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部骨折比较早期与延迟手术对老年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

Joseph R Dettori;David L Helfet;杜浩

关键词:髋部骨折, 延迟手术, 老年患者, 死亡率, 住院时间, 术后并发症, delayed surgery, 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 手术患者, 躯体功能, 骨折后, 校准, 显示, 调查, 报告
摘要:我们报告五组Ⅰ或Ⅱ级论据的研究,来调查髋部骨折后延迟外科治疗对结果的影响.与早期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比较,延迟手术患者表现为住院时间延长,痛苦增加,术后躯体功能可能减退.总之,校准潜在的致混淆因素后显示,延迟手术与死亡率增加无关,与术后并发症也无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纳米支架与犬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具有纳米结构二嵌段共聚物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PLLA-b-PCL)与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开环聚合制备PLLA-b-PCL,液-液相分离制备PLLA-b-PCL纳米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分离培养犬BMSCs,取第3代BMSCs接种于PLLA-b-PCL膜进行复合二维培养,MTT法检测细胞毒性;通过倒置显微镜、Hoechst33342荧光法观察细胞的形态与黏附情况.另取第3代BMSCs与纳米PLLA-b-PCL支架材料(实验组)、PLLA-b-PCL支架材料(对照组)进行三维培养3周,扫描电镜观察BMSCs的形态、黏附、生长情况,Hoechst33258荧光法检测复合物中细胞DNA含量,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 PLLA-b-PCL无细胞毒性,BMSCs在纳米PLLA-b-PCL支架上黏附、增殖良好.随时间延长,BMSCs在支架材料上的DNA和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DNA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LA-b-PCL纳米支架能为BMSCs的生长分化提供较好的环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陈竹生;蔡道章;刘斌;吕玉明;何留民;全大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髋部骨折比较早期与延迟手术对老年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

    我们报告五组Ⅰ或Ⅱ级论据的研究,来调查髋部骨折后延迟外科治疗对结果的影响.与早期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比较,延迟手术患者表现为住院时间延长,痛苦增加,术后躯体功能可能减退.总之,校准潜在的致混淆因素后显示,延迟手术与死亡率增加无关,与术后并发症也无关.

    作者:Joseph R Dettori;David L Helfet;杜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拇指尺侧或桡侧指背动脉蒂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

    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多见,常伴有末节指骨及拇长屈肌腱外露.虽然有腹部带蒂皮瓣、掌侧推进皮瓣、示指背皮瓣、鱼际皮瓣、邻指皮瓣等修复方法,但缺点均较明显[1].

    作者:张维彬;邱士军;肖紫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应力调控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应力水平研究

    目的 探讨应力调控型带锁髓内钉(SCALN)治疗股骨骨折后应力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集12具成人新鲜尸体股骨标本,模拟Panjabi方法制作股骨中段横断骨折模型,将标本分为三组(每组3个标本),分别采用SCALN、第一代自动加压带锁髓内钉(ALN)和普通带锁髓内钉(GK钉)固定,均进行系统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应力遮挡分析和应力水平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ALN、GK钉相比,SCALN应力-应变关系值分别小14%和18%(P<0.05);应力遮挡率分别小10%和66%(P<0.05).SCALN刚柔结合弹性动态固定使股骨断端应力水平接近生理性,且手术操作方便.结论 SCALN在有效控制骨折端弯、扭、剪、旋有害应力的同时,解决了临床上坚强内固定骨折断端无应力传导的问题,是当前新一代股骨骨折优良的髓内固定器械.

    作者:许纬洲;王以进;徐献忠;王利民;王玉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2006年12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3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7例,女20例;年龄72~89岁,平均79.2岁.骨折按AO分类标准:A1型14例,A2型16例,A3型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7例合并一种内科疾病,28例合并两种以上内科疾病.所有患者均经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入PFNA.结果 37例中,2例死亡,其中1例因术后病情加重,于术后第17天死亡;另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于颅内出血.其余35例获3~15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其中2例因合并症而长期卧床;其他33例于术后第3天离床活动,1周后部分负重,4周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33例中29例伤肢基本恢复伤前功能,4例因合并症加重而患肢功能较伤前减退.X线片示35例存活的患者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所有患者均无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功能评分:优12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2.9%.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期疗效较好,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唐佩福;姚琦;黄鹏;梁雨田;陶笙;郭义柱;张群;梁向党;屈波;王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微创小切口在胸腰椎前柱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前柱重建的手术方法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采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重建的15例患者,并与15例同期行传统前路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两组中各有胸腰椎骨折10例,脊柱肿瘤2例,脊柱结核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微创小切口组患者经小切口入路进行前路减压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按照传统前路手术入路进行重建.比较两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获6~16个月(平均10.3个月)随访.微创小切口组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接近.微创小切口组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借助特殊拉钩系统,应用微创小切口进行胸腰椎前柱重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较小的创伤获得与常规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并发症轻微.

    作者:詹世强;王义生;马元琛;周良安;柯雨洪;廖俊星;林秉涛;刘沛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股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或术后骨折是一种少见的特殊骨折.由于髓腔内金属假体的存在,使这类骨折处理较为困难.而人工关节置换的广泛开展及翻修手术的不断增加,又使此类骨折的发生明显增多.

    作者:陈少文;万绵水;杨焱鑫;黄坤炳;王华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髋臼骨折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髋臼骨折(acetabular fracture,AF)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治疗分早期和晚期,前者主要用于早期AF,而后者则用于经非手术或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 arthritis,PA)的手术治疗[1].

    作者:孙俊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5月,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32例.其中T12 8例,L1 16例,L2 6例,L3 2例.患者全部使用丹历.枢法模公司生产的CDH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上、下相邻椎弓根皮肤处做4个1.5 cm长的纵形切口,透视下,钻入椎弓根螺钉,从一端切口纵形将固定棒置入肌纤维间隙内,初步固定钉棒,撑开复位并矫正屈曲畸形.并以同期32例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的类似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经皮组32例患者术后获24~52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为42.06 min,手术出血量平均为83.69 mL,住院时间平均为11.75 d,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平均为12周,术后2年后凸Cobb角轻度丢失.与对照组比较,经皮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恢复快.结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轻、痛苦小,患者康复快.

    作者:镇万新;高国勇;王巨;刘洪涛;徐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数字骨科学:一门骨科学新分支的萌生

    数字骨科学概念的提出美国可视人计划(1989)的出现推动了数字人和医学图像研究的进程.数字人研究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学等学科相互结合的前沿性交叉项目,对科技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裴国献;张元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Coonrad-Morrey人工肘关节置换术(二)

    (上接2007年第9卷第6期570页)准备尺骨:在喙状突的基底部,用高速手术锉锉除软骨下骨找到其髓腔的开口(图14).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转染核心结合因子a1基因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异位成骨的研究

    目的 观察核心结合因子al(Cbfal)基因转染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复合生物衍生骨支架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 雌性BALB/C裸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转染Cbfal基因的hBMSCs复合支架组(A组)、未转染细胞复合支架组(B组)和单纯支架组(C组),每组6只.分别将各组人工骨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术后4、8周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结果 Cbfal基因转染后,可诱导BMSCs骨钙素、Ⅰ型胶原呈阳性表达.体内植入后,A组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明显优于其他组;植入细胞及宿主间质细胞呈骨钙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阳性表达;4周时,Y染色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B组.结论 Cbfal基因转染BMSCs,能够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表达,并提高移植细胞的生存率,明显促进异位成骨能力.

    作者:李建军;赵群;傅永慧;王欢;徐莘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外固定支架与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2004月12月急诊治疗的156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3例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63例采用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AO分型、软组织Gustilo分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例数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外固定支架组和非扩髓髓内钉组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8个月(3~18个月)、5.3个月(2~12个月).非扩髓髓内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畸形愈合方面明显优于单臂外固定支架组(P<0.05);两组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畸形愈合少等优点.对于严重污染的创面及全身多发伤患者,外固定支架的临时固定是首选.

    作者:邹剑;章暐;张长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分叉克氏针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尺骨鹰嘴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之一,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应用普遍的是张力带钢丝固定.但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及小块撕脱骨折仍较难处理,为此我们自行改制了一种分叉克氏针,从2003年4月~2006年5月,应用该种克氏针治疗尺骨鹰嘴骨折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介绍了分叉克氏针的治疗方法,并与张力带钢丝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旨在评价其疗效.

    作者:黄令坚;尤瑞金;肖奕增;黄春福;潘永太;陈昆;郑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逆转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覆盖的新方法,以减少供区并发症.方法 2003年12月~2005年12月,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肢体创伤的同时,采用逆转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8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部位:手背侧损伤伴肌腱缺损骨外露2例,足部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2例,小腿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3例,前臂掌侧皮肤缺损伴肌腱外露1例.腹壁供区伤口直接缝合.结果 移植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逆转腹壁浅动脉皮瓣完全成活7例,1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伤口平均15 d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股前外侧皮瓣供区愈合平整,色泽均衡,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完全正常.腹壁伤口仅留线状瘢痕.结论 应用逆转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是一种实用而又有创意的方法.

    作者:王赤宇;康庆林;曾炳芳;柴益民;韩培;唐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脱位

    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脱位在临床上较常见,其受伤机制复杂,处理棘手.当骨折块不超过中节指骨基底关节面的30%时,近侧指间关节常较稳定,可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但当骨折块超过关节面的40%~50%时,关节出现不稳定,则需切开复位内固定.2003年2月~2005年11月,我们应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Orthofix)治疗12例不稳定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尚峥辉;黄富国;岑石强;王荣诗;牛学强;刘爱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4月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经椎弓根截骨治疗的46例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39.71±11.92)岁.胸椎(T1~T12)骨折20例,腰椎(L1~L4)骨折2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67±2.94)年.结果 4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82±7.64)个月(3~34个月)随访,按照Odom标准:优27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6%.后凸Cobb角术前为37.19°±20.17°,术后为12.56°±15.44°,随访时为13.81°±15.07°,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0,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319).无一例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是一种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术中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可以准确置钉、实时了解截骨精确位置,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李勤;田伟;刘波;胡临;李志宇;袁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上腰部斧砍伤致Chance骨折一例

    患者 男,36岁.因上腰部斧砍伤3 h急诊入院.检查:上腰部后正中L1-2平面可见12 cm长横行斧砍伤创口,创缘整齐,局部污染不重,双侧骶棘肌横断呈外翻状,局部出血较多(图1).

    作者:张功林;章鸣;王干生;胡玉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不同强度周期性压力对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的周期性压力对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方法 将兔关节软骨细胞接种到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上,随机分成四组,其中三组分别在压力强度为0~50 kPa、0~100 kPa、0~200 kPa,频率0.1 Hz的周期性压力下培养,另一组不加压,为对照组.2周后采用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强度的周期性压力对组织工程软骨的结构及Ⅱ型胶原合成的影响,并定量检测组织工程软骨中氨基葡聚糖(GAG)的含量.结果 在频率0.1 Hz的周期性压力作用下,200 kPa组支架内软骨细胞多,排列规则,Ⅱ型胶原和GAG含量高(P<0.01);100 kPa组次之(P<0.01);50 kPa组差(P<0.01).三组加压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组织工程软骨细胞增殖和合成Ⅱ型胶原、GAG的能力受周期性压力强度的调控,其中频率0.1 Hz、强度200kPa的周期性压力能更好地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合成Ⅱ型胶原、GAG等细胞外基质.

    作者:岳海涛;范卫民;马益民;张广程;刘瑞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单根克氏针加压技术治疗Mallet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单根克氏针加压技术治疗Mallet骨折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总结治疗时限适应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004年8月~2006年6月,应用单根克氏针加压技术治疗25例Mallet骨折患者,其中IB型18例,ⅡB型7例.根据骨折的新旧程度选择治疗方法,新鲜骨折16例,采用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加压技术固定;陈旧性骨折9例,行切开复位单根克氏针加压技术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22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25例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周.术后疼痛程度和关节屈伸活动度评价:优14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0%.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单根克氏针加压技术治疗Mallet骨折具有方法简单、损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并可减少内固定的数目,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

    作者:李忠哲;易传军;郑炜;李庆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