颈骨折7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所采用的Durom髋臼和MetasulLDH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人工髋关节假体均为非骨水泥型. 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0min(50~85 min),失血量平均750 mL(450~1120 mL),住院时间平均9.6 d(7~12 d).55例患者术后获3~19个月(平均8.7个月)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分(15~82分)改善至术后94.7分(91~97分), 结果 评价均为优.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和股骨假体松动,均未见异位骨化形成.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大直径股骨头能减少术后脱位和关节磨损,并能增加人工关节活动度.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年轻、活动度要求高患者的较好选择.

    作者:朱锦宇;朱庆生;韩一生;吴尧平;王树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聚焦两会医疗热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紧急手术医院可代签字医生担心惹纠纷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在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俄罗斯骨科环形外固定支架的学习,探讨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使用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治疗5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男48例,女6例;年龄18~54岁,平均34岁(18~54岁).骨折类型按AO分类:41-C3型2例(其中1例合并43-B2型,另1例合并43-A3型);42-A型17例,42-B型13例,42-C型12例;43-B型5例,43-C型5例.开放性损伤26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13例,ⅢA型10例,ⅢC型3例;闭合性损伤28例,按Tscherne分类:Ⅰ级8例,Ⅱ级20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瓦氏骨外固定支架骨圆针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治疗. 结果 28例闭合性损伤患者1周肿胀消退;26例开放损伤创口一期愈合24例,1例经换药后4周愈合,1例截肢.50例患者术后获3~1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4例失访.5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3个月.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经改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后12周骨折获愈合.本组无功能障碍患者. 结论 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在复杂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器械的三维调整力学性能使闭合复位变得容易,损伤小,骨愈合快,固定稳定可靠,感染率低,并发症少.

    作者:刘长山;任彦俊;Vinogradov Valentin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 ,以期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 .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患者26例,股骨骨折15例,尺骨骨折2例,桡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3例,胫骨骨折3例.初次手术交锁髓内钉固定14例,钢板固定10例,普通髓内针固定2例.根据X线表现术前明确隐性感染诊断21例,术中发现脓液及炎性肉芽组织通过细蒲培养或病理检查明确诊断5例.细菌培养阳性17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8例,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23例患者均取出原内固定物后行病灶清除、灌洗引流并行外固定架治疗,控制感染后重新内固定;3例保留原内固定物. 结果 患者经8~48个月(平均23.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22例,部分愈合2例,不愈合2例.3例感染复发,经二次清创愈合1例,2例形成窦道.一期植骨1例6个月感染复发,形成窦道,术后18个月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取出后窦道愈合. 结论 隐性感染与细菌毒性、解剖部位以及手术方式等均有一定关系,X线改变是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的重要依据,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致骨折不愈合及愈合不良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孔志刚;于海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32 例儿童拇手指缺损的再造

    儿童的手部意外伤害常常引起拇、手指缺损,临床多采用足趾移植方法为患儿重建拇、手指功能.但儿童血管纤细,手术容易干扰骨骺发育,手术有一定难度.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基础解剖学研究不断进展,儿童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取得长足发展.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为32例(35指)儿童再造拇、手指,全部成活,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玲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融合基因-4/7(BMP-4/7)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BMSCs,在第3代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MP-4/7和bFGF,依据加入不同基因浓度组合的不同分为5个实验组(A组:80 ng/mL BMP-4/7,B组:80 ng/mL bFGF,C组:30 ng/mL BMP-4/7+30ng/mL bFGF,D组:50 ng/mL BMP-4/7+50 ng/mL bFGF,E组:80 ng/mL BMP-4/7+80 ng/mL bFGF)和对照组(不加任何因子),采用绘制生长曲线,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碱性磷酸酶(ALP)和降钙素(OC)活性检测法比较各组间差异,观察不同浓度的BMP-4/7和bFGF联合应用对兔BMSCs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 结果 传代后第5天对照组个别单核细胞贴壁,呈长梭形;A组细胞增殖,呈旋涡状排列;B组细胞较为密集,部分融合成片;C组细胞呈集落式生长,生长旺盛;D组细胞生长密集,可见明显的钙结节;E组细胞密集,可见细胞性钙结节形成.各组OD值、ALP含量、OC含量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各组不同培养时间的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D、E组均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内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及成骨活性增强,呈浓度依赖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理的联合应用BMP-4/7和bFGF可促进BMSCs细胞增殖,促进成骨活性,两者对BMSCs有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

    作者:袁绍辉;潘琦;曹阳;付春江;毕郑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临床病例讨论——颈椎脱位的手术治疗选择

    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因坠落伤致双上肢疼痛麻木、活动障碍14h,诊断为C_(4/5)脱位,于2009年12月30日由当地医院转至我院.该患者于14 h前(12月30日凌晨2点)不慎从上铺摔至床下,背部着地.受伤当时神志清,四肢活动受限,无昏迷、呕吐、出血、呼吸急促等表现.至上午8时许,患者上肢仍麻木疼痛、活动明显受限,但下肢肌力逐渐恢复,可自行行走.

    作者:马易群;李熙雷;林红;方涛林;董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可控性应力与微动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 探讨骨折端在不同轴向应力作用下,不同骨折愈合时期所需轴向应力的适宜力值. 方法 32只青山羊均行股骨干中段横行截骨制作骨折模型,按骨折端施加实验动物自身体质量的0倍(对照组)、1/6(A组)、1/3(B组)、1/2(C组)应力分为4组,每组8只.术后4、8周分批处死,每次每组处死4只,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测量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 结果 对照组有1只动物骨折端发生成角畸形,实验A、B、C组分别有1、2、4只动物骨折端发生成角畸形.术后4周,对照组、A、B、C组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平均值分别为(1.15±0.34)、(1.86±0.28)、(2.18±0.36)、(1.99±0.33)cm~2,A、B、C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骨折端骨痂生成多,骨外膜骨痂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沿轴向排列骨外膜骨痂中骨性骨痂多、致密,皮质骨松化明显;对照组、A、B、C组骨折端骨外膜骨痂面积平均值分别为(1.38±0.31)、(2.09±0.23)、(2.69±0.28)、(2.71±0.31)cm~2,A、B、C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折端施加轴向应力时能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较大的应力强度能更好地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但同时会造成骨折愈合成角畸形发生率增高.骨折端施加自身体质量的1/3应力时骨折端成角畸形发生率较低,适宜促进骨折端骨痂生长.

    作者:宋文超;段宜强;尹培荣;王小引;王秋霞;杨广英;李军;郭艳蒨;姜黄;曹建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肱骨远端骨折全肘关节成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比较

    概要根据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一项小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果,肱骨远端骨折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相比,全肘关节成形术(TEA)可有效改善肘关节的功能恢复.研究认为,采用TEA治疗的患者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明显更优.另外,TEA治疗组术后患者自述的DASH评分、肘关节活动度、二次手术率也优于ORIF治疗组,尽管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但是对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各研究结论不一.

    作者:Beate P Hanso;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24具人工合成右侧胫骨根据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分别采用前内侧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固定(A组)、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后侧T型支撑钢板固定(C组),测量不同内固定组在轴向载荷500、1000及1500 N下的垂直位移和大失效载荷. 结果 A、B、C组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分别为(0.376±0.022)、(0.268±0.024)、(0.131±0.019)mm,1000 N载倚下相对位移分别为(0.871±0.031)、(0.593±0.039)、(0.437±0.064)mm,1500 N时相对位移分别为(1.460±0.083)、(1.293±0.075)、(0.842±0.117)mm,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失效载荷分别为(2360±217)、(3083±190)、(3545±250)N,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抗载荷力学性能稳定性强,对固定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有临床意义.

    作者:曾智敏;罗从风;胡承方;曾炳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肌皮支型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

    皮瓣移植已从单纯提高成活率发展到追求供区的微创以及受区的完美,股前外侧软组织瓣是显微外科领域应用较广的皮瓣之一,目前已精确至以穿支皮瓣形式应用,反映了皮瓣外科的发展趋势.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因皮支误伤或皮支变异而不得不放弃该皮瓣移植的报道~([1]),虽有应用高位皮支或血管横支的方法报道,但在临床应用中有其局限性和不确定性~([2]).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针对血管皮支变异的不同情况,我们灵活使用该组织瓣对85例组织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国;张卫兵;邱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随着钛制弹性髓内钉(TEN)在儿童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广泛运用,其具有的创伤小、操作简单、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1-2])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针尾的激惹、拔针困难、骨愈合延迟等也随之出现,本文通过对我院2005年1月到2008年6月收治的247例儿童四肢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TEN治疗儿童四肢骨折所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及预防对策进行讨论.

    作者:王隼;谢丰;焦勤;沈阳;倪晓燕;罗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34例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31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5.4岁.损伤部位:L_1 10例,L_2 14例,L_3 6例,L_4 4例;骨折按AO分型均为A3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6例.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37%~71%,平均丢失46.6%±5.1%;后凸Cobb角5°~45°,平均25.5°±3.1°;腰椎管骨块侵入占椎管矢状径百分比为57%~98%,平均72.5%±3.1%.其中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19例,分期前后路手术15例. 结果 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3 h;术中出血1400~2200 mL,平均1700 mL;输血1000~1600 mL,平均1280mL.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5%~100%,平均98.6%;后凸Cobb角-11°~9°,平均-2.0°±1.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椎管得到彻底减压,无骨折块占位,其余5例椎管侧方仍有少量骨块.所有患者随访11~84个月,平均42.5个月.后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无明显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恢复,后恢复到C级2例,D级15例,E级13例. 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曾忠友;金才益;裴仁模;张玉良;徐阿炳;任忠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hopart 关节损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Chopart 关节又称跗横关节或跗中关节,是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的统称,其骨折脱位临床上相对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所有骨折的0.15%,但致残率较高,如若早期处理不当往往后期会遗留足背痛、中足不稳或创伤性关节炎,甚至需要进行关节融合~([1]).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自1999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19例Chopart关节损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振;夏青;江海良;李利昕;王森;冯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引导骨再生技术对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及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对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过程中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成骨量及表达的影响,以明确GBR技术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应用中的作用. 方法 将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后与β-磷酸三钙材料复合,植入制备的兔股骨缺损处并在材料侧槽中植入股动静脉束,其中实验组9例,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用可吸收性GBR屏障膜包裹;对照组9例,单纯植入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形态学检测新生骨量,ELISA法检测骨缺损局部BMP-2的表达量. 结果 随着时间进展各组成骨量逐渐增加(实验组4、8、12周时新生骨的相对面积比分别为7.31%±0.55%,35.23%±3.07%,76.09%±3.71%,对照组4、8、12周时新生骨的相对面积比分别为17.26%±1.17%,54.50%±4.26%,82.57%±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时间点实验组成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局部BMP-2 OD值分别为0.334±0.012,0.245±0.008,0.172±0.009,对照组骨缺损局部BMP-2 OD值分别为0.389±0.008,0.289±0.008,0.189±0.009;术后4周时两组骨缺损内BMP-2表达量均达峰值,此后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后4、8、12周时骨缺损局部BMP-2表达量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BR屏障膜会降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局部的成骨量,并减少骨缺损过程中局部BMP-2的表达量.

    作者:张长成;张大伟;荆小伟;赵培冉;金丹;魏宽海;裴国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血透质量管理信息将定期发布所有病例必须直报卫生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癫痫发作致脊柱胸腰段多椎体骨折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41岁.因全身强直后抽搐致腰背部疼痛,不能活动2周入院.2周前,患者在晨起时突然意识丧失,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颈部及躯干前屈,家属呼之不应,全身强直约半分钟后,骨骼肌转为抽搐,后逐渐松弛,持续约20 min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清醒后感头痛,周身酸痛,对发病全无记忆.患者有舌咬伤,无大小便失禁,未发生摔倒等外伤,休息后仍感腰背部疼痛,不能坐起.经卧床休息2周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但仍然不能坐起,遂来我院就诊.患者发病前3个月内睡眠不佳,工作繁重并大量饮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全身强直抽搐发作史,当时未就诊,疾病自行缓解,未造成明显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患者家族中亦有类似疾病发作史.

    作者:史金辉;杨惠林;王根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