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高堪达;王秋根;吴小峰;李豪青;陶杰;高伟;李凡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节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作者:桑宏勋;雷伟;陈志文;吴子祥;王林;樊勇;马真胜;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治疗急、慢性创伤创面和(或)创腔的新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n博士首创,初用于治疗躯干、四肢的软组织感染创面,应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并逐渐被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各种问题创面(problem wounds)[1],经过近10年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VSD已成为处理这些创伤创而的标准治疗模式[2].
作者:鲍同柱;吴剑;刘万军;严雪港;谭玉林;吴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老年人全身情况一般较差,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在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多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我院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10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骆锦强;邹幼平;钟巍巍;黄福才;袁权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70%,以7岁左右的男孩多见,其解剖因素是该年龄段鹰嘴窝的骨质薄弱,肘部韧带松弛.
作者:杨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稳定肩胛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3例不稳定肩胛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3例;左侧8例,右侧5例.单纯肩胛颈解剖颈骨折8例,肩胛颈骨折同时合并肩关节悬吊复合体损伤5例.手术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于因下肌与小测肌间隙进入,沿肩胛骨外缘到肩胛颈后方,复位固定肩胛颈骨折,同时固定合并的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及肩峰骨折.本组12例周定肩胛颈骨折的患者术前关节孟均向上倾斜,平均22.7°.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方法评价疗效.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5.1个月(10~90个月)随访.Constant-Mud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81.2分(40~98分),平均前屈上举147.7°;优6例,良3例,可2例,差2例.术后12例固定肩胛颈骨折患者关节面向上倾斜平均为5.0°. 结论肩胛颈骨折的移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复位固定移位的肩胛颈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强;张力丹;蒋协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SummaryEvidence from five cohort studies suggest that 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ates of delayed and nonunion, longer time to union, and greater requirement for sec-ondary surgery to stimulate union following tibia fracture. Smokers also tended to have higher rates of complication (eg, flap failure and infection), but none of the reported differences in serious complications achiev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screpancies in follow-up rates for smokers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interpreting results, as should differences in criteria for ascertainment of union.
作者:David L Helfet;Branko Kopjar;王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抗生素缓释系统的制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方法制备庆大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及兔同种异体骨,并采用低温真空负压吸引法将二者复合,制备成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并行阳离子脂质体抗生素释放试验.构建金黄色匍萄球菌生物膜模型,于体外探讨由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中释放出的阳离子脂质体庆大霉素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结果成功制备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可持续释放庆大霉素脂质体达12d,前3 d释放具有爆发效应,所释放的庆大霉素脂质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新制备的庆大霉素脂质体相似,在低浓度(3.2 mg/L)时二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生物膜生长的抑制作用均明显强于单独使用庆大霉素(P<0.05). 结论低温真空负压吸引法制备庆大霉素脂质体同种异体骨并不影响所释放的庆大霉素脂质体的抗芮作用,在体外具有高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且在低浓度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唐辉;徐永清;郑天娥;李刚;游永刚;陆华拓;赵万秋;马涛;周田华;陆声;朱跃良;汤迅;李军;丁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熟,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给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以及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随着术后患者生存和随访时间的逐年延长,各种远期并发症也相继出现.
作者:高悠水;梅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难题,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一侧损伤较轻而另一侧损伤较重的21例患者.采用改良双切口入路结合双钢板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斌;王宁;郭志民;陈梓锋;施建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腰椎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50%~70%,其中爆裂型骨折占脊柱外伤的10%~20%[1].由于经后路伤椎上、下相邻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有创伤小、操作较简单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常用的手术方式,但该方法存在内置物疲劳易折断、椎体高度复位不佳、后凸畸形矫正不满意等缺点.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伤椎椎弓根钉(3椎体5枚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术治疗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肖斌;高梁斌;赵洪普;范震波;杨健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下肢主要血管损伤合并有骨折或关节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因病情复杂、治疗困难,往往需要早期截肢或后期因并发症而截肢,甚至导致死亡[1-4].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骨科内、外固定材料的发展,下肢严重创伤得到了合理治疗,患者肢体截肢率降低,功能得到了改善.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65例合并有下肢骨折或脱位的主要血管损伤患者进行修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洪良;沈卫军;佘恒;王勇;王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比较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FHA)及全髋关节置换(THR)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式选择. 方法在1999年1月至2007年8月所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选择年龄、骨折类型、受伤时间及全身情况相似而治疗方式不同的三组共182例患者,其中内固定组42例,Ga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17例,Ⅳ型15例;FHA组64例,Garden分型:Ⅱ型16例,Ⅲ型34例,Ⅳ型14例;THR组76例,Garden分型:Ⅱ型19例,Ⅲ型37例,Ⅳ型20例.对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扶双拐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率及关节功能优良率等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182例患者术后获25~65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FHA组次之,THR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内固定组比较,FHA组与THR组扶双拐下地时间较短[分别为(7.0±0.8)d,(8.0±0.7)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0.9%,10.5%)、再手术率较低(7.8%,5.3%)、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85.9%,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HA组与THR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FHA和THR具有扶双拐下地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再手术率低及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适合于年龄>65岁的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而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可作为年龄>60岁的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首选.
作者:刘雅克;徐华;刘璠;顾军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分析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探讨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疗效. 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52例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骨折共累及70个节段,其中21例为多节段(两个节段以上)骨折.骨折AO分型:A1型15例,A2型3例,A3型5例;B1型2例,B2型3例;C1型3例,C2型19例,C3型2例.术前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21例,B级4例,C级5例,D级8例,E级14例.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4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7例,前后联合入路1例.多节段固定21例,单节段固定31例. 结果 48例患者术后获12~56个月(平均32.4个月)随访,4例失访.术前椎体高度丢失平均43.6%,终随访时为7.5%;术前Cobb角平均21.2°,终随访时为6.2°.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5例,伤口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硬膜外血肿1例.其中21例术前ASIA分级为A级者无改善;2例B级者改善至C级,2例失访;5例C级患者中,2例改善至D级,1例改善至E级,2例失访;8例D级患者均改善至E级;14例E级无变化. 结论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为损伤外力强大,损伤部位多在下胸段,中上胸椎骨折造成的脊柱脊髓损伤严重且多发伤合并率高.手术方式以后路椎弓根固定为主,中上胸椎骨折应采用长节段固定,下胸椎骨折可以采用短节段固定.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即使是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也应考虑早期手术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周方;田耘;吕扬;姬洪全;张志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陆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雷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胸腰椎骨折在脊柱创伤中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3%~5%,且多合并脊髓神经损伤[1],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的发展,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器械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国内常用的椎弓根钉棒系统有Dick,RF,CD,stefee,SOCON等十余种[2].
作者:曾周景;叶建华;唐桂阳;唐萍;陈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髂骨瓣临床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旋髂深血管支髂骨瓣对1例股骨骨不连和5例胫骨骨缺损或骨不连的患者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注射造影剂后采用CT扫描,应用Amira4.0软件对髂骨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患者个性化骨瓣.根据患者骨缺损大小,进行个性化骨瓣三维构建,对患者进行髂骨瓣的点、线、面描记,用以指导手术切取. 结果三维重建患者个性化骨瓣6个,所重建个件化髂骨瓣能够清晰显示血管、骨骼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6例患者所显示的骨瓣主要血供主干都与术中检查相符.术前测量旋髂深动脉起点距髂前上棘平均4.28 cm,旋髂深动脉主干血管外径平均为2.4 mm,穿支血管数平均为3条.术后6例患者获6个月~2年1个月(平均1年3个月)随访,髂骨瓣全部成活且Ⅰ期愈合,术后3~5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 结论通过血管造影下肢CT扫描,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髂骨瓣的三维动态解剖,重建的组织瓣能够准确地标示术中切取范围,避免了术中血管的副损伤,保证了髂骨瓣良好的存活率.
作者:黎健伟;刘勇;任义军;雷蕾;魏宽海;张元智;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跨节段3椎体4枚、经骨折伤椎3椎体5枚及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相邻椎间盘应变的影响,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力学依据. 方法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11~L3),模拟失去前柱支持的完全不稳定L4椎体爆裂性骨折.实验分三组:跨节段固定组(4枚钉组)、5枚钉组和6枚钉组.每个标本依次进行完整状态、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固定状态(4枚钉组)、3椎体5枚椎弓根钉固定状态(5枚钉组)、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状态(6枚钉组)的试验测试.应用混合力-位移控制加载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实验装置对标本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方式,测试上、下相邻椎间盘的应变,比较三组间差异. 结果随着螺钉数的增加,固定节段相邻椎间盘(T11-12、L2-3)应变逐渐增大.上位相邻椎间盘(T11-12)仅在轴向旋转状态下,6枚钉组和5枚钉组与4枚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枚钉组与5枚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状态下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F位相邻椎间盘(L2-3)任何状态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经骨折椎3椎体5枚椎弓根钉、经骨折椎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随着螺钉数的增加,邻近椎间盘应变增加,且上位相邻椎间盘应变增加更为明显,其退变的可能性大于下位相邻椎间盘.
作者:陈艺;白波;吴景明;孙辉;田联房;邓国勇;吴梅祥;廖壮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