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辉;刘津浩;徐向阳
目的 介绍V-Y肌腱瓣结合屈(足母)长肌腱转移治疗退变的跟腱断裂的术式、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6年5月对21例跟腱断裂采用V-Y肌腱瓣结合屈躅长肌腱转移治疗,其中采用铆钉17例,界面螺钉4例.介绍该手术方法,并根据文献和实践总结手术指征.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评价标准:优19例,良2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跟腱无再次断裂,无伤口感染,无皮肤坏死,踝关节活动好,无僵直,无神经血管损伤.行走步态基本正常,对前足推进影响不大.该术式修复强度允许跟腱早期功能锻炼. 结论 采用V-Y肌腱瓣结合足屈(足母)长肌腱治疗跟腱断裂疗效好,该术式适用于跟腱组织退变、炎症和部分缺损(<3cm)患者,术中单纯V-Y肌腱瓣修补强度不够可采用屈(足母)长肌腱转移.
作者:沈宇辉;刘津浩;徐向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交通伤及坠落伤的增多,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由于青壮年股骨颈骨质坚固,骨折往往是受到较大暴力所致,损伤严重,骨折端的严重错位容易导致局部血管的损伤,极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
作者:白龙;陈亮清;蔡祖祥;谢振宇;陈科明;陈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损伤控制理论自上世纪末提出后,已逐渐为创伤外科各专科医师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中,我国亦有不少学者报告了损伤控制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经验,现将损伤控制理论的由来及一些基础的知识做一介绍,以供临床医师在实际使用时参考.
作者:李世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脊柱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脊柱脊髓损伤的救治水平. 方法 总结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676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429例,女247例,年龄2~92岁,平均42.2岁,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676例患者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49岁,占41.7%(282/676).59岁以下5个年龄组段男性人数均较女性多,而60岁以上2个年龄组段则呈现女性损伤人数多于男性的趋势.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占82.0%(554/676).907个损伤节段中颈椎、胸椎、腰椎及骶尾椎损伤所占比例依次为17.4%(158/907)、27.0%(245/907)、52.1%(472/907)、3.5%(32/907);脊柱骨折多发部位为胸腰段(T10~L2),占59.0%(535/907),其中L1、T12及L2依次为24.7%(224/907)、17.0%(154/907)、13.6%(123/907).在多节段骨折病例中,坠落与交通事故病因分别占50.7%(103/203)和27.1%(55/203);并发伤病例中,坠落与交通事故病因分别占57.4%(78/136)和32.4%(44/136).按ASIA分级,142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脊髓功能分级主要以D级、E级、A级为主,分别占38.7%(55/142)、26.8%(38/142)和17.6%(25/142),术后3周E级患者占51.4%(73/142). 结论 从脊柱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可以看出,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同时易引起脊柱多节段骨折和全身并发伤,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防治.
作者:程黎明;曾至立;杨志勇;周家钤;袁峰;张世民;梅炯;王树青;俞光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骨折导致的肘关节畸形、关节不稳临床处理较为棘手[1].肘关节是人体结构稳定的关节之一,其稳定性的维持有赖于组成关节结构的完整性,其大屈伸度可达160°,旋前可达85°,旋后约80°,滑车与肱骨长轴成6°的外翻角、与髁间轴成5°~7°的内旋角,肘关节屈伸运动轴位于肱骨中线的前面与肱骨干构成40°夹角[2].
作者:焦根龙;李志忠;潘永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上接2008年第10卷第2期179页)骨折固定干骺部螺钉固定(胫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如需要,在旋入任何锁定螺钉前,拉力螺钉对骨折片的复位或对关节面的加压及钢板体部拉向近端的步骤必须完成.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的定量分析拇指指尖三维运动的方法,揭示拇指指尖的运动规律. 方法 应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的标志点放置于25名正常受试者拇指指尖和大多角骨上,固定腕关节和其他4指,拇指做大和小环转运动,记录运动中拇指指尖和大多角骨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重建拇指指尖大工作空间,计算该大运动空间体积.以上过程分三个不同测试日完成. 结果 重复实验的大运动空间体积组间相关系数为0.902,变异系数为4.74%.平均拇指指尖工作空间体积男性组为131126.4 mm3,女性组为96414.16 mm3.回归分析方程男性组为V=0.04913+7.70612,女性组V=0.05213+7.25812.决定系数为0.98. 结论 应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量拇指指尖运动是一种定量、精确、可行的方法.拇指总长立方与拇指腕掌关节工作空间体积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作者:保国锋;刘璠;崔志明;朱文峰;励建安;孟殿怀;古志鸣;方谋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方法. 方法 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48具干燥寰椎标本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并依据寰椎椎弓根的形态对寰椎进行分类,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寰椎的各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 结果 钉道处椎动脉沟底骨质厚度小于螺钉直径3.5mm的占16.7%(8/48),其中4.2%(2/48)厚度小于螺钉半径1.75mm.将寰椎分为普遍型(占83%)、轻度变异型(占13%)和重度变异型(占4%). 结论 对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以部分经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实现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进钉位置的确定应以术前三维CT重建和术中探查结合考虑.
作者:何帆;尹庆水;赵廷宝;赵凌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站在抗击非典前沿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成为响当当的一个名字.
作者:颜克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中移植物制备、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过程等经验体会,为进一步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 方法 2006年11至12月对3例半月板严重损伤、大部缺损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实施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拟定术后康复计划,分别随访24、32和36周,对其结果做初步报告,并讨论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技术等问题.结果 患者无手术副损伤,术后伤口无渗液,6周左右关节肿胀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患者疼痛评分(VAS)术后平均降低4.7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由术前59.0分增至术后81.7分.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 结论 由于半月板缺损治疗中存在的困难及半月板属免疫屏蔽器官的特点,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可能成为治疗半月板缺损的重要方法.异体半月板移植的手术适应证为:中青年患者,半月板已切除或无法保留,无软骨下骨明显病变,无严重股骨髁或胫骨平台畸形,无感染及其他外科手术禁忌证.
作者:章亚东;侯树勋;张轶超;罗殿中;衷鸿宾;史亚民;吴闻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跟腱挛缩是创伤骨科临床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先天性疾病所致肌力不平衡、胫腓骨骨折、踝关节骨折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均可发生跟腱挛缩[1],而在这些因素中,如合并胭动脉损伤,则晚期并发跟腱挛缩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张建利;李瑞平;孙永东;田小运;许光耀;程安源;张志彬;赵成;武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增进对锁定钢板的认识,提高应用此类内固定物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对25例应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8例内固定物失效的病例中,4例由于手术操作失误,1例由于内固定物选择失误,1例由于术后负重过早,2例由于术后感染导致内固定物失效;11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患者中,6例由于原始损伤严重,5例由于术中复位不佳引起不愈合或延迟愈合.2例LISS钢板近端突起于皮下引起疼痛,1例术后伤口感染,钢板近端长期外露,是由于术中钢板的放置位置不良;膝外翻畸形3例. 结论 锁定钢板可以分别或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的内固定原理(加压钢板和桥接钢板)对骨折进行固定,应用此类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成功的关键是充分掌握此内固定物的固定原理,正确选择和应用此内固定物;强调术中对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微创操作.
作者:张权;黄雷;张力丹;刘亚波;危杰;武勇;王满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计算机辅助外科(computer assisted surger,CAS)技术已经开始对创伤骨科的临床实际操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虽然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患者的术前检查中,尤其是在影像学上的应用,但事实上将计算机辅助设备引入创伤骨科手术室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作者:Yoram A.Weil;Amal Khoury;David L Helfet;Meir Liebergall;王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的316例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男215例,女101例,年龄1~14岁,平均7岁.左侧167例,右侧149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2~4周后进行功能训练. 结果 随访316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年10个月.按Flynn标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253例,良34例,可25例,差4例,优良率90.8%.发生肘内翻27例. 结论 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及影响肘关节功能等严重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解剖复位骨折断端、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防止或减少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标;李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损伤机制及介绍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入路进行治疗的经验.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人路治疗少见的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患者6例.根据AO分型:41-B-2.2.4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塌陷性骨折2例,41-B-3.1.2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外侧塌陷劈裂性骨折4例.采用T型支撑钢板治疗4例,L型支撑钢板治疗2例. 结果 术后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6例术后随访15~37周,平均26.3周.随访3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放射评分16~18分,平均17.3分.膝关节总伸屈度100°~135°,平均120°.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5分,平均89.3分. 结论 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后外侧髁骨折是膝关节屈曲且在不同程度外翻状态下受到轴向暴力所致,而后外侧入路是治疗这种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暴露清楚、内崮定安放方便、创伤小以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俞光荣;张世民;夏江;袁锋;周家钤;贾永伟;饶志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如何有效地了解和应用日新月异的影像技术是当前骨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前人已经成熟地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多排螺旋测控器技术的出现后进一步完善.
作者:胡茂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三项随机或半随机对照研究中的证据表明,在以女性为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无论是用外固定(EF)或石膏制动治疗,医疗评价或患者自我评价的结果并无差异.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以男性为主的年轻患者中,使用EF者的医疗评价要优于使用石膏者.有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使用EF者发生再移位、桡侧成角畸形和桡骨短缩均显著少于使用石膏者.但考虑到长期随访中固定物磨损所引起的偏差,以及各研究中患者人群不一致所可能产生的非均一性,对上述结果的解读还需谨慎.
作者:Mohit Bhandari;Beate P Hanson;李旭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