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骆锦强;邹幼平;钟巍巍;黄福才;袁权华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治疗, 股骨转子间, 转子间骨折, 临床分析, fracture, hip screw, Dynamic, 手术切开复位, 老年人, 现报告如下, 手术禁忌证, 全身情况, 疗并发症, 骨折患者, 死亡率, 损伤, 结果, DHS
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老年人全身情况一般较差,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在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多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我院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10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足跟部是人体负重部位,皮肤要求耐磨损、有感觉;其损伤后常伴有跟腱缺损与跟骨外露;并且跟后局部血液循环较差,破溃感染创面常经久不愈,形成慢性溃疡.对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需要维持跟腱功能、恢复正常外观和感觉、重建软组织、选择合适的供区.我科自1995年8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46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皮瓣或肌皮瓣修复,获得随访32例,共34个皮瓣,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淑云;沈翔;贺健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第三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改良双切口入路结合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难题,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一侧损伤较轻而另一侧损伤较重的21例患者.采用改良双切口入路结合双钢板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斌;王宁;郭志民;陈梓锋;施建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我的父亲——纪念敬爱的父亲陆裕朴逝世16周年

    作者:陆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我师恩泽在心永留——在陆裕朴教授铜像揭幕大典上的发言

    作者:雷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穿越时光隧道缅怀大家风采伟业名垂千古英灵浩气长存——敬爱的陆裕朴教授铜像揭幕大典在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稳定肩胛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不稳定肩胛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3例不稳定肩胛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3例;左侧8例,右侧5例.单纯肩胛颈解剖颈骨折8例,肩胛颈骨折同时合并肩关节悬吊复合体损伤5例.手术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于因下肌与小测肌间隙进入,沿肩胛骨外缘到肩胛颈后方,复位固定肩胛颈骨折,同时固定合并的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及肩峰骨折.本组12例周定肩胛颈骨折的患者术前关节孟均向上倾斜,平均22.7°.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方法评价疗效.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5.1个月(10~90个月)随访.Constant-Mud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81.2分(40~98分),平均前屈上举147.7°;优6例,良3例,可2例,差2例.术后12例固定肩胛颈骨折患者关节面向上倾斜平均为5.0°. 结论肩胛颈骨折的移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复位固定移位的肩胛颈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强;张力丹;蒋协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合并有骨折或脱位的下肢主要血管损伤的修复

    下肢主要血管损伤合并有骨折或关节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病情复杂、治疗困难,往往需要早期截肢或后期因并发症而截肢,甚至导致死亡[1-4].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骨科内、外固定材料的发展,下肢严重创伤得到了合理治疗,患者肢体截肢率降低,功能得到了改善.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65例合并有下肢骨折或脱位的主要血管损伤患者进行修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洪良;沈卫军;佘恒;王勇;王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老年人全身情况一般较差,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在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多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我院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10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骆锦强;邹幼平;钟巍巍;黄福才;袁权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负压封闭引流的失用原因分析及对策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治疗急、慢性创伤创面和(或)创腔的新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n博士首创,初用于治疗躯干、四肢的软组织感染创面,应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并逐渐被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各种问题创面(problem wounds)[1],经过近10年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VSD已成为处理这些创伤创而的标准治疗模式[2].

    作者:鲍同柱;吴剑;刘万军;严雪港;谭玉林;吴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陈旧性Lisfranc损伤的成因与治疗

    目的 分析陈旧性Lisfranc损伤的形成原因,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2004年8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20例陈旧性Lisfranc损伤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21~49岁.术前均行CT三维重建,按照Myerson分型:Ⅰ型3例,Ⅱ型13例,Ⅲ型4例.17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采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3例行关节融合术.术后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18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4年(平均27个月)随访,2例失访.18例患者术后无内固定断裂、再骨折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66~96分,平均85分;其中优3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83.3%.疗效欠佳的主要表现为中足疼痛、活动度减少. 结论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治疗不及时、方法选择有误等均可能造成陈旧性Lisfranc损伤.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重建足弓、恢复维持足部内外侧纵弓及横弓解剖形态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金丹;黎健伟;余斌;相大勇;秦煜;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三维重建技术在髂骨瓣临床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髂骨瓣临床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旋髂深血管支髂骨瓣对1例股骨骨不连和5例胫骨骨缺损或骨不连的患者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注射造影剂后采用CT扫描,应用Amira4.0软件对髂骨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患者个性化骨瓣.根据患者骨缺损大小,进行个性化骨瓣三维构建,对患者进行髂骨瓣的点、线、面描记,用以指导手术切取. 结果三维重建患者个性化骨瓣6个,所重建个件化髂骨瓣能够清晰显示血管、骨骼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6例患者所显示的骨瓣主要血供主干都与术中检查相符.术前测量旋髂深动脉起点距髂前上棘平均4.28 cm,旋髂深动脉主干血管外径平均为2.4 mm,穿支血管数平均为3条.术后6例患者获6个月~2年1个月(平均1年3个月)随访,髂骨瓣全部成活且Ⅰ期愈合,术后3~5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 结论通过血管造影下肢CT扫描,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髂骨瓣的三维动态解剖,重建的组织瓣能够准确地标示术中切取范围,避免了术中血管的副损伤,保证了髂骨瓣良好的存活率.

    作者:黎健伟;刘勇;任义军;雷蕾;魏宽海;张元智;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研究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3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52例,女87例;年龄65~93岁,平均71.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h~30 d,平均56.7 h.骨折按Garden分型:Ⅰ型17例,Ⅱ型43例,Ⅲ型62例,Ⅳ型17例.移位骨折79例,非移位骨折60例.内固定材料:空心钉131例,动力髋螺钉5例,动力髋螺钉加空心钉3例.对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3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5~59 d,平均15.4 d.术后获7~77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126例,占90.6%(126/139);愈合时间2~12个月,平均6.2个月.其中2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13例,占9.4%(13/139);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占6.5%(9/139).正常行走者81例,占58.3%(81/139),需要助行器械者50例,占36.0%(50/139),不能行走者8例,占5.7%(8/139).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缺血坏死率较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积极意义.术前病情评估和合并症的积极治疗非常重要,条件允许时应尽早手术.

    作者:危杰;吴晓亮;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现代处理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70%,以7岁左右的男孩多见,其解剖因素是该年龄段鹰嘴窝的骨质薄弱,肘部韧带松弛.

    作者:杨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Ⅳ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在脊柱创伤中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3%~5%,且多合并脊髓神经损伤[1],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的发展,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器械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国内常用的椎弓根钉棒系统有Dick,RF,CD,stefee,SOCON等十余种[2].

    作者:曾周景;叶建华;唐桂阳;唐萍;陈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通常波及外科颈、大小结节、解剖颈或肱骨头,部分患者同时发生肱骨头脱位,少数患者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且处理棘手的一类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5%,以老年女性多见.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3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Neer分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常山;严小虎;蒋华;昝安全;林炎水;刘战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策略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节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作者:桑宏勋;雷伟;陈志文;吴子祥;王林;樊勇;马真胜;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致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由于MRI的应用与普及,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出率日趋增高.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出现四肢不完全性瘫痪,甚至完全性瘫痪,大小便功能异常.随着对该类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早期手术成为目前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1].我科于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共手术治疗31例急件颈椎间盘突出症致颈髓损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佟智慧;韩基雄;金日龙;王奇;史广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骶骨骨折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骶骨骨折手术固定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方法. 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6例骶骨骨折患者骨盆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模型以.8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10.0软件,模拟复位后设计拉力螺钉固定的佳方向及长度,提取髂骨后部解剖学形态,建立与髂后上棘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孔道成定位模板,将定位模板通过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生产出实物模板,手术时将建立的定位模板与髂骨后部结构相吻合,通过导航孔进行拉力螺钉的定位,置入拉力螺钉. 结果 6例患者拉力螺钉固定位置满意,重建的导航模板有较好的匹配性.本组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80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术中X线暴露时间为2~6min.经6~24个月随访,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例,良3例,可1例. 结论通过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分析构建的定位导航模板为骶骨骨折拉力螺钉的定位、定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张元智;陆声;杨勇;金丹;谢叻;徐永清;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胸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分析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探讨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疗效. 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52例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骨折共累及70个节段,其中21例为多节段(两个节段以上)骨折.骨折AO分型:A1型15例,A2型3例,A3型5例;B1型2例,B2型3例;C1型3例,C2型19例,C3型2例.术前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21例,B级4例,C级5例,D级8例,E级14例.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4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7例,前后联合入路1例.多节段固定21例,单节段固定31例. 结果 48例患者术后获12~56个月(平均32.4个月)随访,4例失访.术前椎体高度丢失平均43.6%,终随访时为7.5%;术前Cobb角平均21.2°,终随访时为6.2°.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5例,伤口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硬膜外血肿1例.其中21例术前ASIA分级为A级者无改善;2例B级者改善至C级,2例失访;5例C级患者中,2例改善至D级,1例改善至E级,2例失访;8例D级患者均改善至E级;14例E级无变化. 结论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为损伤外力强大,损伤部位多在下胸段,中上胸椎骨折造成的脊柱脊髓损伤严重且多发伤合并率高.手术方式以后路椎弓根固定为主,中上胸椎骨折应采用长节段固定,下胸椎骨折可以采用短节段固定.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即使是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也应考虑早期手术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周方;田耘;吕扬;姬洪全;张志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