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罗深秋;刘俊;刘阳;潘婷;陈煜;白晓春
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我们共收治26例股骨远端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及自体骨植骨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玉良;刘京升;吴萌;郝俊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老年髋部骨折是指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和转子间骨折.200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4亿,占总人口的10.2%,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其中65岁以上者1.1亿,占总人口的8.5%.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更是以每年4.5%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老年人体质弱,并存疾病多,长期卧床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使患者站起来恢复其自理能力很重要,因此多需采取手术治疗,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影响因素多,术后死亡率高,故术前评估意义重大.
作者:李兵;俞光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手术内固定方法很多,但髌骨下极粉碎骨折因固定困难,既往多采用环扎缝合或髌骨下极切除术,虽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败,但环扎式钢丝固定对髌骨的血管分布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1-2],而髌骨部分切除破坏了髌骨的完整性,可不同程度地引起髌股关节载荷传导紊乱[3-4].我科自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使用一种新型的内固定物Cable-Pin系统(Zimmer公司)减张固定法治疗11例(12侧)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良好.
作者:汤旭日;张秋林;王秋根;张少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主要为膝关节屈曲位受到轴向暴力造成胫骨平台后髁在冠状面上的劈裂,故又称屈曲型胫骨平台骨折.严重者可伴膝关节韧带损伤,此类骨折临床上较为少见.因累及胫骨平台后部,且骨折线常常越过中线累及另一侧后髁,应用常规的前外侧入路和前内侧入路很难进行骨折的暴露和固定,正中切口又容易损伤血管、神经.Carlson[1]、Du Wayne和Carlsont[2]应用其描述的胫骨平台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疗效满意.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采用后内或后外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内固定治疗12例此种类型骨折患者,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疗效.
作者:汪颖;廖鹏;陈仲;李滔;杨洪昌;季建华;杨华刚;赵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对于伴发感染或潜在感染可能的骨缺损的治疗,单纯的骨替代物移植结合全身抗生素的常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骨缺损后局部血液供应差,由于骨移植物还没有同宿主间建立良好的血液供给关系,任何由于清创不彻底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潜在感染因素的存在,将会在移植物内引发感染,导致移植失败.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1,3],通过全身给药后骨缺损移植物内部的药物浓度总是显著低于全身血浆中的浓度.如果为了提高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而加大给药量又容易引发毒副作用.同时,因为担心清创不彻底而过度清除存在感染可能的骨组织,将会造成骨组织的大量丢失,给骨缺损修复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针对全身系统用药方式效率不高且毒性较大这一缺陷,许多学者设计了多种新型的、复合了骨组织缺损移植替代物的局部给药方式,在实现局部缓释抗生素的同时充填骨缺损,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作者:许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颈椎前纵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2001年3月至2003年7月经影像学证实为前纵韧带损伤的患者46例.患者均在伤后3 h~3 d内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MRI检查.颈椎椎前阴影增宽35例,椎体不稳征象14例.颈椎MRI T<,1>加权像表现为前纵韧带呈灰色或灰白色信号,部分可见连续性中断、增厚;T<,2>加权像表现为椎体前缘增厚的片状纵行不均匀高信号,边界不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掀起、连续性中断.19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早期手术治疗.27例单纯颈部疼痛患者中,早期前路手术治疗6例,颈围石膏固定5例,颈托固定16例. 结果 45例患者获6~41个月(平均16.7个月)随访.5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术后有2例转为不完全性损伤,14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术后有10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好转.21例单纯颈部疼痛患者中,早期手术的6例无神经症状患者随访时未发生颈椎后凸畸形及颈部慢性疼痛症状;21例早期保守治疗的患者中,7例伤后4~6周因存在颈椎不稳征象而行颈椎前路手术,2例伤后2~3年因损伤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脊髓而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3例有慢性颈部疼痛不适,余8例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另1例失访.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颈椎前纵韧带损伤有价值的方法.合并脊髓受压征象或椎间严重不稳的颈椎前纵韧带损伤,可早期行减压融合术;不伴脊髓损伤的颈椎前纵韧带合并椎间盘损伤,可考虑早期行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作者:叶添文;陈雄生;贾连顺;周许辉;宋滇文;陈德玉;袁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缝线加强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方法 ,研究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13例单纯P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维持胫骨中立位,增加PCL的紧张度.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比较膝关节的后向松弛度. 结果 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20°~140°,平均128°.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后随访时IKDC评分:A 6例,B 7例;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的(67.4±3.3)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的(92.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7,P<0.01).屈膝90°位KT-1000检查,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从术前的(8.1±1.7)mm减少到后随访时的(2.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30,P<0.01).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7.5±3.1)分,后随访时为(95.8±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6,P<0.01).12例患者恢复了原来的运动水平,1例较损伤前稍有降低. 结论 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加强固定治疗急性PCL中远部损伤,能取得良好效果;治疗陈旧性PCL部分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皇甫小桥;赵金忠;杨星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在新西兰大白兔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探讨PRP促进软组织修复和皮肤愈合的疗效.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质量2.5~3.0 kg,雌雄不限.在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面积为3 cm×3 cm的全层皮肤缺损,随机选择任一侧为实验组,用PRP凝胶覆盖伤口(PRP组),对照组以自体全血凝胶覆盖伤口,随后分别用3M膜紧贴皮肤覆盖创面.分别于术后第5、10、15、20天通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来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 大体形态:术后第5天,对照组伤口可见炎性渗出物,2个伤口出现少量脓性分泌物,创面面积为(7.05±1.06)cm<'2>,PRP组伤口干燥,创面面积为(6.38±1.00)cm<'2>.术后第20天,PRP组创面完全闭合,对照组有2例表皮未完全覆盖伤口,创面面积为(0.20±0.24)cm<'2>.组织学观察:术后第5天,PRP组创面PRP凝块里修复细胞较多,而对照组自体血凝块中修复细胞较少.术后第20天,两组皮肤结构均较完整,但PRP组皮肤更显成熟,真皮层纤维排列较对照组整齐. 结论 PRP能有效地促进新西兰大白兔皮肤缺损的修复.
作者:袁霆;张长青;陆男吉;李四波;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抗氧化剂VitC、VitE及还原璎谷光甘肽(GSH)不同配伍用药方法 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生物力学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抗氧化剂不同方案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4个月龄雌性SD大鼠70只,随机取50只行双侧卵巢切除术,20只行假手术.3个月后随机从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各取10只大鼠检测体质量、子宫湿蕈、左侧股骨及腰椎骨密度、生物力学特性和血清生化指标Ca<'2+>、肌肝(Cr)、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确定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成功.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后,其余动物分为A(假手术)、B(去卵巢生理盐水对照组,OVX control)、C(VitC+VitE)、D(GSH)、E(VitC+VitE+GSH)五组,每组10只.VitC[750 mg/(kg·d)]、GSH[125 mg/(kg·d)]腹腔注射,VitE[250 mg/(kg·d)]灌胃,模型组每天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3个月后,检测各组动物左侧股骨及第5腰椎生物力学特性和血清生化指标. 结果 检测骨质疏松模型实验中,模型组动物同假手术组相比,体质量明显增加,子宫萎缩,子宫湿重显著降低,左侧股骨及腰椎骨密度明显降低,左侧股骨生物力学大载荷显著降低,血清Ca<'2+>、ALP、Cr水平升高.抗氧化剂治疗3个月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D、E组左侧股骨大载荷、弹性载荷以及第5腰椎大载荷均明显增加;血清ALP各组均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和血清抑制OH<'->能力D、E组显著升高;丙二醛水平C、D组显著降低;各组血清Ca<'2+>水平无明显改变. 结论 抗氧化刺崩药组合GSH和GSH+VitC+VitE能明显改善骨生物力学大载荷和弹性载荷及血清抗氧化指标抑制OH<'->能力、SOD和GSH-Px,对骨质疏松具有较显著改善作用.
作者:李明;罗深秋;刘俊;刘阳;潘婷;陈煜;白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股骨髁部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和应用. 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分别应用股骨髁上带锁髓内钉(44例)、动力加压髁螺钉(49例)、AO髁支持钢板(45例)、95°髁钢板(17例)、加压螺钉(24例)及微创内同定系统(5例)治疗184例股骨髁部骨折患者,对其疗效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结果 184例患者经平均18.2个月(3~47个月)随访.股骨髁上带锁髓内钉组中,优26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4例发生骨不连.动力加压髁螺钉组中,优30例,良13例,中5例,差1例;1例出现感染,2例发生骨不连.AO支持钢板组中,优28例,良12例,中5例;2例出现内固定松动,2例膝内翻.95°髁钢板组中,优9例,良5例,中2例,差1例;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1例骨不连,1例膝内翻.加压螺钉组中,优12例,良8例,中3例,差1例;2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微创内固定系统组中,优4例,良1例;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不同内固定方式因其自身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点而具有不同的适应证.术前对骨折进行准确分型是选择合理、可靠内固定方式的基础.
作者:黄智;云雄;邹重文;江群力;徐昕;罗伟国;陆炎;郭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三踝骨折是高能量、复杂性损伤,距骨脱位,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其发生率较过去明显上升.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40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并获完整资料随访,现就其致伤机制、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邓吉长;万兴达;刘小菊;米铁鹰;杨正国;牛鸣;陈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离心力对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纤维环的影响. 方法 取兔胸腰段椎间盘纤维环组织,经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后细胞原代培养,体外扩增至第3代,5×10<'7>/mL的细胞悬液种植于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无纺网支架上.实验组在离心力下培养(相对离心力:85.86×g,每天2次,每次离心15min),对照组静态培养.每组5个标本,培养4周后取出纤维环细胞与支架复合物,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Ⅰ型胶原分泌情况. 结果 体外培养4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类纤维环样组织,实验组纤维环厚度和组织弹性均优于对照组,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阳性染色面积为(45.39±6.78)%,对照组为(33.53±4.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细胞排列较对照组更具方向性. 结论 离心力刺激纤维环细胞增加Ⅰ型胶原的分泌,有利于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纤维环.
作者:葛灵;张宁;任永信;胡志毅;宋李军;奏晓东;张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从4篇病例报道与1篇对照试验的研究可以看出,肱骨远端骨折行全肘关节成形术(TEA)效果良好.绝大多数患者TEA后功能结果为优良,很少发生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异位骨化发生率为6%~16%,但是由于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期限短,缺乏TEA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的大量研究,因此还不能说TEA优于ORIF.
作者:Ladislav Nagy;Rodrigo F Pesantez;杜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肱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仅次于胫骨骨折,其中又以肱干骨中下1/3骨折为甚[1].对于移位的不稳定骨折,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难以达到复位和固定标准,骨折不愈合率高,骨折愈合期间患者生活质量较低,目前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该部位骨折手术切开复位不仅同样存在不愈合率高的问题,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而且固定相对困难,成为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7年7月,应用Depuy公司重建钢板复位、固定肱骨干中下1/3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吴国平;王长军;孙凤龙;刘岩;卫力晋;王少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随着冶金技术不断改进、假体设计理念日益更新、对于髋关节假体磨损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临床观察到第二代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关节取得的良好疗效,近年来,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作为一种对年轻、活动量大的髋关节疾病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备受关注.这种方法不仅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股骨近端骨质,使得翻修手术十分容易,而且,优化了股骨近端应力传导.再加上大直径股骨头假体的使用,提供了术后髋关节良好的稳定性及佳的活动度[1].
作者:杨重飞;朱庆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阐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在成年小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方法 制备小鼠胫骨不稳定骨折模型,分别于骨折后3、5、7、10、14和21 d 6个时相点对小鼠的骨痂摄X线片,行HE染色及FGFR2、骨钙蛋白、Ⅱ型胶原、X型胶原的原位杂交检测,明确FGFR2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 骨折后3~5 d,FGFR2与骨钙蛋白在骨折处骨膜下成骨细胞中共表达;在骨折后7~14 d,FGFR2与X型胶原在软骨痂肥大前软骨细胞和肥大软骨细胞中共表达. 结论 FGFR2参与了骨折愈合过程,并且可能是潜在的调节骨折愈合的靶基因.
作者:陈波;陈林;尹良军;苏楠;陈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固定治疗Vancouver C型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8例Vancouver C型股骨骨折患者采用LISS治疗,其中男3例,女5例,骨折发生时平均年龄为67岁.骨折发生在髋关节置换术后8个月~5年,对这些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 随访时间为8~38个月,平均17个月.8例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3分(76~92分).所有患者没有使用同种异体骨条或自体骨植骨,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 LISS钢板在治疗Vancouver C型股骨骨折时显示出相对于其他类型钢板的优势,尽可能保护了骨水泥壳,在此型骨折中锁钉显示出良好的固定能力,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王其友;徐义春;王昆;蔡道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前路钢板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单纯脱位者,先行后路复位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再改行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椎体骨折伴脱位者,前路先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然后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脱位节段,小关节间行植骨融合.术前ASIA分级:A级21例,B级6例,C级3例,D级1例. 结果 12例患者获6~21个月(平均14.8个月)随访,椎间及小关节间植骨全部愈合.无螺钉松动及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余11例均有一级以上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4例,D级4例,E级2例. 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联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较为理想的术式.
作者:李平元;卢政好;苏小桃;欧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预防措施. 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对42例(44侧)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患者分别应用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LISS接骨板固定.回顾出现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及处理结果 ,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结果 42例患者获20~176周(平均52周)随访.骨性愈合时间12~25周,平均14周.11例患者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2例复位不良,2例骨折再移位,1例内固定失效,1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伸膝装置粘连.无骨不连、内同定激惹及内固定取出困难等发生. 结论 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肢体损伤的严重程度、术者对LISS技术的理解程度及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有关.
作者:张建政;刘智;刘树清;任继鑫;郭永智;胥少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Mallet骨折的新方法. 方法 自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采用远侧指间(DIP)关节背侧切口,将1枚克氏针从甲床与指骨间顺行自指尖穿出,骨块复位后,过伸DIP关节将克氏针逆行打入中节指骨,然后屈曲DIP关节,弯曲的克氏针压迫骨折块,使之维持复位状态.共治疗Mallet骨折17例. 结果 17例骨折均于术后4周临床愈合,9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54个月(平均16个月),采用Crawford法进行疗效评定:优2例,良4例,可3例,差0例.结论 该方法 不损伤关节软骨,避免了骨块碎裂,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是治疗Mallet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增方;吴玉仙;朱朝晖;王光辉;张鑫;李玉椿;刘得恒;杨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