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家;孔抗关;齐伟力;陈孔冠;宋沛松;罗滨;谢楚海;陈育春
浮肩损伤的概念初是由Ganz和Noesberger[1]于1975年提出来的,他们把浮肩损伤定义为同侧肩胛颈骨折合并锁骨骨折.这种损伤常常来源于多发伤,如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伤[2].
作者:吴剑宏;王秋根;张秋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前瞻性研究比较老年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经内固定和关节置换的预后情况.方法 1994年1月~2000年12月,对92例因意外导致新鲜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患者随机行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治疗,内固定组48例,关节置换组36例.随访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SF-36生活质量指数. 结果 5例失访,3例在随访中死亡,84例获得5~11年(平均6.2年)随访.内固定组(36例)和关节置换组(36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和19.4%.两组患者都拥有中等以上的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指数都处于相对自理的水平,关节置换组略高于内固定组.结论 老年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分别经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治疗的虽然均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关节置换组在生活质量上略高于内固定组,因而关节置换治疗应为首选措施.
作者:崔一民;沈超;陈晓东;蒋雷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骨折治疗理念的演变骨折的治疗是创伤骨科研究和实践的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内固定研究学会成立的时候,其提出骨折治疗的原则是解剖复位,重建稳定性,同时保护血液供应,使患肢能够早期活动[1].
作者: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兔异体脱蛋白松质骨(DPB)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9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四组,每组24只:DPB+BMP组、DPB组、BMP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用自体半腱肌腱进行膝关节ACL重建,DPB+BMP组在股骨隧道内植入DPB-BMP复合体,DPB组和BMP组分别在股骨隧道内植入DPB、BMP,空白对照组的骨隧道内不植入其他材料.于术后2、4、6、8周时分别处死各组中的6只动物,切取骨隧道内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分析腱-骨愈合进程. 结果术后2周时BMP+DBP组的骨隧道内新骨生成活跃,肌腱周围出现较多纤维软骨组织;4周时骨隧道内出现钙化的纤维软骨,肌腱末端与钙化软骨融合为一体,并见Sharpey's纤维形成;6周时隧道内出现了更多的钙化软骨,肌腱与骨的结合区出现潮线,具有正常ACL止点的结构特点;8周时肌腱与骨的连接更加成熟,钙化软骨增多.其他三组的腱-骨愈合过程均迟于DPB+BMP组.结论 DPB复合BMP能促进ACL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
作者:翟文亮;练克俭;宋光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开放性临床试验入选膝骨关节炎患者181例,男40例(22.1%),女141例(77.9%).受试者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1 mL,膝关节腔内注射,并在治疗后8、15和29 d进行访视.结果 治疗后8、15和29 d与治疗前比较,患者WOMAC各项指标、疾病状况总体评价均有明显下降,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观察时间延长,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后29d与治疗前比较SF-36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提高.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9%,未发现与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膝关节腔注射,能够很好地缓解膝骨关节炎WOMAC疼痛、僵硬等症状,起效时间短,长期疗效较稳定,并且安全性评估结果也比较好.
作者:周乙雄;丁悦;黄东生;吕征;王琦;徐君平;严世贵;张中南;甄健存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研究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和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0年3月~2004年12月期间诊治的34例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MIPPO治疗组(17例)和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组(17例).比较两组病例疗效的差异. 结果 MIPPO治疗组的手术耗时、手术失血量和并发症较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显著减少(P<0.05),骨折愈合更快(P<0.05)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更满意(P<0.05),患者对疗效更满意(P<0.05).结论 小切口直视治疗关节内损伤结合经皮治疗其他骨折部位的MIPPO可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尽可能地保留了软组织的完整性,降低了软组织的手术损伤,减少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软组织、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吴兆祥;汪颖;陈仲;杨洪昌;杨华刚;马志坚;陈戈;李滔;季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胫后肌腱通过内踝后方的解剖学特点,明确其脱位的解剖学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11侧人下肢标本,测量胫后肌腱腱沟的宽度及深度,破坏胫后肌腱鞘管,查看胫后肌腱的稳定性变化.模拟临床术式判断手术效果.另外,对1例胫后肌腱脱位患者行骨性阻挡手术. 结果腱沟的平均宽度为8.8 mm,深度为3.4 mm.纵向切开鞘管时27%(3/11)的标本出现胫后肌腱脱位,9%(1/11)的标本出现肌腱不稳定半脱位.鞘管前方骨纤维结构切除1/2高度时,64%(7/11)的标本胫后肌腱脱位,27%(3/11)的标本肌腱不稳定半脱位.软组织修补术后55%(6/11)的标本出现肌腱不稳定半脱位;骨性阻挡术后所有胫后肌腱均稳定.1例胫后肌腱脱位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①鞘管及适当的腱沟高度是维持胫后肌腱稳定的解剖结构,鞘管及腱沟的破坏可导致胫后肌腱不稳定.②胫后肌腱脱位依其病理可分为三型.③手术重建腱沟高度可恢复肌腱稳定性.
作者:李莹;王满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腓骨小头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经腓骨小头方式治疗78例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患者.按Schatzker胫骨平台骨折分类法:Ⅱ型骨折53例,Ⅲ型骨折25例.根据骨折的不同情况,酌情部分切除腓骨小头.术后定期摄片复查,观察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稳定情况及切除腓骨小头对足踝的影响. 结果 6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5年(1.0~4.5年)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无感染发生,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及骨折块坏死.术后半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为26.3分(20~30分),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7.3分(14~18分);术后1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27.5分(24~30分),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6.5分(14~18分).5例患者诉阴雨天有关节酸痛、不适;3例出现关节外侧直向不稳(2例为完全切除腓骨小头,1例为部分切除腓骨小头);2例出现胫骨平台高度丢失.结论 经全部或部分切除腓骨小头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有利于胫骨外、后侧平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切除腓骨小头后对膝关节和足踝的功能无影响.
作者:禹宝庆;张春才;苏佳灿;胡海波;刘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为扩大断肢再植的适应证,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在毁损性断肢再植中的应用. 方法 2000年11月~2006年6月,对24例26侧毁损性离断肢体重建骨骼结构,修复肌腱、神经,吻合血管或通过自体静脉移植恢复血液循环,对所遗留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运用VAC系统Ⅰ期封闭创面,Ⅱ期主要以中厚皮片移植或肌瓣、肌皮瓣转位修复. 结果随访7~20个月,再植肢体全部存活.8例再植处发生骨不连,行自体骨移植修复.12侧小腿离断中6侧发生马蹄内翻畸形,行三关节融合矫正.所有再植肢体均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结论 毁损性断肢可再植成活并恢复大部分功能,VAC可解决再植术中软组织缺损的难题.
作者:余黎;余国荣;陶圣祥;曾忠华;潘振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临床常见,充分前路减压、重建颈椎解剖序列、椎体融合并使伤椎获得相对坚强固定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作者:陈卫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新的一年又与我们相约而至.省思杂志发展之惑,悟点杂志提升之道,作为本刊的总编辑,此时此刻,在答谢各位顾问、编委、审稿专家、广大作者及读者朋友一年来对本刊的关心与厚爱之际,同贺新春之时,在此吾拟特别重温本刊的办刊理念与创新实践,以藉互动共勉,同筑杂志质量.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股骨和胫骨的骨隧道的改变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30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监视下应用同种异体B-PT-B单束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采用保守的康复训练方案.分别于术后1周和12个月应用磁共振测量股骨和胫骨骨隧道关节面内口的直径.术后12个月以Lysholm评分观测膝关节功能,应用KT-1000测量膝关节屈30°时的胫骨相对活动度. 结果本组30例ACL重建患者术后33%(10/30)的患者出现股骨和(或)胫骨骨隧道扩大,其中69%(11/16)的骨隧道扩大范围在2~6 mm;骨隧道扩大各级别之间的Lysholn疗效评分、术后K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种异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骨隧道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骨隧道扩大小于6 mm时,对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作者:郭磊;白希壮;张世亮;于爱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髋臼移位骨折的佳时机、入路选择、复位方法及导致二期关节置换的原因. 方法 1978年9月~2003年12月手术治疗72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患者,根据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6例,前壁骨折3例,后壁骨折19例,后柱+后壁骨折3例,后柱骨折7例,横行骨折10例,横行+后壁骨折4例,双柱骨折20例.手术入路:髂腹股沟入路22例,Kocher-Langenbeck(K-L)入路40例,联合人路10例.内固定方法:单纯螺钉固定髋臼后壁大块骨折12例,钢板固定60例. 结果术后X线片诊断(Matta标准):解剖复位53例(73.6%),满意复位10例(13.8%),不满意复位9例(12.5%).随访2~23年(平均7年),髋关节功能依据d'Aubigne标准评定:临床优良率为75.0%,可13.9%,差11.1%.依据Epstein标准X线片示优良率为72.0%,可15.2%,差12.5%.异位骨化按Brooker标准:髂腹股沟入路无异位骨化,K-L入路I~Ⅱ度5例,Ⅲ度1例.7例患者二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结论 正确地掌握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和骨折复位方法是取得理想复位的关键,而理想的复位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基础.
作者:任继鑫;刘树清;孙天胜;刘智;李京生;胥少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下肢创伤中较严重的一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是治疗此类骨折的主要手段[1],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新家;孔抗关;齐伟力;陈孔冠;宋沛松;罗滨;谢楚海;陈育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颈椎损伤往往伴有颈髓损伤,后果比较严重.同时由于压迫导致神经损伤不断加重,以及头部活动而使颈椎不稳定持续存在,所以要求医生采取果断的治疗措施.
作者:陈滨;韩晓峰;刘祖德;朱颖华;张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RGD多肽表面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材料上的增殖、黏附、分化情况,以研究TGF-β基因和RGD多肽在调控种子细胞生物学行为方面的作用. 方法将GRGDSPC多肽共价结合到改性PLGA支架材料上,把TGF-β基因转入BMSCs,以单纯PLGA支架材料、单纯BMSCs作为对照,分别将单纯BMSCs和转TGF-β基因BMSCs两组细胞种植于两种材料上,培养1、2、3 d后,计数细胞密度以反映细胞增殖情况:接种后4、12 h,沉淀法定量检测黏附的细胞数;培养24 h后用FITC连接的鬼笔环肽对细胞骨架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组织情况;用成骨性培养基培养7、14、21 d,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来了解BMSCs分化情况. 结果转TGF-β基因细胞密度显著增大,且在各时间点有较高的ALP活性.RGD多肽修饰的PLGA材料上细胞黏附率高,并有较高的荧光素密度及较粗大的细胞骨架,且在第14天时表现出高的ALP活性.结论 TGF-β基因和RGD多肽同时应用有利于BMSCs黏附到支架材料上,并能促进其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李长文;郑启新;郭晓东;全大萍;赵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伤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人路选择及疗效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5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三组:前路手术组35例,后路手术组18例,前后路联合手术组3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损伤.术中出血量前路少于后路,手术时间前路短于后路,三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55例患者术后获6~49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95.4%的患者于植骨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全部患者植骨均于术后半年获骨性融合.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前路手术组3例发生螺钉松动.结论 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保持椎体稳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疗效跟手术人路无必然联系,手术入路取决于损伤机制及分型.
作者:王新光;郭汉明;黄东生;蔡宏华;丁悦;殷海东;苏培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锁骨远端骨折占锁骨骨折的10%~15%,是一种常见的肩胛带骨骨折.由于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上的特异性,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至今仍存在争议,骨不连的发生率高可达30%[1-3].
作者:胡孙君;俞光荣;张世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盆韧带损伤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取骨盆标本10具,完整保留关节及韧带结构,左侧组逐级离断耻骨联合、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髂前韧带及骶髂前关节囊、骶髂骨间韧带,右侧组逐级离断耻骨联合、骶髂后长、后短韧带、髂腰韧带、骶髂骨间韧带,模拟人体单足站立位,力学机上给予轴向加载,测量并记录骶骨相对于髂骨的垂直位移及矢状面骶骨旋转角度(角移位). 结果左侧力学试验中,仅切断耻骨联合周围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骨垂直位移、骶骨角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切断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骶骨的垂直位移数值由完整骨盆测量的(4.144±0.538)mm增至(5.853±0.368)mm;骶骨的旋转角度由骨盆完整时的0.226°±0.061°增至0.616°±0.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力学试验中,逐次切断骶髂关节后部韧带,骶骨的垂直位移数值由完整骨盆测量的(3.610±0.696)mm增至(6.825±0.565)mm;骶骨的旋转角度由骨盆完整时的0.271°±0.094°增至0.746°±0.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耻骨联合及其周围韧带的损伤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对限制骶骨的角位移有很大作用;骨间韧带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较大;骶髂后韧带与骨间韧带共同组成了骶髂关节后部韧带复合体,是骶髂关节周围韧带中的重要部分.
作者:潘进社;康红军;张英泽;彭阿钦;李亚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下肢开放性骨折往往会造成感染及骨外露,进而导致骨缺损.骨缺损在临床上是治疗的难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吻合血管的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等方法均可修复骨缺损,但方法比较复杂,且治疗时间较长.
作者:付春江;毕郑钢;杨成林;王宪君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