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损伤控制理论在创伤骨科中的指导作用

李世和

关键词:损伤, 控制理论, 临床医师, 专科医师, 应用, 上世纪末, 临床实践, 创伤外科, 知识, 学者, 经验, 基础, 报告
摘要:损伤控制理论自上世纪末提出后,已逐渐为创伤外科各专科医师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中,我国亦有不少学者报告了损伤控制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经验,现将损伤控制理论的由来及一些基础的知识做一介绍,以供临床医师在实际使用时参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损伤机制及介绍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入路进行治疗的经验.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人路治疗少见的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患者6例.根据AO分型:41-B-2.2.4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塌陷性骨折2例,41-B-3.1.2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外侧塌陷劈裂性骨折4例.采用T型支撑钢板治疗4例,L型支撑钢板治疗2例. 结果 术后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6例术后随访15~37周,平均26.3周.随访3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放射评分16~18分,平均17.3分.膝关节总伸屈度100°~135°,平均120°.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5分,平均89.3分. 结论 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后外侧髁骨折是膝关节屈曲且在不同程度外翻状态下受到轴向暴力所致,而后外侧入路是治疗这种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暴露清楚、内崮定安放方便、创伤小以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俞光荣;张世民;夏江;袁锋;周家钤;贾永伟;饶志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钟南山:永远年轻

    站在抗击非典前沿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成为响当当的一个名字.

    作者:颜克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与石膏制动保守治疗比较

    三项随机或半随机对照研究中的证据表明,在以女性为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无论是用外固定(EF)或石膏制动治疗,医疗评价或患者自我评价的结果并无差异.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以男性为主的年轻患者中,使用EF者的医疗评价要优于使用石膏者.有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使用EF者发生再移位、桡侧成角畸形和桡骨短缩均显著少于使用石膏者.但考虑到长期随访中固定物磨损所引起的偏差,以及各研究中患者人群不一致所可能产生的非均一性,对上述结果的解读还需谨慎.

    作者:Mohit Bhandari;Beate P Hanson;李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围关节胫骨远端锁定钢板系统手术技术(二)

    (上接2008年第10卷第2期179页)骨折固定干骺部螺钉固定(胫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如需要,在旋入任何锁定螺钉前,拉力螺钉对骨折片的复位或对关节面的加压及钢板体部拉向近端的步骤必须完成.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胫骨远端缺血坏死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38岁,因左小腿和踝部酸胀不适、沉重、疼痛3年,近1.5个月加重来诊.3年间,患者行走200~300 m后左下肢易疲劳,乏力、酸胀,常引起疼痛.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李新春;司全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计算机辅助外科在创伤骨科中的目前观念

    计算机辅助外科(computer assisted surger,CAS)技术已经开始对创伤骨科的临床实际操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虽然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患者的术前检查中,尤其是在影像学上的应用,但事实上将计算机辅助设备引入创伤骨科手术室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作者:Yoram A.Weil;Amal Khoury;David L Helfet;Meir Liebergall;王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合并腘动脉损伤的小腿外伤晚期并发跟腱挛缩的治疗

    跟腱挛缩是创伤骨科临床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先天性疾病所致肌力不平衡、胫腓骨骨折、踝关节骨折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均可发生跟腱挛缩[1],而在这些因素中,如合并胭动脉损伤,则晚期并发跟腱挛缩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张建利;李瑞平;孙永东;田小运;许光耀;程安源;张志彬;赵成;武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初步报告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中移植物制备、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过程等经验体会,为进一步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 方法 2006年11至12月对3例半月板严重损伤、大部缺损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实施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拟定术后康复计划,分别随访24、32和36周,对其结果做初步报告,并讨论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技术等问题.结果 患者无手术副损伤,术后伤口无渗液,6周左右关节肿胀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患者疼痛评分(VAS)术后平均降低4.7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由术前59.0分增至术后81.7分.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 结论 由于半月板缺损治疗中存在的困难及半月板属免疫屏蔽器官的特点,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可能成为治疗半月板缺损的重要方法.异体半月板移植的手术适应证为:中青年患者,半月板已切除或无法保留,无软骨下骨明显病变,无严重股骨髁或胫骨平台畸形,无感染及其他外科手术禁忌证.

    作者:章亚东;侯树勋;张轶超;罗殿中;衷鸿宾;史亚民;吴闻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合并Hoffa骨折的股骨远端髁上-髁间骨折的治疗

    Hoffa骨折是一种较少见的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由于骨折位于髁的后方,多涉及关节面,且常与股骨远端其他类型骨折合并发生,使得这类骨折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困难.我院自2000至2006年间,共收治股骨远端髁上-髁间骨折132例,其中合并有Hoffa骨折的18例,5例行非手术治疗,余全部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郭永继;李瑞山;孙荣春;赵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骨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骨(MIIG)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2年3月至2004年1月,采用此方法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8例,Denis分型:A型5例,B型16例,c型8例,D型3例,E型6例.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腰背疼痛VAS评分、神经功能分级,并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8~36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骨折椎体近似解剖复位34例,椎体高度恢复4/5者4例,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腰背疼痛VAS评分手术前、后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未见人工骨灌注后造成椎管渗漏,随着新骨的长入MIIG逐步完全被新骨替代.全部骨性愈合,无断钉、断棒、退钉及松动现象.于术后10~15个月取出内固定,骨折椎体未发生再塌陷,仅2例遗留腰背痛. 结论 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骨治疗可减少椎体高度、角度丢失及纠正后凸畸形,减轻腰背疼痛,手术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作者:费俊梁;王黎明;蒋纯志;王大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医生咖啡吧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微小颗粒骨移植骨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微小颗粒骨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骨细胞存活情况和生物活性. 方法 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近交系DA大鼠88只,其中雄性大鼠2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60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n=56)、微小颗粒骨组(n=56)和空白对照组(n=4),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mm的骨块和直径为300~500 μm的微小颗粒骨,植入骨缺损,于术后1 d、4 d、1周、2周、4周、6周、10周取材,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受体内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磷酸酶(ALP)和I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结果 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v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微小颗粒骨组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微小颗粒骨组Sry的阳性细胞数多于块状骨组(P<0.05),两种骨移植物中参与修复骨缺损的细胞类型不同.微小颗粒骨内和周围组织中BMP-2、TGF-β1、ALP和Ⅰ型胶原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2周内多于块状骨组(P<0.05). 结论 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微小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微小颗粒骨内存活的骨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合成并分泌骨生长因子和骨基质蛋白,可以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新涛;闫景龙;杨显声;麻松;周长龙;奚春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应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目的 增进对锁定钢板的认识,提高应用此类内固定物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对25例应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8例内固定物失效的病例中,4例由于手术操作失误,1例由于内固定物选择失误,1例由于术后负重过早,2例由于术后感染导致内固定物失效;11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患者中,6例由于原始损伤严重,5例由于术中复位不佳引起不愈合或延迟愈合.2例LISS钢板近端突起于皮下引起疼痛,1例术后伤口感染,钢板近端长期外露,是由于术中钢板的放置位置不良;膝外翻畸形3例. 结论 锁定钢板可以分别或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的内固定原理(加压钢板和桥接钢板)对骨折进行固定,应用此类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成功的关键是充分掌握此内固定物的固定原理,正确选择和应用此内固定物;强调术中对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微创操作.

    作者:张权;黄雷;张力丹;刘亚波;危杰;武勇;王满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改进研究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方法. 方法 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48具干燥寰椎标本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并依据寰椎椎弓根的形态对寰椎进行分类,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寰椎的各种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 结果 钉道处椎动脉沟底骨质厚度小于螺钉直径3.5mm的占16.7%(8/48),其中4.2%(2/48)厚度小于螺钉半径1.75mm.将寰椎分为普遍型(占83%)、轻度变异型(占13%)和重度变异型(占4%). 结论 对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以部分经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实现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进钉位置的确定应以术前三维CT重建和术中探查结合考虑.

    作者:何帆;尹庆水;赵廷宝;赵凌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系统评价

    目的 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临床选择髋关节置换的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年至2007年5月)、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2期)、EMBASE(1980至2007年)、ScienceDirect数据库(1975年至2007年5月)、LWW全文数据库(1975年至2007年5月)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至2007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1994至2007年)、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1994至200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至2007年).手工检索<中华创伤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和<实用骨科杂志>,均从创刊检索至2007年1月,收集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实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按Cohrane Reviewer's Handbook4.2.6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实验6篇,共78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后者治疗后翻修率低(RR合并=2.27,95%CI=1.36~3.81,P=0.002),术后疼痛发生率低(RR合并=11.83,95%CI=5.11~27.39,P<0.01),但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高(RR合并=0.59,95%CI=0.38~0.94,P=0.020).同时在不同的评分标准下,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都优于半髋置换.在术后死亡率、切口感染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相比,全髋置换能降低翻修率、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半髋置换能够减少假体脱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但是在术后死亡率、切口感染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熊雁;王子明;赵玉峰;杜全印;孙红振;王爱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的316例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男215例,女101例,年龄1~14岁,平均7岁.左侧167例,右侧149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2~4周后进行功能训练. 结果 随访316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年10个月.按Flynn标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253例,良34例,可25例,差4例,优良率90.8%.发生肘内翻27例. 结论 儿童严重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及影响肘关节功能等严重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解剖复位骨折断端、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防止或减少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标;李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前侧减压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交通伤及坠落伤的增多,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由于青壮年股骨颈骨质坚固,骨折往往是受到较大暴力所致,损伤严重,骨折端的严重错位容易导致局部血管的损伤,极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

    作者:白龙;陈亮清;蔡祖祥;谢振宇;陈科明;陈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损伤控制理论在创伤骨科中的指导作用

    损伤控制理论自上世纪末提出后,已逐渐为创伤外科各专科医师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中,我国亦有不少学者报告了损伤控制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经验,现将损伤控制理论的由来及一些基础的知识做一介绍,以供临床医师在实际使用时参考.

    作者:李世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