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

江标;李明

关键词:儿童, 肱骨, 骨折, 外科手术, 肘关节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的316例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男215例,女101例,年龄1~14岁,平均7岁.左侧167例,右侧149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2~4周后进行功能训练. 结果 随访316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年10个月.按Flynn标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253例,良34例,可25例,差4例,优良率90.8%.发生肘内翻27例. 结论 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及影响肘关节功能等严重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解剖复位骨折断端、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防止或减少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骨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骨(MIIG)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2年3月至2004年1月,采用此方法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8例,Denis分型:A型5例,B型16例,c型8例,D型3例,E型6例.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腰背疼痛VAS评分、神经功能分级,并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8~36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骨折椎体近似解剖复位34例,椎体高度恢复4/5者4例,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腰背疼痛VAS评分手术前、后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未见人工骨灌注后造成椎管渗漏,随着新骨的长入MIIG逐步完全被新骨替代.全部骨性愈合,无断钉、断棒、退钉及松动现象.于术后10~15个月取出内固定,骨折椎体未发生再塌陷,仅2例遗留腰背痛. 结论 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骨治疗可减少椎体高度、角度丢失及纠正后凸畸形,减轻腰背疼痛,手术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作者:费俊梁;王黎明;蒋纯志;王大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4.3岁.其中6例一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3例两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4例双侧关节突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损伤分级:A级18例,B级12例,c级6例,D级2例.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4~6个月,38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2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神经根性症状,如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缓解. 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颈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仅可以坚强固定、促进植骨融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而且便于患者的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

    作者:朱若夫;杨惠林;贺喜顺;王东来;唐天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V-Y肌腱瓣结合屈(足母)长肌腱转移治疗退变的跟腱断裂

    目的 介绍V-Y肌腱瓣结合屈(足母)长肌腱转移治疗退变的跟腱断裂的术式、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6年5月对21例跟腱断裂采用V-Y肌腱瓣结合屈躅长肌腱转移治疗,其中采用铆钉17例,界面螺钉4例.介绍该手术方法,并根据文献和实践总结手术指征.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评价标准:优19例,良2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跟腱无再次断裂,无伤口感染,无皮肤坏死,踝关节活动好,无僵直,无神经血管损伤.行走步态基本正常,对前足推进影响不大.该术式修复强度允许跟腱早期功能锻炼. 结论 采用V-Y肌腱瓣结合足屈(足母)长肌腱治疗跟腱断裂疗效好,该术式适用于跟腱组织退变、炎症和部分缺损(<3cm)患者,术中单纯V-Y肌腱瓣修补强度不够可采用屈(足母)长肌腱转移.

    作者:沈宇辉;刘津浩;徐向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肘关节复合畸形并多发性脱位、关节不稳的手术治疗

    骨折导致的肘关节畸形、关节不稳临床处理较为棘手[1].肘关节是人体结构稳定的关节之一,其稳定性的维持有赖于组成关节结构的完整性,其大屈伸度可达160°,旋前可达85°,旋后约80°,滑车与肱骨长轴成6°的外翻角、与髁间轴成5°~7°的内旋角,肘关节屈伸运动轴位于肱骨中线的前面与肱骨干构成40°夹角[2].

    作者:焦根龙;李志忠;潘永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改进研究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方法. 方法 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48具干燥寰椎标本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并依据寰椎椎弓根的形态对寰椎进行分类,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寰椎的各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 结果 钉道处椎动脉沟底骨质厚度小于螺钉直径3.5mm的占16.7%(8/48),其中4.2%(2/48)厚度小于螺钉半径1.75mm.将寰椎分为普遍型(占83%)、轻度变异型(占13%)和重度变异型(占4%). 结论 对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以部分经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实现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进钉位置的确定应以术前三维CT重建和术中探查结合考虑.

    作者:何帆;尹庆水;赵廷宝;赵凌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合并腘动脉损伤的小腿外伤晚期并发跟腱挛缩的治疗

    跟腱挛缩是创伤骨科临床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先天性疾病所致肌力不平衡、胫腓骨骨折、踝关节骨折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均可发生跟腱挛缩[1],而在这些因素中,如合并胭动脉损伤,则晚期并发跟腱挛缩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张建利;李瑞平;孙永东;田小运;许光耀;程安源;张志彬;赵成;武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前侧减压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交通伤及坠落伤的增多,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由于青壮年股骨颈骨质坚固,骨折往往是受到较大暴力所致,损伤严重,骨折端的严重错位容易导致局部血管的损伤,极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

    作者:白龙;陈亮清;蔡祖祥;谢振宇;陈科明;陈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胫骨远端缺血坏死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38岁,因左小腿和踝部酸胀不适、沉重、疼痛3年,近1.5个月加重来诊.3年间,患者行走200~300 m后左下肢易疲劳,乏力、酸胀,常引起疼痛.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李新春;司全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结构损伤的联合重建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合并后外侧角结构(PLC)实质部损伤时进行联合重建的必要性,介绍使用关节镜下5~6股腘绳肌腱单束重建膝PCL以及采用中1/3股二头肌腱、股薄肌重建PLC的技术和优点. 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膝关节PCL合并PLC损伤患者28例,均为PCL损伤≥Ⅱ°b、PLC损伤>Ⅱ°.X线片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及严重内翻不稳需要胫骨截骨者不计入本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28例,其中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8例行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重建PCL,而PLC保守治疗;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20例关节镜下修复重建PCL,再开放手术操作修复重建PLC结构. 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功能评定按照Lysholm标准,单纯修复PCL组中等3例,差5例;PCL和PLC联合重建者中优良19例,中等1例.两组的Lysholm评分平均为(47.1±8.2)分和(86.7±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77,P<0.05);IKDC评估两组分别有3例和19例对手术结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膝关节PCL合并PLC损伤可造成患肢严重的无法代偿的功能损害,手术时应当进行联合重建,忽视PLC重建的重要性,会导致PCL重建效果下降或失败;采用关节镜下5~6股腘绳肌腱单束重建膝PCL以及采用中1/3股二头肌腱、股薄肌重建PLC的技术治疗PCL合并PLC损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鸿;鲁宁;张颖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低温热塑材料支具治疗锤状指

    外伤性锤状指畸形为临床常见手部疾病,主要是手指伸肌腱I区断裂或撕脱引起的远侧指间(distal interphalanlgeal.DIP)关节不能伸直,外型呈屈曲畸形.

    作者:豆勇刚;陈丽光;黎健伟;余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初步报告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中移植物制备、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过程等经验体会,为进一步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 方法 2006年11至12月对3例半月板严重损伤、大部缺损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实施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拟定术后康复计划,分别随访24、32和36周,对其结果做初步报告,并讨论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技术等问题.结果 患者无手术副损伤,术后伤口无渗液,6周左右关节肿胀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患者疼痛评分(VAS)术后平均降低4.7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由术前59.0分增至术后81.7分.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 结论 由于半月板缺损治疗中存在的困难及半月板属免疫屏蔽器官的特点,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可能成为治疗半月板缺损的重要方法.异体半月板移植的手术适应证为:中青年患者,半月板已切除或无法保留,无软骨下骨明显病变,无严重股骨髁或胫骨平台畸形,无感染及其他外科手术禁忌证.

    作者:章亚东;侯树勋;张轶超;罗殿中;衷鸿宾;史亚民;吴闻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人文视线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损伤机制及介绍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入路进行治疗的经验.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人路治疗少见的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患者6例.根据AO分型:41-B-2.2.4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塌陷性骨折2例,41-B-3.1.2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外侧塌陷劈裂性骨折4例.采用T型支撑钢板治疗4例,L型支撑钢板治疗2例. 结果 术后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6例术后随访15~37周,平均26.3周.随访3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放射评分16~18分,平均17.3分.膝关节总伸屈度100°~135°,平均120°.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5分,平均89.3分. 结论 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后外侧髁骨折是膝关节屈曲且在不同程度外翻状态下受到轴向暴力所致,而后外侧入路是治疗这种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暴露清楚、内崮定安放方便、创伤小以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俞光荣;张世民;夏江;袁锋;周家钤;贾永伟;饶志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系统评价

    目的 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临床选择髋关节置换的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年至2007年5月)、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2期)、EMBASE(1980至2007年)、ScienceDirect数据库(1975年至2007年5月)、LWW全文数据库(1975年至2007年5月)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至2007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1994至2007年)、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1994至200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至2007年).手工检索<中华创伤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和<实用骨科杂志>,均从创刊检索至2007年1月,收集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实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按Cohrane Reviewer's Handbook4.2.6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实验6篇,共78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后者治疗后翻修率低(RR合并=2.27,95%CI=1.36~3.81,P=0.002),术后疼痛发生率低(RR合并=11.83,95%CI=5.11~27.39,P<0.01),但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高(RR合并=0.59,95%CI=0.38~0.94,P=0.020).同时在不同的评分标准下,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都优于半髋置换.在术后死亡率、切口感染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相比,全髋置换能降低翻修率、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半髋置换能够减少假体脱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但是在术后死亡率、切口感染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熊雁;王子明;赵玉峰;杜全印;孙红振;王爱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钟南山:永远年轻

    站在抗击非典前沿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成为响当当的一个名字.

    作者:颜克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脊柱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和手术疗效探讨

    目的 分析脊柱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脊柱脊髓损伤的救治水平. 方法 总结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676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429例,女247例,年龄2~92岁,平均42.2岁,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676例患者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49岁,占41.7%(282/676).59岁以下5个年龄组段男性人数均较女性多,而60岁以上2个年龄组段则呈现女性损伤人数多于男性的趋势.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占82.0%(554/676).907个损伤节段中颈椎、胸椎、腰椎及骶尾椎损伤所占比例依次为17.4%(158/907)、27.0%(245/907)、52.1%(472/907)、3.5%(32/907);脊柱骨折多发部位为胸腰段(T10~L2),占59.0%(535/907),其中L1、T12及L2依次为24.7%(224/907)、17.0%(154/907)、13.6%(123/907).在多节段骨折病例中,坠落与交通事故病因分别占50.7%(103/203)和27.1%(55/203);并发伤病例中,坠落与交通事故病因分别占57.4%(78/136)和32.4%(44/136).按ASIA分级,142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脊髓功能分级主要以D级、E级、A级为主,分别占38.7%(55/142)、26.8%(38/142)和17.6%(25/142),术后3周E级患者占51.4%(73/142). 结论 从脊柱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可以看出,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同时易引起脊柱多节段骨折和全身并发伤,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防治.

    作者:程黎明;曾至立;杨志勇;周家钤;袁峰;张世民;梅炯;王树青;俞光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与石膏制动保守治疗比较

    三项随机或半随机对照研究中的证据表明,在以女性为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无论是用外固定(EF)或石膏制动治疗,医疗评价或患者自我评价的结果并无差异.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以男性为主的年轻患者中,使用EF者的医疗评价要优于使用石膏者.有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使用EF者发生再移位、桡侧成角畸形和桡骨短缩均显著少于使用石膏者.但考虑到长期随访中固定物磨损所引起的偏差,以及各研究中患者人群不一致所可能产生的非均一性,对上述结果的解读还需谨慎.

    作者:Mohit Bhandari;Beate P Hanson;李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